中国烟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央企的中国烟草公司,其业务范围涵盖烟草种植、加工、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
多年来,中国烟草不仅保障了数百万农民的种植收入,也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税收贡献。然而,近几年来,这家号称“最牛央企”的中国烟草公司,其账面出现了亏损。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多方面的影响导致。
第一,中国烟草公司的亏损,与国家近年来实施的“提价控烟”政策是分不开的。根据卫生部门的数据,我国每年因吸烟导致的各种疾病死亡人数已突破120万。
为此,国家先后颁布了《控制吸烟条例》等法规政策,采取了减少卷烟焦油含量、提高卷烟消费价格等措施,力图从管控源头着手,控制烟民数量增长。
比如,一包平价卷烟的价格从数年前的5元一包,涨至了今天的10-15元。对于大多数烟民来说,“一包烟10块钱”已经成为了历史。这直接导致他们的烟草消费支出增加,也削弱了中国烟草公司产品的价格优势。
第二,近年来各地公共场所实施吸烟禁令,也对中国烟草的销售造成一定影响。以北京为例,自2015年开始在各大公共场所实施禁止吸烟措施,许多餐厅、商场甚至公司开始划定无烟区,一定程度压缩了人们的吸烟空间。
在无法随时吸烟的环境下,部分舍不得或无法购买高价卷烟的烟民选择了减少吸烟量。这也导致中国烟草的销量比过去有所下降。
再者,中国烟草公司每年要上交数以万亿计的税收。2022年,中国烟草公司上交的税收高达1.4万亿元,相当于21个华为公司的纳税总额。
与此同时,由于卷烟属于统购统销商品,售价受政策控制,中国烟草公司自身获得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各项成本支出扣除后,账面上出现亏损也在所难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烟草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政策属性和社会责任担当,利润归属并不是其第一追求。
第三,传统卷烟市场也面临着新型电子烟的冲击。电子烟以其时尚、环保、无二手烟等特点,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成为用户。
这也无形中分割了卷烟的潜在消费群体,对传统卷烟造成了一定替代效应。近两年,尽管国家严厉打击电子烟,但在无烟化的大趋势下,电子烟对卷烟的冲击仍在继续。
中国烟草作为国内纳税额最大的企业,每年为国家财政贡献超过上万亿元的税收。这些钱投入到了国防、交通、民生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因此,中国烟草不仅是烟民的“救命稻草”,也是国家经济的“稳定器”。具有这般战略地位的中国烟草公司,显然不太可能被简单关闭。
未来,国家更可能通过适当提价、税收调控等手段,在兼顾财政收入的同时,继续推进控烟政策,使吸烟人群数量降至更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