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抽检合格率如何而来?如果发现不合格产品,批发市场如何处置?眼见为实,记者实地探访外省市农产品入沪。
先检测后交易,不合格产品一律销毁
蔬菜集团旗下的江桥市场和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西郊市场”)是上海最大的两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江桥市场日均蔬菜交易量超过6000吨,占上海市场需求60%以上,其中90%以上为外省市来沪蔬菜(以下简称“客菜”);西郊市场是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同时进行蔬菜、猪肉、果品等农产品批发交易。目前,在上海主要商超卖场、菜场、电商平台售卖的客菜中,除经营者从生产基地直采的部分,基本都来自这两大批发市场。
“食品安全是农产品交易的重中之重,所以批发市场严格按照‘准入关、检测关、处置关、追溯关’对入沪农产品进行全程监管。”两大批发市场总经理顾惠良介绍。
“准入关”体现在批发市场的入口。记者在进入江桥市场和西郊市场时均被市场保安告知,需要查验“随申码”“通行码”并测量体温——这只是针对一般访客的基本要求。对想入市交易的农产品经销商,上游供应商还要提供车辆信息、农产品产地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等资料,通过市场内部系统提前登记,经过核验无误,方可入场。
但入场并不等于交易。在江桥市场和西郊市场门口,进场车辆和人员在进行信息验证的同时,市场工作人员就会对运输的农产品进行采样,将样品交给驻场检测站进行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检测。在取样方面,两大批发市场均按照“批批抽检”的要求进行,仅蔬菜种类的日均抽检量就超过4000份。
工作人员直接登上运输车抽检蔬菜↓
入场农产品全部“先检测,后交易”,并采取“盲测”方式↓
如果不超标,采样工作人员会通过市场内大屏幕公示检测结果,并向供应商提供一块“检测合格”的绿色公示牌,允许供应商凭牌交易。
批发市场实行“亮牌(检测合格牌)交易”↓
在检测站,采样信息、抽检及复检结果,乃至销毁情况全部登记在册,可供追溯。
检测信息等全部登记在册↓
顾惠良表示,拟入市交易的供应商均与批发市场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根据这份承诺书,如果供应商入场经营的农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可以将拟入场交易的同批次农产品全部销毁,这既能提高供应商售卖不合格农产品的成本,又能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其他市场,“入沪交易的蔬菜供应商都知道上海有这一‘不合格即销毁’的约束,自我检测要求比较高,所以从整体抽检情况看,蔬菜的合格率在99%以上。可以说,市民从主渠道购买到的客菜能够放心食用。”今年以来,两大批发市场总共查出33批次不合格蔬菜,销毁量约35吨。
不用防腐剂,用什么保鲜?
从检测站检测的项目看,所有入市蔬菜均需经过农药残留检测,而防腐剂等其他安全指标属于抽检项目。“为什么不批批抽检防腐剂?”对于这个问题,徐燕琴表示,“因为大部分蔬菜没必要使用防腐剂保鲜。”
她带领记者在两大市场逛了逛,发现需要冷藏存储运输的蔬菜,用的都是冰块。例如,玉米供应商在摞得整整齐齐的玉米中,放上了大型冰块。即便从云南、山东等地长途跋涉送到上海,冰块仍未融化完毕。在果品区,冷链运输的水果到达市场后,经检测合格,立刻送入5℃冷库存储。
大部分经销商都采取冰块降温↓
供应商表示,现有的运输方式和存储方式能够满足农产品保鲜运输需求,无需添加防腐剂。目前,路途较远的外省市蔬菜通常在生产基地就提前做了预冷处理:有的在包装箱里放置冰瓶,用泡沫箱密封处理;有的采用隔层加冰等方式,以达到保鲜效果。
如何清洗蔬菜水果更科学?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自然会关心:即使农产品上的农残或防腐剂含量没有超标,那如果食用了,是否有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每天与各种试剂与检测打交道的徐燕琴很有心得:初级农产品需要经过清洗才能食用。清洗时可以使用最常见的淘米水或将食用小苏打溶于水,将蔬果浸泡在淘米水或小苏打水中20分钟,即可去除蔬果表面的农药残留。然后再用流动的清水清洁蔬果。
蔬菜集团也表示,市民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农产品安全有保障。目前,该集团全年抽检样本数已达到227.59万个,并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