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四菜一汤满满一托盘的菜,市民周阿姨小心翼翼地穿过人群和过道,她的老伴马叔叔则早早地占好了两个人的位置。
家住附近的周阿姨和马叔叔是66梧桐院邻里餐厅的常客,说起这家社区长者食堂,周阿姨赞不绝口:“方便呀,孩子不和我们一起住,平时就我们两个人吃饭,吃得不多,自己买菜烧菜也费时费力的,这里不仅选择多,而且少油、少盐、少糖,营养又卫生,很对我们的胃口。你看我今天点的这道走油肉,我很喜欢吃的,但是自己家烧不出来这个味,它这个味道和外面的大酒店也不相上下了。”
目前,66梧桐院邻里餐厅提供早、中、晚三餐。早餐供应的品种有每只售价1.9元的鲜肉大包、1.7元一只的大菜包,还有9元4只的金牌生煎,豆浆、现炸油条、咸豆花等更是轮番上阵。
而人气最高还是午餐时段。为了首要保障老人用餐,餐厅采取午间错峰制,10时30分至11时30分,只有65岁以上、持有上海市敬老卡的居民才能来优先用餐,这个时段的菜肴也以清淡软糯、少油少盐少糖为主。11时30分至13时,周边白领也可以来用餐。此时菜品就做出相应调整,年轻人喜爱的麻辣鲜香口味开始登场。晚餐时段从每天16时30分至晚上9时。让人倍感暖心的是,餐厅还辟出了“学生专区”,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在这儿写写作业,吃个晚饭再回家。
除堂食供应外,餐厅还承担着天平街道21个居委的老人餐配送服务。为让老人吃上热乎的饭菜,老人餐一般都在中午11点之前就送到家。每周二、四、六的下午,餐厅还会请来上海评弹团的演员开辟一方梧桐书苑,附近的居民也多了一处文化消夏的好去处。
把服务做细,让食客体会到家的感觉,这或许就是66梧桐院邻里餐厅出圈的秘诀。面对超大型城市寸土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的特点,上海正在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据了解,目前上海共有1600余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今年还将新增40个社区长者食堂。
“巷子里”隐藏在玉林东社区的纵横阡陌之间。穿过一条两侧遍布壁画的街道,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栋拥有白色弧形顶篷、落地门窗、原木结构、全透明设计的“一介”咖啡屋。咖啡屋的对面是一栋长条的水泥灰建筑,“李姐爱心理发店”便是建筑里的第一个空间。沿着小巷一路行走,艺术展区、社区影院、儿童之家、社区图书馆、儿童秘密档案室,以及最为热闹的玉东园广场等公共建筑与设施渐次呈现。
“这也是改造时最大的难度,不同人群对于空间的需求有不同侧重,怎么把这些需求结合起来,并且用起来舒服,最终我们决定打造一个具有弹性的融合空间。比如职工影院,既可以作为青年艺术家交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大家合唱排练、休闲的地方;小广场上,大家可以遛娃、遛狗、聊天,同时整个区域采取无障碍设计,比如铺设无障碍通道,扶手贴上盲文,也方便所有人来到这里进行聊天交流。”陈智全说。
比如记者看到的“李姐爱心理发屋”,这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存在的理发屋在改造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常年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为巷子里保留下情怀和记忆。“一介”咖啡屋,除了承担日常咖啡馆的功能,还会对接公益机构、年轻艺术家或独立品牌,共同在咖啡馆公共空间内策划艺术展、读书会或举办快闪活动。
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晕染着小广场,老人们坐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竹椅上摆起龙门阵,其乐融融;大爷们从共享棋盒中取出棋盘厮杀鏖战,津津有味;孩子们在小广场上骑车玩玩具,欢声笑语……
这些改造,也无形中影响了空间里的人群。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智全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个社区很少有年轻人来,现在每天都可以见到过来咖啡屋里办公、洽谈或者从外地来考察社区的年轻人,小区变得更加热闹,也更加有活力了。”
“环境干净一点,自己住得也舒服啊”
走在江夏村的大街小巷,人流熙熙攘攘,道路整洁干爽。“随着垃圾分类巴士的开行,村社环境发生的变化肉眼可见,街上没有大垃圾桶了,天热起来,也没味道了,加上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家的生活品质都有提升,我们的租金也有机会涨一点。”东一街的栋长李俊杰笑道。
白云区是广州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辖区城市形态多元。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二级高级主办赵吉林介绍,针对城中村出租屋“握手楼”多、巷道复杂空间狭窄、人员流动性强,餐厨档口及士多超市林立的实际,白云区正全面推行城中村“分类巴士+栋长制”模式,努力实现“生活垃圾不落地”目标,为全面完善白云区城中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打造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