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观察:2021年中国白酒行业名酒品牌——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1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始终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前列。虽然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出现一定曲折,但是经济复苏中的有利因素也在逐渐增多。

第一,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带来市场动力增强。一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二是民间投资加速恢复。三是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其次,出口增长韧性增强,第四季度将继续发挥需求支撑作用。

第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于居民收入增长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第三,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扩大消费仍有动力。未来短期宏观政策重点在于,充分挖掘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激发投资增长活力,尽快突破“生产强、需求弱,外需强、内需弱”的格局,避免持续陷入“供需双弱”局面。

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展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比上年增长8.0%。国民总收入1,1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

图1:2017-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17-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2%。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1,558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65亿元,增长12.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93,9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额46,895亿元,增长18.6%。

图3:2017-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8%,饮料类增长20.4%,烟酒类增长21.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7%,化妆品类增长14.0%,金银珠宝类增长29.8%,日用品类增长1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0%,中西药品类增长9.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8.8%,家具类增长14.5%,通讯器材类增长14.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2%,汽车类增长7.6%。

图4:2017-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货物进出口顺差43,687亿元,比上年增加7344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1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出口65,924亿元,增长21.5%;进口50,055亿元,增长26.4%。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服务出口25,435亿元,增长31.4%;服务进口27,548亿元,增长4.8%。服务进出口逆差2,113亿元。

表1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47,643家,比上年增长23.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494亿元,增长14.9%,折1,735亿美元,增长20.2%。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含通过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5,336家,增长24.3%;对华直接投资金额743亿元,增长29.4%,折112亿美元,增长36.0%。全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3,469亿元,增长17.1%,折522亿美元,增长22.1%。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增长8.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3,504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645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其中城镇为28.6%,农村为32.7%。

图5:2017-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总结

总体来讲,当前经济复苏依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增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三季度以来出现的新一轮经济下行压力,显示出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复苏进程还面临不确定性。但基于后续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疫情逐渐恢复下,从谨慎乐观的角度讲,在供给面全面修复、外需依旧稳健的情况下,只要宏观政策重新调整定位,使得内需加速提升、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必将不断增强,中国宏观经济也将重回稳健复苏轨道。

二、2021年中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我国食品工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稳步前行,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全年食品工业(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以占全国工业5.9%的资产,创造了8.1%的营业收入,完成了8.5%的利润总额。但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前年发展基数等多重因素影响,食品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营业收入和利润等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均低于全部工业水平,效益增幅逐步收窄,行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生产总体稳定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增速较上年加快6.8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3.5%。从当月看,12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3.4%,增速较前一月收窄了1.8个百分点。若不计烟草制品业,全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图1)。

经测算,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9%,不计烟草是6.7%,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7.9%,拉动全国工业增长近0.8个百分点。

分大类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7%,食品制造业增长8.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0.6%,烟草制品业增长3.5%。

分中类行业看,21个中类行业,19个正增长,植物油加工和其他烟草制品制造2个行业负增长。

分产品看,24种主要产品中有17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7种产品产量下降。产量增长较快的是鲜冷藏肉,减少较多的是葡萄酒(表1)。

图6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表22021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万吨、万千升、亿支)

产品名称产量同比增长(%)精制食用植物油4973.1-5.0成品糖1457.10.0鲜、冷藏肉3298.224.5乳制品3031.79.4白酒(折65度,商品量)715.6-0.6啤酒3562.45.6葡萄酒26.8-29.1饮料18333.812.0卷烟24182.41.3

(二)食品消费恢复态势延续

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恢复性增长,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两年平均增长8.6%,快于全部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快于2019年增速0.6个百分点。

面对疫情散发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保基本民生”等政策措施,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包括食品在内的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食品市场供应充足,居民食品消费量继续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比上年增长10.8%,饮料类增长20.4%,烟酒类增长21.2%(表3)。

从人均消费结构来看,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717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主导地位(图7)。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新型消费模式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加快融合,社区团购、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加快发展,生鲜电商迎来爆发增长。

表32021年限上单位食品零售情况

指标绝对量(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212.5其中:粮油、食品类16759.110.8饮料类2807.920.4烟酒类4790.821.2

图7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三)效益涨幅收窄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69.5亿元,同比增长5.1%,比2019年同期增长15.3%,两年平均增长7.4%。分阶段看,一季度食品工业利润增长34.0%,上半年增长16.3%,前三季度增长5.9%,全年增长5.1%,增速呈现出逐步收窄态势(图8)。

4大行业中,利润总额2个增加,2个降低。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降低9.2%,食品制造业降低0.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4.1%,烟草制品业增长3.3%(表4)。

在64个小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7个行业下降。在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中白酒制造行业的利润占比很高且高速增长,奠定了酒饮料行业的利润基础,也为整体食品工业利润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利润占比较大的其他饲料加工和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2个行业利润降幅达两位数,拉低了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利润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3541.3亿元,同比增长11.4%;发生营业成本80706.4亿元,增长12.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今年下半年以来,食品工业利润的增幅小于收入的增幅,营业收入增幅小于营业成本的增幅(图8),利润率逐步下滑。

表42021年食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

单位:亿元

行业名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企业单位数(个)食品工业总计103541.311.47369.55.136447农副食品加工业54107.612.61889.9-9.222296食品制造业21268.110.01653.5-0.1849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034.013.12643.724.15551烟草制品业12131.56.61182.43.3104

图8食品工业各月累计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

(四)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性增长

自“十二五”以来,食品工业投资增速逐渐放缓,2011年至2017年,投资增速分别是37.5%、30.7%、25.9%、18.6%、8.4%、8.5%、1.2%。食品工业逐步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已经成为历史。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制造业投资增长13.5%。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前年较低基数基础上恢复性增长。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8%,食品制造业增长10.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6.8%,烟草制品业增长34.5%。

(五)食品价格指数回落

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年上涨10.6%转为下降1.4%,食品价格下降减缓CPI上涨幅度。食品中猪肉价格的下降又是带动了食品价格下降。随着生猪产能不断扩大,猪肉价格由上年上涨49.7%转为下降30.3%,影响CPI下降约0.7个百分点。分月度看,受猪肉价格走势、特殊天气、大宗商品价格等叠加影响,食品价格涨幅大致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图9)。

图9食品消费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走势

一、中国白酒主产区分布

白酒生产受到水质、土壤、气候、温度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此,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同风格白酒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核心产区,中国白酒主要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产区(即川黔产区)和黄淮流域产区(即鲁苏豫皖产区)。

川黔产区打造的中国白酒黄金三角产区,由赤水河流域的贵州仁怀、四川宜宾、四川泸州所构成的三角地带,面积5.6万平方公里,孕育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品牌,扛起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半壁江山。也孕育了名酒经济带。

名酒经济带是大的产区概念,在中国名酒经济带的版图基础上可划分出目前比较认可的白酒产区,主要有以浓香酒为代表的川酒产区,以酱香酒为代表的黔酒产区,以“三沟一河”为代表的苏酒产区,以古井贡、口子窖为代表的徽酒产区,以黄鹤楼、白云边、酒鬼酒、武陵酒为代表的两湖产区,以芝麻香型酒为代表的鲁酒产区,以宋河、宝丰为代表的豫酒产区,以汾酒、老白干、二锅头为代表的华北产区,以玉泉、富裕老窖、北大仓为代表的东北产区,以及以西凤、金徽、青稞酒、伊力特酒为代表的西北产区等。

(一)川酒产区

作为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和最成熟的酿造工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在全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蒸馏白酒的地区。川酒产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原酒输出区域,同时也是最大的品牌输出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逐渐形成了宜宾、泸州、绵竹、成都四大白酒产业基地,孕育了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沱牌、水井坊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白酒品牌。

(二)黔酒产区

贵州是我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拥有上千年的酿酒历史。贵州高原的气候、土地、水质于酿酒得天独厚,白酒品质上乘。一直以来,白酒产业都是贵州最具标志性的产业,以茅台等名酒为代表的佳酿享誉国内外。现在,黔酒的品种多、种类齐,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个黔酒军团。黔酒代表品牌有茅台、习酒、珍酒、金沙酒等。

(三)苏酒产区

江苏是我国最具酿酒天然环境的产区之一,近年来苏酒快速崛起。苏酒过去以清香为主,经过酿酒工艺的不断学习和本地化改良,逐步开发形成了“甜绵软净香”五味和谐的绵柔淡雅浓香型白酒。苏酒代表品牌有洋河、双沟、今世缘等。

(四)徽酒产区

徽酒产区是中国白酒重要产区之一,白酒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品牌众多。所产白酒多集中于省内市场。徽酒代表品牌有古井贡、口子窖、金种子、迎驾等。

(五)两湖产区

两湖指地处长江中游以洞庭湖为分界的湖南、湖北两路,拥有优质的原料和水资源,是中国白酒产区中的重要一极。两湖产区处于长江流域从四川到安徽、江苏的白酒浓香带中段。浓香带和兼香带交错点所在的地理区位具备良好的水土气候和微生物条件,有利于酿酒。两湖白酒代表品牌有白云边、酒鬼、武陵、黄鹤楼等。

(六)鲁酒产区

山东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境内水资源丰富、酿酒历史悠久,在中国酿酒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酒以芝麻香型为典型代表,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淡雅型芝麻香;另一种是窖香型芝麻香,在浓香型基础上发展而来,代表品牌有景芝、古贝春、扳倒井。

(七)豫酒产区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和白酒重要产区。据史料记载,酿酒师祖仪狄、杜康都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为人类酿出了甘甜的美酒。豫酒以浓香型为主,占当地生产白酒的95%以上。豫酒窖香优雅、回味悠长持久、绵柔味正,在众多香型及浓香型各流派之中独树一帜。豫酒代表品牌有宋河、宝丰、仰韶等。

(八)华北产区

华北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原料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华北成为全国清香型白酒的产销重地,华北产区地处农牧交界地,生产的白酒清醇爽净,以清香型为主,多种香型并存,低度化倾向明显。代表品牌有汾酒、衡水老白干、北京二锅头等。

(九)东北产区

东北物产丰富,环境优美,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闻名全国,松花江、嫩江、辽河水清甘洌,高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产品品质优良,素有“粮仓”之称,这为东北白酒的酿造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东北的夏天气候偏冷,使得东北产区酿造的原酒更加干净爽口。东北产区白酒代表品牌有玉泉、富裕老窖、北大仓河以及近年来兴起的老村长等。

(十)西北产区

西北地区虽然饮酒风俗盛行,但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导致西北产区在国内白酒版图相对较弱。近些年,西北白酒依托“产区化”、“特色化”等发展战略,品牌含金量不断提高。随着圈层化和多元化的消费新格局的带动以及龙头老大“西凤”的全国化市场布局的引领,西北产区或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西北白酒代表品牌有西凤、伊力特、互助青稞酒、金徽酒等。

二、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经济环境与方向

复盘白酒30年的市场化发展历程,白酒行业从基本面的角度看一直是螺旋上升的,自2017年以来本轮复苏的核心底层逻辑是消费升级,是高端和中低端白酒的结构性机会。2017-2021年高端白酒率先量价齐升,引领行业增长,为行业第一成长阶段,并打开了中低端白酒的天花板。中低端白酒2017年开始萌芽,2018年进入趋势性增长阶段,2020年开始,高端白酒增速放缓,中低端白酒逐渐替代高端酒成为行业新增长引擎,行业开始进入第二成长阶段。

(一)中低端白酒目前仍处于上升通道中

2017-2021年,白酒行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速约为11.4%,其中年产量的复合增速仅为1.5%。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吨价提升带动,吨价提升背后核心的因素是产品升级,中低端白酒的成长是来自行业最主流价格带的升级。

从发展空间看,中高端及以下价位占行业总收入仍超40%,当前仍是白酒行业总收入规模占比最大的价格带,而中低端白酒扩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中高端价格带的升级,站在当前看,2021年次高端约为1000-1100亿元左右容量,未来三到五年20%的中高端量升级到次高端,可以带来1000-1500亿元的容量,长远来看空间更大。

(二)本轮中低端白酒是消费需求驱动

中低端白酒在十年前尚不流行,但上一轮白酒的发展由高端化、三公消费、资本投机等共同推动,是供给端的狂欢,消费基础脆弱,近十年来,随着行业整体的深度调整而破灭。与上一轮白酒的发展相比,本轮中低端白酒有更多的经济发展的积累。

1、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品牌意识增强以及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影响下,中低端升级已具备大众消费能力的强力支撑;

2、消费阶梯式升级特点也使中低端的成长持续性更强,白酒行业的消费升级趋势已经形成,经济波动、疫情影响和外部因素导致的调整只会影响升级的速度,但不会改变趋势;

3、白酒企业自2017年开始聚焦培育中低端价格带,价格、渠道和管理运作更加成熟,整个中低端价位呈现厂家、渠道、终端、消费者共振的繁荣状态。2021年以来的疫情冲击不改次高端升级趋势,酒企业绩表现的韧性被持续验证。与其他消费板块相比,白酒板块业绩增长更稳健。中低端在本轮白酒的发展中,质量亦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中国白酒近年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全球,2020年白酒出口量减少了1.384万千升,同比下降13.1%,出口金额同比下降30.2%,白酒出口受到了量价齐降的严重影响。2021年,中国白酒出口有所回升,当年出口量1.602万千升,比2020年提高0.177万千升,同比增长12.4%。出口额36.44亿元,比2020年增加4.40亿元,同比增长13.7%。

图10:2017-2021年中国白酒出口量及出口金额

截止至2021年,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人数已达6000多万,是国内人口的4%左右,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相比于每年超过700万千升的产量,白酒出口量占比仅有2.2‰,而且近年来始终不见提高。不仅中国白酒在外国人中缺乏影响力,即便在海外华人的生活中,仿佛也失去了魅力。

从数据来看,中国白酒的进出口情况表现平平。无法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关键原因在四个方面:第一,酒文化和饮酒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我国白酒酿造工艺和技艺与众不同并且种类繁多;第三,白酒生产企业缺乏出口的意愿和动力;第四、营销推广缺乏模式和渠道的创新与整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白酒全面走向世界的大机遇和国际大环境已经形成。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白酒将随着中国餐饮文化和酒文化的传播,在全球市场中大放异彩。

白酒自古以来就是专属于中国的特产,全球白酒的绝大部分都产自中国大陆。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区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港澳台地区、日本、朝鲜、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存在一些较小规模的白酒生产,这些地区的白酒产品除了满足本地消费需求外,还有一部分会出口到中国大陆,这就是中国白酒的进口部分。

图11:2017-2021年中国白酒进口量及进口金额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白酒进口量0.372万千升,比2020年的0.278万千升提高0.094万千升,同比增长34.03%。进口额8.54亿元,比2020年的7.91亿元增加0.63亿元,同比增长7.92%。

从进出口均价来看,白酒进口均价和出口均价比较接近,波动步调也呈现出整体一致性的特点。如上图所示,2021年进出口均价分别为114.75元/500ml和113.72元/500ml,进口均价较2020年下降了27.75元/500ml,出口均价提升了1.31元/500ml。

对比进出口均价和中国白酒行业均价,可以看到,进出口白酒均价是国内白酒行业平均出厂价的约3倍,这说明目前进出口的白酒产品主要是中高档白酒,中低档白酒需求市场还远远未被开发,未来或将存在着无限的可能。

图12:2017-2021年中国白酒进出口均价对比

四、白酒行业市场及产业链发展概况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白酒市场结构性繁荣的长周期没有改变,市场也更偏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总体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供给不足的二元结构矛盾没有改变。未来,白酒市场的机遇是长期性的结构性增长。

(一)市场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已由2017年的1593家降至2019年的1098家,2020年受疫情冲击,白酒消费场景被阻断,白酒规模以上企业降至1040家,同比减少58家,2021年更是降至965家,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白酒市场日益明晰的集中化趋势。白酒不断规范的过程逼退了很多中小企业,供给端逐渐向头部企业靠拢。

从消费端来看,白酒的消费依然稳步增长。供给端与消费端中间的空白,给了未来很多中低端白酒品牌更多的发展空间。基于上述几个层面分析,目前我国白酒整体需求扩张,尤其对白酒的健康和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追求,总体来说,未来的白酒行业依然值得期待。

(二)2021年白酒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33.5亿元,同比增长18.6%;利润1709.1亿元,同比增长32.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8.2%,完成产量715.63万千升,同比下降0.59%。

近年来,白酒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依然在扩产,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白酒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有了很好的控制,而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中小企业正在不断被市场积压,进一步推动了龙头企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

上市企业作为行业龙头模范,报表数据非常值得借鉴与分析,在此截取19家上市白酒企业的年报数据,从市值、营收、净利润角度来分析白酒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据统计,19家上市酒企在202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089.1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净利润1084.0亿元,同比增长18.3%。整体而言,2021年的上市酒企实现了向好发展。

1.市值

根据Wind数据库截取的2021年19家白酒版块上市公司的市值情况,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依然处于行业的头部地位,市值遥遥领先,市值增幅分别为2.60%和-23.71%。

图13:19家上市白酒企业市值情况(截至2021年12月31日)

2.营业收入

19家企业若以营收规模进行划分,19家上市白酒企业可归为三个梯队——营收千亿元级、百亿元和百亿以下。

图14:19家上市白酒企业营业收入情况(2020年-2021年)

首先,茅台作为白酒行业的标杆乃至A股市场的龙头,营收依然稳居第一,2021年实现营收1061.90亿元,较上年增长11.88%。可以说,贵州茅台以一骑绝尘之势成为了中国白酒的独立一级。

第二梯队共有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顺鑫农业、古井贡酒6家酒企。对比2021年与2020年的营收情况,除了顺鑫农业的营收增幅为-4.14%,另五家的营业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山西汾酒增幅更是达到了42.8%。

第三梯队虽然营收体量上并不引人注目,但表现上来看并非默默无闻。从2021年营收表现来看,酒鬼酒实现营收34.1亿元,同比增长86.8%;舍得酒业营收达到49.7亿元,同比增长83.8%;水井坊实现营收46.3亿元,同比增长54.1%。从营收增幅来看,中低端白酒成长的上升通道显然已经打开,虽然相比于龙头企业的体量来说不值一提,中低端白酒营收依然在迎头赶上。

3.营业利润

在疫情的不断影响下,对各个行业的经营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2021年19家上市白酒企业的年报来看,情况也是不容乐观。19家企业中,共有17家实现了正向盈利,皇台酒业、金种子酒略有亏损。茅台今年盈利为747.51亿元,依然稳居榜首,但利润增幅为12.18%,可以说是稳步增长。

图15:19家上市白酒企业营业利润情况(2020年-2021年)

值得一提的依然是中间梯队的企业。舍得酒业,2021年实现营业利润16.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7.94%,可以说表现亮眼;酒鬼酒,实现盈利11.94亿元,但增幅也达到了98.36%,几乎翻倍;水井坊盈利16.69亿元,增幅73.00%。

总体来说,受到疫情影响下消费场景未完全恢复及经济增长压力影响,终端动销同比有所下滑,但从环比来看好转趋势已显现,随疫情影响好转有望迎来需求进一步修复。

4.白酒消费价格

根据Wind经济数据库,截取2017-2021年36大中城市日用工业消费品平均价格:白酒:500ml左右52度,高端白酒的增速放缓,呈平稳增长态势,反观中低档白酒,由于高端白酒今年的量价齐升,打开了中低档白酒的消费发展通道。

图16:36大中城市日用工业消费品平均价格:白酒:500ml左右52度

从增长趋势来看,用户对中低档白酒的价格接受程度飞速增长,从2020年至2021年,高端白酒平均价格涨幅为4.00%,同期中低档白酒的平均价格涨幅达到了5.8%。从趋势来看,中低端白酒的价格在未来依然有强劲的增长空间。

(三)白酒行业产业链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

从白酒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来看,白酒行业上游包括生产白酒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高粱、大米、小麦等谷物的生产,此外,存放白酒成品的玻璃或陶瓷容器以及纸盒纸箱等纸制品也属于产业链上游;白酒行业中游主要是指白酒生产企业,目前来看,我国白酒大致可分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以及其他香型等多个品种;白酒行业下游则是白酒的消费市场,我国白酒主要以直销或经销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至大众消费者手中,但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疫情的影响,网络电商端口的销售也占据了很高比重。

1、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给稳定

图17:2017-2021年上游原料产量情况

2、产业链中游:去产能背景下,白酒产量总体下降

以下将从产量、企业数量、经营情况来分析产业链中游情况。

白酒产量持续下滑,集中度提升

近年来,白酒行业产量总体呈现平稳下降趋势。我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从2017年的1198.1万千升下降至2021年的715.6万千升。

图18:2017-2021年中国白酒产量

白酒企业数量减少

白酒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白酒规上企业呈现减少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已由2017年的1593家降至2019年的1098家。2020年受疫情冲击,白酒消费场景被阻断,白酒规上企业降至1040家,同比减少58家,2021年更降至965家,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白酒市场日益明晰的集中化趋势。

图19:2017-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

白酒行业经营效益逐渐提升

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33.48亿元,同比增长18.60%;利润1701.94亿元,同比增长32.95%。

图20:2017-2021年白酒企业利润

从近五年的白酒企业盈利情况来看,白酒的盈利还是一路向上的,在2021年突破1600亿元。无论是从中国独有的酒文化,还是从市场投资者角度来看,白酒行业依然呈现向上发展趋势。

3、产业链下游: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总体增长

在下游消费市场,白酒批发与零售业通过直销或经销商代销等方式将白酒产品最终销售至终端消费者,主要参与者即大众消费者。而在疫情的催动下,终端销售正在通过电商、主播带货等多种新型营销方式逐步扩张。

1)传统销售模式

随着消费升级和“少喝酒、喝好酒”观念的普及,高端、中低端白酒受益于结构升级,其市场容量呈现扩张趋势。也因于此,高端白酒的壁垒在逐步抬升,竞争格局也最稳定,量价齐升逻辑被质疑的较少。中低端已经度过了全行业复苏的时代,品牌建设和全国化布局使得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业绩开始步入分化。

从白酒企业的销售收入来看,这一论点也得到了证实。除了在2018年受到了一些政策影响外,白酒的销售收入一路高歌,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总体增长。

图21:2017-2021白酒企业销售收入

2)疫情之下的新型线上销售

在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疫情对全球化经济、全球公共卫生都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然而在此影响下,白酒的新零售渠道也正迅速扩张拓宽,为白酒的销售打开了新的大门。

伴随着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的完善,饮品行业结合新零售发展的模式也广泛被商家运用。酒企、酒类电商平台、酒水B2B服务平台依然遵循2020的发展步伐,继续在新零售领域深耕。与传统的酒水零售行业相比,酒类新零售实现了轻资产,重服务的特性。在省去了传统房屋水电人工等众多费用之下,将成本更多倾注在消费者购买体验上,因此对于大部分酒企来说,服务平台的赋能、物流公司的协同合作成为了主要的优势竞争力。

3)酒旅融合,推动产业价值增长

白酒行业近年在不断的深度调整,目前也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旅游业的合作,将成为白酒行业发展的新风口。消费者从单一的挑剔白酒口味,到现在的了解酒文化、酒产地的生态自然文明等。

自2017年起,酒企也纷纷与旅游业合作,带动了下游酒类消费的新模式。就拿茅台来说,贵州茅台坐落在贵州大山深处,独特的风景与水源造就了这一名酒品牌,茅台集团也作为工业旅游的创新单位,建成了多个酒文化标志性景观。

在四川,五粮液集团通过建设十里酒城全国旅游工业示范园区,打造了新的酒水销售模式;郎酒斥资数十亿打造世界级先进水平的郎酒庄园,向消费者传达酿酒工艺与生态环境交相融合的文化;剑南春的“剑南老街”也入选了四川省的示范旅游基地。

未来,随着疫情的逐步开放,政府、行业协会、旅行社、白酒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推动酒旅融合,带动白酒产业的快速增值,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生机。

五、2021年全国白酒行业名酒品牌经济运行情况

白酒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白酒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不约而同扩产,而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白酒产业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但中小企业被市场挤压的生存状况明显,进一步验证了龙头企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

2021年全国白酒行业名酒品牌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为7家。17家白酒企业名酒品牌合计营收为2045.3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国白酒行业营收比重约为33.9%。其中,全国白酒名酒品牌位居前三的为飞天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分别占白酒名酒品牌的营收比重为42.8%、22.7%、8.9%。可以看出名酒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及白酒产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表52021年全国白酒行业名酒品牌经济运行情况

首先,茅台酒一骑绝尘。茅台酒股份2021年度实现营收1094.6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净利润524.6亿元,同比增长12.3%。茅台酒以一骑绝尘构成中国白酒独立一级。

其次,五粮液王者归来。宜宾五粮液股份2021年度实现营收662.1亿元,同比增长15.5%;净利润233.8亿元,同比增长17.2%。五粮液作为连续四届中国名酒,真正展现了酒王风采。五粮液也是中国白酒中独立一级,其品牌价值与市场成长并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比拟。

第三,剑南春则凭借次高端超级单品屹立在中国名酒之林,成为中国名酒最具价值次高端王者。2021年实现了白酒营收207.9亿元,仅水晶剑单品营收达到181.5亿元,低调的剑南春深耕白酒市场,凸显白酒名酒品牌在市场上不可小觑的实力。正如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发挥着引领作用,洋泸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中国白酒的结构化思维,名酒在规模与结构上充满想象空间。

第四,老名酒百亿军团。汾酒、古井贡酒、郎酒主营业务纷纷跻身百亿军团,形成了中国名酒独特底层逻辑。应该说,老名酒在品牌战略与市场策略上抓住了时代赋予机遇,成功跻身百亿军团,为企业未来争取主动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来看,中国名酒系2021年完成百亿以上规模营收,展现出名酒作为行业主流企业中流砥柱地位。当下,特别是以“茅五剑”为代表的名酒品牌在经济驱动与消费升级中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白酒行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将保持同步演变。

白酒衍生发展至今,能够影响白酒销量的最有标志性的因素或许还是白酒品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再是从前的盲目选购,也不再是一味地跟风购物,而是慢慢的开始去认真了解需要选购的东西,从身边人的口碑了解,从产生的品牌效应了解。

白酒品牌的重要性也会体现在,当你说出某个白酒品牌,消费者会有很清晰的定位,是送礼、是招待、是自饮。拿出去是有面子还是性价比高。总之消费者是为了满足精神世界、个人品味等方面的需求。一款好的白酒不仅会有较为出色的品牌效应,同时它一定有着比较好的口碑,好的质量。

站在白酒行业的角度,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影响深远的评酒会。正是从第一届评酒会开始,中国酒业正式迈入由“中国名酒”引领行业发展的时代,开创了“中国名酒”时代。

到2021年为止,评酒会历经五届,获奖名单如下:

表6全国历届评酒会获奖名单

至今,评酒会的参赛标准依然坚持四个大方向,一是品德优良,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二是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三是历史悠久,在全国有销售市场;四是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不能仿制。这四个要求将众多企业拒之门外,经过了历史的陶冶,如今留下的白酒名品确有其实。

一、标杆企业

(一)贵州茅台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贵州省轻纺集体工业联社、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北京糖业烟酒公司、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上海捷强烟草糖酒(集团)有限公司等八家公司共同发起,并经过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字(1999)291号文件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一亿八千五百万元。

1.战略新赛道,布局年轻消费市场

作为白酒龙头企业,乃至A股第一,贵州茅台近年来不止在自己熟知的领域继续深耕,同时更将眼光转入了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值得一提有两方面,一是筹备多时并于2022年3月上线的“i茅台”官方数字营销APP,另一个则是2022年5月上市的茅台冰淇淋。

可以看出,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贵州茅台在面对消费者群体结构变化时,需要不断推动自身改革,以贴近新生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推出冰淇淋产品,是希望通过跨界的方式,打开年轻消费市场的大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支持茅台品牌以及刺激未来的消费需求,为茅台的商业化刻板印象转型铺路。

2.深耕直销渠道

2021年,贵州茅台的直销渠道收入达到了240.29亿元,营收占比达到了约22.63%。很显然,贵州茅台近年来一直在加码直销渠道建设。不仅仅是筹备已久的自营的飞天茅台,以此加强对渠道的掌控力。

诸多布局的背后,是贵州茅台发力直销渠道的战略布局。茅台集团董事长丁雄军也曾多次表示,应该让茅台酒回归到合理的市场价格,回归商品属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直销渠道的不断深耕,贵州茅台的收效也将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与直销渠道营收占比不断提升对应的是贵州茅台批发代理渠道收入不断萎缩。梳理历年财报不难发现,2017-2021年,贵州茅台批发代理渠道收入占比分别为89.26%、94.05%、91.51%、86.04%、77.3%。从数据不难发现,短短几年间,贵州茅台渠道收入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3.“瘦身”策略,聚焦主业发展

贵州茅台半年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完成茅台酒基酒产量4.25万吨,销售额499.65亿元,系列酒基酒产量1.7万吨,销售额75.98亿元。而“i茅台”上线的产品,则均为系列酒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底贵州茅台发布了茅台珍品升级版、虎年生肖酒和茅台1935以及“i茅台”专供的100ml飞天茅台多款新品。而新品的推出,意在改变“飞天”单品独大的局面。

不难发现,贵州茅台近年来一直在用多元化的思路,寻找迈入“千亿俱乐部”后的发展方向。贵州茅台在新渠道和新产品的拉动下,近年业绩实现稳健成长。在茅台集团第六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茅台集团方面透露称,目前已累计缩减酒类品牌198个、产品2694款。

很显然,“瘦身”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品牌形象,防止品牌被消耗。贵州茅台多元化和“瘦身”策略的推进,可以使企业对产品结构进行全新的梳理,同时可以更好地让企业聚焦主业发展。

(二)五粮液

作为中国白酒头部企业,五粮液近年来实施“做强主业、做优多元、做大平台”发展战略,补短板,拉长板,升级新动能,坚持战略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白酒行稳致远。

现任五粮液集团董事长曾从钦表示,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品质升级背景下,白酒行业全面进入产量销量总体稳定、收入利润稳定增长的结构性新阶段,结构性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主基调,优势品牌、优势企业、优势产区持续受益。

1.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态势

数据显示,2021年,五粮液实现营业总收入662.09亿元,同比增长15.51%;归母净利润233.77亿元,同比增长17.15%。今年第一季度,五粮液实现营业收入275.48亿元,同比增长13.25%;归母净利润108.23亿元,同比增长16.08%,收入、利润连续25个季度保持两位数稳健增长。

经营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五粮液始终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回报”。2022年6月22日,五粮液发布《2021年度分红派息实施公告》,公告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金30.23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为117.34亿元(含税),创下历史分红新高。

近年来,五粮液在产品体系持续优化、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市场表现量价齐升、渠道体系协调发展、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等五个方面形成了方向性、格局性的基本态势。业内人士认为,五粮液全面加快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步伐,企业蓄势而发、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的发展势头良好

2.科技升级,助力品牌成长

产品品质始终是白酒行业发展的基石。在曾从钦擘画的“生态、品质、文化、数字、阳光”五位一体五粮液的蓝图之中,品质是其中的核心。

从正式启用白酒行业单次投用规模较大的陶坛陈酿酒库,升级建设行业较大的纯粮固态酿酒基地,着力提升五粮液名酒率,到与江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共同推进五粮液白酒酿造技术创新,寻求更大技术突破……五粮液坚持以品质立基,践行大国浓香的责任与担当,引领中国白酒品质表达。

对于白酒这种典型快速消费品而言,品牌是赢得市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在品牌建设实践中,五粮液厚植品牌文化底蕴,深挖品牌文化内涵,携手故宫、南方周末、腾讯等多家文娱头部企业打造文化IP。一个个独具创意的品牌文化传播行动接连落地,为擦亮“大国浓香、和美五粮”金字招牌积蓄起强大动能。

近年来,五粮液品牌价值大幅跃升,连续膺选多个国际权威品牌价值榜单,排名增速多次位居食品饮料行业头部,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品质和品牌是白酒行业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守正品质和品牌就抓住了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名优品质和名酒品牌的追求。

3.零碳酒企,打造行业领先

面对行业繁荣、白酒出海、低碳未来的发展命题,作为白酒立基之本和长远之道,绿色已成为行业关键词,更是五粮液发展的底色。

五粮液已获得“绿色工厂”荣誉称号;入选工信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成为白酒行业获此殊荣的企业。行业废水生态处理示范项目——五粮液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长江上游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张名片。

结合国家“双碳”目标,五粮液正实现碳中和理念,以创建“零碳酒企”“零碳园区”为目标,努力打造行业领先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曾从钦表示,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产区水源和生态,形成完整的“零碳”理念和“零碳”发展模式,推动白酒产业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持续提供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的生态化白酒产品。

近年来,五粮液通过打造以“中国酒+中国菜”“展示+品鉴”“产品+文化”的海外运营模式,拓展全球市场布局;深度融入博鳌亚洲论坛、世博会、APEC、进博会等高端国际会议,讲好中国白酒故事;打造首届五粮液和美文化节、中国国际西湖情五粮液玫瑰婚典,构建和美文化价值体系。五粮液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把握中国白酒长远发展的战略机遇,笃定前行,开创新一轮更高质量发展。

(三)剑南春

作为我国高端白酒“茅五剑”之一的剑南春,身上仍深深烙着文明的印迹,而消费者熟悉的那句“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正是其深挖历史文化,重视提升品牌文化内涵的体现。

从古代皇室的宫廷御酒,到现代社会的名酒精英,剑南春尽显中国名酒风采。2021年,剑南春公司销售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和最快增速,主要产品“水晶剑南春”销量2.4万吨,位居中国白酒次高端市场单品销量第一,中高端及以上市场单品销量第三。

1.文化与佳酿共传承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分天下为十道,剑阁以南为剑南道,“剑南”地名由此诞生。剑南道,尤其以绵竹地区为代表的成熟酿酒技艺享誉全国。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道:“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这段记载有力地证明了绵竹所产酒“剑南烧春”曾闻名天下的事实。

而把“剑南烧春”推向历史高光的是一份正式史书的记录。官方正史《旧唐书》第十二卷《德宗本纪》记载:“剑南岁贡春酒十斛……”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在唐代德宗之前(公元779年),绵竹所产之剑南春酒品质已经很好,被作为朝廷贡酒明确要求每年进贡,而“剑南烧春”之名也正源于大唐皇帝御赐。

岁月变迁,酒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承载,剑南春以传承千年文化为依托,向世人讲好中国白酒故事,弘扬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凭借对自身历史品牌的精准营销,以及坚守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剑南春白酒市场抢占了一席重要之地。

2.品质是核心竞争力

品质是一款酒品长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绵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古便是酿酒宝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优质农作物,尤其水资源优质且丰盛,背靠龙门山,剑南春酿酒用水来自于珍稀地下深层矿泉水,堪称世界顶级冰川水,是全中国唯一用雪水渗析矿泉酿造的名酒。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奠定了剑南春的品质基础。

千年老窖万年糟,剑南春老窖池“天益老号”始于南齐年间,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不断代酿造,其传统酿造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剑南春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丰满醇厚、香味协调、余味悠长”的风格特点正是得益于窖池中的这些微生物。窖池中的微生物,数百年来生生不息,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微观生态环境,对剑南春基础酒的品质起着关键的保证作用。

在1979年轻工业部举办和1984年、198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剑南春连续三届荣获金质奖章蝉联“中国名酒”称号,2005年剑南春首家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纯粮固态酿造白酒标志”,并多次获得国家级、部级、省级质量奖。

3.科研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科研方面,剑南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斩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多年来争做行业排头兵,带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剑南春破译了浓香型白酒主要呈香呈味物质的生成与曲药微生物群系的潜在关系,选育出多株代谢酿酒生物酶和特殊功能微生物,在保持酒体典型风味特征不变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酒体中关键风味物质,确保了产品优质品率。

在继承传统制曲模式的同时,剑南春搭建了曲药质量等级鉴定体系,创立了一套大曲药工艺技术质量标准,改变了传统制曲操作“靠经验、凭感觉”的不确定性,这是传统中温大曲生产工艺技术的重大升华,为智能化制曲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全面传承“纯粮固态发酵模式”上,独创了科学、适用、可控的“一低、二长、三控、四适当、五精作、六结合”的美酒酿造法则,达到了“感知经验”的数据化、“现象”的科学化和“传统”的智能化,是造就中国名酒剑南春浓郁芬芳、幽雅细腻神韵最科学的工艺技术精髓。

此外,剑南春通过对天益老号窖池中的功能菌株进行定性研究,首次发现并命名浓香型酒主体香味物质的功能菌株——“耳蜗形梭菌”,这为剑南春独特风味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选育老窖关键功能微生物菌群,使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形成其独特传承体系,确保了剑南春酒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保持了时尚典雅的品质。

二、高质量发展下的危机和机遇

面对疫情的常态化,饮酒人群数量不断减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白酒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了重重危机。

首先是疫情常态化,带给白酒消费市场的消费冲击。众所周知,白酒的畅销其实起源于中国的酒文化,而今更是演变成了“酒桌文化”,在疫情不断发展的今天,非必要不聚集已经成为了日常的口号,那么消费白酒的重要场合就大打折扣了。很明显,酒类企业需向头部企业学习,多元拓宽产品使用场景,转型升级。

其次是饮酒人群数量的变化对酒类消费容量构成了挑战。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增人口急剧减少。而年轻化作为酒类消费一直以来的突破方向,如何能够长远布局,让年轻消费群体将“喝酒”的理念植入脑海,如何营造新的消费场景,使得消费逻辑合情合理,让当代年轻人为名酒品牌买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虽然有很多问题和不确定性存在,专业人士依然认为行业要坚定信心,看到产业的优势。根据2021年的白酒企业经营情况来看,2022年酒业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是大概率情况。如果疫情能够不断好转,酒业增长的整体增长将突破更高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困难挑战明显增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步调一致向前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年来,中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是令人自豪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沉着应对、科学施策,中国经济列车始终保持平稳运行。

这是收获自信的一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一、政策引导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把“开展控烟限酒行动”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由此,将促进白酒企业升级转型。

2021年5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的《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这个白酒“新国标”将对白酒的原料、添加剂、标签、宣传、功能等各方面指出了明确规定。此举也将进一步对白酒行业进行规范。可以说,多项政策的出台,将促进白酒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营销渠道多元化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我国人均GDP稳定增长,国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使得白酒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向高品质消费转变,同时理性饮酒、健康饮酒的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白酒消费的选择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消费升级促使中高端及以上白酒产品的消费比重提升,扩大市场容量。具有丰富的中高端及以上产品体系和持续开发能力的白酒企业享受了消费升级的发展红利,集中化程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酒行业的发展。

综上,可以看出,白酒行业越来越趋于品牌化、市场化,如今的环境,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有好的产品的同时,品牌影响力必不可少,还要形成多渠道的营销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洪流中崭露头角。

THE END
1.当前白酒行业现状白酒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白酒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进行白酒行业现状分析对于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做出正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高端白酒市场的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高端白酒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增长。消费者对于http://www.hukoutc.com/tc/24466.html
2.2024上半年中国白酒怎么样?中酒协这份最新报告说透了!2024年过半,今年的白酒行业发展如何了?6月18日,《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分析了2024年上半年白酒市场的表现和变化趋势,并针对现状提出促进酒类市场健康发展的观点。众所周知,2024年,酒类消费市场进入转型期,酒业发展进入冷静期。消费需求疲软,“库存高企”等存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259951572021311&wfr=spider&for=pc
3.我国白酒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白酒行业的盈利模式已经完成了由总量增长模式向结构优化模式变迁的过程。现阶段,白酒行业总量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中高档白酒的销量增长较快,低档酒销量逐步减少,行业利润总额增速超过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2] 1.2我国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有大小白酒企业4万余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白酒企业1万余家,遍布全国31个省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ngji/370001.html
4.行业资讯丨了解2021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女性经济”与“Z世代经济”的兴起下低度酒行业回暖并发展迅速,整体增速高于传统酒业,资本也积极涌入这一赛道。 从消费者情况来看,40岁以上的群体较40岁以下群体喝酒更频繁;女生比男生更偏好低度酒,男生则对传统酒饮中的白酒、啤酒偏爱度较高。 http://www.yuhujiuye.com/newsinfo/2477677.html
5.2019年中国白酒行业名酒品牌发展现状及趋势本调研报告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工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综合研究。学科跨度大从多方位全面分析研究了白酒行业发展历史、产品市场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研究结论 1、中国白酒市场环境良好,白酒行业在历经了黄金发展期、深度调整期、https://news.foodmate.net/wap/index.php?itemid=577167&moduleid=21
6.2024二、中国白酒技术水平研究分析 三、中国白酒技术优劣势研究分析 四、中国白酒技术开发研究前景分析 第三节 2023-2024年中国白酒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一、中国白酒市场供应情况分析 二、中国白酒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三、中国白酒市场供需趋势分析 第四节 2023-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2023-2024年中国白酒市场http://www.ldhxcn.com/hangyebaogao/qita/canyin/29675.html
7.20242024-2030年中国浓香型白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docx,2024-2030年中国浓香型白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TOC \o 1-3 \h \z \u 摘要 2 第一章 中国浓香型白酒市场发展现状 2 一、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2 二、 消费者需求特点 3 三、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013/7156035120006161.shtm
8.白酒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战略规划锦囊白酒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管理类]战略规划[行业分类]食品 [摘要] 试读已经结束,如需继续阅读,请先下载下载¥80.00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15801580457http://www.chn-source.com/product/detail/20203121477
9.2020年中国白酒行业供需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2015年以来,我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呈总体下降趋势。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17.82亿元,同比增长8.24%。2020年1-2月,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7.2亿元,增速为-11.68%。 3、行业“去库存”成效显著 https://www.douban.com/note/765838224/
10.2022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年轻群体是未来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白酒产量达到202.4万千升,同比增长4.7%;和白酒相比,啤酒、葡萄酒的产量均出现下滑的情况。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持续受到关注。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对行业现状及趋势作出了分析。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预计2022https://www.iimedia.cn/c1020/85070.html
11.2024年高端白酒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高端白酒行业发展调研与中国高端白酒行业发展调研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0年),高端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潜力和文化影响力。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品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高端白酒不仅在酒质、包装、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升级,还通过品牌https://www.20087.com/M_ShiPinYinLiao/19/GaoDuanBaiJiu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12.贵州茅台股票深度估值报告3.1.2 行业现状与趋势 当前,中国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受到政策调控、市场饱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和健康理念的提升,白酒市场面临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中高端白酒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低端市场则面临萎缩。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规模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品牌、文化、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309599/article/details/1423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