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拓展与深化

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茶文化正式形成,茶文化研究也由此进入学术视野。但长期以来,古人对于茶文化的探讨多停留在描述或叙写层次,或者仅限于对茶史资料的摘录、汇编,缺乏学术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民国至改革开放以前,学界对于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学(茶的自然科学)和茶业学(茶的社会科学)领域,仅有零星的涉及茶史和《茶经》研究以及茶文献资料挖掘与汇编方面的茶文化成果出现。现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和奠基期,学术界围绕茶史、茶文化基础概念与内涵、茶艺与茶道、陆羽及其《茶经》、茶文献资料、茶馆茶具、茶文学与茶艺术、宗教茶文化等茶文化的基本范畴展开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论文论著成果,同时中国茶文化界还出现了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的实践,为中国茶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茶文化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茶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概括而言,当前中国茶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四股力量:

(二)茶文化学术组织机构不断增多

茶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其精神内涵与当代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高度契合,具有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布播性、普世性等特征,能够起到养生修性、怡情悦志、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美化生活、提升思想境界等作用。因此,研究和普及推广中国茶文化,在培养健全人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中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正逐步走进高校、中小学、社区、机关等场所。而一些高校也开设有茶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或选修课程,尤其是高校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中文、食品等专业往往还开设有茶文化或茶艺必修课,甚至还设有茶文化专业方向,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就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茶文化方向。部分具有研究实力和热情的高校还设立了茶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例如茶道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茶道与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茶道心理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茶马古道研究院(内蒙古茶马古道文化研究院、普洱茶马古道研究院等)、万里茶道研究院(湖北大学)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等,为茶文化学术研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茶文化学术组织团体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新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茶文化团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笔者在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团体类型下搜索“茶文化”,显示有各类各级茶文化团体(包含协会、学会、中心、促进会等)331个之多。其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唯一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团体,其余均为地方级别团体。这些团体组织在推动(地方)茶文化研究、教育培训、普及推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茶产业的欣欣向荣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一些茶企和个人展现出了高度的茶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立意识突出表现在建立企业性质或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大益茶业集团创立的大益茶道院,与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合作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还设有大益博士后流动站,为茶文化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培养和茶文化学术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林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便成立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六如茶文化研究所(院),组织开展茶文化研究与社会培训。

(三)茶文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

(四)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园地不断丰富

专业性茶文化杂志和茶叶类期刊历来就是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流阵地。例如,《茶博览》、《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河北茶文化》、《民族茶文化》、《陆羽茶文化研究》、《贵州茶叶》、《中国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业通报》、《贵州茶叶》等都是刊登茶文化论文成果的重要园地。

此外,部分国家级、地方重点、著名高校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茶文化论著。

(五)茶文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

举办大型(国际)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对某一热点话题、历史遗留或存疑论题、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等进行集中探讨、辩论,形成学术争鸣,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学术进步与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自1991年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办以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早已成为茶文化界的一种传统学术活动,而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风向标,至今已举办了15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茶文化会议。本世纪以来,分别于2004、2012、2017年举办了三届,形成了一批专题性研讨成果。

以哲学视角审视茶文化研究,探索以应用哲学分支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茶道哲学,成为近几年来哲学研究的一大焦点,也正在成为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茶道哲学、茶文化等为主题的“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也正在成为哲学界和茶文化界的一个特色品牌文化论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茶文化学术论坛也成为常态。而以茶博会、茶文化节、茶叶赛事为契机举办的各种茶文化高峰或国际论坛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规格不等的茶文化会议、论坛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和茶文化学术繁荣的实现,为茶文化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

近20年来,随着中国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开拓,随着中国茶文化资源的不断转化与创新,中国茶文化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跟进,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断扩展创新、研究项目获得多方科研基金支持,茶文化研究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在茶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范畴、茶文化文献史料、茶文化学科理论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随着茶文化研究跨学科交叉趋势的演进,茶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也由此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或领域。例如茶文学、茶艺术学、茶俗学、茶美学、茶哲学、茶社会学等等,均是近年来新兴的茶文化学科分支领域。

参考文献:

[1]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1(04):245-258+298.

[2]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农业考古,2006(05):1-14.

[3]彭勃.中国茶文化学论纲[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16.298-300.

[4]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5]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6]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处.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总结[J].农业考古,2000(02):117-118.

[7]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中国茶叶,2020,42(02):1-10.

THE END
1.从茶书茶舍到茶俗,窥见中国人的茶道尚“和”唐代茶叶生产规模扩大,饮茶之风南北盛行。饮茶风俗的普及,是茶文化、茶理论飞跃发展的前提。以陆羽、卢仝为代表的茶人,写作茶书、茶诗,推动茶文化得以正式确立。 陆羽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分别从茶叶生产、饮茶方法和器具、茶道等方面综合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yOTkyMQ==&mid=2652696989&idx=1&sn=1114b03c196180f8b287656d111d80f3&chksm=bc88166a913af8f6cb59aec26ab1aa664e27a0333e0e3c7df7f49aeb913692932a103602a445&scene=27
2.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技术方案.doc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网上浏览https://m.taodocs.com/p-497147274.html
3.茶文化实习报告6篇(全文)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7ab17cr.html
4.茶艺与茶文化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一)教学实践 1.负责人主讲《茶艺与茶文化》,多次参加全国课程思政培训,构建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内容体系,入选学院**建设项目和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典型建设项目。 2.从 2018年开始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层面课程思政设计,牵头开发**省三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将课程思政纳入专业课程标http://sizhengziyuanku.com/kecheng/chayiyuchawenhua.html
5.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研究中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文人志士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388&wbpagenum=5&wbnewspageid=4715
6.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精选6篇)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2cwqx3o.html
7.茶艺与茶文化教师一、教学任务:1、负责茶艺与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授课活动,包括茶叶的种类、制作工艺、冲泡方法、品饮艺术以及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传授。……https://www.hxrc.com/OneJobDetail_c1f67928-e83b-4c30-be7a-848462bb6417_pttyjr.html
8.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信阳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将非系统和非定量的符号内容(如文本、图像、图片等)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6]。互联网时代,以网络文本为研究依据的内容分析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常用方法。本文以ROST Content Mining6 软件为分析工具,以网络游记、网络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806/11665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