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CollegeStudents'MoralEducationbasedontheContextofBlendofFashionCultureandTraditionalCulture

WANGJinglei,ZHUQinghao

(Tai'anSchoolofSh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an,Shandong271019)

AbstractMoraleducationisfar-reachinginfluencedbytraditionalculture,butalsobythegreaterfashioncultureshock.Inbothcultures,toexplorenewworkvehicle,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moraleducationstudents,strengthe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overallquality.

Keywordsfashionculture;blend;carrier

1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谦和、内敛、勤勉、尊敬长辈等优良品质,等都属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继承。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也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例如,在公共场合谈情说爱、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冷漠、低落,缺少基本的社交礼仪,追求以绝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及协调能力。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尚文化已逐步占领了高校这一阵地,由于大学生群体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先锋性、行为的前卫性,时尚则成为他们实践的重要主体。时尚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从时尚事物的性质角度可分为物质时尚和精神时尚;从表现形态可分为语言时尚、学习时尚、交往时尚、休闲时尚、消费时尚等。由于受时尚文化影响,大学生在服饰、发型、语言、甚至于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改变。

第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文化交融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拓展则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即在学习和活动中学生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地判断、准确地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和张扬,使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交融,更好地提升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主动地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转化为自身独特素养的能力。大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必须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通过培养他们的文化辨别能力、文化审美情怀、文化思维能力和文化传承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导向机制,从根本上抵制低格调的时尚文化或部分腐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对高校德育教育的瓦解,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3德育教育新途径

第一,找准交叉点,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汲取时尚文化元素。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下,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交叉点,研究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既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传播优势和易接受的特点,又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将传统德育教育资源生活化、具体化,再配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活动形式,进一步增加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总之,德育工作的教育与深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两种文化优势,发展好深化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项目《基于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文汇,2011(2).

[2]袁洪群.大学生时尚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入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谭练红.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沧桑,2010(6).

[4]丁静.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学海,2010(5).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有深远影响

(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基石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技能的周期缩短,步伐加快,很多教育甚至已经演变成竞速教育。高效成为很多学习者的追求目标,教育的方法技巧已经有取代教育实际内涵的嫌疑。高校舞蹈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时期,学生已经离开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了更加自主的专业教学阶段。学生更加崇尚自由、自主思考。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进行舞蹈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将有助于学生正确树立学习目标,真正习得舞蹈真谛,而不是单纯停留于动作、形式。

(二)传统文化是学生理解舞蹈内涵的基础

与音乐相同,舞蹈亦有其发源地、发源背景、文化背景,这些背景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在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时候,舞蹈的背景介绍将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动作所抒发的心情,为学生的舞蹈注入灵魂,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动作,更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内涵学习是在进行扎实的基本功学习之后最应该重视的部分,一位学生对于其学习舞蹈内涵的理解决定了其能够演绎的高度。

二、高校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从思想入手,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对“古风”有肤浅的了解,对于传统文化是什么,包含什么,有什么样的精神,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强调并不到位,学生不能从思想层面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自己学习舞蹈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让传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实现有效融合,就必须在思想上让学生与教师摆正传统文化的地位,为其讲解、传授传统文化对于舞蹈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专业程度方面的影响,更多的其实是对于自己学习态度、心境等方面的微妙的影响。这些作用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一旦形成习惯,必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去探究传统文化对于舞蹈学习的影响

(三)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重要的内容。学习古诗文对于学生语文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精髓以及魅力深入的体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够体会到当时古人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要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水平,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古诗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2介绍古诗文历史背景,把握历史文化进步

古诗文都是以一定历史条件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的理解内容以及内涵,就需要明确古诗文作者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文化创作的背景有深入的认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补充古诗文的背景以及内容,利用文化创作背景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学习《望岳》、《春望》等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介绍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内心的变化。《望岳》是青年时代杜甫创作的,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将自己的朝气与雄心壮志表达出来。《春望》则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创作的,这时社会局势动荡,百姓疾苦,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李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创作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李白身处盛唐时代,作品比较豪放,而杜甫的作品大多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社会极为动荡[2],作品中大多忧国忧民。通过这种对比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确历史背景会影响到古诗文的创作,对传统文化也有更深的认识。

3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说教,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走入古人的内心中,对古人的思想情感等更好的体会与感受,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古诗文创设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回归到古人的生活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以及思想,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行树立。比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理解诗意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李白仗剑出川入手进行分析,对李白背井离乡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难舍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让想一下,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求学,会是怎样的情形,学成之后又将怎样回报家乡和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更加热爱家乡。

4强化学生主动性,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5提高教师素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加强文化的传播,教会学生做人。只有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师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好教师。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修养,注重自身气质以及人格的提升,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古诗文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文化氛围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让学生形成好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价值。如学习《口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口技表演者的技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包括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学习以及认知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稳步发展,也为学生今后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1]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08:54-55.

前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从积极与消极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姜明,文格西则着重从消极的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朱晋元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有很多此不在赘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按照佛教的理论“事物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事物的产生并不依仗于一个因缘,而是依仗于众多的因缘,其中直接的因缘或许是可以计数的,而间接的因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进行是另辟溪径,运用系统学理论,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论述,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以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

1研究路径

要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就要把二者放入一个逻辑结构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从繁琐复杂的点滴信息中理出一个线路来,进而进行论述,得出研究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核心概念的厘定

2.1中国传统文化

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为核心,包括流传至现今及历史中国版图上的所有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为主流,以兵、法、阴阳等家为互补,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包罗万象的非自然内容。

2.2民族传统体育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作者:焦美娜邢长清左福国邓秀武梁志强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滦平县局滦平县民政局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现如今的动漫市场,欧洲和日本的动漫有极大的中国群众后盾,这不仅是一种商业上的扩张,更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侵蚀,怎样改变中国动漫市场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就成为动漫设计者致力研究的课题了,怎样能将观众的眼球吸引到中国本土动漫上呢?将动漫赋予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那么动漫的设计就不仅仅是画风的设计,更是一种对古老文化的概述,这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动漫设计拥有了其他国家没有的动漫特色,更能将观众吸引过来,并且由于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对于动漫设计者而言也就有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

一、设立传统文化的思想主题

动漫设计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好的动漫设计是通过夸张和变形,将实际生活在纸上具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生活却不同于实际生活的角色。而在动漫设计之初只有先把握好动漫的思想主题,才能让动漫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角色设定目标。所以,设计者在构思动漫之初就应该把握好动漫的主题方向,注意在传统文化中找思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背景,构建动漫主题,才能让动漫活起来,具备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让作品的内容不再空洞无语,而是通过实体化的展示,将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动漫内容、清晰的动漫思路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只有将大前提设置好了,才能在设计中符合主题文化思想。

二、设计者的文化修养

要想创造出精彩的动漫作品,动漫设计者的文化内涵要深厚、思想也要达到一定深度,一些优秀的动漫设计者画工精湛,但是创造出的动漫作品却没有太大特色,就是因为自身的文化修养跟不上,这正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创作者在设计之余,对传统文化的培养也要注意,通过日积月累的文化积累,才能在创造时信手拈来,创作灵感才不会枯竭。

三、丰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点毋庸置疑,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丰富的文化历史给动漫题材提供了绝对的背景空间;另一种是将民族的文化背景赋予创作动漫中,这也就是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中选择属于自己的题材进行动漫创作。

1.动漫的潮流误区

如今动漫市场主要被欧美和日本占据,中国的动漫不仅不能后来居上,甚至在自身的发展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失去了本土动漫的特色,思维和创作上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大头娃娃”“肌肉男”“怪兽”等,这些动漫角色的设定缺乏创新,让观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动漫创作只能是模仿,不可能超越,中国的动漫市场也不可能打开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本土动漫的创新

近年来,中国动漫创作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例如:国产动画中获评较高的3D动画“秦时明月”的主人公就是以秦末名将项羽为背景构建了故事中的主角天明,这样具有了传统文化高度的动漫,不仅有着鲜明的主题色彩,同时也是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示,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常规以模仿欧美、日本动漫的形式的不良习惯,是动漫设计中的一次突破,也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动漫设计的个成功案例。这也给本土动漫开拓市场带来了新曙光,赋予动漫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是赋予了动漫角色一个不同的生命历程,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真正的创新了。因此动漫设计者在设计时就该意识到文化背景的运用,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创造出来,这样的创作写活了人物角色,同时,观众的目光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那样本土动漫才会出现自己的动漫市场。

动漫这种文化性商品,需要坚实的文化后盾,才能有自己的生命力,并长久不衰,本土动漫要想超越其他国家的经典,就该以传统文化作为动漫的创作根源,要让传统文化与动漫的思想主题紧密结合,同时动漫创作者还要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保证新的动漫灵感不枯竭,赋予动漫一个全新的文化背景,让角色活起来。只有通过对本土动漫这样不同的诠释,摆脱模仿欧美和日本动漫的僵硬模式,才能让中国动漫后来居上,在动漫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将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本土动漫相结合,才会给本土动漫带来曙光。

[1]邓航蕾.论中国原创动漫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借鉴.江西社会科学,2011(6).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传统文化渗透于美育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一、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二、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关心远远不够,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人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都受到强烈冲击,使国人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消解这种危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寓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之中,自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对策

(一)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保障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创造环境

(三)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为传统音乐的传承灌注活力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到某一音乐的本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教育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之中加以剖析和传承。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音乐的演绎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忽视了音乐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背景的联系。而切断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传统音乐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本源的魅力。反之,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剖析和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音乐独特的灵魂,而传统音乐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此外,传统音乐源于传统文化,最终也将回归传统文化。现今的大多传统音乐教育因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变得浮躁和单薄,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传统音乐重新回归文化的沃土,在丰富的养料中获得新的活力,绽放更美丽的艺术之花。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是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不竭源泉。提高传统文化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传统音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才能令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真正的兴趣和使命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全球化进度加快,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音乐领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的理念态度,汲取各国文化精华,在坚守与创新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只有深入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明确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深化音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新的传统音乐传承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长远发展。

作者:王莎莎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吴旦.试论传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2]田亮.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3]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4]奚峰.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03).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的意义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时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跟,更是立足之本。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明确指出,当今社会教育要全面认识到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好的、与当前实际相符合的、能够促进时展、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文化加以利用,并且始终保持着民族性,体现其时代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教育潮流,规范教学思想。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血液的主要途径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其主要的任务。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观念,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学生的血液,让学生在优传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THE END
1.从茶书茶舍到茶俗,窥见中国人的茶道尚“和”唐代茶叶生产规模扩大,饮茶之风南北盛行。饮茶风俗的普及,是茶文化、茶理论飞跃发展的前提。以陆羽、卢仝为代表的茶人,写作茶书、茶诗,推动茶文化得以正式确立。 陆羽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分别从茶叶生产、饮茶方法和器具、茶道等方面综合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yOTkyMQ==&mid=2652696989&idx=1&sn=1114b03c196180f8b287656d111d80f3&chksm=bc88166a913af8f6cb59aec26ab1aa664e27a0333e0e3c7df7f49aeb913692932a103602a445&scene=27
2.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技术方案.doc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网上浏览https://m.taodocs.com/p-497147274.html
3.茶文化实习报告6篇(全文)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7ab17cr.html
4.茶艺与茶文化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一)教学实践 1.负责人主讲《茶艺与茶文化》,多次参加全国课程思政培训,构建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内容体系,入选学院**建设项目和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典型建设项目。 2.从 2018年开始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层面课程思政设计,牵头开发**省三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将课程思政纳入专业课程标http://sizhengziyuanku.com/kecheng/chayiyuchawenhua.html
5.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研究中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文人志士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388&wbpagenum=5&wbnewspageid=4715
6.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精选6篇)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2cwqx3o.html
7.茶艺与茶文化教师一、教学任务:1、负责茶艺与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授课活动,包括茶叶的种类、制作工艺、冲泡方法、品饮艺术以及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传授。……https://www.hxrc.com/OneJobDetail_c1f67928-e83b-4c30-be7a-848462bb6417_pttyjr.html
8.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信阳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将非系统和非定量的符号内容(如文本、图像、图片等)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6]。互联网时代,以网络文本为研究依据的内容分析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常用方法。本文以ROST Content Mining6 软件为分析工具,以网络游记、网络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806/11665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