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思政教学,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也能够使思想政治更具有专业化和针对性。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能够在引导人、服务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只有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才能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对此,应当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深入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政教学的方案,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学的整体水平。对此,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将其纳入“大思政”体系,也要着眼于促进“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落实,积极探索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大力推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取得更好成效。
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在实施“四个自信”教育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对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时,应当从文化自信视角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推动思政教学向纵深开展。深入分析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在各个领域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当中,对于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文化具有教育、引导、服务等诸多功能,这也使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尤其是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融入到思政教学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得到提升,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而,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政治的角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实施。
良好的文化素养,不仅对学生提升能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也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高校思政教学方面,通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对于不断强化学生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文化自信,才能对先进文化、优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习和研究文化,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文化,同时还能够将文化应用于学习生活当中,如传统的“孝悌思想”“和文化”“孝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等,都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行合一”意识和能力。随着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不仅会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而且也会使自身的文化素质持续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习、生活、就业、发展中实现更大突破。
创新是进步的基石。要想使高校思政教学取得更好成效,一定要在创新思政教学理念、方法等诸多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进而才能使思政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能够使思政教学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不仅能够在思政教学中落实“四个自信”教育,而且也能够把“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使思政教学能够达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相统一、相促进的目的,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同时还要在融合性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文化自信教育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思政课程”实现更大突破,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拓展和延伸。
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
将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当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实现更大突破。对此,教师应当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提升,明确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强化思政教学有效性,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好的效果。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实现突破。因而,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好思政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既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落实“八个相统一”、构建“大思政”格局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向,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而促进文化自信教育针对性和特色化,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涉及到具体的文化内容,而且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认可。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对此,教师需要把融合、渗透、互动作为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既要强化文化内容的融合,也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并通过互动的模式组织实施,使文化自信教育的吸引力更强、操作性更强。所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和提升,构建科学的文化自信教育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在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不能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文化,还要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应用文化、传承文化。对此,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方面应当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原则,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做的关系,强化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性。在开展“四史”教育时,教师可以将革命与建设的典型案例融入思政教学,通过鲜活的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意识,使“报效祖国”成为学生的广泛共识。将马克思主义就业观融入到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就业意识,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建设,为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提供指引、增强自信、实现价值。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做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使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理论与实践能够实现深度结合。
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施方案
为了能够在思政教学中更科学、更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作为一条主线,采取各种形之有效的方式融入到思政教学当中,最大限度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为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创造更为有利条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要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纳入“三全育人”,引导广大教师将其作为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科学设计,使文化自信教育针对性更强。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应当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强化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讲大局、讲奉献。为了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突出文化自信教育主线,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相互之间多学习借鉴,将更多文化自信教育内容融入思政教学,提升文化自信教育质量。
健全和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对于促进文化自信教育向纵深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此,教师需要把完善思政教学体系作为实施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措施,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实践探索,通过构建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最大限度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水平。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文化自信教育资源体系,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资源开发,特别是要对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强化“校本课程”建设,高校还要为教师实施文化自信教育课程开发创造条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收纳更多的课程,教师则要在打造文化自信教育“精品课程”方面加大力度,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品牌专业群”建设当中,大力实施合作教学、联合教学,促进文化自信教育拓展性。
开展思政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更是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推动文化育人向纵深开展,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互助小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则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学生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积极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对此,高校和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打造多元化载体。着眼于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喜爱新媒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传播校园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通过“抖音”弘扬和传承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实施文化自信教育,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在打造思政教学载体方面,还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载体建设,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和学习文化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创客空间”。引导学生收集本地红色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等诸多文化资源,学生之间还要进行交流与互动,能够使文化自信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引导学生研究茶文化,教师则在与学生共同品茶的过程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高校在“四个自信”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上升到人才建设以及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特别是要发挥思政教学的导向作用,从文化自信视角积极研究和探索高校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也要明确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学原则,更要确立科学的文化自信培养方案,在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模式、载体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通过思政教学科学、系统、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