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茶文化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传承茶文化,创新茶文化,讲好茶故事。

首先,茶叶带来健康。茶叶改变了人们的饮用习惯,它本身具有解腻消暑的功效。早在炎黄时期就有关于茶叶的传说,在殷商时它曾被当成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到了春秋年间,茶叶又成了“菜食”,因为其消暑解腻的功效,西汉之人把它当成了一种药品。因此,一本书中说,“茶”与“查”通用,检查身体有没有病?正如《茶经》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公元8世纪后期,陆羽写就《茶经》,是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茶叶知识及实践的专著。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

其次,茶叶带来了和平。北宋没有养马之地,缺乏战马,只能购买辽国的军马。契丹人得到铜钱,就将其铸成武器,无异于给别人递刀子。而茶叶则是很好的替代品,茶马交易是以健康替代战争。

第三,茶叶提高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自唐以后的很多朝代以茶换取了大量白银。1840年鸦片战争最初的问题都是茶叶输入英国产生的贸易逆差而引起的,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不仅茶叶外流,还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银子,中国有了禁烟运动。

如今,中国正在走向共同富裕,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2021年湖北茶园总面积达到553.6万亩,干毛茶产量达到40.44万吨,综合产值达到715亿元;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出口额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2位、第5位和第5位。第十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发布的2021年度茶叶系列榜单中,湖北省16个县(市、区)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2月17日,茶农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九畹丝绵茶基地进行茶园管护。王辉富摄

湖北省已在重点打造恩施玉露、宜昌毛尖、武当山茶、大别山云雾、襄阳高香茶、宜红、湖北青砖茶七大省级重点区域公用品牌,全省还建设了15个生态茶园示范样板,带动全省40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与此同时,茶园还是碳排放的新阵地。今年5月5日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福建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与白交祠村村民领到了农业碳票,并完成了3357吨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的签约。“农业碳汇”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两地共计拥有生态农业茶园7755亩,茶园两年期碳汇为3357吨。经平台“搭桥”,厦门一食品企业购买了该笔碳汇,以此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碳排放。该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由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可提供农业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为村民增加了碳汇增收新途径。原来只有林业碳汇,期待农业碳汇在全国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2022年11月29日,是中国茶史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武汉来说,还有一个对外贸易上的里程碑。

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后,汉口砖茶通过俄国军舰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2022年9月30日,装载有汽车零部件、建材、茶叶、电子产品、服装、医药材料等的260个标箱的“华航汉亚1”轮从阳逻港出发,10月10日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这是武汉开通的第三条国际水运航线,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乃至中部地区首次开通直达俄罗斯的水运航线。

10月24日,装有木材、纸浆、大豆、食用油等,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出发、长途航行1600海里的“华航汉亚1”轮,终于抵达阳逻港,这标志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至武汉阳逻港首航成功。(叶青)

在创新中传承的南路边茶

甘玉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四川省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先后取得国家级“非遗技艺、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三项殊荣。

在四川省雅安市某茶叶公司的生产车间,甘玉祥(左)指导工人检查茶的品质。沈伯韩摄

南路边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是茶树主要的原产地。古蜀文明灿烂辉煌,茶饮文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姜桂茶荈出巴蜀”“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等文献,记载了古蜀先民对茶事发展的巨大贡献。

雅安地处古蜀西部,“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雅安民众对茶叶从感知到认知到利用的记载很多,茶饮之风盛行。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见到的四川茶馆之多,居全国之最。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将茶带到了西藏,开创了西藏民族的饮茶史,从此,茶与藏区结下了不解之缘,藏区老乡叫“藏茶”。

藏茶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不同,五代称火番饼、元代称西番茶、明代称乌茶、清代称南路边茶。

有了藏茶,才有了酥油茶。西藏民族知道了雅安,也就有了茶马贸易,走出了茶马古道。

南路边茶与西藏民族的渊源

西藏有三件宝,酥油茶、哈达、青稞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酥油茶。酥油茶是西藏民族的代名词,知道西藏的人都知道酥油茶,但是,却有许多人不知道酥油茶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讲,酥油茶就是由酥油与藏茶结合而成,即藏茶+酥油=酥油茶。

酥油无法食用,人们便想到将藏茶与酥油混合饮用,然而酥油很顽固,加入藏茶后仍不能有效溶解,人们又想到打酥油的方法,将藏茶和酥油放到桶里进行搅拌,称为“打酥油茶”,藏茶与酥油在强力的作用下,充分融合,水乳交融,成就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

我们通过酥油茶的来历,就可知道藏茶对油脂的溶解能力是非常强的,既然能够溶解顽固的酥油,我们一日三餐所摄入的油脂,藏茶也自然会轻而易举的让它化为“污”有。因此,藏茶是我们今天生活富足之后,最能帮助我们消化油腻食物的健康饮品。

南路边茶传统技艺的形成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生活富有的产物。当我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茶,而是粮食。因此,茶只能种在田边地角,一窝一窝的,我们称它为“茶窝子”。

对边疆少数民族而言,茶既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他们一方面缺少果蔬,一方面又以肉乳为食,一直以来,就是依靠茶来帮助消化、调节身体的营养平衡,所以对茶无比依赖。

从文成公主带茶入藏起,藏茶就一直保障供应给藏区,就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诸多习惯。

一是边销。当年的茶基本都是供应给边疆,是按指令、按计划、定向供应的,四川和云南供应西藏和青海,湖南供应新疆,湖北供应内蒙古。内地人基本喝不到,也不是生活必需品。

二是发酵。由于路途遥远,人背马驮,历经月余乃至数月,茶叶不可避免地被淋湿、被晒干,不断被淋湿和晒干的往复中形成了发酵,今天成了一种工艺。

三是紧压。将茶叶压成砖的形状,称为砖茶;压成饼的形状,称为饼茶;还有砣茶以及其他形状的茶,统称为紧压茶,均是为了浓缩体积,方便运输。

四是粗茶。一方面是茶叶很少,只有采长一点才能保障数量。再加上过去较贫穷,生活标准很低,不可能专门对茶要求精细,俗语也有“粗茶淡饭”,可见“粗”是茶的常态。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黑茶,上述四大特性,直到今天,依然延续着这种传统。

在边销方面,过去的朝廷把茶当成一种治理边疆的手段,历史上称为“以茶治边”;今天,党和国家时刻关心着少数民族的生活,采取的是“以茶保边”的保障措施。国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边销茶储备库,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障边区茶叶的足量供应。除了边销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销往全国乃至全球,现在种茶已经发展成大片的茶园,再不是当年的“茶窝子”,既可保障边销,同时又能供应全民。另一方面,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从过去的“素食型”转化到现在的“肉食型”,黑茶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又将在全国、全民乃至全球消费中发挥作用。

在发酵方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生产制作工艺,得以广泛运用,并不断发扬光大,黑茶制作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

在紧压方面,无论是砖茶还是饼茶或是异形紧压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在粗茶方面,今天的黑茶大部分仍然是粗茶。茶园主要是为嫩芽服务的,茶园每年秋冬季节都要修剪,修剪整齐的茶园,便于来年采摘,并且也保障来年的发芽率。修剪下来的茶枝,实际是采了芽尖的,便充当了黑茶的原料,用这种原料生产的黑茶品质是下降的,这些茶又以陈茶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如今,我们在藏茶制作领域里潜心钻研,完成了从康砖到金竹,再到甘弘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藏茶从粗到细再到精的转变,使藏茶更贴近生活。(甘玉祥)

以茶为媒,讲好新时代中国茶故事

周晓英,民革党员,四川省贸易学校茶学教师。高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教师,茶艺师高级考评员,2022年四川省女职工茶艺师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曾被评为2016年度四川茶艺术推广大使。

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我们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饮茶历史,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更有着绝无仅有的茶道精神内涵。近代著名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曾经这样定义茶道:“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正是这些茶道精神涵养了我的风骨,塑造了我的三观和人格,让我以茶为机缘走入了民革组织大家庭,更帮我找到了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做一名秉承民革优良传统,心怀工匠精神的茶文化教育工作者。

以茶为媒雅正风骨,春风化雨培育人才。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初识茶的我还是一名沉默、内向的农村女孩。智慧的茶文化老师让我去熟读茶文化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专著《茶经》,带我去田间地头考察茶树的生长环境,在加工课上指导我克服高温炒制手工茶,在茶艺课手把手教我冲泡一杯杯佳茗。于是从陆羽《茶经》中“茶者,上者生烂石”的描述中,我立志像好茶生长于绝境一样不屈从于环境;从茶在高温炒锅中委顿身形却在茶杯中焕然新生,我学习茶敢牺牲、能奉献的品格;从反复寻找参数将每一杯茶泡的精湛出彩中,我像我的恩师一样,成长为一名以茶道精神为载体、因材施教的职业教育老师。

追求梦想铸就工匠,坚定信念守护理想。我深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为完成我的梦想,我需要充实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需要在专业技术上为我的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我坚信茶文化可以浸润中职孩子的心灵,茶道精神可以涵养成长中少年的风骨与品格。我坚定地将工匠精神和以茶育人,与中职学生素质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茶的廉洁、中正、勤勉、自强,感染和浸润每一个像曾经的我一样内心敏感、缺失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弘扬工匠精神,找到职业与未来;另一方面,专于职,勤于工,敬于业,精于技。在民革组织的关心、关爱下,我以工匠精神自勉,努力奋斗,拼搏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在厚德至诚、精技至善精神的感召下,我一步步进阶,最终考取评茶员、茶艺师的高级技师,进入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库,同时也成为国家技能大赛评委和裁判员,为学校和地方政府打造“天府工匠摇篮”添砖加瓦。

履职尽责砥砺前进,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列入世界非遗”的一周后,我凭借茶艺作品《蒙顶山上中国黄》对中国茶故事的讲述和演绎,获得了2022年四川省女职工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念念系一职”,我知道梦想之路上还需继续潜心耕耘,我将秉承工匠精神,坚守教师岗位,坚持以茶育人。我期待着以萤火之光,点亮更多中职孩子的成长成才之梦,也实现职教兴国、技能兴国的中国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深信我能以工匠之心筑教育之魂,以茶为媒,以茶为舟,不断传承前辈精神财富;履职尽责,踔厉奋发,书写新时代民革人的责任与担当;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茶故事。(周晓英)

感受传统技艺独特魅力助力非遗制茶技艺传承

民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开展茶旅研学活动

专家建议

蒙山茶国家标准制定人、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茶叶专家杨天炯:

宣传茶文化要建立在了解茶的科学生产基础之上,茶从根本上是食品。如果不了解茶的生产而去宣传茶文化难免“空”和“玄”。对于食品,第一要求是安全。对没有食品安全保障的茶,什么外形、滋味都不值一提,应该远离。

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山上的药农就开始将野生茶树驯化栽种。为了弘扬中国茶文化,2014年末,民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党员陈晖将学生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地点定为蒙顶山。

独特的茶山旅游资源,符合该校旅游和会展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课程实践需要,当地蒙山茶绿茶和南路边茶黑茶(又称藏茶)非遗保护制茶技艺可以让学生们既能切身体会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又能助力非遗保护制茶技艺的宣传。通过茶旅研学的推广,学生可以体验采茶劳动、制作技艺、学习传统文化。

为了设计好茶旅研学内容,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学习蒙山茶和南路边茶,陈晖分别多次拜访请教了蒙山茶的国家标准制定人、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茶叶专家杨天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玉祥。根据两位专家的指导,以“科普健康、爱的陪伴、家国情怀、民族自信”为主题的“壹藏蒙顶采茶行”茶旅研学活动于2015年开始启动。

2019年10月,《壹藏研学特刊·儿童茶育》出版,至今被四川省旅游景区管理协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夹金山红军小学、雅安市蒙顶山景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福利院、成都市五块石小学等单位作为研学课程教材使用,并多次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精神文明网”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在线”等报道。

2022年11月2日,四川省政府重点支持展会“第11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茶旅研学创新论坛暨课程创意大赛”启动。民革党员陈晖、杜锦、郭创乐邀请已经取得“非遗技艺、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三项国家级非遗殊荣的甘玉祥,在大赛中共同见证“壹藏蒙顶采茶行”走过的7年。

2022年11月29日,蒙山茶和南路边茶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开展的“壹藏蒙顶采茶行”茶旅研学活动更将奋进前行。

THE END
1.茶文化历史(精选十篇)茶文化历史(精选十篇) 茶文化历史 篇1 “竹骨泥”俗称“篾笆子”, 距今约4300--4500年, 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创造的一种建筑墙体。在都江堰芒城, 金沙遗址, 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 均有“竹骨泥”出土, 表明远古时代先民利用四川产竹的优势, 就地取材, 建造房屋。此景为宽巷子11号后院残余的竹骨泥墙体, 拍摄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uw3v3z.html
2.茶文化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http://dyj.hzwochi.com/NewsDetail.aspx?Id=982
3.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研究中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文人志士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388&wbpagenum=5&wbnewspageid=4715
4.茶文化的历史沿革茶叶知识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仅仅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外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https://www.51pot.com/tea/tea-detail-373.shtml
5.茶文化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道常识茶文化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而现在人们也已经习惯了喝茶,但是对于茶的相关知识大部分人却依旧知道的不是很清楚。对于茶的起源、茶的种类与划分其种类的依据以及喝茶的一些具体的好处也都是一知半解的。下面小编我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其中的一部分吧!https://m.39yst.com/con_183043.html
6.广东有深厚而独特的茶文化历史说到喝茶,广东人可谓是“首屈一指“,广东人是“爱喝茶,也会喝茶”,在茶桌上,广东人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茶知识、茶文化,但是要讲到广东自己的茶历史文化,恐怕很多广东人就说不上来了。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质量安全与茶文化研究室主任凌彩金给我们介绍了广东茶。她说广东产茶历史悠久,有深厚、独特的茶文化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4/13/c1097924.html
7.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发展阶段?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茶文化与茶的发展基本同步。三国以前,茶文化处于萌芽阶段。唐代,茶文化已基本形成,陆羽先生所著《茶经》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宋代至明初,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清代以后,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的更https://www.anan.gov.cn/anan/syzs/201804/225BE9B20029EB1C38C5FE378570E328.shtml
8.中国的茶文化:现代生活中的茶文化现代茶文化在学术领域,茶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者们不仅深入探讨茶叶种植、加工工艺等技术问题,更关注茶道哲学、茶文化历史演变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国际间的茶学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频繁举办,推动了全球范围内茶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茶旅游与体验经济 https://blog.csdn.net/qq_42751010/article/details/135939298
9.激活茶文化资源赋能新乡村振兴挖掘茶文化历史,强化文化认同。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茶文化历史和故事。为更好借助茶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应当深入挖掘乡村的茶文化历史故事。例如,可以通过成立调查小组的方式,深入到乡村探究茶文化历史故事;还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文献资料,了解乡村茶文化历史故事;也可以向相关专家请教,以深化对http://www.brand.zju.edu.cn/2024/0328/c57338a2895829/page.htm
10.江西茶文化的历史发展江西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介绍如下: 1、江西是利用茶较早的省份,早在东汉(25-220年),由于佛教的传人,庐山便有寺僧采制野茶,江西首开焙制茶叶先河。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 2、唐、宋是江西茶业发展的盛期,产茶县达50余个,年产茶亦相当可观,茶叶贸易兴旺,浮梁http://www.zsbfz.com/cms/show-16117.html
11.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据传说,当时中国的一位皇帝发现了茶叶的独特滋味和药用价值。这位皇帝名叫神农氏,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自那时以来,茶在中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千年里,茶被广泛种植、饮用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https://www.coffee.cn/tea/post/128454.html
12.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茶叶作为一种饮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世界,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内地传承至今,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文将通过“茶文化ppt课件”这一角度,探讨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持和发展。 2.0 中国古代的茶叶种植与制作技术 https://www.gztep.com/cha-ye-gong-xiao-zuo-yong/83241.html
1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特性知识→MAIGOO知识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能追溯到西汉时期。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饮茶,并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并开发了专门的饮茶工具。茶文化拥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国际性等5大特性,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