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广西、及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
4、树王”,树龄约800多年,最近在澜沧县发现的邦威过渡型“茶树王”,树龄1000年左右。这三种类型的“茶树王”都发现于省西双版纳地区。这结古代大茶树已列为重点保护古树,供国外学者参观,这是茶树发源地的历史见证。另外,从古茶树的分布地域来看,绝大部分分布在的南部与西南部以及广西、的部分地区,当然也有少数散见于、等地。因此科学家普遍认为,从古茶树的分布区域情况来判断,茶树的原产地应该是在中国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能就在的西双版纳一带。(二)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谈茶的发现与利用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书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民间传说
5、5000年前有位最早发明农业、医药的人叫神农,他为民解除病痛,尝遍百草,企图寻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农前后尝到了七十二种毒草,毒气聚到腹中,使神农口舌麻木,五若焚,不能自制,于是他躺在一株树下休息,一阵凉风吹来,从树上掉下一片树叶落入神农口中,清香甜醇,使神农为之一振,便将树下嫩枝叶放在口中咀嚼,顿时毒气退去,全身舒适,于是他认定此种树叶为治病良药,并称它为“荼”。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说神农有个透明的的水晶肚,吃下去的食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农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总是尝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变化以作判定。有一天,神农吃到了一种开白花的树叶,
6、吃下去后,不仅口中感到苦尽甜来,而且肚子里的有毒食物被这种汁液清除的干干净净,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样,于是他就将这种树木叫做“荼”。从此,当他尝草寻药中毒时,便将随身带着的茶树叶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农把这种茶树叶介绍给人们,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瘟疫灾害中解救出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吃茶的开始,唐代茶圣陆羽可能也就是依据这种历史记述,在其,茶经中论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茶作饮料,开始于神农氏。陆羽在茶经中还认为饮茶在鲁周公时已为人所知,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汉代的雄、司马相如,吴国的韦曜,晋代的琨、载、陆纳、安、左思等人都爱好饮茶
7、。后来流传广了,便成了风俗。陆羽说,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和以及、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从神农尝百草到饮茶成为风俗,可以说是先为药用后发展为饮用的历史过程。(三)珍贵的茶叶历史文物和遗迹马王堆距今有2100多年的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不少,有简文、帛书、帛画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这是汉代皇帝贵族享用茶饮的写实。在随葬清册中还有“木古月笥”的简文,据考证,“木大月”就是槚的异体字,即苦荼(茶),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茶叶随葬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这批稀世珍宝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金银茶具多件,有琉璃茶碗和
8、秘色瓷茶具,金银茶具中有烘团茶用的银笼子、贮存茶用的龟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筛茶的茶罗子、放调料的盐台和银坛子、取茶用的银茶匙、调茶用的调达子、煮茶用的银风炉和夹木炭用的银火荚。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宫廷茶具。省名山县的蒙山是个古茶地,唐代就盛产多种名茶,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历史遗迹。种有仙茶的“皇茶园”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园位于上清侧山岙处,相传为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邑人吴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皇茶园面积12平方米,石栏圈围,道旁立有门楼加锁,左边竖立石碑两座,记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师的功绩(现碑已毁),石围栏依存,现石门上新刻
9、楹联一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汉代甘露道人吴理真创始,宋淳熙时重修,明万历时补修。自唐至清,每岁于此制造贡茶,是我国早期的贡茶院之一。唐代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出生于竟陵(今天门县仍保存有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陆羽晚年住吴兴杼山妙喜寺,如今杼山遗址还存,当年陆羽考察过的顾渚紫笋贡茶产地的长兴和的宜兴,至今还有贡茶院的一些遗迹,如金沙泉、顾渚山(山介)等。我国唐宋时的佛教圣地天台山的国清寺和余杭的径山寺,是当时种茶、制茶和佛门茶道的孕育之地。唐代时日本高僧最澄在天台山学习佛教和茶道,回国时带去茶
10、籽。为茶叶传日做贡献,现天台山国清寺留有碑文。径山寺创立了径山茶宴,日僧南浦昭明把这一佛门饮茶方式带回果本,以后发展成了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寺至今保存着南宋孝宗皇帝御笔“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的御碑。此外,宋代建安(今建瓯)北苑贡茶产地的“御茶园”、崇安县武夷山的“御茶园”、清代乾隆皇帝到过的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御茶”等,虽然历经世代风雨,都还依衡地保存着,供现今茶人研究和鉴赏。(四)“茶”字的演变和形成据考证,古代史料中指茶的名称很多,有荼、荈、诧、蔎、选、茗、槚、瓜芦等。公元前2世纪汉间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尔雅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称“
11、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中首次出现“茶”字,唐代中期陆羽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作为历史的总结,陆羽茶经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至于“荼”字的发音有两个体系,川、湘、江、浙、华北一带读作chai或cha;而读作ta,夏门和读作te。这两种体系传至国外,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两个外来语读音体系,英、美等一些欧洲、美洲国家写作tea或thea等;而俄罗斯、日本等亚洲国家多数按汉语“茶”的发音拼写,如俄语、日语。从茶字的读音也可看出,茶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五)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巴蜀是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