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国的茶文化,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在世界茶文化中享有盛誉。以茶文化见长的英国文学作品也不胜枚举。本文就针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展现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
英国人;文学作品;茶文化
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众多形式的英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领略到茶文化的精彩,看到有关茶文化的描述。从精美的茶具,到精致的茶点,再到盛大的茶会,这些描写无不体现着英国人对美好、精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所钟爱的一切的坚持。研究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对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
1英国茶文化概述
2英国茶文化形式
在英国,有多种茶文化形式。这些茶文化形式丰富了茶文化内涵,也提升了英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当然如此丰富的茶文化对英国文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对这些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进行几点分析:
2.1英国式早茶
2.2英式上午茶
2.3英式下午茶
2.4英式晚茶
3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
3.1茶“赞”诗
3.2散文与茶
3.3茶同小说
结束语
在英国,茶文化早已渗透至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看到有关英国人饮茶文化的描述,通过对日常饮茶的描写,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讲究品味的价值观,同时,在英国的文学中,我们还能够看到英国人的茶具也十分精致、考究,这又体现了英国人严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陈志新张云岗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道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5(5):12-15.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8):35-36.
[3]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78-80.
关键词:宋代;饮茶方式;点茶法;茶文化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达到了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饮茶文化的发展是从茶的形态变化而演进的。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之点茶法,可以看到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汤点饮的背后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渊源。
一、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宋改煎茶为点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
北宋初年,茶事与文化表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专门制造贡茶。贡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龙凤茶、密云龙、端云翔龙、三色细芽,最后郑可简创制银线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将外面一层剥去,取其心部一缕细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龙蜿蜓的“龙园胜雪”茶。至此蒸青团饼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二)点茶法之器具---建盏
宋人茶色尚白,点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这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1037-1101)《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蔡襄(1012-1067)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建窑黑釉盏为点茶而设计。
(三)点茶法之流程---心灵的修行
宋代文人崇尚团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达到了喝茶前所未有的极致,宋代的点茶文化上升到了艺术体系中。宋代的饮茶方式自成系统,根据饮茶过程的记载,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风尚。宋人点茶法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再注入开水,用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汤花。范仲淹(989-1052年)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就是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活动精彩生动的描述,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二、宋代茶文学的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创作的大量茶诗文方面,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梅尧臣、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一)茶书的撰著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b《F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二)宋代茶诗
宋代茶诗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堪与唐代争雄。宋辽金元茶诗对当时流行的点茶、斗茶、分茶作了全面的反映,但在表现茶的境界方面,除苏轼等少数人外,其他人很难达到唐人的高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对茶叶生产和茶事活动非常熟悉,精通茶道,具有广博的茶叶历史文化知识。他的茶诗不仅数量多,佳作名篇也多。
(三)宋代茶画
茶画是中华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一定时代社会上的人们饮茶的风尚,而且茶画本身在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宝库中还占有着光辉的一席之地。从历代茶画这一历史的长卷中,可以感受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中的许多方面。
宋徽宗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茶书、作茶画,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如此都极尽的展现出宋代与饮茶文化相辅相成的历史画卷,为今人领略丰富的宋代茶文化打下了辉煌的印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茶元素音乐;中国茶文化;文化传播与推广
1茶元素音乐的概念界定
2茶元素音乐分类
茶元素音乐与中国茶文化相伴相生,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这些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同源而体裁多样。按照传统音乐作品的体裁分类,所有的音乐可分为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但是为了便于明晰各类型茶元素音乐的时代背景,笔者暂时摆脱了传统音乐分类法,将所有茶元素音乐归为五类。
2.1传统茶歌
根据2017年5月的《世界茶业蓝皮书: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是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当前,全国分为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000多个县市产茶。茶区面积广阔,事茶者众多且茶叶生产千年不断,这是产生大量民歌的前提条件。历代茶农、茶工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大量颂茶、咏茶、赞茶及与茶有关的民歌,称之为茶歌。这些茶歌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远在唐代,杜牧在《题茶山》诗中就写道:“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描写了采茶姑娘在茶山采茶时歌声飘荡山谷的热闹情景。千百年来,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茶歌数量众多,目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茶歌有江西婺源民歌《十二月采茶》、江西永新民歌《茶山三月好风光》、安徽舒城民歌《茶山对唱》、湖南湘西民歌《采茶调》、贵州印江民歌《上茶山》、福建民歌《茶叶青》等。各地区茶歌一开始并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才发展成专门的“采茶调”,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2.2原创茶歌
2.3采茶
2.4茶元素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外歌剧剧目题材众多,但是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歌剧只有一部,那就是由徐瑛编剧,谭盾作曲的歌剧《茶——心灵的明镜》。这部歌剧以中国最古老的茶文化为创作线索和素材,通过追述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中国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从而引出中国唐朝公主与来唐学习茶道的日本王子之间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这部歌剧秉承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以及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容的创作理念,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强烈反响。
2.5器乐作品
3茶元素音乐对中国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
4结语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着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茶产业本身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还需要借助与茶文化相伴相生却又不断创新发展的茶元素音乐的力量,使中华茶文化获得进一步的传播与推广,以此来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最终走向文化强国之列。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徐灵.茶、茶歌、采茶戏[J].农业考古,2009(02).
[3]…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2(12).
[4]…丁以寿,章传政,尚善源.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吴维真.世界茶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回族罐罐茶回族罐罐茶通常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所以煮罐罐茶又称熬罐罐茶。熬煮罐罐茶的茶具,是用土陶烧制而成的,当地人认为用土陶罐煮茶,不走茶味。熬煮罐罐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与煎中药大致相仿。煮茶时,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然后将罐子放在点燃的小火炉上,罐内水沸腾时,放入茶叶,边煮边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几分钟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成满,直到茶水再次沸腾时,罐罐茶才算熬好。这时,即可倾汤入杯。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经熬煮而成,所以,茶汁甚浓,一般不惯于喝罐罐茶的人,会感到又苦又涩。回族人认为喝罐罐茶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其实,这种喝罐罐茶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生活环境是相联系的。
傈僳族油盐茶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以及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和四川的西昌等地,是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人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几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喝。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油盐茶来招待客人,喝油盐茶也是傈僳族与家人团聚的一种生活方式。
1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渊源
音乐与茶道同属于文化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它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讲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涵丰富深渊。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茶道文化属于狭义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个要素,属于茶文化的浓缩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2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现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艺术中的介入,推动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仅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建设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反响。西方很多国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国茶道文化传入这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生根发芽之后,我国民族音乐也随之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茶道文化作为媒介,将我国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带入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渗透,这无疑是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的有效举措。可以说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的无国界性,极大地促进了茶道文化传播的速率,下面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2.1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发挥了丰富文化内涵、烘托表演气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这些民间音乐继承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无时无刻不彰显着极具东方色彩文化体系的魅力。现阶段我国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以佤族、彝族为主,在这些地区,居民通过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对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内涵体会更加深刻,民间茶道以舞蹈和乐器作为媒介,将茶道本身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传递群众,也就是说,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佤族音乐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与民族特色鲜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对于音乐非常热爱,在它们的生活劳作中处处都有音乐,在音乐与茶道表演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凸显民族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就是在某一个阶段,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在音乐领域的体现,从而使音乐烙印上了某种特有的色彩,音乐不仅能够烘托茶道表演,反过来茶道表演也将这些音乐更好的带入了社会,向更多的人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通过茶道表演,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简朴、简单的精神品德以及纯朴的民风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3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3.1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3.2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社会价值
1.饮食习惯的不同
德国主要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较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要优越一些。其北部平原地区与中国江南一样适宜耕作,但工业革命前,人口密度远远低于中国。在黑死病爆发前的十四世纪初,德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只及南宋时期南方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三分之一。德国的人口密度大幅增加,是工业革命后的事。目前德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4人,与中国东南沿海人口密度相当。
2.膳食烹调方式不同
中国菜系的食材选择较为广泛,其中烹调的方式也有许多不同的花样。有时候中国人能够利用同一种食材结合十几种烹调方式来进行制作,如水煮、清蒸、红烧、烧烤、煎炸、油爆等等。
3.结语
【关键词】婚礼习俗历史背景文化交融
1课题背景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从古到今不论哪个国家,在什么地区,即使人们语言不同,但不无例外的都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场正规的成功的婚礼仪式对即将开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如婚礼的程序、嘉宾的邀请、喜服的颜色及样式和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等。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为主。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关于西方的礼仪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来开展对中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
2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2.1中国婚礼形式
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1)纳采:提亲后求亲。(2)向名:求婚后准备仪式。(3)纳吉:通知女方。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后来就发展成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4)纳征:纳吉后,送聘礼,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聘礼数目取双忌单。(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6)亲迎。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象征繁荣)、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在传统婚礼上,唢呐喇叭所演奏的婚礼调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对新人所穿必须以红色为主,宾客所穿也尽量鲜艳,对宾客的招待也要以丰盛为主,样式要多,菜式要好。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客人进酒,每位客人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2西方的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全体来宾起立,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宣誓。(5)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
婚礼时有旧(SomethingOld)、新(SomethingNew)、借(SomethingBorrowed)、蓝(Something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象征好运。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上就出现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3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3.1宗教原因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3.2历史及文化原因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已占领极重要的位置。儒学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按部就班的婚礼正是宗法家族系统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他们的婚姻习俗则被宗教深深影响。它强调,不论男人女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美国豁达和独立,而中国保守老式。中国人喜欢喧闹的和兴奋感,这点充分体现在中国的婚礼习俗,西方人的婚礼则比较简单。
3.3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价值观,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所以中国婚姻习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普遍都很热闹。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所以西方婚姻习俗都趋于简单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显然,婚礼习俗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婚礼仪式,婚礼基调和婚宴。所有这些差异都归因于两国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爱情和婚姻观念,价值观和。在信息和通信时代,婚礼习俗的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国和西方的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正是人类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1]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一、用餐方式的差异
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四、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一、上古时期:
婚姻礼仪的起源在传说时代,伏羲氏创造了最早的中国婚姻礼仪。在伏羲氏时代,人们重视渔猎,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俪皮为礼”,完成仪式。进入血缘氏族社会后,逐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关系,甚至产生不牢固的个体婚姻。随后,两性婚姻禁忌也开始被提出来。从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体现了婚姻礼仪的进步。在“俪皮之礼”之后,婚姻礼仪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伦理性特点更加明显。到了周朝,“六礼”出现。自此,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形成,流传后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礼:
礼之本,敦人伦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婚前礼——“六礼”,是历代婚姻礼仪的主导,甚至影响到当代。“六礼”形成于周代,完备于汉代。纳采是整个婚姻仪式的开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第二步。纳采相看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媒人再次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时候三代的情况和官职都要包括在内。问名之后,男方会请人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判断婚姻吉凶。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报告结果,称为纳吉。接下来是纳征,即下聘礼。
经过了纳征,婚姻正式进入准备阶段。第五步是请期,男方定好结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结婚日子素来为人们所看重,男方会请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统一。前面“五礼”的参与人员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而在“亲迎”的环节,缔结婚约的双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到场,一起参与盛大隆重的仪式。亲迎正式向社会宣布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亲迎礼结束后,就是正婚礼,包括沃盥、酒筵、合卺、闹房。新妇到男方家后,先净手,保持洁身,即沃盥。接下来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礼规食用饭菜酒食。合卺可以说是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新妇新婿将葫芦一分为二,表示新人以体相连,婚姻将二人连在一起。新人各持一半葫芦,相对饮酒。同时,亲人表达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祝福。最后一步是闹洞房。婚后礼,就是在新婚后,为了表明新妇已经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要进行妇见舅姑(新妇见公婆),妇馈舅姑(新妇为公婆准备孝敬酒宴),舅姑飨妇(公婆正式招待媳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公公婆婆分别招待新妇家送妇、送亲的人),回门(新妇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探亲)的礼仪。经历了这些,一场婚礼才完整结束。
三、婚礼的发展:
传承与流变随着社会习俗的发展,婚礼仪式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清末,西风渐进,新婚俗开始出现。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现象也开始被接受。民国时期,新式婚姻和婚礼渐兴,从自由恋爱的风尚开始,影响到结婚仪式。新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互换戒指,举办仪式的地点,也由传统婚礼中在家设宴,转移到教堂、饭店或者礼堂。从新人的相识到婚礼仪式,文明婚礼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带上了现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变快,各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碰撞,中国的传统也发生很大变化。西式婚俗影响全国,西式婚礼、中西合璧婚礼以及改良后的中式传统婚礼以各种面貌出现。到后来,现代中式婚礼形成。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新人拜堂;晚上摆喜宴,宴请客人并敬酒。喜宴结束,新人立于门口送客;整场婚礼在闹洞房后结束。
四、婚姻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呈现
在家族维系和生育职责面前,夫妻双方是否相互爱慕、志趣相投都不重要。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家族发展的需要,这是封建宗法婚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意识和礼法特点。在周制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需要媒人出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在纳吉中,男方需要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来判断婚姻凶吉,可以看出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婚礼发展到后来,聘礼越重,女方身价越高,婚礼体现出经济性。在思想层面,传统婚礼体现出浓厚的家文化特点。结婚对象的选定、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父母之命起主导作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在婚姻礼仪中,不乏教导新妇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的仪式,体现了对新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相比之下,现代婚礼体现出更多“以人为本”的思想特点。男女双方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父母的态度较之前人开明。其次,缔结婚约更注重当事人的意向和自由,服务于个体生活质量,家族责任不再是束缚世人的铁律。“不婚主义者”、“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人们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三,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始淡化。传统婚礼中,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不合,是不可能结为夫妇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现代婚礼中,占卜已经不是主导习俗。第四,现代婚礼删减了传统婚礼很多繁琐的仪式。婚礼仪式可以根据情况简省和变通,一张结婚证就可以证明夫妻关系成立。
现如今,“闪婚”和“闪离”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对待婚姻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普遍不及从前。最后,现代婚礼弱化了仪式的教育作用。古代的礼仪,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等,都具有教化和个体品德培育的功能。现代婚礼的意义更多是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教化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者省略。中国古代婚礼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想已经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在礼仪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礼仪的内容和仪式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婚姻礼仪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河西镇全方位开展以农村为题材的农村文化活动,按照“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原则,依托各村自身优势和全镇音乐文化气息,建立体裁新颖,地方特色鲜明,内容积极,百姓喜爱的音乐文化形式和群众文化活动。2011年,河西镇综合文化站开创了“过把瘾周末小剧场”大型室外文化项目,每逢周五,群众们踊跃报名参加,在舞台上带给人们阵阵欢歌。2012年,河西镇借助“过把瘾周末小剧场”的平台,举办了“上党梆子戏迷票友大赛”,全镇乃至周边村庄的戏迷群众,踊跃参与。从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两节(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为全镇人民献上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片段。
小活动不断,大活动常办,河西镇近年来举办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学活动。如今,全镇45个村,不仅经济发展井井有条,而且村貌整洁漂亮,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这些活动不仅渲染了农民生活,又极大地加强了社会的稳定因素,促使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笔者通过广泛的走访调查,对河西镇的音乐文化活动的发展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一、音乐文化活动方式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河西镇的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地丰富起来。“周末小剧场”是河西镇综合文化站主打的文化品牌;村级的文化活动也是热火朝天。官庄、巩村、牛庄、丁壁、宰李、河西六个大村带头举办了专场晚会;下乡演出是“周末小剧场”的进一步创新,为长期居住在村里的老人带去了问候和快乐;2012年河西镇“上党梆子戏迷票友大赛”为河西镇人民送上了将近20场的戏曲大赛,2013年主打“家庭才艺大赛”,戏曲演出场次有所下降。2014年推出“乡村好声音”,这是首届以声乐为主的比赛演出;在舞蹈这一方面进展不太明显,仅2014年进行了以小学生为主的舞蹈比赛,产生的社会反响也不大;“爱河西”主题消夏晚会是河西镇长期以来打造的文化名片,演出场次平均每年18场左右,为炎炎夏日带去了清爽和愉悦。[3]
二、音乐文化活动主要人群统计分析
笔者深入河西镇45个行政村中的10个村进行了走访,做了大量的居民访谈和调查,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河西镇音乐文化活动的主要人群为35―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街道,中老年人的音乐活动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
河西镇的音乐文化活动映射出河西镇人民阳光的精神面貌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映射出河西镇领导班子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此次调查也让笔者发现了几点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河西镇文化设施建设仍需继续加强。河西镇是高平市的文化建设重点镇,拥有将近5万人口,辖有45个行政村,文化活动频繁,专场演出场次多,参与活动的人数也很庞大,因此,目前文化设施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设施建设仍然需要完善。比如,演出场地、排练室、服装道具等。
其次,河西镇各村的音乐文化现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于每个村落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以及文化底蕴存在差异,导致部分村落的文化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村民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思想也比较守旧。针对这种现象,河西镇与村两级领导应该做出具体的调整,比如加强文化下乡政策的力度和质量,进行偏远村落搭台慰问演出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认知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将骨干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开展乡村音乐文化项目。
另外,河西镇的音乐文化活动骨干人群的专业技能仍显薄弱。这个问题关乎着河西镇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持久性以及活动的专业性。作为一个文化项目,领导核心的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综合文化站的专业性要不断加强。可以通过招募人才来提高自身的能力,或开展文化交流座谈会来商讨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方针路线。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来加强骨干人群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