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历史丨一片茶,见证了中国上下五千年茶叶茶文化陆羽茶经茶道饼茶

茶,一片东方的树叶,跨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它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中发现了自然留给我们的馈赠。

那这片茶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

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叶

陆羽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中也提到,也是我们常听到的说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这里的“荼”便是“茶”。还有一种有意思的传说,神农在野外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落入水中,使水变为金黄色,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由此便发现了茶。

三千年前,周朝时期,开始人工栽培茶树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两千年前,西汉开始,茶叶商业化

现存最早的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王褒撰写的《僮约》,类似于主奴契约,此文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僮约》中记载:“舍中有客……烹茶尽具,已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经考该“茶”即今“茶”,说明茶在当时社会已是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可见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而东汉时期,华佗提出,茶是一种很好的药材,吃茶叶可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体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

一千两百年前,唐朝茶为国饮,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正式形成

初唐时期,没有制茶的方法,人们往往直接采摘树叶的生叶,烹煮成羹汤饮用,被称之为茗粥。到了中晚唐时期,唐代开始有了蒸青的制茶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饼茶的制作,提升了茶叶的口感,团饼茶经过炙(把茶饼烤松)、碾(碾碎)、罗(用茶筛过滤)等工序,形成了细微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在二沸时投入煎煮,然后分饮,唐朝煎茶的流行,也引发了人对茶的研究,陆羽在《茶经》中,极力提倡了煎茶法,这是中晚唐时期主要的烹茶方法,也是我国茶艺的最初形式。

一千年前,宋朝改进泡茶技术,斗茶成为一种风潮

技术的推动让饼茶在宋代发展更上一层楼,人们将新鲜采摘下来的树叶,经过蒸、捣、拍,再用模具压制图案就是大宋出品的饼茶。凤团茶是当时最高级奢侈的茶品,每一团茶饼都带有龙凤纹饰,可值数十万钱。根据史料记载,宋代进贡皇室的龙凤饼茶共有40多种。

随着制茶的不断创新,饮用方法也不断的创新,那便是“点茶法”,点茶法比煎茶法更为精细严密,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唐朝的煎茶法是茶水同煮,并加以盐调味,与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煮水不煮茶,也不会加盐,保持了茶的原味。

由于宋代茶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一种与茶有关的奇特风俗——“斗茶赛”由此产生。一人点茶,两人就可斗茶,一斗汤色,汤色纯白如乳为贵;二斗水痕,汤花持久,贴壁不落。还有一种新玩法——茶百戏,让茶汤形成稳定的悬浊液,再用工具把白沫分开,能够变化出万千图案。

点茶后经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传至日本,经发展成为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抹茶道,并且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

最合适玩点茶的茶器是黑盏,黑盏胎厚,耐高温,导热慢,而且用黑盏能凸显出茶汤的乳白,因此黑盏在两宋很受追捧。

宋徽宗喜欢喝茶,喜欢研究茶,撰写了《大观茶论》(原名《茶论》),是一本重要的茶学著作,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本由皇帝书写的茶学著作。由于皇帝的情有独钟,老百姓也跟着喝,大街小巷有了越来越多的茶肆,对茶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七百年前,元朝创新加料茶饮,唐宋茶文化得以延续

元代的茶虽然还是以蒸青为主,但为了提高茶的香气,沿用了唐代的炒青工艺,保留了宋代点茶的泡制手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是宫廷皇族更喜欢的是加料茶饮,茶叶烹煮时可加进各种辅料,以香花、果品等入茶的饮茶习俗。利用茶叶的亲异味性,使茶叶吸收花、果品的清香芬芳,这种方式加工制作的茶,不断被普及饮用,是元代茶文化的一大特点。

六百年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明朝建国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觉得点茶法和团茶太过奢靡,为了体恤百姓,废了团茶,改成散茶,减少了茶叶的成本。这次茶文化的改革,并没有让其衰落,而是让茶向多元化和市井化发展,我们现在的泡茶方法以及六大茶类的一系列分类,就是在明朝建立起的这一套新的茶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茶叶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它的饮用方式变为了撮泡法,对茶的汤色和香气有了追求,刺激了白瓷和青花瓷的产生,瀹饮法在整个冲泡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冲泡技巧,追求艺术韵味,是中国传统茶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与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更准确的说,瀹饮法是功夫茶产生的基础。

与此同时,饼茶也没有完全消失,这项制作工艺,在云南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普洱茶。由于体轻价高,易于运输,茶叶天然适合成为贸易的物资,借着大航海时代的东风,西方人开始对茶进行大量贸易交换。

三百年前,清代中国茶风靡全世界,独步全球茶叶顶端,形成六大茶类

到了清代,品茶的方法日益完善,康熙、雍正、乾隆都喜爱喝茶,茶文化日益鼎盛,茶成为了祭祀、待客必行的礼仪,六大茶类也逐步形成,时至今日,流传的泡茶法也都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在十八世纪,茶已经取代丝绸,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这个阶段也被命名为“茶叶世纪”。但这片来自东方的树叶,起初在西方发展得并不顺利,由于喝茶所需热水冲泡,不符合西方人的日常饮用习惯,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饮茶是否有害的争议。一名伦敦的医生约翰·莱特林对茶进行了生物实验,实验表明茶具备防腐止血功效,对动物机体并无损害,终结了欧洲大陆对茶叶的争论。

在十八世纪的下半叶,茶叶几乎是魔幻一般地征服了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英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人们变得富裕起来。海上贸易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海外的进口商品,在消费升级的浪潮里,茶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医生、牧师等养生人群,认为喝茶能培养人的文明个性,劳工则在一天的劳作中,喜欢用喝热茶搭配一片面包,缓解疲劳。贵族则借由茶来展示自己的优雅品味,此外,收藏来自中国的时髦茶具也成为了贵族财力的象征。下午茶就发源于英国,据说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就在下午五点左右,请朋友到家中品茶并佐以茶点充饥。这种社会形式很快就流行起来。至此,西方人从狂热到上瘾,茶叶从此深入西方,并有了不同的创造。

这一片茶,经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洗礼与孕育,最终跨越了地域、阶级和民族,不分国籍、贫富和肤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无论是欧洲的下午茶,还是日本的茶道,都延续着茶的古典之美。茶早已从小小的自然产物,转变成点燃全世界自由与平等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它起源于中国,也盛开在世界。

THE END
1.茶道研究《茶经》译传向世界讲好中国茶故事从此,日本饮茶之风盛行,推动了日本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的蓬勃发展。1774年,日本大典禅师就《茶经》加上训点,著有《茶经详说》一书,这是日本研究《茶经》的早期成果。在近代,以诸冈存的研究成果为最,主要作品有《茶圣陆羽传》《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QxNzcxNQ==&mid=2655380783&idx=1&sn=38d4817ea8a3a5e64921d2f99b026574&chksm=850a91626f6ec185b5dcd05c146ba56b53610f6094272962c788ea5041f817888bb88377323a&scene=27
2.茶文化黄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与宫廷与贡品茶的关系【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https://blog.csdn.net/ghc_ghc/archive/2010/03/10/4556567.aspx
3.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一段深厚的传承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各种新型包装方式、调味方法以及混搭创新等变革。 总而言之,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从最初的采摘到现代科技改进,每一个环节都见证了茶叶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而这段深厚的传承也使得茶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饮品。https://www.coffee.cn/tea/post/137981.html
4.茶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传承茶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传承唐宋时期:茶叶文化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区和茶道大师。 明清时期: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进步,茶叶文化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近现代:茶叶产业化发展,茶叶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 通过这些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茶叶文化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体现了中国人https://mip.yxlady.com/Culture/202407/720114.shtml
5.科学网—中国茶文化茶史初探(转载)在中国拥有渊远历史的茶,对于不少人来说,不一定就都知道它起初并不作饮料,其名其字最早也不叫或书作“茶”,对于茶树的演化、原产地、作用等等,可能知者更少。 《茶史初探》一书从古代的茶之纪原讲到近代茶叶科技的艰难,旨在让大家对茶叶历史文化作一次全面的了解。 https://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168&do=blog&id=18723
6.茶的起源历史以及文化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https://www.meipian.cn/2cbkgbxm
7.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特性知识→MAIGOO知识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饮茶,并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并开发了专门的饮茶工具。茶文化拥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国际性等5大特性,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3801.html
8.茶文化的历史沿革茶叶知识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仅仅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外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茶叶作为“纳贡https://www.51pot.com/tea/tea-detail-373.shtml
9.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 在隋唐时期,随着饮茶的兴盛,使得茶叶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茶,饮茶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 在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80年时,唐朝的陆羽著成了《茶经》一书,书中详细的阐述了茶学、茶艺和茶道思想,为后世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https://m.edu.iask.sina.com.cn/jy/2wo1UY3tA19.html
10.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研究中的几点思考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388&wbpagenum=5&wbnewspageid=4715
11.中国茶文化:关于茶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一)采了一会儿,突然有个太监回来报告说太后病了,大家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大孝子,因此马上要回去,刚好顺手就把茶叶扔在了自身的袋子里。回京来到太后住所,太后感觉有股清香传来,就问乾隆,乾隆闻香原来是自己带的茶叶,经过几天干掉了,于是就泡了给太后品茗,太后喝后人感觉好多了,乾隆看到很高兴就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142285.html
12.茶马古道简介茶马文化"茶马古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文化交流意义,被学术界称之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与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丝绸之路、唐蕃"麝香--丝绸之路"相并列的第五条国际通道。 一、茶马古道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有饮茶的习惯,创造了灿烂的https://www.hailuogou.com/wmhl/whhl/cmwh/2016/0901/258.html
13.茶叶的历史起源古代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在遥远的时光里,人类对饮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其中,茶叶无疑是最能代表这一点的饮品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清凉解暑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 古老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第一缕香气 人们常说“山水相依”,而在中国,这一句话尤为贴切。在悠久的地球上,有这样一片土地https://www.gztep.com/qi-ta-cha/232193.html
14.茶的历史简介从古代传统到现代文化的变迁在遥远的古代,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源自云南,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改良,最终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喜爱的一种饮料。 中国古代茶文化兴起 中国是茶叶的发祥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发现了野生茶树,并开始将其加工成可饮用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各地区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茶文https://www.l0dm1h3tk.cn/cha-ye-zi-xun/492585.html
15.“文献名邦”的真容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价值简述剑川传统民俗活动载体本主庙、观音庙、文昌阁、古戏台并存不悖,白族调、古乐、滇戏、吹吹腔等和谐共存,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原始性、本土性和多元性。各种民俗文化事项都有民间领班和民间艺术领头传承人,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民俗文化气息。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使剑川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https://m.ynghy.cn/nd.jsp?id=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