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
£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
我是云茶专家委发言人西海渔民。请允许我用专业来回答:茶叶耐泡与否取决于水浸出物含量高低,水浸出物含量分为相对量和绝对量。跟茶树品种、类型、加工、储存有关。
1、品种种质-大叶种,水浸出物绝对量在30%-50%之间,代表性茶:云南普洱茶,其水浸出物含量为大于45%.;其次大中叶、中叶种类,水浸出物绝对量在10%-30之间,代表性茶:福建产的大白茶;其三,小叶种类,水浸出物绝对量小于10%,代表性茶,龙井、碧螺春。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普洱茶经泡,20-30道还有余味,龙井3-4道铁观音7-8道就没香没味道的原因。
2、加工:根据茶叶的适制性和市场需求的原因,有些品种既可加工绿茶,也可加工成红茶,加工绿茶因为初原物质尚未被充分代谢,故水浸出物含量就低也就不耐泡,如加工成红茶,内含物质经过氧化聚合、缩合而代谢成了新的挥发物,而水浸出物含量提高了,也就较耐泡了,当然,由于自身中小叶种属性不可能提高很多,一般总量在20%左右。就像橄榄怎么变都不可能变成苹果那么大。
1、与茶叶产品的水浸出物总含量有关,茶叶产品的水浸出物总含量越高,茶叶产品的耐泡度相对较高。茶叶产品自身的水浸出物总含量高低,由种植茶树品种、茶树种植物候环境、茶树种植与茶园耕管水平、茶树发芽的季节与轮次、採摘芽叶的老嫩程度、茶叶质量与等级等多种因素决定!
2、与茶叶产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揉捻程度有关,揉捻程度越高,茶叶
片中的细胞壁纤维层的破损程度就越重一些,细胞中的可溶性物质就越容易被浸泡出来,茶叶产品的耐泡程度就越低一些。反之,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揉捻程度较低,细胞壁纤维层的破损程度就相对较小一些,细胞中的可溶性物质相对不容易浸出,茶叶产品就相对耐泡一些!
您好!【说茶网思思】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喝茶时经常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一、茶树的品种
茶多酚的多少决定着茶的耐泡度。因此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
二、茶树的树龄
生态环境同等的情况下,树龄越大,滋味越醇厚,耐泡度越好。
三、叶片的老嫩
全是芽尖的茶不耐泡,一芽两叶或三叶的耐泡高一些,其中的内含物质丰富。
四、揉捻的程度
耐泡度与毛茶制作揉捻程度成反比,揉捻程度越深,越不耐泡。
五、冲泡方法及手法
茶叶不耐泡?什么原因?很简单,化学农业惹的祸!你和上一辈茶人谈一谈,就有答案了。无论这名茶,那名茶,上一辈茶人喝起来总不入口,找不回那浓浓的过往情怀?并不是岁月不再的留恋,而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上一代茶人种茶没有化肥农药,除草用锄头,追肥用草肥、圈肥、草木灰之类,空气洁净,没有工业污染,真正的绿水青山中长出的好茶。更不用说用茶树一喷早之类的植物催芽剂。当时中国的茶叶出口是创汇大户,畅销世界。今天呢?中国茶叶出口锐减,特别是欧盟市场,根本不达标。要知道,英国可是把中国茶销遍欧洲的始发者。但我们从不敢深入审视茶界存在的问题,为了多换汇,从丛栽改为条栽,从单条栽改为双条栽,甚至出现过三条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植物生长原理地生产,反过来受害的还是质量!没了质量谈什么发展?!
大包干以后,化肥农药成了茶产业的当家者,几乎没人再施草肥、圈肥、草木灰之类,土壤板结严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破坏严重,反过又传导给茶树本身。分包到户,茶农和茶厂之间利益冲突,根本没有好原料,靠什么能做出好茶来?同样的茶树品种,还是那些地,差别为什么那么大呢?原因就是化学农业!希望农业主管部门深入调研,痛下决心改变,回到绿水青山的理念和实践中,使所有的人都喝上放心的、耐冲泡的好茶!幸也!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茶知识,了解茶文化。
一款茶叶耐不耐泡,主要看3个方面。
第一,茶叶自身的品质。
品质越好的茶叶,内含物质的含量往往越丰富,那么在合理冲泡的前提下,能够冲泡的次数就会更多,显得更加耐泡。
比如福鼎太姥山的高山白茶,海拔高、气温低,茶树为了抵御寒冷,会将更多的养分提供给叶片,进而积累了丰富的内含物质。
又比如平地白茶,低海拔地区的温度高,所以茶树会将大部分养分用于自身的生长,那么能够提供给叶片的养分就会少很多,做成茶叶后,内含物质相对匮乏,不耐泡。
第二,茶水比例。
以盖碗泡白茶为例,110毫升的标准盖碗(注水量大概为100毫升),标配的白茶投茶量为5克。
这是茶圈多年实验后得到的黄金比例,泡出来的茶汤能够符合大多数茶友的口味。
而如果投茶量减少,不仅茶汤味道淡,而且还容易释放过量的内含物质,影响耐泡度。
当茶叶与沸水接触的一刹那,内含物质就处在持续释放的过程当中了。一般只需要数秒的接触,就足以释放充足的内质,造就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汤。
所以在喝茶时,推荐大家使用盖碗泡茶,因为盖碗能够比较容易地做到快出水,保证茶味物质的合理释放。
反观茶壶、保温杯,都会造成闷泡,茶叶被浸泡10秒、20秒、30秒,导致内含物质过量释放。
一般来说,茶叶中的苦涩味主要来自咖啡碱和茶多酚,鲜爽感来自茶氨酸。
而咖啡碱、茶多酚的释放速度快于茶氨酸。
而闷泡的情况下,苦涩物质大量释放,不仅打破了茶味平衡,也造成耐泡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