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
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
红茶
红茶发酵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合物,部分不溶于水的积累在叶片中形成红叶,溶于水的形成红汤,颇具特色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揉捻-发酵
乌龙茶
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
白茶
高香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叶底嫩匀尽展嫩、晶、亮之色聚香、涩、甘之味其营养价值尤其突出
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
加工时不炒不揉,细嫩、叶背满茸毛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黄茶
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
主要工艺流程: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复烘、摊放、复包、足干、分级等工序
黑茶
祛湿养胃口味独特
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初制工序加工而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饮品: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茶文化。按照其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分为六大类:
绿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他们占有茶叶生产的天时地利。但是这件事情是可以人为的,我们需要努力。
三、制约湖南省茶叶出口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源禀赋明显,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湖南省的采茶与制茶一直延续的传统的农业方式,大多数的工作量都是以手工为主,手工加工的比例占我省茶叶加工比例的八成。许多家庭世代是茶农,可也说是茶叶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湘民。但是,我省从事茶叶生产的人普遍教育程度偏低,具不完全统计,其中仅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仅仅占4.7%,文化程度的落后导致了劳动者对新生事物的接纳,以及新技术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再者家庭式的作坊一般机械化程度较低,他们并不愿花费较大的价钱增加机械设备,对于茶树的修剪、改冠、施肥、加工等技术沿袭了祖辈们的手工式,产能相对较低,随着近年来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的大幅度涨幅,就导致了成本的几何式上涨,严重影响了湖南茶叶出口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样一来,是否能尽快的实现茶叶加工的技术革新,加快茶叶加工业的机械研发,降低茶叶加工的人工成本,实现制茶业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二)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方式有待改变
1.优质茶园规模化不够,组织程度有待提高.湖南省茶园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新茶园发展步伐不快,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浙江、福建等茶叶大省.茶园总规模较大,但组织化程度严重偏低.茶园散、小、不集中,缺乏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连片上万亩的标准优质茶园,采摘强度大/生产管理较粗旷。
(三)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产业发展,茶叶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够。湖南省茶叶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流动资金不足,周转困难,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截至2012年初,湖南省有规模茶叶加工企业380多家,手工作坊式小厂不计其数,仅益阳全市就有近500家。全省茶业品牌多达1400个,一个茶园一个品牌的现象广泛。君山银针、金井、沙漠之舟等虽有一定知名度,但与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牌相差盛大,高端品牌明显缺乏。湖南省茶叶附加值不高,茶类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偏多,高附加值的功能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严重偏少。大多企业只是买茶叶,生产销售茶饮料西湖龙井、茶保健品西湖龙井、茶叶美容品的不多。与浙江西湖龙井、福建等省比,湖南省优质名茶产量所占比例偏低,约15%左右,且主要是绿茶西湖龙井、黑茶产品大多属于低档产品,主要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微薄。中高档黑茶市场份额少,出口红茶则大部分是作为拼配原料,花茶则更是属于湖南省茶业中的边缘。
(四)饮茶习惯有很大差异,国内外口味差异大。欧美及中东地区是国际上最主要的茶叶消费地区,红茶为主流茶品。以俄罗斯为例,年均进口茶叶量16万吨,全国湖南对俄茶叶出口仅为1万吨左右,市场份额很少。尽管近年来绿茶消费呈上涨趋势,但仍以袋泡茶、绿茶饮料为主导。我国产茶区各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茶产业,大力投入促进发展。当前,中国的茶园管理、工厂加工设备及清洁化管理等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饮茶冲泡方式和茶文化差异,中国出口这些地区的绿茶绝大部分还是散装的原料茶。在国内茶叶生产成本、检测费用不断上涨而国外客户拒绝相应提价的双重挤压下,多数企业利润微乎其微甚至难以为继。对非洲的茶叶出口占我茶叶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但非洲消费者购买力低,出口茶叶质量与价格倒挂严重,企业经营艰难。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标准。一是茶叶产业缺乏长远规划及相应措施细则。二是对茶叶产业政策扶持缺乏连贯性、稳定性。三是已有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且投入少,力度不大,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品牌打造、茶叶基地建设上,在市场开拓、提高茶叶质量、营销技能培训、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改造提高方面的支持力度不高。四是迄今为止,农业部门管种植、商务部门管出口、省农办管协调、供销部门管内销,茶叶产业一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缺乏统一有力的管理部门。除这些外,茶叶产业标准的缺失与混乱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许多重要的茶类产品缺乏标准,无标准可查可依;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不健全,五花八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足,导致企业不知从何下手。
四、扩张湖南省茶叶出口的措施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加大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力度
1.加大检测仪器的开发力度
2.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3.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三)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茶文化
1.湖南茶叶文化的创新
2.注重产品与需求互动
(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虽然,我省的茶园面积大,但高质量的茶叶却不多。未来,我省茶叶的生产模式应向绿色、无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零农药、零化肥的绿色茶叶生产模式,推动产业的清洁化与标准化。在茶叶病虫害防治方面,同时,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生物圈系统自身的循环来代替农药等传统方式的使用。在茶园的未来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应向有机茶叶方向发展,使我省茶园生产出的茶叶能够符合各茶叶进口国对农药残留的标准要求,并对农业操作规范GAP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