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
茶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茶有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
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
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
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
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英语语言文学;茶文化;融入策略;关联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5):417.
[4]余金燕。传统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10):390-391.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的饮茶史,从有历史记载起,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拥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将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诗文等,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大众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谋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绘画中意境的融入。本文从剖析中国的茶文化入手,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的相通点,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与文化的传承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直接以茶为主题构图,还是以茶助兴,追求绘画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浓茶水为材料在画作中上色,均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画家对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论茶的品种与独特性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产茶的国家,除了亚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不少国家均有自己本土产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国应是拥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并且,茶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与丝绸、陶瓷一起,享誉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交易的发展壮大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的画面中,就有仆从备茶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画。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诗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详细资料。更有陆羽的《茶经》,是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到了宋代,“点茶、斗茶”开始盛行,国人对茶的喜好及研究更胜于唐,并出现了“贡茶”,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先后有180多位诗词家创作400多篇关于茶的佳作,有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所构成的,能激励人们明心见性、提高修养。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则,以“和”为贵。传统的茶文化也离不开“和谐”二字,与儒家尊崇的“和”相对应,也表现为“茶礼”。传统的茶事,均为三五好友在饮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仅是“养廉、雅志、励志”的代名词,也是礼节的表现。
(一)茶文化对画家本人的影响
(二)茶文化关系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品茶试研”,是从古往今的文人墨客们的“第一韵事”“第一受用”,文人们将茶与砚结合在一起,将品茶与诗文、绘画结合在一起,茶引学士思,触发文人们创作诗文、画作的才思,将他们在茶事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作品中,让作品更显怡然自得,充满生活情趣。在茶道与传统绘画的结合中,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给我国的绘画艺术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1]董娟。传统绘画艺术元素对中国茶历史文化风格的影响[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2]李泽锋。论茶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传统绘画文化的批判性表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04):102-106.
[4]王丽芳。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表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7-129.
[5]冯英。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荼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j]。农业考古,1996,(04):196-199.
[6]刘廷亮。从“符号”到“意象”———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的诗性表达[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5,(03):232-235.
茶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由来已久,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育人作用显著,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茶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循序渐进,彰显特色;要联动各方,合力推进;要丰富形式,创新方式。学院通过“茶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双管齐下,一方面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
茶文化;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教育方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湘西州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种植,20xx年茶叶种植面积近50万亩,年干茶产量10000吨以上。当下,茶产业已成为湘西州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农民群众的当家产业,湘西州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湘西茶叶品质优良,古丈毛尖茶与保靖黄金茶为湖南省代表名茶,中国知名绿茶品牌。为助推湘西州茶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基础,全力落实百亿茶产业发展目标,在州内形成人人讲茶、人人喝茶、人人爱茶、人人宣传茶的良好氛围,为茶产业的大发展贡献力量,州茶叶协会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建了湘西州茶文化推广中心。茶文化推广中心的成立,旨在以“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在全州范围内宣传湘西茶知识、传递茶文化、激发茶兴趣、传授茶技能,谱写湘西州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茶文化进学校,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茶文化中蕴含了廉明质朴、节俭尊敬的精神,促进了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2.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文化有5000多年历史,而茶文化就有4700多年的历史,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始于神农时代,沿袭至今,逐渐形成了茶德、茶学、茶道、茶故事、茶艺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和、德、礼、美、静等哲学思想,反映出我国民族悠久的文明,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的强大根基,茶文化融入校园,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自信。营造茶文化氛围。通过调研、举办活动献策搭台,服务茶产业健康发展,突出以茶惠民、茶和社会的宗旨,培育与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进了“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理念,更增强了茶文化的自信。
2.2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苏东坡有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文化能缓解压力,更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文化培养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品质,茶道中的廉、美、和、敬,茶德倡导的康、乐、甘、香等精神内涵,都与优秀人才应具备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懂礼貌、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善于学习的个人品质等职业素养相一致,在校园融入茶文化资源感染学生,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渗透茶文化,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而且也能改变学生生活态度,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重视友情,树立集体观念,充分调动智慧,发挥潜在能力。帮助学生能在静中思考,动中上进。遵守规则,成为一名有技能、有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
2.3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
推进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从学校传播到千家万户,再传播到四面八方,这对于打造“中国名茶茶乡”,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1开设茶文化必修课、选修课
茶文化是茶道和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茶道,是学习茶文化的必修课,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诸事物的运行轨道,是顺其自然的轨迹。茶道则是来自自然的沐浴,是心旷神怡、心无旁骛的美感之道。而茶艺便是选茶、洗茶、煮茶、烫壶、温杯、闻香、品茶等过程的艺术,也是传承传统美德、追求完美的一种艺术。进一步理解,茶艺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而且还是蕴藏深厚文化的艺术。茶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彰显和发扬了现代生活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渗透到文学、美术、舞蹈等领域,形成了正如苏轼所云的“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的茶文化。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质量和人性品质的提升,越来越追求茶文化的品评,追求茶叶的色、味、形,追求茶艺的每一个操作艺术,追求品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追求呈现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学院开展茶文化教育,需要明确必修课、选修课,要结合市场变化和经济需求,学院在教学上突出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紧跟时展步伐,明确创业就业导向。旅游管理系各专业开设茶文化必修课;“一村一大”农民大学生开设茶文化必修课;学院其他系部开设选修课。
3.2研发茶肴茶点
茶肴,即用茶叶入肴后烹饪而成的菜肴。茶叶入肴,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将新鲜茶叶直接入肴,二是将茶汤入肴,三是将茶叶磨成粉入肴,四是用茶叶的香气熏制食品。茶点,是在茶道中份量较小的精雅的食物,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研发茶肴茶点。在保持中餐、西餐、西点、雕刻、面塑、调酒、咖啡等烹饪传统技术的同时,旅游管理系烹饪类专业师生,要成立茶肴茶点研发工作室。茶肴茶点在形、色、味上进行创新,追求产品精细化,满足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3.3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
3.4开展茶文化讲座和社团活动
[1]何关新。浅议推进茶文化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意义[j]。中国茶叶,20xx.03
[2]罗钗霞。浅谈“茶文化进校园”[j]。贵州教育,20xx.02
[3]侯首辉。茶文化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中的应用刍议[j]。新西部,20xx.20
[4]焦巧。传统茶文化在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6
[5]葛晋纲、刘敏、王润贤。以茶为媒文化育人——江浙地区“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之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xx.39
[6]金疆。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农家参谋,20xx.2z
:17世纪中叶,茶叶由凯瑟琳公主带入英国,成为英国贵族的饮品。几百年来,茶饮已发展成英国的全民饮料,由此也形成了熠熠生辉的西方茶文化。一方面,英国的文学作品推动了西方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文学作品也折射了西方茶文化的各个侧面,包括茶叶的药用价值、茶饮的美好时光以及茶事的历史变迁等。
:英国文学;西方茶文化
茶既是英国的饮品,也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渗透于英国人民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于英国的文学作品之中。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几百年来西方茶文化的温馨美好与历史变迁。
[1]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xx.
[2]赵琼。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xx(10):418-419.
[3]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xx(5):104-107.
[4]胡迎春。英国文学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xx(6)326-327.
[5]胡晓玲。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xx(9)381-382.
:本文从茶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茶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茶文化传承发展和高校外语教学都有所助益。
:茶文化;外语教学;创新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科技进步迅猛,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多个行业当中,并掀起了一股发展潮流。不可否认,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事物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相比普通型人才,掌握的技术和专业更多,发展领域更广阔。可以说,复合型人才面临的机遇更多,发展前景更好。
我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也是茶的故乡。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茶文化内涵。茶作为自然之物,有着自然的生长规律与自然的清香。茶集天地之灵气,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茶的生长规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思想启示。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思想品质,即万物皆应顺其自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也应当与我国的社会国情相适应。但是一些学校却并没有这么做,例如有的学校一味地宣扬西方院校的优秀教学,引进一些独特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方法也有一定趣味性,但却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外语教学改革并没有与我国的教学现状相结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西方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普通高校对于外语教学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首先,一些高校聘请外教任职外语教师,并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丰厚的薪水,以此来营造一个更加专业纯正的外语教学环境。其次,一些高校还为外语学生提供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不多,人员名额也十分有限,但是,学校对此付出的财力和精力却是很大的。如今,外语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在所有教学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高校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投入也较大。但是,尽管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外语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外语教学仍然沿袭着应试教学的模式,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英语考级上。高校的学生虽然一直在学习外语课程,考试也通过了,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却不能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许多用人单位并不满意他们的表现。这些问题也暴露了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的弊端,显现高校的外语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这也是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我国多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对于互联网的运用也较少。当前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讲授课本,通过总结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限制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严重影响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课本是教学的中心,而实际上,课本上的内容十分有限,即使学生完全把课本吃透,也无法保证就能够完全学好这门外语,更何况许多学生只是从课本挑一些内容来学,效果就不尽人意。单凭课本来完成外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仍然采用单方向的内容讲授,很少有学习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与语言之间缺少互动。而如今在互联网中有许多关于外语学习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利用,学生如果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灵活学习模式,对于外语教学来说也势必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1、追求多元教学目标。
茶文化涉及的范围较广,与多个学科都有所交集,茶文化的多元化特点也可以运用到高校外语教学当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完成教学目标,培养的外语人才如出一辙,而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对于高校外语教学来说,应当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设外语教学课程,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未来需要从事的是专业语言类工作,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其专业性和实用性。相比之下,其他专业的外语教学则应当结合专业需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本专业的学习,例如对中文专业学生来说,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更侧重于对外国文学的英语阅读,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等。
2、因材施教。
茶文化中所阐述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也正是因材施教的理论。茶树从最初的种植到采摘,就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完成,适当的环境,健康的成长,最终收获清香的茶叶。外语教学也应当以茶文化的思想为例,在外语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一样,如果让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教学,很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学生会因此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外语教学也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外语教学应当因材施教,开展差别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茶文化对高校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通过学习茶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将其融入到高校外语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创新外语教学方法和目标,使高校外语教学更有活力,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xx(04)。
[2]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xx(01)。
[3]高轶妹。关于成人高校外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4]薛蕊。初探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与高校外语教学的结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4)。
[5]周麦成,李秋霞,周立利。扩招带给高校外语教学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xx(01)。
[6]刘秀娟。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的途径探析[j]。英语教师,20xx(11)。
[7]唐恩萍,邱玉冰。外语教学大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决赛述评[j]。大学教育,20xx(11)。
[8]邬庆儿。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开放大学(广州)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
英语教学活动中,将中英差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作为媒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对于英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本文将简要分析中英文化的差异,其中物质层面的比较主要有茶叶、茶具和茶点三个方面,精神维度方面主要包含内质分析、文化分析、文学分析三个方面。并论述基于中英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旨在深入挖掘中英差文化的差异性价值。
中英茶文化;比较;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其中英国作为世界的发达国家,我国与英国的贸易合作一直是国际发展的重点内容。英国社会中对于茶的热爱不亚于中国,并且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和完善。由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中中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融入英语教学事业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国文化,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的对外交际和合作工作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茶点是搭配饮茶食用的事物,良好的茶点搭配更能够凸显出茶叶的特点及醇香。中国的茶点历史记载大约可追溯到唐朝,在唐朝时期人们便将面点、糕饼、粽子、柿子等食物作为品茶的辅佐食物。并且在近现代的历史中,市井社会中茶馆开始了普及化发展,茶客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会用茶伴着瓜子、果脯等小吃,增添品茶和听书的雅致。在清朝时期我国的茶点发展至鼎盛阶段,京式糕点的种类繁多且口味美妙,在中外茶文化中极富盛名。英国的茶点搭配与中国相较而言选择性较低,肉制品以及奶制品皆是英国人喜爱的食品。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会具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工序,并且食品的口味需要由淡至重,先咸后甜。并且在品茶时应慢慢的品尝茶点的味道。在英国茶文化中规矩性较强,但与此同时也是其享受生活、注重品质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茶点文化中,中国与英国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中国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精神维度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中英茶文化的内质不同。首先,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人们对茶更多为尊敬之情。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而兴起,当时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文人将品茶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乐趣,并且将品茶作为身份尊贵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英国的茶文化中对于茶文化更多是热爱之情,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酷爱举世闻名,英国每年的茶叶消费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皇室贵族十分重视饮茶。其次,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与英语之间存在差异性主要由于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模式之间的不同。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小农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中国人的思维之中更多的是稳定和安逸的思想,并且在饮茶中更多体现出具有抽象性的气韵和意境。英国的社会发展主要为工业化,因此生活节奏较快并且体现在茶文化之中,十分重视喝茶的实用性以及礼仪性。由此可见,中英文化之中内涵本质中,中国茶文化主张“君子情怀”,而英国的茶文化中主要是“绅士气度”。
中英茶文化之中存在一定的不同,其中主要体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仁礼,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的是高傲霸气。首先,中国茶文化中始终坚持中庸和仁礼的思想,认为通过品茶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并且体现自身淡泊名利的性格,是人们尽心自我提升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时期,文人志士的生活环境十分简陋,但是依旧能够在简陋的环境之中仔细品茶,并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形成超脱淡然的心境。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中更多是追求品茶时的心态及境界。英国的茶文化更能够体现出英国作为曾经世界上第一强国的高傲和霸气。英国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同时也使得英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带有骄傲和霸气,在饮茶之中关于饮茶的环境、工序、衣着以及茶点搭配中十分讲究,能够展现出英国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最为重要的下午茶并非是单纯的生活享受及自我升华,而更多的为时尚盛宴。其次,我国的茶文化更多的受古典佛学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宁静淡然及返璞归真的特点,人们更倾向于品与自然相接近的茶叶,营造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英国的文化中主张天人对立,因此带有较强的征服和统治欲。
茶语是了解一种茶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茶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因此现阶段茶已经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饮”。茶文化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已将茶纳入生活必需品的行列,为之奋斗的七件事便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并且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文娱活动中,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文人骚客推崇的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中便包含茶文化,是文人雅士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助兴之物。例如我国的文学大家白居易十分喜爱茶,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足以见得。在英国文学之中茶文化也被广泛应用,并有众多文学家将茶誉为精神食粮,但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饮茶仍是人们生活品质与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因此与中国的修身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由于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及精神维度具有不同特性。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且通过茶文化的差异性能够了解到中英文化及社会的差别,有助于深入了解英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将中英差文化的对比结合至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及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且使得学生在对比之中更加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继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及认同感,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2.1对管理理念的影响。
管理具有制度性、规范性、时效性等。而我国的制度管理在受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后,则更倾向于刚柔并济的管理,在保证制度性、规范性严谨的同时,仍包含人文主义色彩。自古以来,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始终发扬礼仪传统,重视以礼治国、以德育天下,对于任何事情以情为先,在理法中进行解决。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根深蒂固,这就使得情字首当其冲,成为事情处理的第一步,有情有礼才有章法。时至今日,现代化管理理念始终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性管理。始终坚持“正己化人,诚敬谦和”的管理原则,因此,管理中凸显人文化色彩,管理就有和谐的氛围。
2.2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受到利益的驱使,管理目标会存在一定的狭隘性,直接与利益挂钩的管理总是存在局限性。对此应当在现代化管理时充分制定与现代化进程相符的管理目标,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与实际国情发展相贴近,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使得管理的目标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还需要充分与中国茶文化想衔接。当管理目标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时,会更加具备人性化的色彩,不仅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还是符合人性基本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管理目标受到法家思想熏陶时,管理目标更具规范性、谨慎性。会在严格遵守制度规范的前提下谋取利益,若利益不符合规范甚至会被放弃,不会出现违规之举。而管理目标受到道家思想熏陶时,则在兼具利益性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道德性,就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德管理目标。
2.3对管理过程的影响。
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需求,中国茶文化势必会对现代化行政管理进行一定的影响与融合。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要求构建和谐化发展的社会,这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即无为而治。在进行管理时做到简政放权,将实际权力下放,保证各个管理环节具备有效的管理机制,进而提升整体管理的能力,保证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凸显管理的效果。在茶文化理念中,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的发展,即人的性格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此管理者可充分进行应用,在管理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管理方式,对人的性格进行改变,因此,在实施管理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特定事件采用具体化的针对方案,保证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3.1了解茶文化内涵,提高行政管理意识。
从古至今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各有特色,因此,行政管理者在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管理过程中时,应当先要了解茶文化内涵,领悟其精髓,并且主动的应用中国茶文化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进行模仿使用。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应当层层了解,不仅要重视儒家文化内涵,更要时法家与道家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领悟到儒家的“仁义、礼乐、中庸、忠恕、仁政、德治”将融汇贯通到行政现代化管理中,提升管理者的现代化意识。利用“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树立管理行政的法治理念。通过“道家”理念的无为、自然、道法、天性等核心思想,坚持凡事讲求方式方法,刚柔并济,是现代化行政管理根据具体情感而实施,提升方法的有效性,增加现代化行政管理的方法化。
3.2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关系,努力实现管理目标。
在中国茶文化中始终坚持儒家的”中庸思想“多以自我修为为核心,要求管理者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自我修养,以此提升管理的效果。中庸理念强调不偏不倚,位于中间,不要极端。这种思想与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不能有所偏向,保证平和待人,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在现代化行政管理中,人与人的交流与相处是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管理者采用适当合适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关系,管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秉持一视同仁的思想,客观分析问题,实事求是。管理要凸显“人”的价值,以发展人的能力为目的,创建和谐的管理环境。
3.3“以人为本”,完善管理过程体系。
从茶文化视角开展行政管理,其目的是提升行政管理科学性、先进性,是为了丰富管理者管理思维,提升其人文修养与人文管理意识。借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号召力、行为导向力以及文化渗透力,实现人们行为、思想的柔性过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强制性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能够更好地统一思想,并实现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1]林雪芬。茶文化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指导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39(10):367-368.
[2]涂锐。茶道文化与教学管理思维的关联研究[j]。福建茶叶,20xx,39(07):216-217.
[3]赵兴华,彭建交。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j]。福建茶叶,20xx,38(07):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