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6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求知旅程时时牵连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没有须臾离开。特别是自己求学之旅与祖国巨变的时代正相吻合。
周弘:在“茶”与“咖啡”之间
作者:周弘著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定价:98元
ISBN:978-7-5201-4491-9
1.篇章节选
余言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因此要与时代和社会同行,就注定了个人的路途会曲折而丰富。我求学求知的道路横跨了人文和社会科学两界,从一名学习外国语言的学生进入哲学和历史领域,中途又转道学习社会史和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回归到国际关系和外交,每每要从头开始,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之所以做出这些大跨度的选择,而不是埋头耕耘“一亩三分地”,一则是回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二则是在我的理解中,世界上的知识是触类旁通的,特别是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的理解,不仅离不开语言的能力、历史的视角、理论分析的功力,更离不开对社会变迁的把握、对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深入了解。由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作为国际关系主角的国家在转型,影响国家外交决策的社会在变化,国家边界被从多领域打开,所以研究国际关系和外交的视角和方法就需要跟上并体现这些变化。
要做好桥梁,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为了使自己对欧洲的知识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我曾应欧洲研究所前任所长陈乐民先生之邀,合作撰写《欧洲文明扩张史》(第二版改名为《欧洲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想从陈先生那里学习治学,同时补充有关欧洲早期历史的知识。当时陈先生已经卧病在床,仍然笔耕不辍。我还曾经邀请何兆武先生与陈乐民先生共同给我的研究生讲授康德哲学,而我自己从旁学习。看到两位老先生的认真态度,我就知道,中国学术的大厦是要由一代接一代的奉献垒起来的,精神工作需要接续性的积累。
我认为,作为研究组织者,我们要为本学科的长远发展计。例如,我看到中国的欧洲研究还需要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就利用欧洲研究所建所30周年之际,组织了对中国欧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进行分科的全面梳理总结介绍,形成了《中国欧洲研究30年》,以《欧洲研究》增刊的形式发表,为后来的欧洲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基础。在组织研究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中国学界在欧盟研究领域里的认识和教学有欠全面,也不够专业,这样会影响中国欧洲研究的水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发起了“欧盟研究硕士课程开发”,组织了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学者们,就中国的欧盟教学现状进行了需求评估,又联络德国、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中国澳门地区的教授共同讨论课程的框架和必要的阅读,编写了包括欧盟政体、欧盟经济、欧盟法、欧洲一体化历史四门核心课程,以及包括欧盟研究方法论、欧盟东扩、欧盟竞争法、欧盟四大自由、中欧关系、欧盟福利国家等选修课程在内的共18门课程及教学参考,免费推荐给各大学的欧盟教学中心和教授作为参考,目的就是让中国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
研究工作虽然繁忙,但是我从来不拒绝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高端的智库论坛,还是基层的调研活动。我参加的政府部门的咨商会和专家会也是多不胜数。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方法和结论都来自社会,离开了社会,研究就会失去活力,缺少真实感,甚至会误入歧途。
我年幼的时候,父母远在国外,参加工作后,我们一家几代人忙碌在各地不同的战线上。父母到了老年才有了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只是这时他们已经垂垂老矣。2008年秋,接90岁高龄的婆婆来北京,参观了水立方、鸟巢和国家大剧院。虽然我已经年过半百,但在父母面前,我永远是孩子。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先生周小忠和儿子周牧。在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会感到家人是自己的责任甚至拖累,但是他们却真正是我的精神资源,不仅可以矫正我“工作为王”的偏颇,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箴言和安慰。
200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班
我于党校“西方伦理学”课后写下了:
未卜玄知天道明,龙桥尤自草青青;经春惯见花开落,踏夜空吟月亏盈。从善从德从物本,至贤至圣至人情;罡风镇日吹不断,顺季遂时应有灵!
2021年,参加建党100周年和所庆40周年系列活动
2.作者简介
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1969年1月赴延安地区插队劳动,197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选调宜川县党湾公社干部。1972年5月选派至南京大学德语专业学习。1975年到中共中央编译局任翻译,197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国家机关会议代表。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代外国哲学专业。1985年获美国布兰达斯大学比较历史学硕士学位,1986年2月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后称欧洲研究所)工作,1991年获布兰达斯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党委书记兼所长。199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称号。2012年和2017年当选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要代表作:《福利国家向何处去》(2006)、《欧盟治理模式》(2008,主编)、《盘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2013,主编)、《走向人人享有保障的社会》(2005,合著)、《外援书札》(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