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部分构成。‘十之图’即‘荼之识’的谐音(注:楚因图、兔、土、荼等字读头tou音),‘荼之识’中‘荼’驱‘一横’化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指代‘易’,横亨同音hēng,‘横’指代‘亨’,源元同音,‘源’指代‘元’),这就是‘茶荼之易,道为文化’。‘茶荼之易’隐喻‘察人心,知变化’,茶有清明将来察,茶有谷雨历史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诗云:
察微知拙,佩玉琼玖;
承前启后,宜言饮酒。
以翱以翔,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茶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茶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报之。
上面讲的是‘茶艺知源’,下面就讲‘茶十知图’的‘荼’。图,楚音读tóu,tóu音在楚,含‘荼、图、土、头、土、途、凸’等字器,tóu音与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选字为‘杂’,‘杂’即‘文质彬彬’,子曰:“文质彬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选字为‘土’,‘土’代表大地‘坤’,‘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脚踏实地,意义重大。由za音次选字为‘查’,tóu音次选字为‘途’,人在旅途,归去来兮,怎能不查清来去归路?…茶无土不立,无阳崖阴林紫者(不扬雅、不盈文行忠信诸执者,不善)不上,无西南(习揽)不成嘉木;知人参(仁善)为累,则茶累(文质彬彬之类)尽矣。《诗经·兔爰》云:
有图圆圆,自不离乐。
我生之初,尚有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有途远远,执不离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觉!
有土源源,志不离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聪!
我想,这就是赏茶知荼的形而上,我们谓之曰‘茶道’。
备注:
《九经》——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为“九经”。
(一)产茶历史悠久
湘西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据《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王威廉考证,武陵七县包括现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地。《永顺县志》载:“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杜佑)记载:“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贡”;《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届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说明湘西从唐朝开始就有茶叶入贡,在清朝就有了以种茶谋生、靠茶致富的专业化的茶叶生产方式。
(二)茶种丰富且品质出众
湘西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例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的古茶树;在桑植、永顺等县,有野生茶树分布,主要以小茶树为主(大茶树因为当地人民的滥砍滥伐而没有保存下来)。此外湘西还有很多品质出众的名茶,有闻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湘西古丈茶获金奖;1982年在全国供销商品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美誉的保靖黄金茶,2012年保靖黄金茶和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称的碣滩茶、张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雾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丰富多彩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意识
在湘西的旅游规划中,很少提及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湘西仅将茶叶作为农业作物来发展,很少有企业把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与茶文化有关的休闲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场中很少能见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产品,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旅游路线更是从未涉及。
(二)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内容包涵茶种、茶具、茶俗、茶礼、茶歌、茶寺以及与茶有关茶精神。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茶叶技术专家45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茶农近百人,茶农技术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几乎空白。
(三)缺乏宣传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现外地茶叶一枝独秀的场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对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节庆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节为例,古丈的茶文化节自2011以来举办了两届后就再没有其音讯。此外,湘西旅游市场上销售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叶,且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冒牌商品层出不穷。在景区随处可见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黄金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广,同时也使旅游者对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湘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依托其它已经开发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资源,结合茶文化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能体现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树立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
(二)注重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旅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从事茶事活动的人进行旅游方面的专项培训,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来充实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湘西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参照其它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茶民俗风情游。
湘西因地处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当地有许多各个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来,为游客展现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戏等表演活动。
(2)茶文化学习考察游。
旅游者可来此考察、学习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道、茶俗、植茶知识等。
(3)茶保健游。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作用。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茶的医药作用,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旅游企业可利用茶的这种医疗健身作用,开展休闲保健旅游。
(4)茶节庆旅游。
如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古丈茶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乡生态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释放。茶乡生态游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自给自足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体验的同时学到关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热爱。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
(四)加强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湘西茶叶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叶为主导,创精品、创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礼与茶具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在按比例缩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艺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礼及图画,这不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对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颇具开发价值。再次,湘西地区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例如针对游客注重饮食养生,可以尝试向游客开放一些茶园,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让游客在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以后,品尝到自己亲自收获的美食素材。此外还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茶叶和茶点。
(五)加强宣传不断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场
四、结语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偏爱茶,如西方咖啡、牛奶等工业时代后才出现的产品不同,茶自古以来便在华夏民族中受到欢迎。茶叶看似简单,但不同的茶品出不同的口味,龙井、普洱、铁观音、苦丁,就像人生的百态,各不相同,因此历代诗人、词人独独偏好茶,并将人生比作茶,需尝尽一番苦涩方得最后的甘甜。如唐朝白居易曾作诗:“琴里知闻惟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到吾今无返还?”普通的茶叶被历代的有志之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因此推动了茶叶的发展与生产。我国不同的茶叶生产地都举办了多次的茶会、茶展览会,如上海、福建等地,若没有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的伴随,不可能出现多次的茶展览盛会,更不可能看到茶叶在当前中国,甚至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喜爱。许多商家都及时把握了茶文化促进茶叶发展的商机,在展览会上,与许多外国的公司签订协议与合同,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通过茶经济作为载体,推向了世界,这不仅仅是向世界传递我国优秀的的经济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3茶文化推动品牌的产生
4茶文化推动中国茶经济走向世界
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茶文化可以扩大茶产品的销售传播渠道,可以推动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在国内有很多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茶马古道”,一千多年来,联系着内地与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文明的象征,这种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热,推动了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西湖龙井,品质上乘,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赋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铁观音,畅销全国,得益于多年开展的茶文化宣传活动,让安溪县从有名的贫困县向全国经济百强县华丽转变。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2.3茶文化旅游推动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发展
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内,该园将茶叶科学、茶文化与旅游、经营相结合,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园内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设,设置有“二园”和“五厅一台”(茶树品种园和茶叶高产示范园,茶叶加工厅、科普厅、茶史陆羽厅、茶艺品茶厅、产品展示厅及了望台),以一个别致的窗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现代茶业。作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产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0多万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的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4茶文化旅游带动七仙峰茶场的发展
3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要充分重视挖掘整理具有广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广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1提高意识,做好规划
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赋予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茶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茶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意识,把广西茶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到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让茶文化更好地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
3.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扬力度
3.3加强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
广西茶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品牌少,茶叶“有品无牌”,导致广西茶叶价值低,知名度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广西的茶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灵魂,是企业吸引民众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强广西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建设来支撑茶叶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叶企业要挖掘、提炼与总结茶文化元素,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生产、茶产品中,打造特色,以优秀的茶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动茶企的经济发展。
3.4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第一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第一阶段的考核。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