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先行研究概述
这些研究虽然在观察的角度、依据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上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高度一致,即研究普遍认为,我国中西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不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
2分析的理论框架
上述研究有着共同的前提假设,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大多为社会生产实际所需要,也能够顺利转化。既然如此,当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够顺利转化时,就一定是转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如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出了问题。
3调查过程与方法
二、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现状
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一般理解是:第一,高校科研人员研究出理论上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以发表的科技论文与出版的科技著作为指标。第二,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得到社会认可。以专利的申请与获得批准为指标。第三,专利所有权转让或使用许可,并获得实际收入。以转让或许可件数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收入为指标。2010年与201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统计就体现了这种思路。
表1表明,两年来,贵州省理工农医类高校在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各项指标上均有斩获。由于2009年之前与之后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选用的指标变化很大,无法进行更多年份的比较,为了进一步弄清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实,本研究结合《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来分析。《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仅仅公布了各地区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的件数及收入这两个核心指标。然而,从这两个指标来看,2004年至2009年,贵州高校的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件数年年保持在1-5件左右。这说明,长期以来,贵州省高校在科研成果产出及其转化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从当前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来看,只有五种比较明确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其中,三种比较成功,另外两种尚未成功。
1较为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因研究者类型的不同而出现了一定差异。
28位资深研究者都有科研成果转化的不俗成绩,每人年均科研成果转化数量在1件以上。他们不管处于哪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能取得较为可观的科研成果转化实绩。就学科而言,科研成果转化多见于机械、冶金等较为传统的学科领域之中,食品行业中的这类转化也比较多,其它新兴学科中则不多见。转化形式既有专利转让与许可,也有衍生公司,更多的是合作研究,三者的比例大致为3.5:0.5:6。研究者长期与固定的生产企业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他们的科研团队就是企业生产技术改进过程的直接参与者,研究人员与生产人员的联系非常密切。高校科研人员对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的捕捉与反应是即时的,即高校研发与企业技术改进呈现出完全一体化的状态。这与国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22位中年研究者中,16位研究者有较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其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与资深研究者基本相同。不过,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具体类型。数量较多的类型有12位。他们一般是上述资深研究者的研究团队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研发工作,也是资深研究者未来的合理继承人。高校的学术水平越高,学科的历史传统越悠久,这种类型也越容易出现。拥有专利的研究者也不少,开公司的则没有。数量较少的类型有4位。这种类型出现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和新兴学科中。中年研究者自己就是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也有研究者拥有自己的公司,但公司经营与发展状况一般。拥有专利的研究者不多。
2尚未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整体上,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未成功的比例是l:9。即便是上述较为成功的研究者也不乏不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经历,这说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很大的失败风险。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的科技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是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未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要么是超前的,要么是事前未对企业科技需求做过认真调查的。其中,因为超前于企业实际科技需要而未能转化的类型约占20%。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科研人员获得的专利无法转让。这种情况占比为60%。学校层次越高,这类例子也就越多。这说明,专利申请与获得远远不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结果。未能转化成功的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从高校到企业”的科研成果,即研究者先在实验室获得科研成果,然后等待企业来使用。当然,科研成果转化目前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同时,即使研究者准确地抓到了企业的科技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也有失败的风险,只不过失败的风险要小得多。
四、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参照全国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就会发现还存在明显的问题。表2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贵州省高校发表科技论文与出版科技著作的数量仅是全国各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专利申请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等指标更是低得微不足道,不足全国各地平均水平的10%。与西部十二省区相比,二者的比例在数字上稍微好看一些,但是各项指标上的比例依然都很低。这说明,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水平确实较低。
对诸多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生产科技改进一体化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观点出发,不难看出,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整体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企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不明确,明确的企业科技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高校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等。
1企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不明确
贵州省有相当多的核心企业对生产改进的科技需求并不明确。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贵州省当地的主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一般没有提高生产率的强烈意识与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当然,这个问题是企业体制造成的,单靠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无法根本解决。其次,企业缺乏高素质技术人员与完善的研发部门,无法对技术问题进行合理诊断。第三,由于缺乏技术交流的信息网络平台,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当前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第四。企业对我国高校科研的实际水平与实用性程度存在高度怀疑。本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自身又没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应该多依靠外部科研机构(比如高校)才对,但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强烈不信任使得他们没有科研力量可以依靠。
2明确的企业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够认识到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明确了提高生产率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然而,企业的这些技术需求却不能够得到满足。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企业的科技需要不能及时向外部反映。企业既不知向谁反映,也不知如何反映。其次,及时反映到企业外部的科技需求却得不到相应的科研成果,因为社会上没有人或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科技成果。第三,高校所提供的科研成果未必与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真正一致。
3高校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五、今后的改进对策
要推进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当地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建立产学官有机结合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在这个转化机制中,企业是先导,高校是主体,政府则是主导。三方共同努力的核心是,让众多企业的科技需求及时反映到高校的科研工作中去,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实现企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研创新的一体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明确企业的技术需求
2强化高校科研,尤其是应用型科研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学者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社会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科研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社会强烈要求高校多进行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然而,贵州省高校的科研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3营造适宜于产学合作科研的外部环境
基于科研成果进行问题递进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研究背后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员,并将科学研究中解决的各种难题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和工程素养。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不仅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更使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系统思维、开放思维、深度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具备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工程思维能力,掌握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
随着高等院校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普遍认为:在高等院校,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丰富课堂授课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情况来看,国内约有50余所院校进行了尝试。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的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也将最新能源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进行了结合应用。另外,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等院校也研究了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转化应用。
二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
虽然许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探讨,但现实应用效果却很不理想。我国高校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大学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好的大学最多也只能为学生提供3000~6000门课程,而国外最好的大学则能提供6000~10000门课程。由此可见,课程建设引入科研成果大有作为。
课程建设未能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两项重要任务。教学是核心,科研起辅助作用。正是因为长期形成了教学核心的观念,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有些老师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简单地认为搞科研就是为了申报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本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被传授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多年如一日地沿用老数据、旧内容,造成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科研成果的意识,但仅限于浅淡辄止,不能深入分析。剖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考虑此类情况。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科研工作的短期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各种奖项,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教学工作。所以,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综合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来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势学科体现比较明显;二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比较单一,对教学应用缺乏系统性的设计;三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多于集体教学行为,在应用方面缺少机制建设和理论研究。
三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基础
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让教学内容建立在鲜活的科研成果之上,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之。
1810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成功实践于柏林大学。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其后大学的发展,一是使现代大学具有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二是赋予了大学科研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相统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刻领会“洪堡思想”的实质,其精髓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尤其重要的是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因此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以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
四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意义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主要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收学员参与科研,科研设备为教学服务,利用已取得成果开展学术讲座,成果为学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员科技创新服务等。由于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先进性、时效性、与教学对象的兼容性等需要进行甄别、讨论、确定,所以对不同的转化形式,要对科研成果所具备的要素进行调整、设计和选取。课题组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不同形式,研究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转化流程。
1.以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课堂讲授中,可以为教学增加时代性、先进性。把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建设
军队院校主要承担着为部队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地方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军队院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而科研成果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体现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专业知识研究的过程性,反映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途径有很多,以课堂教学为例的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其中,科研成果的甄选要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匹配。
其次,在甄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该课程涵盖了许多的抽象知识,怎样引用科研成果才能让学生接收、吸收和消化知识,从而体现科研成果的“教学附加值”,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做到“知源、知取、知用”,又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走进课堂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教学成果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在进行理论讲解和成果介绍后,一定要重视应用总结。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是怎样应用和体现的,尤其是怎么在一般的原理中进行创新应用的,从而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五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应用
弹簧钢是工程材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钢种。它体现了钢的合金化、相变强化、热处理等多个原理性知识。如果单纯地讲解知识,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会十分困难。但因为弹簧钢大量地应用在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铁路等行业中。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科研成果。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入。以社会应用需求为主题引入。如图2所示,从目前社会热点汽车轻量化、列车高速化、运量重载化开始,提出弹性悬挂系统的要求。然后分析现有材料的缺陷,从而提出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进而引出课程所要讲的知识点。
第二,教学内容讲解与科研成果应用。钢的主要强化元素是碳,碳含量对弹簧钢性能的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淬火+中温回火”进行使用。但随着弹簧钢应用性能指标的提高,单纯依靠调整碳含量已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出现了其他许多合金弹簧钢。在此过程中,引入含碳较低的如日本的SUP10弹簧钢(0.47%~0.55%),法国的45C4弹簧钢(0.41%~0.48%)等科研成果。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转化过程要素分析
2.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影响推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管理和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3类,即:①权属因素、②资源因素、③意识因素。权属因素:即科研项目成果法律权属的清晰度;资源因素:包括政府对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以及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等;意识因素:包括科政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程度、科研机构及高校等科研部门建立的内部科研氛围、政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等。
3结论与对策
3.1科研成果多样化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规模的专利,但是大部分专利都是闲置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为3种:①专利技术十分成熟,且有“成本-效益”的生产经济性,然而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专利无法及时投入生产并进行使用;②专利技术并未成熟,可利用性低;③专利技术较为成熟,然而并不具备“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知:第一类原因高达50%,第二类为40%,而第三类剩下的10%〔9〕。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即通过多种方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具体如下。
3.1.1加强高校科研与企业科技需求间的交流联系由2012年的数据可知,有40%以上的高校专利需要及时进行推广。而这些技术成熟的专利目前并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的存在,更无从谈起充分理解与应用,而更多的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适用性持保留态度;同时高校本身也并不进行自身的科研成果的积极宣传和推广。所以为了促进此类技术成熟但由于校企交流较少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科技成果,应该推动校企之间的科技联系。而政府正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其应当积极充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媒介,构建推动科研信息交流及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网络和制度平台,强化交流联系工作力度的力度,系统化交流平台。
3.1.2深化研究提升可转化专利数量我国高校专利成果不能转化的原因很大部分由于专利的可转化程度低,专利可转化程度低的原因十分复杂,其本质是由于这些专利因资金、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充分的中间试验,而这种现象的普遍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致使科研人员在准备未充分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利。而由发明专利至最终应用的环节也很多,其关键环节是中试,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环节。中试基于实验室的技术数据、方法以及路线,通过工业生产成熟或较为成熟的工艺装备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并验证、校正或修改实验室的结果,准建建立整套可以投入生产的方法、路线和装备。中试作为技术开发的核心〔10〕,可以为以后的大规模生产铺路,而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中试的轻视以及重视本身难以评估也导致中试环节在我国科研过程中缺失。
3.1.3拓宽科研思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部分专利都具有很高的科技性,然而由于实施费用较高不具备经济性,导致这些高科技成果不能投入实际的生产中。而这类科研成果就需要国家来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可以仿照国外类似的政策进行。但是国家的科技财政补贴显然不能解决此类技术推广的根本问题,其原因是政府财政规模的客观限制,难以支持所有类似科技推广项目所需支持,除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长期战略意义或符合国家长期发展。因此,此类专利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或小规模实用技术存在,以备未来急需之用。所以,为了推动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必须果断中止此类项目的继续研究,拓宽科研思路找寻另外经济效益好的类似技术。
3.3科研模式创新基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基本结构:组织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各个节点与阶段间层次分明,次序井然,但是这也造成各节点在时空与产出数量上发生沟通交流问题,导致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换而言之,正是由于传统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本身固定的形式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若不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便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0.005
AbstractThemainformof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ollegestoservetheregional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isscientificresearchachievementsthroughresearchcooperatio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adheretotheroadofresearchcooperation,andgraduallyfindoutadistinctivelocaluniversitycooperationmodel,shouldtakemeasurestobuildresearchcooperationplatform,tocarryouttechnologytransferservices,promotingscientificresearchandcultivationandtransformation.
KeywordsEnterprise-College-ResearchCooperation;scientificachievements;cultivation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是实现教育、科技同产业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①我国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多方面激励和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并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次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②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③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正日益成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校及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企业的有效需求比较旺盛,但我国地方高校存在科研成果的有效供给较少,转化率较低,在成果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以“立足地方产业,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为服务面,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培育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及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培育及转化,更好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采取多项措施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技术转移服务,促进科研成果培育及转化。
1提高思想认识,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
首先,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的社会责任。高校在培育科研成果时应致力于将项目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得科研成果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形式的多样化,加快科研成果的培育及转化,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对高校的办学具有补充作用。
其次,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是地方高校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地方高校的科研队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解考虑市场需求,深入地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能够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而且也是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对于社会、高校及企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因此只有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成果对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产学研培育科研成果的模式并不仅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科研能力与其社会服务角色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2建立有效制度,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
当前在高校的评价体系是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挂钩的,因此,地方高校的科技人员也无不例外地在项目的申报时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成果产出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考虑,其项目、成果的质量,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产业化前景则不是项目负责人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科研制度,才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培育。
3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高校科研成果的供给
因此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要摒弃重理论研究轻应用价值的惯性思维、摒弃重个人研究偏好轻成果的适用性和生产的可行性的研究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研究,将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同现实的生产力进行对接,进而转化后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地方高校要摒弃原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的生产适用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切实的评价,建立长效、紧密的“立足地方产业,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核心,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科研成果的有效供给。
注释
①马云泽.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求知,2014(8):56-57.
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2.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知识管理
高职院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内涵建设阶段,科研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科研成果不断增长。然而,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实现集中开发和成果转化,科研成果中蕴含的宝贵知识被束之高阁,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促进成果利用和转化,是高职科研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
随着科研成果的逐年增长,高职院校开始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以杭州市四所市属高职院校为例。从调查情况来看,四所院校已经开始对科研成果进行定期的登记和统计,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已经开始定期跟踪、分析成果产出情况,以便推进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但从科研成果管理总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成果管理大多还是停留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定期登记、归档、统计和科研信息层面,组织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成果知识管理和转化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了对科研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成果资料保存不够完整,直接影响了成果的利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介质,新增加了电子介质、磁介质等多种介质,但从科研成果资料保存情况来看,科研成果登记不够及时,纸介质成果材料归档不全,其他介质材料登记保存的更少。2015年本课题组对四所杭州市属高职院校进行了科研成果管理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研成果登记的周期四所院校均为一年一次,并只保存纸介质成果材料,没有一所院校保存过电子介质、磁介质等其他科研成果,这不但直接造成科研成果保存不全,还影响到科研成果的后期开发和利用。
2.成果整理和鉴别归类工作不到位
3.成果宣传推广、分析研究工作不够,成果转化率低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
(二)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成果管理的难度大幅度提高,成果开发利用的需求迅速膨胀,以往的纯手工管理或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均已建立校园网,有科研专栏或科研网,但对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建设却还是比较滞后,调查显示,四所杭州市属高职院校,仅一所院校开始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但都没有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更不用说实现对科研成果的网络化管理了。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成果转化和知识共享困难重重。
(三)未建立知识共享平台,阻碍了知识利用与创新
科研成果中的知识通过共享、交流、学习和交互使用,可以形成有价值的新成果,再次利用。但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欠缺,合作开发、协同创新的项目少,产生的成果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共享平台把成果中的知识及时传递给需要的部门和科研工作者。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四所院校还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对外成果展示和推介中心,也没有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交流共享的机制。这使得成果中的知识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得到很好地深度挖掘和再利用,产生新的价值,或者说这些知识被固化了,没有促进新知识、新成果的生产。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构建
(一)科研成果知识管理
(二)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的路径方法
1.确定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策略目标,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2.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信息化建设,建立科研
成果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据库为使成果知识及时、完整保存,有效实施成果知识管理,提高学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关键。高职院校应首先建立规范、安全、交互性强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对科研成果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并实现成果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利用。要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及时把不同介质的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把成果转化为数字资源,存储于数据资源库中,最大程度地防止科研成果的丢失。科研成果管理人员要分析科研成果的特征,按照成果的知识类型,对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诸如:教育科研、人文社科、科学技术、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专利成果等,以便于利用者检索使用。依托数字化校园和移动互联网,加强与科研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掌握成果知识形成和变动情况,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对已无价值的成果资源和已变更的成果信息要及时予以处理,实现对成果信息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科研成果数据库。
3.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加强科研成果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建立成果知识库
4.搭建科研成果知识共享平台,提高成果知识利用率,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
四、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推进科研成果知识管理信息化
(二)加强政府引导,搭建科研成果管理共享新平台
科研成果共享平台搭建涉及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单靠某一所高职院校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息搭桥等方式加强各界的联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共享平台搭建,实现成果知识的开放型合作。2014年4月,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2015年11月,在杭州市教育局的推动下杭州市属高校首届科技成果推介会成功举办,共推出116项市属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其中7项科技成果、3个科技合作平台转让签约成功,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也开始上线运行。[2]这种政府推动,各方协同共建“一个平台+N个组织”的机制,是个有益的尝试,将极大地推进产学对接和协同创新,实现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三)加强培训指导,提升科研成果管理人员素质
科研成果的知识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既要熟悉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掌握信息化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管理任务。因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各级管理者开展知识管理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培训,提升科研成果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业务能力。2015年4月,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举办高校科技经纪人培训,这是政府为了推进高校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交易,向高校科技管理者、科技人员提供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服务。建议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的新形势举办诸如“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管理”、“专利推介流程”等培训班。对研发人员,也要做好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使他们熟悉管理流程,熟练掌握各系统和平台操作,确保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能顺畅、有序、高效地开展。
作者:肖芳吴建设任红民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企业档案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知识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战略之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4.
[2]亦丰.市属高校产学对接的“杭州实践”[EB/OL].(2015-12-25)[2016-07-05].
[3]顾健.浅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后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01-103.
[4]岳高峰,朱虹,张艳琦,等.知识管理良好实践指南———GB/T23703知识管理国家标准解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罗岭,王娟茹.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J].情报科学,2015(7):21-25,34.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E-mail:
[作者简介]张雯,硕士研究生,Tel:18810465641,E-mail:
[摘要]目前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若干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标准化是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有重要意义,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研究初步探索出适合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旨在为今后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方法参考和借鉴,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成果;技术规范;转化;路径探讨
1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现状
2亟需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科学研究、标准和成果转化三者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成果转化是技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具体转移和应用于生产的实践表现,不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样,各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把当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竞争上,因此科研成果只有经转化和推广,才能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的支持[4]。
当今社会,标准的竞争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分配。总理指出,“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标准不仅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5],而且能够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经济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语言,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一项技术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往往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6-7]。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8]。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科学计划不断革新以及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医药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标准化,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达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条件的要求,符合国际惯例,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资源转化为产业,文化和经济优势,保持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用地位。同时,标准也是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技术标准,来限制不符合本国标准服务和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利益。我国虽然加入了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堡垒己不在,但是技术堡垒仍然存在,例如,2004年欧洲的《传统药品法》案的颁布就是为了阻止中草药进入欧洲市场设立的门槛。因此中医药标准化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家化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对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只有吸收借鉴当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用标准的形式再现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中医药学才能与时俱进。
3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
3.1标准的涵义及分类
3.2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界定
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是指从科研成果的形成开始,到形成基于该成果的技术规范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跨越了2个系统即科研系统和标准化系统。从标准化的角度看,它包括了将科研成果纳入到技术规范的所有标准化活动;从科研系统来看,它是将处于转化中某个适当阶段的科研成果将技术规范的形式固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手段[11]。
3.3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具体步骤
3.3.1遴选科研成果
判断一项中医药科研技成果是否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要考虑以下2个基本准则:第一,可行性,即该项科研技成果是否具有转化为标准的基本属性,例如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能够重复利用;是否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人员基础;在该领域是否能够达成一定范围的共识,并确保该项技术规范与当前已经的或者正在研制的技术标准之间保持相互协调、没有重复。第二,必要性,即通过对该项科研技成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认为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这是确保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具体评价条目见表1。
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体现科研成果价值的第2个特性即表现为经济性,因此设立了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这一点对于评价应用及开发类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所谓的经济效益自然指科研成果可能带来或者已经带来的经济价值,即科研成果转化后将其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带来的间接和直接的经济效益[15],对于中医药科研成果而言,主要表现在是否是中医药市场发展所亟需,该条目是通过分析该科研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大的利益,则推广的价值就大;科研成果是否可提高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力指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后对于中医药市场增收,增效的直接贡献和对于国民经济带来的间接贡献,预期的经济效益越大,提高中医药市场竞争力越强,则越需要转化。
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其一表现在科研成果是否符合人类的安全,文明和伦理道德准则,因为有些科研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和经济价值很高,但是违背了人类安全、文明和伦理的原则,是需要被禁止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其二表现为是否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属于中医药在卫生领域内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后,能够切实提高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其社会价值,该项科研成果才具备转化的必要。
运用共识会议法对前期遴选出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论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完多轮专家共识会议之后,根据专家共识会议的结果,确定技术规范的转化方案。
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新工作项目提案建议书,填写完成后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办公室,履行报批程序,收到正式批复后批准立项。
3.3.2确定技术规范制定主体
明确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对于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至关重要,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具备在中医药行业内,处于该领域领先并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资质,才能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规范后起到推广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3.3.3组建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
3.3.3.2工作组组成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方法学专家、统计学专家、中医药行业管理者及卫生行业管理者等资深专家组成,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出决策性的建议和总体督导。撰写工作组又分为文献检索小组和起草小组。由具有临床、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的人员执笔撰写技术规范;由具有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及较好外语水平的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评价。
3.3.5起草技术规范
3.3.5.2撰写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技术规范更具公认性,召集技术规范指导委员会专家对技术规范讨论稿进行专家论证,以期讨论稿进行修正完善,撰写工作组对指导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细致的推敲和反复讨论。
经反复讨论之后,运用由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白殿一教授主编的《标准的编写》一书中附录6中的“标准编写模板TCS2009”及使用指南进行编制,使编写的技术规范符合GB/T1.1规定的标准要求,形成征求意见稿。
在标准编写时应当注意,标准的条文应用词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描述准确、规范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标准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信息的,它对语言描述的要求特别苛刻,标准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易懂,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措辞,一是要清楚的表达信息,一是不容许出现异议。标准文本的表述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用词禁忌模棱两可,防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具体可以参考GB/T1.6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
3.3.5.3技术规范意见征求在形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之后,需进行必要的内部验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公开,网络,问卷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在完成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之后需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意见汇总处理表,对于未采纳意见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于技术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的,应当再次征求意见。
3.3.5.4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根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对意见进行逐一认真分析后,再进行意见的汇总处理,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
3.3.6审查、批准、出版、复审
由于技术规范的审查,批准,出版及使用和复审,均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行为,因此仅需按照其流程具体操作即可。
4讨论
[参考文献]
[3]郭春莉,付强.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模式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8):1850.
[4]石骥,傅良韬,文军,等.注重科研管理,加强成果转化[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34.
[5]PatPicariello.Aglobalstandardsstrategybyindustryforindustry[J].StandardNews,2002(5):57.
[6]高晓红,丁日佳.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1):48.
[7]丁日佳,李翕然.技术标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系统论[J].世界质量与标准化,2004(1):37.
[8]郝素利,丁日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96.
[9]宇文亚,韩学杰,史楠楠.中医药标准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3)∶445.
[10]白殿一.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柳成洋,丁日佳.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理论及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2]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编写组.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一、引言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四个维度指标设计
1.经济价值(X1)。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超万亿,比如我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为12亿元,相当于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也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可见我国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就要求科研成果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计科研成果应该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帮助我国企事业单位解决目前较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能够针对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棘手的账务处理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学术价值(X3)。学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会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论文、专著以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科研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广度、宽度。但是,更要注重科研论文及著作的质量,质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深度,以及被社会同行或专家认可的程度。科研论文及著作是会计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被社会知晓的最佳途径。专利能够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造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尽早实现智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人才培养(X4)。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优劣,好的科研项目除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要能够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提高。比如通过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论文和著作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让科研人员获得社会声誉或专业职称的提升等。可见,科研项目所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也间接反映了科研项目的优劣。
(二)二级指标设计
三、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由于指标的选择无法做到完全定量化,因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量化,本文引用如表1所示的矩阵判断标度。在调查和咨询对象的选择上,选择了来自云南、河北、北京、江苏、四川等不同省市的财会知名专家学者,确保指标之间比较结果的准确性。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得出四个维度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P1。
2.对矩阵P1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判断矩阵P1,计算满足P1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特征根λmax=4.1431,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
根据n=4,通过表3,查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根据公式CR=(CI)n/(RI)n,求得CR=0.053
(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同一级指标,因此,本文不再过多阐述,具体结果如下:
1.经济价值下的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X11),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2。
求得特征向量W=(0.833,0.167)T,用W11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1=83.3%,用W21表示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与经费投入比例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2=16.7%。
2.社会效益下的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合格率(X21)、科研成果获奖数(X22)、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3。
求得特征向量W=(0.1095,0.5816,0.3089)T,CR=0.004
3.学术价值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的数量(X31)、著作数量(X32)、专利数量(X3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4。
求得特征向量W=(0.3196,0.5584,0.1220)T,CR=0.0176
4.人才培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5。
求得特征向量W=(0.2318,0.184,0.5842)T,CR=0.0516
综上所述,假设用Y表示会计科研成果总评分,则Y=(X11W11+X12W12)×W1+(X21W21+X22W22+X23W23)×W2+(X31W31+X32W32+X33W33)×W3+(X41W41+X42W42+X43W43)×W4。
四、结束语
Keywordseducationalscientificresearch;achievements;application;misunderstanding
1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1.1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定义
“推广”的含义为:扩展事物使用范围以及发展空间,“应用”的含义为:事物实际使用能力。关于教育科研成果具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含义为:利用传播、宣传等手段扩展教育科研成果使用范围及空间,其中包含教育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有组织的推广及运用、自发运用等三种扩大教育科研成果使用范围类型。狭义上的含义为:有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思想内容及教育方法等进行推广应用,促进教育工作快速接受教育科研研究成果,并通过不断的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解、分析、改进从而转化为实际教学过程。下文重点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狭义释义进行分析,并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以及教育工作思想为主体,阐述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作用。
1.2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实质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主要是以“人文学”范畴开展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教学思想、教育行为两方面:
第一,教学思想。为了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就应该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先进的教学思想以及教育观念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了改善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随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工作者思维模式进行优化,使其可以从新的视角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指:从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手段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整改,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因此,教育科研成果中先进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手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扩展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范围。
2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出现供不应求现象。由于现阶段教育部门经常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采取职称评价以及业绩奖励的措施,导致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于教育课题的研究,实行“闭关锁国”的研究模式,用以论文、专著的发表工作,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置之不理,既不作出科学的解释方法又不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引起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现象,使其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其次,过于注重形式化。如今,我国已存在大量教育科研成果研究案例,并取得显著效果,对此,众多学校纷纷开始效仿,建立教育科研基地;同时,无论是何种行业都有竞争力,同样教育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各个地区、学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科之间都不愿意共享各自的教育科研成果,导致“技术水平封锁”的现象,每位教育科研人员仅凭着自身的经验及感觉用以研究工作,致使教育科研成果的点面结合、应用普及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进而引发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再次,教育科研工作半途而废。受到国家政策“科教兴国”和“科研兴校”的影响,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推广应用某个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强制政策,未能及时的考虑到教育对象、环境、成果的应用范围等因素,导致教育工作者在推广或应用某项教育科研成果中出现厌烦心理,甚至对艰难的教育科研工作望而却步,如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则会出现半途而废、“打退堂鼓”现象。
最后,教育科研研究目标不明确。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育科研工作中,由于科研人员并没有切身体会到这些教学问题,缺少对问题的分析和揣摩工作,所以,在进行教育科研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不了解研究成果为何推广应用以及无法理解到教学思想的内在含义,导致教育科研工作走入“研究目标不明、问题不清”的误区。
引发上述几点问题的因素众多,例如:外界因素、教育研究成果自身因素等,但实际出现误区的原因还是因为物体自身的矛盾性特点。
3改进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策略
3.1改变“急于求成”的价值观
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科研人员在对教育科研工作时缺乏科学性的认识,并对“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的核心生产力”含义理解不够彻底,例如:将“核心生产力”理解为“主要生产力”,进而将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实践效益,此类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发展,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
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究,认识到教育科研成果自身存在的价值,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同时,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的主要手段,但是论文、著作的发表数量和出版情况等原因将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所以,想要更好的扩大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使用范围,就应对科研成果进行正确的评价以及对其实施定期的跟踪调查工作。
3.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因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度随着各大院校的条件不同而变化,因此,在实际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应时刻注意到学校的设施建设、师资水平、学生生源情况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
3.3建立完善的科研人员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对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约束,具体的约束方式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1.引言
在当前形式下,通过IT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整合科研工作流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加强日常从而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是当今高校科研管理的大势所趋。科研工作集中管理、量化管理是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的管理、考核方法,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这方面的系统还不多见,且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量逐渐增加、科研工作政策灵活的特点,因此设计开发面向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科研成果管理需求分析
科研管理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大,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的管理和科研成果管理两大部分。科研课题管理对科研课题从申请、批准立项、经费划拨、开题、中期检查、结题、成果鉴定以及成果转化的科研课题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科研成果管理主要进行科研成果申报、检查、计算、奖励等过程。目前我院的科研课题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申报都是采用Excel进行管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Excel已经不能满足信息计算和统计的要求。
科研成果的申报统计系统主要包括论文统计、科研课题统计、获奖成果统计、专利统计和对外技术服务统计,学院老师通过网上登陆科研成果登记页面,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按类别输入,并将各种佐证材料扫描后上传到服务器。科研成果登记后,先由系部的教学管理干事对每位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逐条审核,发现有不符合或者有疑问的情况将返回给教师进行修改,如果符合申报要求,则将成果上报科研处。科研处的管理人员对经过系部筛选的记录进行再审核,符合要求的则进入成果库。统计系统将根据登记资料自动计算成果科研分,并按个人、部门等条件进行分类统计。最后计算出每位老师的科研奖金,计算学院的科研先进工作者名单、科研工作先进部门名单。
3.所采用的技术及基本思路
针对科研工作的具体管理、量化指标来开发相应软件,充分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最终实现一个基于B/S结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运用SQLsever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作为Browser端的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实现了在浏览器端的成果信息录入、科研情况查询;客户端的成果认定,科研工作量化的度确认、统计报表生成、人员管理、科研成果数据的导入导出、打印等功能[2]。具有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可靠的数据安全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推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全面支持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处理,功能齐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4.数据库设计
通过在表中设置约束可以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约束,防止不符合条件的脏数据录入到表中,本项目广泛采用了在表中设置主键、外键,以及设置字段的类型、宽度、是否唯一、是否能为空等属性来进行约束。
为了将科研成果系统数据表中分散的数据能够统一的输出到一个统计表中,采用视图技术对各表进行一个集成,视图viewPaperStat定义如下:
SELECTTOP(100)PERCENT
dbo.UserInfo.UserName,dbo.DepartInfo.DepartName,dbo.StaffRomInfo.StaffRomName,dbo.PaperInfo.PaperTitle,
dbo.PaperPublishInfo.AuthorOrder,dbo.PaperInfo.AuthorCount,dbo.Journal.JournalName,dbo.Journal.Presider,_Number,
dbo.Journal.ISSN_Number,dbo.PaperInfo.PostTime,dbo.PaperInfo.Issue,dbo.PaperInfo.WordCount,dbo.PaperPublishInfo.PersonalScore
dbo.PaperPublishInfo.PersonalKHScore,dbo.Subject.SubjectName,
dbo.Subject.SubjectFitness,dbo.PaperInfo.Remark
dbo.PaperState.PaperStateName,dbo.PaperInfo.PaperFitness
FROM
dbo.PaperStateINNERJOIN
dbo.PaperInfoINNERJOIN
dbo.JournalONdbo.PaperInfo.JournalId=dbo.Journal.JournalIdINNERJOIN
dbo.PaperPublishInfoONdbo.PaperInfo.PaperId=dbo.PaperPublishInfo.PaperIdONdbo.PaperState.PaperStateId=dbo.PaperInfo.StateIdINNERJOIN
dbo.UserInfoONdbo.PaperPublishInfo.AuthorId=dbo.UserInfo.UserIdINNERJOIN
dbo.DepartInfoONdbo.UserInfo.DepartId=dbo.DepartInfo.DepartIdINNERJOIN
dbo.StaffRomInfoONdbo.UserInfo.StaffRomId=dbo.StaffRomInfo.StaffRomIdINNERJOIN
dbo.SubjectONdbo.PaperInfo.SubjectId=dbo.Subject.SubjectId
ORDERBYdbo.DepartInfo.DepartName,dbo.UserInfo.UserName
5.系统设计与实现
在传统的系统设计中,将对数据库的访问、业务逻辑及可视元素等代码混杂在一起。这样虽然直观,但是代码可读性差,耦合度高,也为日后的维护和重构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N层架构思想,即将各个功能分开,放在独立的层中,各层之间通过协作来完成整体功能。[3]
本项目的设计采用三层架构,系统分为UI、BLL、DAL三个层次,UI为用户界面设计文件.ASPX和对应的代码文件.CS;BLL是对DAL层的封装,并为UI层提供访问接口,BLL一般情况来说与DAL层相对应,但是根据业务逻辑可以自行进行扩展和定制;DAL是对数据进行的访问,DAL调用数据库通用访问模块DBHELP,并采用实体对象进行数据的传递。
1)实体模块设计。一个实体对象其实就是数据库表中一条记录在内存中的一种映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方便的对数据表中的记录进行存取访问,而且数据的传递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防止传递数组等类型数据中可能导致的不可预期访问发生。2)数据访问层设计。数据访问层主要提供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采用公共数据访问模块可以提高数据库访问的效率,降低代码的荣誉程度。3)业务逻辑层设计。业务逻辑层是对数据访问层的一种封装,在业务逻辑比较简单的时候其代码也比较简单。4)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的设计采用了中的母版页技术,使用母版页可以为应用程序中的页创建一致的布局。单个母版页可以为应用程序中的所有页(或一组页)定义所需的外观和标准行为。然后可以创建包含要显示的内容的各个内容页。当用户请求内容页时,这些内容页与母版页合并以将母版页的布局与内容页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输出。
6.总结
参考文献
[1]刘锦伟,唐俊.AJAX技术在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24-26.
[2]胡志敏,唐俊,石跃祥.基于Web服务的车辆维修管理信息系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51-53.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