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调查报告精选(3篇)

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两者同源同义。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规范的程式。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

《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潮州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走进哪家哪户,茶盘家伙一摆,不用问,便是工夫茶,如翁氏所说“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有了“大体相同,精粗有别”,就有“雅俗共赏”的基础。翁氏在序言中说明白:“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挑,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潮州工夫茶以“精细”的工夫“收工夫茶之功”,就是鲜明个性中的“特质”。

潮州工夫茶特点之二,是运用工夫茶艺追求“真美”。好茶好味,“酽、热、香、滑”,人各一杯,不玄虚,不造作,平易自然。翁辉东《潮州茶经》对传统工夫茶艺的择茶、选水、备具及冲泡法有如下概述:

1.茶之木质,(有名区、品种、制法之别)“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2.取水:(本之陆羽《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潮人嗜饮之家…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3.活火:“潮人多用绞积炭”(坚硬木烧的炭),“更有(用)橄榄核炭者”。

4.茶具:茶壶(俗名冲罐),盖瓯(代替冲罐),茶杯(宜小宜浅。径不及寸),茶洗(一正二

副),茶盘,茶垫,水瓶(备烹茶),水钵(贮水),龙缸(容多量水),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著,茶罐,竹箸,茶桌,茶担(用于登山游水烹茗),茶罐锡盒。(共18器)。

5.烹法:

(1)始器: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先“淋罐淋杯令热”,再纳茶至罐约七八成。

(3)候汤:木之《茶说》“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冲点:“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又不可迫促。挑宜提高倾注”。

(5)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

(6)淋罐:“复以热汤淋壶,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咪盈溢于壶中”。

(7)烫杯:“烧盅热罐,方能起香”。

(8)洒茶:“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洒则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一缀而尽,三嗅杯底”寻韵,闻香。

近数十年来,与翁氏时期相比,程式依然,而茶品、取水、用火、茶具,均有新的发展。其原因,一是科技进步,潮汕单丛茶产区大大扩大。茶品丰富多彩:电器的应用,茶具型、制、花色多样化;二是闽、台、潮茶艺交流,进人新的交汇融合期。闽、台、潮工夫茶,本是“同源分流”,如今融汇,共创“中国工夫茶”。《潮州茶经》“三嗅杯底”;钱塘陈于厚。……金茎邑露只闻杯演化为台式“闻香杯”;“茶漏”、“公道壶”加入潮州茶具的行列;凤凰单秘迸人台式茶艺馆,潮汕人喜爱铁观音,冻顶乌龙。为何都属“中国工夫茶”。

三、工夫茶由来与“潮式工夫茶”

探究工夫茶由来,一从茶器茶具。一从泡饮方式,一从称谓。

翁辉东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工夫茶之特别赴,不在茶之本质(指茶类),而在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因此,翁氏又说:“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在泡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翁氏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出了工夫茶的泡制法的初始,沿用了绿茶、焙茶的泡制法。

从工夫茶己有的茶具来看,其“萌芽期”似可追溯到明代后期,即16世纪下半叶。明代是我国制茶技术有较多创新的时期,绿茶的制作由蒸、焙改为炒青,饮茶方法由煮饮改为开水冲泡,随之适于冲饮的茶具型制也趋向小型、多样。

1597年,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许次纤撰《茶疏》有如下记录:

产茶……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炒茶生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旋摘旋炒……。以半熟为度,微似发香,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焙)笼,纯棉大纸,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秤量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

瓯注茶瓯古取建窑……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饮啜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要小,小则再巡已终。……若巨器屡巡……何论品尝。何知风味乎。

这里,许次纾强调绿茶的品饮,茶注小则香气氤氲,茶瓯以自为佳,兼贵于小。这个观点,在后期工人茶的品饮中是一脉相承的。

《茶疏》问世40多年后,1642年。明末冯可宾撰《岕茶笺》,则说得更为明白,他在论及茶壶、茶杯时说。

或问茶壶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办得趣,何也,壹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工夫茶品饮程式的“成型期”,应在乌龙茶创制之后才得以确立。庄任《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茶说》和释超全《武夷茶歌》(清18世纪)和阮晏《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见之文献明确描述武夷品茶的,是清代袁枚在乾隆五十一年(786)游武夷天游寺僧道献茶的记载,见之于《随园食单》: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逮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味之,果然请香扑鼻,舌有余甘。

但袁枚在武夷品茶,并未提到品饮“工夫茶”这一名目。袁枚的记载距乌龙茶创制已近百年,期间有关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的沿变就有待于查考了。

工夫茶饮法之传人潮汕,当与茶叶商旅有密切关系。武夷品茶技艺。主要集中在寺观僧道,前述袁枚天游寺品茶即为一例。1804年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笔记》转述崇安县令柯易堂的话:

言茶之至美,名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每岁广东洋商予以金定此树…惟寺僧乞得一、二两,以饷富商大贾求檀施。

此前(约1753以后),清代刘靖撰《片刻余闻集》论及武夷茶高下,分岩茶、洲茶二种,岩茶由各岩僧道采制,远近贾客于各寺庙求购。洲茶中“芽茶为属真伪相参……惟粤东人能辨之”,说明粤东人(广东人)也是评茶能人。它如《崇安县志》(807)、《崇安县新志》(1940)、《武夷山志》(1710)均记录了清初至乾嘉以至民国期间,“潮帮”、“厂府帮”在闽北采办茶叶极为活跃,工夫茶品饮方式传人潮汕,商旅的作用应是主要途径。

但是,“工夫茶”这一名目,由“茶名”转化为“品饮”名称,是武夷寺僧,抑或“潮帮”还不清楚,而工夫茶的品饮方式,源于闽北武夷,是毫无疑问的。

潮州工夫茶品饮方式,至迟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确立了。据黄挺《潮汕文化源流》的论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于乾隆五十八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曲史,《潮嘉风月》记载了当时韩江六篷船上饮茶习俗,从用茶,器具,茶具到品呷等程式和今天相同。《潮嘉风月》最重要的话是:“工夫茶烹治之法……”

翁氏《茶经》在列出“工夫茶”的茶具之后,作出结论:饮茶之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为“工夫”,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乎哉”,看来,茶具是“工夫茶”的要件之一。潮式工夫茶,简而言之,就是:茶具器具配备精良和闲情逸致的烹制。

四、潮人饮茶的历史

从潮人。识茶、种茶,惟断潮人。饮茶。

潮人对于茶的认识,经历了启蒙、普及、提高再普及三个阶段。

位于岭东的潮州地域,与岭南韶州(东昌、仁化、南雄等)不同,岭东不属于茶树自然分布区,近代的地方群体品种,如丰顺乌图茶,大埔石筒茶,平远锅三茶,均带有“北种南引”的印记:叶小,抗寒,味薄。海阳(潮安)、饶平的栽培种则带有“闽种西迁”的印记。叶大,小乔木,味厚,耐寒性一般。茶树人工传播往往是与人口迁移同步的,潮地引人茶种,早期可能源于宋代中后期(13世纪中期),所以潮人识茶相对较晚,是自然条件使然。潮人“识茶”的“启蒙”阶段。即由宋代至明代初期,由闽人移潮和人仕潮州的官宦阶层推动的。

茶树引种,以饶平一县最为突出。许州《广东茶叶》1987.10)调查饶平待诏山下林姓族

16世纪初期至、9世纪的200多年间,是潮人“识茶”的普及期,表现之一是出产茶叶,见之方志记载产地的如下:

桑浦山:1535年《广东通志》初稿,1602年《广东通志》

待诏山:1684年《潮州府志》,686年饶平县志大1709年《潮州府志》,1730年《海阳县志》

凤凰山:1686年、1935年《饶平县志儿1709年《潮州府志》,1902年《海阳县志》惠来县:1687年,1730年《惠来县志》

丰顺县:1746年,1943年《丰顺县志》

揭阳县:1741年,1779年《揭阳县志》1890年《揭阳县续志》

上列,即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桑浦山有茶”为已知最早记录,但后期似已销声匿迹。自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至清末,潮州各县有记录的茶名有:

待诏山茶,亦名细茶、细黄茶,产饶平。

苦茶,产大埔、丰顺。

土茶,亦名炒子茶,产揭阳。

鸟喙茶,产凤凰乌炭。

潮地产茶获得最好评价的凤凰山岛缘茶。谓:“凤凰山有峰,曰乌岽,产鸟缘茶,其香能清肺脯(清光绪二十八年《海阳县志》)”。

潮地茶产和流遮的记载,还见之茶税的记录: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川清会典》有一段潮州广济桥茶税的记载:“潮州府厂济桥,每百斤细茶税一钱,粗茶税一分五厘,苦茶税九里,汇大桥税内。”这段记载说明有“细茶”、“粗茶”、“苦茶”三种。

约1780年,清代嵇璜等撰《清朝通典》也有类似记录:“潮州广济桥,每粗茶百斤,税银五分,细茶百斤,三钱四分,汇人桥税内报解。”“粗茶”是什么茶是否是早期“乌龙茶”是外茶输人还是自产留待考。

1864年,清同治三年(1864)《广东通志》重刻本引述吴震芳《岭南杂记》(1705年前后),有关于潮州灯节表演采茶歌的一段描述:潮州灯节……采茶歌尤为妙丽……饰姣童为采茶女……有曰,“二月来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来茶人。”这“采茶歌”,是反映当地的茶产现实还是作为娱乐从外地引入从语气分析似是引入的,这里,权作为一种潮人“颂茶”的“娱乐”吧!

潮地产茶的“提高普及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达到高峰。其表现是

①清末至民国末期形成茶产名区:

凤凰名茶区--凤凰单挝

新塘深坑名茶区(待诏山)--深坑单丛

石鼓坪名茶区--石鼓坪乌龙

西岩名茶区--小叶乌龙,色种

岭头名茶区--奇兰

②1986-1999年,形成现代名茶区:

凤凰茶区--各式高香单秘

石鼓坪--石鼓坪乌龙

坪溪岭头--岭头单丛

现代潮汕名茶品类,琳琅满目,岭头单丛,凤凰单丛中的黄枝香、蜜兰香、八仙过海、玉兰香、桂花香等,均为乌龙茶中的妓妓者。

潮人饮茶习俗的形成,早期可能有三个途径:一是外籍特别是江南、闽省诸地人员大仕潮州;二是宋元时代闽人迁潮;三是潮人到福建贩茶人潮。

据黄挺考述,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岩石刻,刻着北宋〔1012〕知州王汉的《金城山诗》,其中有句云:“茶灶香龛平。”引述潮州名士吴复古赠送建茶给苏东坡,苏有书《答子野》以示道谢。“茶灶香宴平”是拟景抑或烹茶,不得而知。宋朱熹好茶,游武夷也有《茶灶》诗:“仙翁遗石灶,茶烟袅细香”,是联系写武夷景色。以上说明,北宋时代潮州己有喜茶的文士和官宦论及茶事。

明代有反映潮州茶俗情节的戏文如《荔镜记》(1566,嘉靖刻板)和《荔枝记》(1581,万历刻),唱词中有:“安排扫厝点茶汤”句。对白中有:“端椅坐;讨茶食”,“人客,茶请你”,“师父钟茶待你”等句。可见明代潮州民间茶事己经十分普及,这与宋末、元代福建移民潮州,带入茶籽、种茶技术和饮茶风俗,应有密切关系。潮州凤凰山最出名的单丛名为“宋种”,不管传说如何,却真实反映当地茶民的情结,以“宋”为贵。福建武夷有茶树名“宋树”(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自《随见录》)。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潮州饮茶达到盛期,成为官民习尚,贩茶大潮及自产茶兼而有之。清代光绪《揭阳县志》说:“山中土茶……惟山中人嗜,揭所饮啜,该建茶也。”清代光绪张心泰《粤游小识》称:“潮郡犹嗜茶,茶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诸名色。”其中有产自饶平西岩、柏峻、深坑的茶叶。

此前,从福建贩茶人潮的记载还见之清代嘉庆《祟安县志》。但也不尽是“建茶”,在官宦人家,如肖麟趾(《普宁县茶》1745),泡的是阳羡茶。

民国期间,潮人嗜茶更为出名,蒋叔南游记第一集(1921)中说:“武夷之茶,性温味浓,极其消食,盛行于广东。而以潮州人为嗜之。”徐珂撰《可言》卷十三(1924)说:“工夫茶,潮州所尚。”

现今潮州、汕头人饮茶户年均消费巴达3.6千克,成为全国之冠。喜爱的茶品有乌岽单丛、岭头单丛、石鼓坪乌龙,有宋种、黄枝香、蜜冬香、八仙过海……与翁氏时相比已大大改观。

一、调研课题

以支教为纽带,探究贵州凤冈茶叶的发展现况

二、调研背景

凤冈概述

凤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凤冈位于贵州东北部,周边与思南、湄潭、务川等七县接壤,距省会贵阳250公里,距名城遵义110公里,是遵义的东大门,326国道和即将建设的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横贯县境。凤冈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达53.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锌硒。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辣椒、花生、茶叶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茶园5.4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1万亩,产值1.25亿元,全县收购烟叶14.7万担,实现产值10054.63万元。黔风、春秋、寸心草、仙人岭、龙江等一批新老规模茶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黔风公司成功申报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茶叶发展国内国际背景

三、调研目的

通过对当地茶业生产发展状况的调查,发现当地在茶叶发展上的可圈可点之处,加以推广和深化,同时洞察其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且为当地茶业以后的发展寻找商机和出路。

四、调研内容

重点调查凤冈县茶业发展状况,了解当地主要经济产业,了解当地政府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和政策,以及成效如何。

五、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以实地考察和走访交流为主,以调查问卷和文件检索为辅的调研方式开展调研。

(一)、实地考察和走访交流方面

1、实地考察当地茶业生产,了解当地茶业发展状况。

2、实地考察当地居民生活状况,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地发展形势态度,以及对政府各项政策的态度。

3、本次走访交流以干部为主,以村民走访为辅的走访方式。

(二)、调查问卷方面

通过向受调查问卷人群发放和填写调查问卷,分析并研究调查结果,结合调研目的,分析和了解当地情况。

(三)、文件检索方面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当地经济教育状况,本次调研将通过当地政府、教育局的帮助,对与当地经济教育建设确实有关的文件进行检索。

六、调研行程安排

地点:凤冈县

1、成员分工

实地考察交流组:李阳、江云蛟、张明垚、张涵

调查问卷组:谭凤刚、赵娱婷、李雅迪、裴清一

文件检索组:黄克霞

(可根据调研的需要和个人意向和安排对人员适时进行小范围的调整)

实地考察交流组:

工作内容:走进当地各个经济作物场、各个居民家,拍摄实况,分析成因,发现优势找出不足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负责走访当地干部,提出切合调研课题的问题,促进彼此间交流,记录访谈内容并拍摄访谈的真实场景,及时整理分析访谈收获。

7月7日—7月11日考究各个村干部和村民家

调查问卷组:

工作内容:深入各个乡镇村干部村民家中,发放填写调查问卷,并及时整理分析,了解当地茶业发展状况,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且调查证实可行性。

7月7日—7月11日调查证实分析的状况以及可行性意见

文件检索组:

工作内容:通过和政府部门沟通交流,进行文件检索,整体上了解凤冈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七、后期联系与宣传

(1)、通过在东部地区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让人们了解凤冈富硒茶。

(2)、联系江南地区各个茶业经销处,调查凤冈茶业知名度,并努力进行宣传。

(3)、联系商家为凤冈地区茶业开拓销路。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调查目的;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誉。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大连地区市民对于茶及茶文化的了解程度。

调查人:英BG122郭庆世

调查对象:大连市民(亲戚5人,同学15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电子邮件问卷)

问卷内容:

1、您平时喜欢喝茶吗?()

A、非常喜欢B、喜欢C、一般

2.您喜欢喝什么茶?()

A、红茶B、绿茶C、乌龙茶D、普洱茶E、花茶F、毛

尖G、铁观音H、碧螺春I、龙

井J、减肥茶K、其他

3.您周围哪些人群有饮茶习惯?()

A、家人B、朋友C、同

学D、同事

4.请问您饮茶的理由是什么?()

A、有益健康B、着迷于茶文化C、喜欢茶的香气味道D、没有理由,随便喝

喝E、为了待客应酬7.你更注重茶的功效还是口感?()A、功效B、口感C、都注重

5.喝茶的频率是?()

A、一天几次B、一天一次C、3天一次D、一周一次E、更久

6、你更注重茶的功效还是口感?()

A、功效B、口感C、都注重

7.喝茶的频率是?()

A、一天几次B、一天一次C、3天一次D、一周一次E、更久9.您知道茶叶的哪些功效:()

A、有助于延缓衰老B、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C、有助于预防和抗癌D、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E、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F、有助于美容护肤

8、您知道正确的泡茶方法吗

中国的茶历史吗?()

A、了解B、知道一点C、完全不了解

9、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弘扬中国茶文化

A有必要B没有必要C无所谓

10、简述您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答:

问卷分析:30%的人喜欢喝茶其中55%的人喜欢喝绿茶35%的人喜欢和铁观音

70%的人知道茶的功效但不完整

17%的人知道如何正确泡茶

20%的人了解中国茶的历史

87%的人认为有必要弘扬茶文化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作为一种有千年文化传承的事物,蕴含着许多道理。同一种茶给不同的人喝会有不同的感受,对茶的理解也会有不同之处,所以说品茶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百态。而且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并生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茶助文思,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并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作用很大。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茶与文化的结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态,新的载体。它可以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用于茶艺演示;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结合起来,在茶馆、剧场、和盛大的茶会上演出;也可以制成光盘、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供人欣赏,成为新的文艺作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新内容。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已经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友谊、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多种多样的茶叶产品,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

THE END
1.3分钟看懂,中国茶的前世今生!1973年,长沙马王堆曾出土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食茶已成普通的习俗。到了唐代,即使茶文化盛行,人们已经开始煮饮茶叶,但依然习惯在其中加盐、姜、桔皮等。 在华南地区,以客家人为主传承下来的“擂茶”是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yOTkyMQ==&mid=2652696944&idx=1&sn=2f4147b5c91c40eee661620b4b5318f8&chksm=bc494c84483e89ff66f320153637a31ba7b564fa22955fdeb068bcf0d80576d14acc68ee111d&scene=27
2.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 在隋唐时期,随着饮茶的兴盛,使得茶叶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茶,饮茶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 在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80年时,唐朝的陆羽著成了《茶经》一书,书中详细的阐述了茶学、茶艺和茶道思想,为后世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https://m.edu.iask.sina.com.cn/jy/2wo1UY3tA19.html
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特性知识→MAIGOO知识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饮茶,并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并开发了专门的饮茶工具。茶文化拥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国际性等5大特性,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3801.html
4.科学网—中国茶文化茶史初探(转载)《茶史初探》一书从古代的茶之纪原讲到近代茶叶科技的艰难,旨在让大家对茶叶历史文化作一次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朱自振教授为我国著名茶史研究专家,现工作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史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产研究室)。 第一章 茶之纪原 如所周知,茶是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一种饮料。但是,对于不少人来https://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168&do=blog&id=18723
5.茶的起源历史以及文化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https://www.meipian.cn/2cbkgbxm
6.茶马古道简介茶马文化"茶马古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文化交流意义,被学术界称之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与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丝绸之路、唐蕃"麝香--丝绸之路"相并列的第五条国际通道。 一、茶马古道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有饮茶的习惯,创造了灿烂的https://www.hailuogou.com/wmhl/whhl/cmwh/2016/0901/258.html
7.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进程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关于普洱茶的一些文献记载,作为基础知识,也是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和掌握的,这对于我们认知和更深入的交流普洱茶,也是有助益的。 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树起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地方。最早的文献记载,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期,据《本草经》记述:“神农http://m.puer10000.com/mip/156443.html
8.中国的茶文化:现代生活中的茶文化现代茶文化在学术领域,茶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者们不仅深入探讨茶叶种植、加工工艺等技术问题,更关注茶道哲学、茶文化历史演变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国际间的茶学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频繁举办,推动了全球范围内茶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茶旅游与体验经济 https://blog.csdn.net/qq_42751010/article/details/135939298
9.茶文化的历史沿革茶叶知识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仅仅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外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茶叶作为“纳贡https://www.51pot.com/tea/tea-detail-373.shtml
10.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一段深厚的传承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各种新型包装方式、调味方法以及混搭创新等变革。 总而言之,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从最初的采摘到现代科技改进,每一个环节都见证了茶叶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而这段深厚的传承也使得茶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饮品。https://www.coffee.cn/tea/post/137981.html
11.茶的历史简介从古代传统到现代文化的变迁在遥远的古代,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源自云南,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改良,最终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喜爱的一种饮料。 中国古代茶文化兴起 中国是茶叶的发祥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发现了野生茶树,并开始将其加工成可饮用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各地区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茶文https://www.l0dm1h3tk.cn/cha-ye-zi-xun/492585.html
12.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从古老的传统到现代生活:探索茶叶的故事和象征意义 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是一个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话题。它不仅是饮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对生命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人们首先将野生茶树引种并开始进行初步加工。这一https://www.gztep.com/cha-ye-chu-cang/186766.html
13.“文献名邦”的真容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价值简述剑川地处横断山脉末端与云贵高原交接处的大理洱海地区,处于亚洲东部三大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即东亚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青藏高原区、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季风区,是一个立体垂直分布的气候生态系统,这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质肥沃,无霜期长,适于农耕畜牧,稻作文化历史悠久。https://m.ynghy.cn/nd.jsp?id=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