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和我国茶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高层次研究创新型人才。要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奉献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能系统掌握现代茶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操作技能;深入了解茶学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茶学的创造性科学研究,能组织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本学科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能胜任茶学教学、科研和科技管理等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二、研究方向

1、茶树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2、茶叶加工工程

3、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

4、茶树生理生态与质量安全

5、茶叶经贸与文化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四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入选优博基金资助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在选拔研究生、选修课程、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设计以及科学道德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指导方式采取直接由导师邀请有关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3人组成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审定培养计划,做好论文指导工作。博士生也可到外单位(包括国外)进行试验研究,由导师邀请外单位的专家协助指导,或合作培养。

培养方法采取在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修读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参加研讨和各种有关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生入学后在第一学年内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导师应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对博士生修读课程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完成16个学分。具体安排及学时分配见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类别

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主讲教师

学位课

0000901

高级英语(一)

40

1

黄鷁飞等

0000902

高级英语(二)

50

2

0000903

英语听说(一)

30

外教

0000904

英语听说(二)

0000905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郑传芳、谭文华等

0303945

茶树栽培学研究进展

叶乃兴、孙威江等

0303946

茶叶加工学研究进展

金心怡、孙云、林金科等

0303947

茶树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赖钟雄、郭玉琼等

学位课学分最低要求

12

选修课

0000912

科技论文写作(必选)

3

卢宝荣

0000807

德语

144

1-2

潘大仁

0000830

日语

120

林秀珍

0000906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郑传芳等

0303949

茶学科研项目申报与评估

孙威江、金心怡等

0303952

茶叶加工工程专题

金心怡等

0303954

特种茶加工与品质形成机理

郭雅玲、孙云等

0303968

茶叶标准化专题

孙威江等

0303959

茶叶资源利用与技术

杨江帆、叶乃兴等

0303962

茶树分子生物学进展

林金科、郭玉琼等

0303966

世界茶文化研究进展

孙云、郭雅玲等

选修课学分最低要求

4

本专业课程学习总学分最低要求

16

补修课

0303832

茶树优质高效栽培专题

0

0303833

茶叶加工原理

孙云、金心怡等

0303834

茶学研究进展

郭雅玲等

实践教育

学术活动

学分要求:5学分。具体要求: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学分要求达到5学分(不计入课程学习总学分)。具体要求详见《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管理规定(试行)》。

教学实践

学分要求:2学分。具体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累计教学实践工作量要求达到120标准时,其中讲课学时不少于8学时,考核通过记2学分(不计入课程学习总学分)。具体要求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暂行规定》。

六、实践教育

博士生除了培养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一般要求第二年开始参加大学本科或硕士生的部分教学实践,如承担讲课或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等,总工作量为120学时,参加5个学分的学术活动(做专题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或报告会等)和2个学分的教学实践,做学术报告每场1学分,参加学术会议或报告会每场0.1学分。

七、学科综合考试与中期考核

入学后第三学期,由学院组织茶学学科命题,进行一次专业课的综合考试,并对博士生思想表现、健康状况、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转入以论文研究为重点的培养阶段,不合格者由导师和学院学位分委会提出,报送学校批准,终止学习。具体要求详见《福建农林大学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修订)》。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集中反映博士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及其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掌握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地进行试验研究,写出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通过学位论文试验的设计、实施、总结和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参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认真修订论文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提出阶段性进展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一般应具有海外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出国合作研究、公派留学等)的经历。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授予学位前必须正式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含2篇),其中1篇为SCI(E)、EI、SSCI、CSSCI、ISTP收录论文。具体按《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规定》(闽农林大研字[2012]1号)执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授予前,外语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英语专业硕士毕业攻读其他专业博士学位。(2)入学前五年内曾在英语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及以上。(3)达到公派研究生出国外语水平考试标准,成绩在有效期内。出国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应达到以下考试的其中一项标准:GRE≥1000,新托福≥80,雅思≥6,PETS-5合格者,GMAT≥670。(4)在达到博士研究生公开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基础上,再发表SCI(E)、EI、SSCI、CSSCI、ISTP收录论文1篇。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参加预答辩,具体要求按《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暂行规定》(闽农林大研[2013]14号)执行;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与要求详见《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答辩通过后,按《福建农林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进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

THE END
1.喝茶的艺术与哲学探索中药材的独特魅力茶叶的品种多样性 茶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饮用植物之一。从绿茶到红茶,从白茶到乌龙,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绿茶以其清新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闻名,常见品种包括长jing、西湖龙井等。而红茶则以其醇厚深沉而受到人们喜爱,如普洱、大吉岭等。在烹调过程中,水温、时间和方法都会影响最终产品,因此选择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27768.html
2.评茶员教学大纲(精选5篇)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四川省的茶产业及茶文化研究状况,不断改进评茶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突出创新和地方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重点训练学生根据不同场合需要准备相应的评茶表演。 教学大纲名称: 《评茶》教学大纲。学时与学分:160学时,6学分 先修课程和实践内容:茶栽与制茶、茶叶化学基础。实践教学目标:掌握红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ri26g4j.html
3.报告认知范文12篇(全文)本文着眼于江西省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认知调查研究,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了解情况、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重要性的认知和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分散营林风险的认知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了解江西省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认知情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gpvsfbe.html
4.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科技成果【技术简介】该项目自主研发并首创了椪柑开心形整枝、柑橘缩冠改造、防治果面伤害、无核椪柑丰产等技术,在机制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在湖北柑橘产区得到全面推广,使得柑橘产量、品质和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柑橘产区实际消化创新了起垄栽培、覆膜增糖、隔年交替结果、留树保鲜、椪柑简易设施等技术,研究明https://www.xgsme.cn/ArticleDetail.aspx?objectid=193
5.福建省油茶产业发展概述依据传统的品种概念,品种指来自同一祖先,具有为人类需要的某中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能满足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及科学研究的目的的一种栽培植物群体,品种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能适应一定自然栽培,在产量和品质上必须符合人类需要,其群体数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在以前的社会没有品种审定机构,只要符合人们生产和生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9/00/1723233_44854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