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其中讲课20学时,实训48学时)
先修课程: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
适用专业: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茶叶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商品流通领域中重要物资。由于我国茶叶品种花色繁多,有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深加工茶叶产品,不同茶类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和产品标准。因此应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方式对其进行评定。
茶叶审评技术是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学科。它是茶叶生产、收购、供销、外贸、商检、科研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向大学生开设这一课程,使同学们了解茶叶审评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范围及其重要地位,掌握茶叶审评的基本方法及各类茶的品质标准和评茶术语。
通过情境教学及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茶叶感官审评”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明确茶叶质量在茶产业链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掌握“看茶说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级平查验规定的标准,通过“中级评茶员”职业技能考试,获取证书。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通过项目的解决,要求学生了解茶叶审评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及其重要地位;掌握茶叶审评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类茶的品质标准,正确运用评茶术语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评定。实验技能方面,要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了解审评的专用设备及审评程序,掌握各类茶的具体审评方法。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茶叶感官审评要素、茶叶感官审评基本流程、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绿茶感官审评方法、红茶感官审评方法、乌龙茶感官审评方法、黑茶感官审评方法、白茶感官审评方法、黄茶感官审评方法、花茶感官审评方法。
本课程的难点:扦样的方法、茶叶品质与茶叶栽培加工之前的联系、审评术语的书写、茶叶标准样、对样评茶。
(二)课程内容
项目一:评茶基本知识
1、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2、茶叶扦样
3、评茶用水
4、评茶程序
项目二:茶叶品质形成
1、茶叶色泽
2、茶叶香气
3、茶叶滋味
4、茶叶形状
项目三:茶叶品质特征
1、绿茶品质特征
2、黄茶品质特征
3、黑茶品质特征
4、青茶品质特征
5、白茶品质特征
6、红茶品质特征
7、再加工茶品质特征
项目四:茶叶标准样
1、毛茶标准样
2、加工标准样茶
3、贸易标准样茶
项目五:茶叶感官审评
1、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
2、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3、毛茶审评
4、精茶审评
5、再加工茶审评
6、评茶术语
7、评茶计分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一)实训教学的要求
(二)实训安排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要求
学时要求
1
茶叶感官审评基本操作训练
复习理论课有关知识:审评用具,茶叶扦样要求;重点讲课审评程序,动作规范,评茶五因子
茶叶感官审评实训室,配备审评杯碗及其他审评器具
6
2
名优茶的审评
介绍名优茶的概念及特征,不同类型名优茶产品的品质特点;审评茶样;写出茶样的品质评语
3
大宗绿茶的审评
介绍不同类型(烘青、炒青)大宗绿茶的品质特点;审评茶样;评定茶样等级;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4
青茶审评
介绍不同发酵程度的青茶的品质特点;审评茶样;评定茶样等级;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5
红茶审评
介绍各类和不同产地红茶的品质特点;审评茶样;评定茶样等级;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黑茶审评
介绍各类和不同产地黑茶的品质特点;审评茶样;评定茶样等级;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7
白茶和黄茶审评
介绍各类和不同产地黄茶和白茶的品质特点;审评茶样;评定茶样等级;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8
茉莉花茶审评
介绍茉莉花茶评茶方法及品质特点;审评茶样;评定茶样等级;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9
再加工茶审评
介绍再加工产品种类及品质特点;审评茶样;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10
六大茶类审评
介绍不同类茶的评茶方法和品质特点,准确审评茶样,写出茶样品质评语。
11
模拟评茶员工作
1看茶写出茶名、产地
2写出茶叶外形评语
2按品质高低排列茶叶顺序
四、考核办法
(一)本课程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形式;
(二)本课程共4学分,课程总评成绩的评分标准为:技能测试占50%,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试占30%。
(1)平时成绩(20%)的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考勤10%:要求不迟到早退,不随意请假,不无故旷课,考勤总分100分,请假一次扣五分,旷课一次扣十分,迟到早退一次扣五分。
作业10%:要求按质按量完成布置的作业,作业按照每次打分,优秀为100分,良好为90分,一般为70分,及格为60分,取多次作业的平均分。
(2)技能测试成绩(20%)的评分标准,以证书考核技能成绩(总分100分)替代:按照中级评茶员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规范进行测试。
(3)期末理论考核成绩(60%)的评分标准,以证书考核理论成绩(总分100分)替代,测试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水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