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20〕67号)要求,由大赛组委会提交的《2023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赛项规程》,经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审定通过,现将赛项规程予以公布。大赛组委会要严格按照规程开展各项竞赛组织工作。请各高校按照规程要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参赛。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2023年10月17日??
2023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赛项规程
赛项名称:2023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
英语名称:China(Anhui)CollegeStudentsTeaCultureInnovationCompetition2023
赛项组别:高校组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主任委员:
储常连?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执行主任委员:
黄志祥?安徽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委员:
操海群?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高?原?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委员:
朱永国?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李学俊?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
江海洋?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徐斌??安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兼教务处副处长
鲍炎红?安徽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张子豪?安徽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
周泽将?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
李大祥?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
叶江峰?安徽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各有关高校教务处或分管创新创业工作部门负责人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洪?安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授
魏远征?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尹文汉?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先保?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教授
郑嬗婷?合肥学院旅游与会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杨?钊?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
刘?丽?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
朱欣春?安徽大学纪委副书记
丁?勇?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漆小迅?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秘书长:
李东和?安徽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徐?斌?安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处副处长
李经龙?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
刘法建?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
通过大赛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安徽高校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安徽省内具有正式学籍的在校生(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专业不限,均有资格报名参赛。
本次大赛以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统一报名参加决赛,不区分组别。
1.团体赛
包括茶文化知识竞赛、创意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创新作品竞赛三个单项。
2.个人赛
2.大赛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参加,参赛团队由3-5人组成,各参赛高校遴选推荐参赛团队1组,参赛个人1名。参赛选手不可以同时报名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
3.每个团队或个人需配备1-2位指导教师,一位指导教师最多可以指导2个团队或个人。为保证大赛公平公正,大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及秘书处成员不得担任指导老师。
5.报名后一般情况下不得更换选手、更改团队名称、更改创意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创新作品的名称等,如确因不可抗力需变更,应征得大赛秘书处同意。
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
(一)初赛。由各参赛高校自行组织,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二)决赛。由三个环节组成:
1.网络评审。参赛选手是全部参赛团队和个人。竞赛内容是茶文化创新作品。
2.现场评审。参赛选手是全部参赛团队和个人。竞赛内容包括:茶文化知识竞赛和创意茶艺表演。
3.一等奖争夺赛。参赛选手是“网络评审+现场评审”总得分排名前30%的参赛团队和个人。竞赛内容是茶文化创新作品的现场演示及答辩。
比赛环节
比赛内容
比赛地点
负责机构
2023年10月30日前
初赛
(校内选拔赛)
各参赛高校
自定
2023年12月1日至3日
决赛
茶文化知识
创意茶艺表演
茶文化创新作品
安徽大学
大赛组委会
1.茶文化知识竞赛(占总成绩20%)
团体赛全体队员均需参加茶文化知识竞赛,团队成绩为全体队员成绩的平均分。
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笔试环节将采用线上答题系统进行,所用平台另行通知。
参考资料:
(1)丁以寿主编,《中国茶文化概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教材,科学出版社,2018年。
(2)“2023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试题库(附件1)
2.创意茶艺表演(占总成绩40%)
创意茶艺表演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展示茶的色、香、味、形,同时要求展示的过程优美,做到茶美、器美、水美、意境美、形态美、动作美,要求结果美与过程美完美的结合,让欣赏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赛团队或个人自创茶艺,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表演、泡茶融入其中。
表2创意茶艺表演评分标准
序号
评分项目
评分内容
分值
1
不少于10分钟,不超过15分钟。
5分
2
创新性
主题立意新颖,有原创性;意境高雅、深远;茶席布置、茶具配置及泡茶手法、音乐服饰等方面均有创意。
20分
3
礼仪仪表仪容
发型、服饰与茶艺演示类型相协调。形象自然、得体,高雅,动作、手势、姿态端正大方。
10分
4
茶艺演示
布景、音乐、服饰及茶具协调,行茶动作连绵、协调并有创新,编程科学合理、全过程完整、流畅;团队配合默契,角色分明,衔接自然流畅,表演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30分
5
茶汤质量
茶汤温度适宜,茶量水量适中,茶汤色、香、味俱全,要求最充分表达茶的质量。
6
文本及解说
文本阐释有内涵,有创意。讲解口齿清晰婉转,能引导和启发观众对茶艺的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
3.茶文化创新作品(占总成绩40%)
茶文化创新作品要求:
(1)主题要求:
(2)内容要求:
茶文化创新作品在内容上要求以安徽茶产业为载体,以茶为主题,围绕三大类型展开:
1、茶文学艺术作品类
内容包括涉茶主题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剧本、书法、篆刻、雕塑、绘画、音乐、歌曲、微电影、影视戏剧表演、摄影等。
2、茶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类
内容包括茶叶及茶文化产品包装设计、茶馆及茶空间建筑设计、茶馆及茶空间装潢设计、茶具设计及产品、茶文化网站网页设计等。
3、茶文化创业企划类
内容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经济为目标,统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创作“茶+文旅”、“茶+科技+产业”等新型融合业态发展的案例及作品。
个人赛作品不得与团体赛作品重复。
茶文化创新作品(网络评审)的评分要求包括:(1)茶文化创新作品必须符合茶文化的主题,内容完整,创意新颖,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与现实联系紧密。(2)根据文本和作品的主题立意、创新性、思想性、实用性等要素,综合评分。
茶文化创新作品现场演示及答辩环节的评分要求见表3。
表3茶文化创新作品评分标准
突出“茶文化”原始创意特点,积极利用当下的前沿技术、方法和思维,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
30
专业性
作品要具有各自所属类别的专业性,完备性和科学性,体现该专业的发展前沿。
40
文化性
作品要基于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加以阐发,要将茶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加以融合并实现其多元价值的转化。
10
综合表现
阐述构想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展示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展示形式创意新颖。正确理解评委提问,及时流畅作出回答,回答内容准确可信。
20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次竞赛各项成绩按照百分制计分。
决赛前两个环节总成绩计算方法:
总成绩(分)=茶文化知识竞赛成绩(现场笔试)×20%+创意茶艺表演成绩(现场评审)×40%+茶文化创新作品成绩(网络评审)×40%。
“一等奖争夺赛”成绩以决赛第三环节茶文化创新作品现场演示及答辩的现场得分计算,前两个环节的成绩不代入。
1.团体赛和个人赛分别根据参赛数量按照以下比例设置奖项:
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2.授予获团体赛和个人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3.按照参赛高校数量的20%设置“优秀组织奖”。
详见大赛决赛通知。
1.竞赛场地内有多媒体播放设备,分设表演区和观看区,充分满足表演和观看需要;
2.竞赛场地内提供开水、茶桌等常规参赛用品,茶具、茶叶、背景音乐、服装等须选手赛前自备;
3.竞赛场地内设置背景板、宣传海报等,营造竞赛氛围。
3.为保证评分公平公正,大赛采取匿名评审。在创意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创新作品中,不得出现学校和个人信息,否则扣分。
4.赛前组织参赛团队和个人抽签,确定创意茶艺表演出场顺序。
5.参赛团队和个人须提前30分钟到达比赛现场报到,比赛开始后不得入场参加比赛,报到时应持本人身份证和学生证,佩戴大赛组委会签发的参赛证。
6.比赛时,除竞赛所需自备用具外,其它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不得在赛场内大声喧哗,不得作弊或弄虚作假;若因选手原因所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的,无法进行比赛,裁判长有权终止比赛;若因非选手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的,由裁判长视具体情况做出重新比赛的裁决。
7.比赛终止,不得再进行任何与比赛有关的操作。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人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8.主办方不承担因参赛作品所导致的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9.选手应遵守竞赛规则,遵守赛场纪律,服从大赛组委会的指挥和安排,爱护竞赛场地的设备和器材。参赛者若违反本规则的任何条款,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在竞赛结束后发现问题,将取消其竞赛成绩,收回获奖证书,同时保留进一步追究责任的权利。
10.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费,参赛选手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1.大赛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秘书处等受大赛组织委员会领导。秘书处全面负责本赛项的筹备和实施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本赛项的技术工作、评比及总结;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赛项的申诉与仲裁工作。
2.大赛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大赛组织委员会统一指挥,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服务工作。
3.全体工作人员要按分工准时到岗,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各项工作,保证评审顺利进行。
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赛项组委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
各参赛学校要给离开学校驻地去外地参加现场竞赛的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集体购买保险,保证教师和学生人身安全。
竞赛设置观摩区域和参观路线,向媒体、企业代表、院校师生等社会公众开放,不允许有大声喧哗等影响参赛选手竞赛的行为发生。指导教师不能进入赛场内指导,可以观摩。
为保证大赛顺利进行,在观摩期间应遵循以下规则:
1.除与竞赛直接有关的工作人员、裁判员、参赛选手外,其余人员均为观摩观众。
2.请勿在选手准备或比赛中交谈或欢呼;请勿对选手打手势,包括哑语沟通等明示、暗示行为,禁止鼓掌喝彩等发出声音的行为。
3.请勿在观摩比赛时使用相机、摄影机等一切对比赛正常进行造成干扰的带有闪光灯及快门音的设备。违者除将本人驱逐出观摩场地外,还将视情况严重程度对所在代表队的选手的成绩进行扣分直至取消比赛资格。
4.不得违反大赛规定的各项纪律。请站在规划的观摩席或者安全线以外观看比赛,并遵循赛场内工作人员和竞赛裁判人员的指挥,不得有围攻裁判员、选手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
5.请务必保持赛场清洁,禁止将无盖饮料带入室内,请勿随手乱扔垃圾等杂物。
6.如果对成绩产生质疑的,请通过各参赛队领队向组委会仲裁委员会提出,不得在比赛现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