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20〕67号)要求,由大赛组委会提交的《2024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赛项规程》,经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审定通过,现将赛项规程予以公布。大赛组委会要严格按照规程开展各项竞赛组织工作。请各高校按照规程要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参赛。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2024年8月2日
2024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2024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
英语名称:China(Anhui)CollegeStudentsTeaCultureInnovationCompetition2024
赛项组别:高校组
二、竞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技术支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组织委员会
主任:
储常连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副主任:
宋马林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
高原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委员:
苏石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
廖信林安徽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
江海洋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李学俊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
黄铁流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胡登峰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各有关高校教务处或分管创新创业工作部门负责人
(二)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郑毅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传友安徽省茶业协会会长
袁健蚌埠市供销社主任
李东和安徽大学教授
尹文汉池州学院教授
(三)裁判委员会
裁判长: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副裁判长:
柯绍元安徽省茶业协会执行会长
(四)仲裁委员会
谢贵勇安徽财经大学纪委副书记
陈前超蚌埠市审计局二级调研员
许乃滨蚌埠市供销社四级调研员
(五)秘书处
秘书长:
许广永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王唤明安徽财经大学新徽商研究中心主任
高超君安徽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三、竞赛目的
通过大赛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安徽高校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竞赛内容
(一)参赛条件
安徽省内高校具有正式学籍的在校生(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专业不限,均有资格报名参赛。
(二)参赛类别
1.团体赛
包括创意茶艺表演(含茶文化知识测试)和茶文化创新作品竞赛二个单项。
2.个人赛
(三)参赛要求
2.本次大赛的决赛以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统一报名,不区分组别。
3.大赛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参加,团队由3-5人组成,各参赛高校遴选推荐参赛团队1组,参赛个人1名。参赛选手不可以同时报名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
4.每个团队或个人需配备1-2位指导教师,一位指导教师最多可以指导2个团队或个人。为保证大赛公平公正,大赛组委会、仲裁委员会、裁判委员会及秘书处成员不得担任指导老师。
6.报名后原则上不得更换选手、更改团队名称、更改创意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创新作品的名称等,如确因不可抗力需变更,应征得大赛秘书处同意。
五、竞赛流程
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由各参赛高校自行组织,在各高校举行,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决赛。决赛所有项目在安徽财经大学举行(具体详见大赛决赛通知)。
比赛环节
比赛内容
比赛地点
负责机构
2024年10月8日前
初赛(校内选拔赛)
各参赛高校自定
各参赛高校
现场决赛
创意茶艺表演(含茶文化知识测试)、茶文化创新作品
安徽财经大学
大赛组委会
六、成绩评定
(一)评分标准
1.茶文化知识竞赛(占总成绩20%)
团体赛全体队员均需参加茶文化知识竞赛,团队成绩为全体队员成绩的平均分。
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笔试环节将采用线上答题系统进行,所用平台另行通知。
参考资料:
(1)丁以寿主编,《中国茶文化概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教材,科学出版社,2018年。
(2)“2024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试题库(附件1)
2.创意茶艺表演(占总成绩40%)
创意茶艺表演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展示茶的色、香、味、形,同时要求展示的过程优美,做到茶美、器美、水美、意境美、形态美、动作美,要求结果美与过程美完美的结合,让欣赏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赛团队或个人自创茶艺,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表演、泡茶融入其中。
表2创意茶艺表演评分标准
序号
评分项目
评分内容
分值
1
不少于10分钟,不超过15分钟。
5分
2
创新性
主题立意新颖,有原创性;意境高雅、深远;茶席布置、茶具配置及泡茶手法、音乐服饰等方面均有创意。
20分
3
礼仪仪表仪容
发型、服饰与茶艺演示类型相协调。形象自然、得体,高雅,动作、手势、姿态端正大方。
10分
4
茶艺演示
布景、音乐、服饰及茶具协调,行茶动作连绵、协调并有创新,编程科学合理、全过程完整、流畅;团队配合默契,角色分明,衔接自然流畅,表演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30分
5
茶汤质量
茶汤温度适宜,茶量水量适中,茶汤色、香、味俱全,要求最充分表达茶的质量。
6
文本及解说
文本阐释有内涵,有创意。讲解口齿清晰婉转,能引导和启发观众对茶艺的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
3.茶文化创新作品(占总成绩40%)
茶文化创新作品要求:
(1)主题要求:
(2)内容要求:
茶文化创新作品在内容上要求以安徽茶产业为载体,以茶为主题,围绕三大类型展开:
1、茶文学艺术作品类
内容包括涉茶主题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剧本、书法、篆刻、雕塑、绘画、音乐、歌曲、微电影、影视戏剧表演、摄影等。
2、茶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类
内容包括茶叶及茶文化产品包装设计、茶馆及茶空间建筑设计、茶馆及茶空间装潢设计、茶具设计及产品、茶文化网站网页设计等。
3、茶文化创业企划类
内容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经济为目标,统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创作“茶+文旅”、“茶+科技+产业”等新型融合业态发展的案例及作品。
个人赛作品不得与团体赛作品重复。
茶文化创新作品(网络评审)的评分要求包括:(1)茶文化创新作品必须符合茶文化的主题,内容完整,创意新颖,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与现实联系紧密。(2)根据文本和作品的主题立意、创新性、思想性、实用性等要素,综合评分。
茶文化创新作品现场演示及答辩环节的评分要求见表3。
表3茶文化创新作品评分标准
突出“茶文化”原始创意特点,积极利用当下的前沿技术、方法和思维,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
30
专业性
作品要具有各自所属类别的专业性,完备性和科学性,体现该专业的发展前沿。
40
文化性
作品要基于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加以阐发,要将茶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加以融合并实现其多元价值的转化。
10
综合表现
阐述构想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展示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展示形式创意新颖。正确理解评委提问,及时流畅作出回答,回答内容准确可信。
20
(二)评分方法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次竞赛各项成绩按照百分制计分。
决赛前两个环节总成绩计算方法:
总成绩(分)=茶文化知识竞赛成绩(现场笔试)×20%+创意茶艺表演成绩(现场评审)×40%+茶文化创新作品成绩(网络评审)×40%。
“一等奖争夺赛”成绩以决赛第三环节茶文化创新作品现场演示及答辩的现场得分计算,前两个环节的成绩不代入。
1.团体赛和个人赛分别根据参赛数量按照以下比例设置奖项:
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2.授予获团体赛和个人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3.按照参赛高校数量的20%设置“优秀组织奖”。
八、参赛须知
3.为保证评分公平公正,大赛采取匿名评审。在创意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创新作品中,不得出现学校和个人信息,否则扣分。
4.赛前组织参赛团队和个人线上抽签,确定创意茶艺表演出场顺序。
5.参赛团队和个人须提前20分钟进入比赛现场,比赛开始后不得再进入比赛现场,线上报到时应持本人身份证和学生证。
6.比赛时,除竞赛所需自备用具外,其它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遵守线下竞赛要球,不得作弊或弄虚作假;若因选手原因所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的,无法进行比赛,裁判长有权终止比赛;若因非选手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的,由裁判长视具体情况做出重新比赛的裁决。
7.比赛终止,不得再进行任何与比赛有关的操作。
8.主办方不承担因参赛作品所导致的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9.选手应遵守竞赛规则,遵守比赛纪律,服从大赛组委会的指挥和安排。参赛者若违反本规则的任何条款,秘书处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在竞赛结束后发现问题,将取消其竞赛成绩,收回获奖证书,同时保留进一步追究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