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共同主办,北京老舍茶馆承办的“老舍茶馆五环茶合作厂商甄选活动”中,来自雅安的“蒙顶黄芽”成功入选奥运五环茶,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茶品。
2010年,蒙顶山茶中的蒙山甘露、蒙山黄芽又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喜讯传来,雅安人惊喜,外地人震撼,蒙顶山茶到底有何独到之处,从奥运五环茶到上海世博茶,一路走来都能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青睐?追溯历史,再看今朝,蒙顶山茶魅力无穷!正如唐代黎阳王所写——“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理由一
人工种植最早的茶
植茶始祖名山种茶
开创人工植茶先河
蒙顶山茶堪称茶的始祖。公元前53年,蒙山县(今名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之巅的五峰之间驯化野生茶树,种下7棵茶树。最让人称道的是,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吴理真开创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被尊为植茶始祖。雅安名山县,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到清代时,蒙顶山之巅的五峰被辟为禁地,7棵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而今,皇茶园遗址仍保留于蒙顶山之巅。
蒙顶山茶虽是世界上人工种植最早之茶,有1169年的贡茶身份,但在2004年之前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举行,蒙顶山茶才算走出了“闺房”。这次会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确认“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
由此,蒙顶山茶揭开了神秘面纱,在茶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也得到全世界茶人的认同。
理由二
咏赞作品最多的茶
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
蒙顶山茶色、香、味独具一格,被视为极品。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让人沉醉不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叹服于蒙顶山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口感,纷纷争相称颂。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里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将蒙顶山茶与著名音乐曲牌“渌水”同夸并赞。唐代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对蒙顶山茶作了极高评价。
再看刘禹锡,这位大诗人也写下“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对蒙顶山茶入贡京师,日夜兼程,快马如飞的情景作了生动描绘。
宋代的文彦博以《蒙顶茶》为题,写下“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将“蒙顶味”与醍醐作了绝妙比拟。
陆游更妙,他早晨起床后就开心地亲自煎茶,还写下了《睡起试茶》一诗——“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诗人文同更是认为,“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诗人梅尧臣直接点名,“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古往今来,唐宋八大家,明清文人墨客,以及当代诗人、艺术家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多达2000余首,居国内咏茶作品之首,由此也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理由三
采摘最早的春茶
西蜀漏天地
蒙山春来早
不仅是人工种植最早,还是咏赞作品最多,或者是春季采摘最早,优质的蒙顶山茶得益于名山县良好的天时地利条件。
同国内大多数绿茶产地一样,名山县地处北纬30度。这里是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就是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都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该地酸性和微酸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64%,出境界面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蒙顶山,也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2009年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李肇星对“西蜀天漏”雅安有这样一番妙语:“女娲补天的时候,还有一块地方忘了补,这块地方叫雅安。那个地方下雨很多,因为那块地方的天没有补好,漏水。女娲忘了补那块天,是因为她把两块建筑材料郑重地送到了远方,把本来要补雅安上空的那两块非常漂亮的、质量非常高的材料运到远方,就是台湾岛和海南岛。”
“天漏之地”雅安雨水非常丰富,蒙顶山更是天漏之中心,这里出产的茶叶品质绝佳。四川农业大学的茶学专家认为,蒙顶山茶区年平均气温在14.5℃,年降水量丰富、均衡,常年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散射光多,益于茶树氮代谢,丰富了茶叶内含物。因此,蒙顶山茶成分丰富,水浸出物高达43%以上;茶多酚适中,约26—28%;每100克干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000毫克以上,维生素C约202—259毫克。
理由四
首批获国家地理
标志保护的茶
全县茶叶类著名
商标已达4件
名山县良好的生态、地理优势,为发展蒙顶山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而今,随着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名山县茶产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新时代。
2001年,“蒙山茶”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现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成为国内茶叶类首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据悉,国内茶叶首批原产地域保护全国只有两个,蒙山茶是其中之一。保护范围包括雅安市名山县以及雅安市雨城区地处蒙山的碧峰峡镇后盐村和陇西乡陇西村、蒙泉村。蒙顶山茶贴上了原产地域保护标签,行走天下有了“身份证”。
同时,“蒙顶山茶”证明商标也批准注册。2008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统计,名山县生产的绿、黄、黑、青四大茶类中的黄芽、石花、甘露等19个品种名优茶,先后荣获国内外奖杯奖牌40余项(其中国际金奖3项,国家金奖12项、银奖12项、铜奖2项,省级优质奖10项等)。而早在1959年,蒙顶山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8年,“蒙顶牌甘露”又被评为中国名茶。
在蒙顶山茶五大品系中,现有17家企业、69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6家企业、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茗山茶业的“蒙山”品牌、朗赛茶厂的“金叶巴扎”品牌、蒙顶皇茶公司的“蒙顶”品牌茶叶商标已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2010年1月,“蒙顶山茶”“蒙顶”品牌喜获四川省著名商标,至此,全县茶叶类著名商标已达4件。
理由五
科技水平最高的茶
名山县是国家茶树
良种繁育基地县
200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茶叶研究院院长陈宗懋专程到雅安考察茶产业发展,当蒙顶山下的名山县中峰乡万亩生态茶园出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叹:“想不到在中国西部,还有这么好的茶园!”
好茶园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科技的投入。
名山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大举措来抓,努力把名优茶产业培育成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茶叶面积已从2000年的5万亩发展到了26万余亩,全县20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茶园面积上万亩,98%的行政村产茶,87%的农户以茶为主,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
在茶产业发展进程中,名山县加大科技投入,与全国“211工程”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以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家为主要力量的茶叶专家大院3个,黄茶研究所1个,并聘请了川内近20名知名茶叶专家担任首席专家或主研人员。
同时,在名山县本土茶叶专家的致力研究下,由名山县选育的茶树良种名山白毫(名山131)入选了国家级茶树良种。随着茶树良种的不断培育和无性系茶苗繁育的发展,名山县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茶苗繁育基地,每年向全国茶区提供无性系良种茶苗3亿多株,主要销往贵州、湖北一带。名山县茅河乡香水村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茶苗第一村”。
目前,名山县茶园总面积和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以县为单位),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2008年,名山县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标准示范县。同时,名山县还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
理由六
最具发展前景的茶
蒙顶山茶是四川省
茶叶区域品牌
2008年底,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大会在雅安召开,正式将蒙顶山茶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区域品牌之一。作为蒙顶山茶的主产区,名山县也提出了“以建设安全高效茶园为基础,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产业强县为重点,创新发展机制,围绕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打造大品牌,实现由茶叶大县向茶业强县跨越”的目标。
2009年初,雅安启动了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安全高效茶叶基地20万亩,基地所产茶叶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
20万亩茶园,名山县承担了14万亩的建设任务,核心基地由名山县茶业十强企业承担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推广使用振频式杀虫灯和诱虫蓝板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倡导企业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建立订单基地。同时,建立健全茶叶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万亩茶园乡镇建8个茶叶病虫害专业监测预报分站,其余12个乡镇全部建立茶叶病虫害监测点,确保茶叶基地安全。
这一举措在2009年末开始见到成效。
同时,依托优异的茶叶质量,四川茗山茶业、名山县跃华茶厂等雅安著名茶叶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带着蒙顶山茶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茶品博览会,进一步提升蒙顶山茶和蒙顶山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在“请进来,走出去”“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过程中,仅在2009年,在政府助推下,蒙顶山茶就先后到了成都、上海、北京、厦门、郑州、广州、台湾、澳门等地宣传营销,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达18家,名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县”。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