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寒红叶奇遇红叶奇遇怎么做

遇见逆水寒红叶奇遇科举乡试篇答题题库:

1.上元指的是农历几月几号

答案:正月十五

2.即使用完身边的暗器也不会束手待毙,因为无情还有一枚出奇制胜的暗器藏在_____

答案:舌底

3.人们为什么用巾帼指代女性

答案:女子所戴的头饰叫做巾帼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作者是_____

答案:秦观

答案:《周礼》、《礼仪》、《礼记》

6.日日花前常病酒,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辞镜里朱颜瘦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三不朽

答案:立身

8.《春秋》采用的纪事体例是

答案:编年体史书

1.唐代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其中河南道包括哪些州

答案:豫、兖、青、徐

2.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___时,就设有司天官。

答案:尧帝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答案:韩信

4.寂寞深闺,______________

答案:柔肠一寸愁千缕

5.“霸王别姬”中的霸王指的是

答案:项羽

6.水患是古代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请问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没有治过水

答案:孟明视

7.三国时期,群雄割据,下面人物与势力范围对应不正确的是

答案:刘表·豫州

8.春宵一刻值千金,_______________

答案:花有清香月有阴

9.文成公主和亲是在____时期

答案:唐太宗

1.碧云天,黄叶地,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为教育孩子言出必行而杀猪的孔门弟子是

答案:曾参

3.曾经当过刘备军师的“单福”指的是谁

答案:徐庶

4.以下四个神医中出生最早的是哪位

答案:扁鹊

5.春山烟欲收,________

答案:天澹星稀小

6.三国时灭亡蜀汉的将领是谁

答案:邓艾

7.黄鹤楼位于何处

答案:武汉

8.“注疏”一词中“疏”指的是

答案:对经文注解的注解

9.《诗经》的第一篇是

答案:《关雎》

10.上元指的是农历几月几号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答案:许慎

12.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

答案:卫子夫

13.双燕飞来垂柳院,_________

答案:小阁画帘高卷

14.《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的作者分别是

答案:杜甫;李白

1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

答案:青鸟殷勤为探看

16.孔门弟子中,谁因病早逝

答案:颜回

1.下列那个选项不是《易经》中“三才”一词所指的对象

答案:物

2.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主要擅长论辩,战国著名辩题“白马非马”是由名家_____提出的。

答案:公孙龙

3.东晋的开国皇帝是

答案:司马睿

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_________

答案:梅子黄时雨

5.通常所称“五代十国”,位于哪两个朝代之间

答案:唐宋

6.被誉为“诗佛”的唐代诗人是

答案:王维

7.中国对日食现象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

答案:殷墟甲骨文

8.“扇枕温衾”形容的是谁的事迹

答案:黄香

9.哪次会盟后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

答案:葵丘会盟

10.名震天下的杨家枪与下列哪个武林宗派颇有渊源

答案:少林寺

1.南朝诗人_____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答案:谢灵运

2.中国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____

答案:白鹿洞书院

3.早在西汉末年,______就总结出了日食的周期规律。

答案:刘歆

4.流光容易把人抛,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5.“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语出________

答案:《尚书·虞书》

6.孔子认为《诗经》的核心宗旨是______

答案:思无邪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8.三国时期,刘备号称皇叔,问他是谁的子孙

答案:刘胜

9.《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10.以下人物中谁有一只眼睛瞎了

答案:夏侯惇

11.唐代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二字意为

答案:碧绿

1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张角曾著书_______

答案:太平要术

13.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是首下列哪本医学著作的影响

答案:《黄帝内经》

14.______位居“三礼”之首

答案:《周礼》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答案:武当山

16.东临碣石,________

答案:以观沧海

17.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

大恩:野渡无人舟自横

1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资《论语·____》

答案:述而

19.汉代后,诗经四家中仅有_______流传于世

答案:《毛诗》

20.在民间野史故事中,一下哪位人物没有和狐狸精有密切联系

答案:周幽王

21.料得年年肠断处,____________

答案:明月夜,短松冈

22.存者且偷生,__________

答案:死者长已矣

23.以下那个是汉朝的美女

答案:赵飞燕

24.“文武二圣”中的“文圣”指的是

答案:孔子

25.汉武帝因为_____的建议,决定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

答案:董仲舒

26.武林中极为擅长使用火器的家族是

答案:雷家

1.接天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星河欲转千帆舞

2.少年听雨歌楼上,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烛昏罗帐

答案:季布

4.玉炉香,红蜡泪,_____________

答案:偏照画堂秋思

5.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作家是_____

答案:韩愈

6.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著作是____

答案:《淮南子》

7.破釜沉舟典故发生在哪次著名战役中

答案:巨鹿之战

8.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其中魏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答案:邺城

9.柔情似水,_______,忍顾鹊桥归路。

答案:佳期如梦

10.《刺客列传》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彗星出现,光芒扫过月亮,一般认为是______的预兆。

答案:重大灾难

11.何时开始,中原人不再被称为秦人,改称为汉人

答案:西汉

12.__________,春来发几枝

答案:红豆生南国

13.自古以来,汉人对周围不同方向的外邦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以下方位与称呼的搭配,不正确的是______

答案:东胡

14.春秋时,晋文公在哪场战役中击败楚国获得中原霸权

答案:城濮之战

15.一身转战三千里,_____________

答案:一剑曾当百万师

16.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用_____为主色。

答案:红色

17.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_________。

答案:裴旻的剑舞

1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谁写的

答案:李清照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

答案:长使英雄泪满襟

2.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___

答案:飞入寻常百姓家

3.武则天的第一任丈夫是谁

4.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答案:春

5.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答案:五丈原

6.被称为“天可汗”的是唐朝哪个皇帝

7.“三山五岳”中“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而“三山”则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______

答案:瀛洲

8.秦统一后统一的字体是

答案:小篆

1.“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镇守乌巢的是谁

答案:淳于琼

2.《诗经》中的_____是民间歌谣。

答案:《风》

3.战国时攻陷楚国郢都的秦国大将是

答案:白起

4.以下作品,不属于历史类散文的是_______。

答案:《山海经》

5.注明的佛教圣地“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答案:河南

7.下面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编著《论语》一书

8.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_______

答案:三千宠爱在一身

1.《诗经》中《燕燕》一诗表达的是______。

答案:兄妹之情

2.下面诗句所体现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个的是____。

答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3.满搦宫腰纤细,____________。

答案:年纪方当笄岁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仅是他乡之客”出自______。

答案:《滕王阁序》

5.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不包括哪一家

答案:智

6.“青梅竹马”一词典出_______。

答案:李白《长干行》

1.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主要记载了他对_____等国的地理认识。

答案:印度

2.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答案:恒景

3.俗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答案:《孟子》

4.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早在_____时,中医理论已基本成型。

答案:春秋战国

1.笑渐不闻声渐悄,______________。

答案:多情却被无情恼

2.三国时期“三绝”中“智绝”指的是谁

答案:诸葛亮

3.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在朝中担任哪一职位

答案:大司马

4.郦道元《水经注》中“巴陵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峡”不包括_____

答案:三门峡

5.经过历代天文学家对浑仪的改进,到唐代时,_____终于设计出了相当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答案:李淳风

手机浏览

CopyRight2003-20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AllRightReserved

THE END
1.穿越酒局古人酒量比拼,你能成酒豪吗?酒香【穿越酒局】古人酒量比拼,你能成酒豪吗? 跨越千年,酒一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古代,是否能在酒桌上与古人一较高下,成为真正的酒豪呢?让我们一起在酒香中,探索历史的深度,感受古人的豪情。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GLVQEP0552C7US.html
2.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1】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https://www.51test.net/show/6890685.html
3.跟酒有关的历史典故内容古往今来,喝酒从来都是有诗意的,往往英雄豪杰,壮士总能喝。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与酒有关的典故。下面是一些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鲁酒薄围。 “酒薄而邯围”的故事讲的是接见百官,鲁毕恭毕敬,酒淡而至,很生气。共工说,我当了周公之后,在皇室很受尊敬。给你送酒已经有失礼节和身份了http://www.ouyu158.com/show-444693.html
4.酒文化的历史典故摘抄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https://www.jianshu.com/p/752f4028dc71
5.历史典故大全: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是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您。 历史典故大全:醉翁之意不在酒 之:的;意:意趣。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https://m.xuexila.com/diangu/4076213.html
6.关于茅台镇的历史及由来2003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 2、典故: 东方旋风周恩来日内瓦会议成功靠“两台”: 一代名相周恩来总理一生最重“茅台”,最关心“茅台”,也深受茅台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他一生与茅台酒有说不https://www.douban.com/note/807737046/
7.五千元大奖我有酒你有故事吗?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古秀州、月波楼,多少往事在酒中 很久很久前那些堆积在瓶山的酒瓶,或许也曾经满载过许多古老的嘉兴故事。那曾经,你的酒壶,盛满过谁的故事? 这一次,我有酒,已为您准备好秀州月波,你呢? 如果,你有心中块垒,不妨来文一吐为快~ 如果,你有关于秀州月波的历史典故、与嘉兴有关的酒礼习俗、与酒有关的文化轶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869525
8.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资源描述: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 1、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逝,让全部欢乐降落。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比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缘由。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爱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爱这一首缘由只有两个字喧闹。这首诗非常喧闹而好玩,把“https://m.mayiwenku.com/p-24662805.html
9.解读波尔多“副牌”葡萄酒1. 历史典故 图片来源:www.pichonbaron.com 许多历史悠久的名庄会用酒庄过去出现过的建筑或发生的故事为副牌酒命名,著名的例子包括拉图城堡的拉图堡垒(Les Forts de Latour)、碧尚男爵酒庄(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Baron)的角楼(Les Tourelles de Longueville)和大宝城堡(Chateau Talbot)的陆军统帅(Connetable Talbothttps://www.wine-world.com/culture/zt/20180831113440643
10.推荐2017素材之古诗词中“酒”的名字(精选5篇)古诗中的酒,或甜,或苦,或喜,或悲。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酒,更是使诗人们荡气回肠,有了生活的希望。诗、酒、人,在历史长卷中,是最美丽的那一幅画卷。 第5篇:炙鸡絮酒的成语故事-素材-其他-1000字 义石专去问风最除规何 导语:只鸡絮酒指吊唁亡友,祭品菲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https://www.04oo.com/w/10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