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5.04.06
(荡舟芦苇丛中作者:飞人)沙家浜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境内河港纵横,芦苇葱郁,绿野遍布,岸柳成行,尽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沙家浜,芦苇火种,名闻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盛极中华,使沙家浜名闻名遐迩。
沙家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名镇,全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86万。地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205省道复线与之相接,沙家浜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以芦苇荡绿色帐蔓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群众,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轰动申城,名闻江浙;后改编为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百姓传唱,沙家浜由此而名闻遐迩。近年来,沙家浜镇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大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建成旅游特色乡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芦苇荡风景区、沿湖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游览区、集镇旅游购物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调,大自然生态游为主要内容,水乡民俗风情为补充,运动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风景区,成为苏州市大旅游中一个重要景区。
景区看点
照壁照壁(高6米宽22米)上是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上面写道“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们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叶飞同志的这段精辟论述,说明新四军东进是在冲破重重阻力下得以实现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认真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我们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东进桥东进桥全长39米,纪念1939年新四军东进;桥面宽7.7米,意在不忘“七七芦沟桥事变“;桥栏上由有36块石碑,纪念新四军西撤时这里留下了36位伤病员;石碑上刻有白云、芦苇、茶馆、小舟,点明了当年水乡的特定环境。
瞻仰广场瞻仰广场是革命传统教育区的核心。整个广场面积1.33万平方米,也包括“沙家浜亭”。甬道两侧“芦荡火种,雨水情深”这几个字。“芦荡火种”指的是36个新四军伤病员。他们从一个排发展到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一个旅,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这支部队公开新四军番号,改编为六师十八旅。六师师长谭震林,十八旅旅长江渭清,参谋长就是夏光。这支部队在后方的战斗中,参加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屡建战功。现在济南军区20集团军,集团军下保持两个连队,一个是杨根思连,另外一个就是沙家浜连,驻地在河南信阳。
群雕群雕是由主雕、柱雕、锻铜浮雕三个部分组成。主雕共有5个人物形象,他们是郭建光、阿庆嫂、沙四龙、新四军战士和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的形象。这座主雕高6.5米,重70吨。两侧排列着不规则柱雕,共18根,这里标志18位新四军伤病员。主雕背后的两侧墙面上的是锻铜浮雕,演绎了当年新四军战士在江南水乡战斗,生活的情景。这些雕塑,是由当代著名革命题材雕塑家叶毓山大师设计并创作的,他的成名作,就是毛泽东纪念堂里的那座毛泽东雕像。
沙家浜亭沙家浜亭高6.6米,“沙家浜”三字是叶飞副委员长手迹,碑的后面是中共常熟市委、常熟市人民政府在拓建芦苇荡时撰写的碑文,主要记述了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段斗争史实。
沙家浜影视基地影视城是近年复原的沙家浜古镇,现在被国家广电总局定位摄影基地。电视连续剧《沙家浜》,《谭震林》等20多部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整个影视城占地50亩,房屋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有上世纪30年代居民32栋。有春来茶馆、刁家大院、天民药铺,小桥流水、假山回廊等。2004年底,景区为配合好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拍摄,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了沙家浜水乡影视基地。恢复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承载能力,增强红色景点的可看性和教育性。如今,原汁原味的沙家浜老街已建好投入使用。同时,还被多家影视剧组确定为拍摄基地,其中有刚刚拍摄完成的由陈道明和许晴主演的《沙家浜》、《金粉世家》的姐妹篇《金色年华》、数字电影《三言两拍》、正在拍摄中的《茉莉花》、《陆小凤》。日后还将有《谭震林》、《中国酒王》、《放飞的青春》、《少年沙家浜》等多部影视剧陆续开拍。
古船馆韦文禧是一个舟船爱好者。十余年来,在党的关怀下,在省、市文联和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支持下,特别在我国古代船舶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他对古代船舶制作结构和设计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和提高,试制了一批仿古船模型,得到了我国古船舶界的肯定。他余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办一个“古船舶模型作品展”。深知愿望和客观相差甚远,说白了是一个“梦”。在常熟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直接重视和关心下,在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鼓励下,特别是沙家浜党委和管理区无偿提供展览场馆,提供资金资助,他的愿望实现了,办成这次展览,终于圆了“梦”。他的船模反映出我国祖先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航海史和造船史,再现宏伟光辉的船舶发展史。
隐湖长廊隐湖长廊有东西和南北走向两部分,全长175米,是为了让游客避暑观景,所以定175米,是为了纪念在这片芦苇里诞生的济南军区20集团军175团(即沙家浜团)而精心设计。青青杨柳随风起舞,周围芦苇翠绿欲滴,旁边水生植物圆有鸡头米,菱角、睡莲,与水榭,栈桥,观景亭相映成趣。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不见的“鸡头米”在这里又重新出现,“鸡头米”,学名芡实,又名“珍珠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是餐桌佳品。鸡头米为水生植物,形状大小如荷叶,平铺在水上面,叶上有刺,果实有如鸡蛋,浑身是刺,必须剥开后方可食之。新四军伤病员当年被敌人封锁粮缺药尽时,战士们就用芦根、鸡头米充饥,可谓为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
春和博物馆沙家浜风景区内的春和博物馆是哈尔滨一位叫付春和的先生创建的一个私人博物馆,前身是黑龙江春和博物馆。黑龙江春和博物馆是黑龙江首个私人博物馆,由于国内近现代私人博物馆起步较晚,发展尚未成熟,黑龙江春和博物馆的生存受到了来自资金运作方面的威胁。为了春和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2008年9月,付春和先生带着博物馆内的5000多件文物,南漂至风景秀丽、空气怡人的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为付春和先生的博物馆提供了风景区横泾老街内8套总面积约为1200平米的馆房,这些馆房是从苏州横泾老街“平移”而来的清代木质老建筑,与博物馆内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文物相映成趣。目前,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内的春和博物馆收藏共有中国司法印纸、玉苑、满洲遗存、革命文物、老唱厅等11个展厅,展出文物如明代的蜜蜡、造型各异的端砚、我国最早发行的样板戏《沙家浜》黑胶唱片、国外引进第一代、第二代老式电视机等,都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崇福寺崇福寺原名崇福庵,是常熟的一大胜景,位于沙家浜镇境内,始建于宋代嘉泰初,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历元、明、清而屡有兴废。后又几经修缮,得于幸存。1999年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重建奠基仪式。2000年9月全面竣工落成,共耗资180万元。崇福寺面南而立,位于青鱼塘中心。但见流水涛涛,古朴的寺庙殿宇浮现在一片碧水之上。
沙家浜度假村沙家浜度假村全称上海总工会沙家浜度假村,一期工程建有100幢具有异国情调的高级别墅,与此配套的有高标准会议中心、星级宾馆等食宿、会议服务设施,设有水上运动场、健康馆、高尔夫训练场、卡丁车赛车场、网球训练场等健身、娱乐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部分设施已营业或试营业。沙家浜度假村将成为拥有3000个床位的华东地区最大的职工度假中心,并逐步形成上海市级干部、产业工人在沙家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休闲度假,开展上海与苏南信息交流、经济协作“三位一体”的基地。度假村与沙家浜的水乡风光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沙家浜的水乡特色。
剧作《沙家浜》
《沙家浜》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底,上海失陷之后,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群众建成了人民抗日自卫队。1939年,新四军部分指战员由叶飞率领与人民抗日自卫队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谭震林。1957年崔左夫写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描写36个伤员敌后坚持斗争的故事。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团根据《血染着的姓名》改编沪剧《碧水红旗》,旋即改名《芦荡火种》,1960年11月27日首演,得到前新四军领导刘少奇的好评。1964年北京京剧团著名作家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4月27日在江青的提议下,毛泽东为其改名为《沙家浜》,并将结尾新四军乔装吹鼓手混入婚礼改为直接用武力冲进去。
《沙家浜》的故事情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江苏常熟市郊区阳澄湖畔沙家浜的一批新四军伤病员在郭建光的带领下潜伏下来养伤。中共地下党员“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在淞沪会战期间掩护过地方武装头目胡传魁。胡传魁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当地乡绅子弟刁德一是日本、重庆国民政府的双重间谍。他当了胡传魁的参谋长之后终于说服了胡传魁的“忠义救国军”投靠了日本人。在阿庆嫂的情报帮助下,养伤复原的新四军袭击了在刁德一家中纳妾的胡传魁,俘虏了胡传魁、刁德一和日本大佐黑田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