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油锅沸腾了28年,糖糕还是那个味儿只是店主小薛变成了老薛
守着小店守着家就是最大的福
开在邯山区陵东街47号院门口的糖糕店,由薛红和表妹申丽霞二人经营。
布满岁月痕迹的门窗、一人高的面粉“墙”、一块长一米的面案、一口直径约60厘米大的炸锅,外加一块“老薛糖糕店”的门牌,凑成了这家藏在巷里的小店。
冷暖交替,四季更迭,她们每日从早忙到晚。薛红说:“小店虽小,但要用心经营;生活虽简,却也安稳踏实。”
28年糖糕店养活着一家四口
7月23日凌晨4点,当整座城市仍在“睡梦中”,薛红的糖糕店里传来了“砰砰砰”的声音。
将面粉倒在面盆里,鸡蛋、酵母……统统加入,一边倒水一边搅动,形成大面团,薛红用拳头揣了起来……放置发酵。
炸油条的面团发酵好,她在手上搓上一层面粉,把面团摊平,做成长条状,在中间铺上一层用红黄糖、麦芽糖、蜂蜜等制成的糖浆,放入滚好的热油中,翻炸起来。
6点整,当天第一锅焦黄的油条出锅。
7点左右,店前排起了长队。不时还有人凑到店前问:“需要等多久?”“这锅有我的不?”
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薛红在忙碌中和记者聊起了这份手艺。
她说,炸糖糕手艺是家里老辈传下来的,早些年父亲和亲戚在老家开过糖糕铺子。
上世纪90年代初,薛红一家从大名来到邯郸,当时有两个孩子的她没有工作。“一家四口张嘴吃饭,光靠孩子爸爸打工挣的百十来块钱,是养不住的。”老二还小,薛红觉得出去打工不合适,于是就想着做些什么。
“大生意,做不起;小生意,不怕赔。”借着家里传下来的手艺,薛红和父亲开启了“老薛糖糕店”。
“起初糖糕1块钱4个,吃过的人都说好吃,口口相传,店就火了。”跟父亲“创业”几年里,薛红的手艺越来越精熟,顾客也越来越多,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宽松了起来。
“小本生意,挣的就是辛苦钱,基本一站就是一天。”薛红看着生意越来越好,但父亲却一天天变老,干起来也吃力了,她就请表妹过来帮忙。冬去春来,四季更迭,小店一直开到现在,28年了。
“别看生意小,这也算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薛红说,一家人刚到邯郸时,挤在租住的5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十年前,他们买了新房,120多平方米,三室两厅两卫,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空间。
小店虽小但要用心经营
上午9点,陵东街47号院门口,马路上的人熙熙攘攘,路边的店铺纷纷打开店门,开始一天的营业。此时,“老薛糖糕店”伴随着当天第一锅糖糕出锅,迎来了一拨新的顾客。
揉、捏,填上一勺纯红糖馅子,在手中滚成圆球,放在面案上拍成圆形……一块面团在薛红手里几秒钟就变成了糖糕饼子,然后逐个放入锅中,引得锅里的油滋滋直响,糖糕特有的香甜气味瞬时扑鼻而来。
做小吃讲究一个配合。薛红作为后勤主力军,主要负责揉面粉,申丽霞作为前卫,则主要负责炸糖糕和收银工作。她们两人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协作堪称天衣无缝。
“我要一个。”
“那给我来三个吧。”
“我要十个,分两袋打包。”
……
“从过去的几毛钱一个到现在的一块五一个,买几十个的人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人一次性买过百来个。”薛红感慨,与十几年前相比,糖糕的制作成本明显增加,售卖的价格自然也要上涨,但口味咱不能让它变了。
正宗的金沙河高筋粉,优质的植物油,一天少说也要用两袋50斤的面,20升的油。
“炸东西,面要好,油更要好。”薛红说,糖糕的口感一半因为纯手工制作,一半来自优质的食材。她也时常感叹:“干食品,是良心活,咱不能只为挣钱,昧良心了。”
上午11点,一位前来买糖糕的市民说:“小的时候在周边住,经常吃,搬走好多年了,有些怀念,今天路过,想买几个,看还有没有过去那种味道。”接过这位市民的话,薛红笑着说:“厨子没变,食材更好,味儿只好不差。”
辛苦也是福要一直做下去
“老薛糖糕店”一天少说也要卖700个糖糕,油条售卖数量薛红没有细数过。
当问到希望糖糕店开多久时,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这家小店一直开下去,因为这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美食。
“这样的生意还会干多久?”得知薛红如今已有52岁,记者不由得发问。
“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好,其实可以不干了。”她想了很久,边揉搓着面团边说。
“辛苦也是福。”停顿了一会儿,她又接着说,做糖糕很累,赚得也不多,但是看到大家喜欢自己做的食物,其实心里比做啥都开心,也会有成就感。她笃定地补充道:“‘老薛糖糕店’都会在,位置不改,口味不变,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吧。”
傍晚时分,“老薛糖糕店”门前再次排起长队。我停驻在门口,看着薛红的手,摊开了生活的柔软一面,扯出了褐色的糖浆,丝丝甜意,就涂抹上了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