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东新路北景园那带,狭仄小路,一路秋风落叶,阒然无人,没有智能手机的那会儿找个餐厅,连个问路人都没。“957街坊菜”就在这个时候,开在了东新路957号。
东新路上的957原名后厨饭店
原本取名叫“后厨饭店”,只是为了门牌更显眼,前缀加了个“957号”,几年光景,餐厅越来越有名气,老客人也就习惯性地叫上朋友“走,去957吃饭。”
新开的957在田园牧歌青城路附近
数字“7”在杭州话里谐音“吃”,“就我吃”读起来越来越顺口,这是被客人叫出来的餐厅名。
田园店开业第一天
宋小军的“957街坊菜”开到哪里都排队,去年在丁桥的那家,在综合体五楼也天天爆满,但好景不长,房东跑路停水停电后无奈关门。最近新开在田园牧歌的社区店,也不知哪来这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第一天就排长队。
吃饭总喜欢追根溯源,957街坊菜的主人宋小军,28年前就在中山北路开了家街坊小店,在当年也只有60方的小饭馆张生记隔壁,他那时的店,叫“万事酒家”。
这是宋小军记忆中第一家店的模样
与食堂大厨身份的老妈和厨师科班出身的老婆,每天在门口放几只煤饼炉,炖鸡汤炖老鸭煲,三五张桌子,卖的都是老底子的杭州菜。
卤味、糟门腔、醉虾醉蟹等等都是独门配料;酱鸭、酱肉等到立冬一过,临街满满当当地挂上,现在餐厅的那幅漫画就是他回忆里当年中山北路的模样。
东新店的夜宵曾经很火爆
街坊菜的精气神儿不仅仅在老杭州菜里,还在烧烤、夜老酒和老底子的回忆里。
很多人会觉得东新路店是个大排档,那是因为那些客人喜欢在这里吃夜老酒,杭州人是喜欢吃夜宵的,螺蛳嘬嘬,烧烤吃吃,啤酒过过,毛惬(xia)意的。
有一些味道,你偶然吃到,却一直惦记着。也有一些味道,你经常吃,但总是想找寻地道的传统味。
宋小军与师父浙菜宗师叶杭胜
宋小军领悟传统烹饪技法的领路人,是他的师父——浙菜宗师叶杭胜,他们每次聊起菜来,五小时起步,越聊越来劲,简单的一道菜,就是师徒之间说不完的话题。
只卖几块钱的炸响铃,宋小军就记得师父说过卷好要立着,然后风吹吹再炸,这样的出品就笔挺,不会憋掉。好的厨师,从一道小菜就能看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田园店开业前,宋小军请叶大师和师兄弟吃饭,来了一道腰花和一道猪肝,叶大师还是会不耐其烦对自己高徒们说,“猪肝上浆要厚,温度要低;腰花上浆稍薄,温度要高。”《中国烹饪》中基本技法徒弟们都了然于心,但感知大师话中脉络:没有捷径,扎实功底,做细做精每一道菜。
叶大师在做美食节目评委的时候,说起想做“大师工作室”,还原一些南宋官府菜。这些年龄70+的杭帮菜老师傅,每个人都身怀五十年以上的功底,可他们还是一心一意,只想做好杭州本味。
讲究功底的传统蒜爆目鱼花
在餐饮飞速发展的年代,即便想还原一百年前的味道都很难。能还原坊间难寻的老底子味道,吃出历史感,靠的是传承。
在中餐体系中,传承二字说得简单,实属不易。宋小军在近30年经营餐厅的经历中,也遇到过瓶颈和浮躁期,在扩张和做精做细的反复博弈中,他选择了后者,他清楚自己严谨和不妥协的那根筋,一直绷着。
这严谨的态度,还和他的另一职业有关——国家沙滩排球裁判。曾经是排球队队员的宋小军,总被戏称是被餐饮耽误了的裁判员。在他的餐厅里,旁边闪过身高1米9以上的,你记得抬头看一眼,说不定就是当红的排球明星。
宋小军在军运会上
做菜和当裁判在宋小军看来,是有共通点的。作为裁判,严谨细致是第一位,每个操作都有规范的程序,一场比赛由上百个小程序组成;作为厨师也是如此,每一道菜的步骤,也是有他的规范和程序,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
宋小军与自己的两位徒弟
在客人看来,在美好的饭桌旁虚度几小时的时光,他们愿意为一个功底深厚的厨师买单,也许他们说不出一道菜哪里好,也不以新老菜肴作为标准,只在乎在入口时,说“好吃”的那一刻。
雪里蕻河虾
到处都有的河虾,餐厅用自己腌制的雪里蕻烧,“主料市场上大都能买到,但我不一样的就是一些酱货腌货自己做,那就是妈妈的味道。”“957街坊菜”在点评上还显示着“金妈妈”的前缀,那是因为开店的初心,就是想做妈妈菜。
在这样的餐厅,最打动人的还是这些家常小炒,端出来的,是从小都熟悉的味道,好吃又不贵。
只卖8元一份的糖醋油条
我们赞赏创新的未来,也去找寻让人怀念的旧时滋味,带上家人来翻一翻菜单,与过往的岁月招一招手,每一道菜在面前,有些故事会缓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