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简直和中国一样古老。于是,喝茶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有风情。而,喝茶,难在辨味,因为,辨味须品,品,则须投入感情。品茶和品酒不同,品茶,是一个系列工程,需要有好壶、好茶,还要有好水。而茶饮之乐,就在这些讲究里。
泡茶简则要品茶,得先泡茶。
而泡茶的诀窍,足以影响一壶(杯)的好坏,按照泡茶行家的话来说:「若要好,在于巧」。
例如,龙井、碧螺春最好是70°C~80°C,白毫乌龙为80°C~90°C,冻顶、铁观音、水仙以及普洱茶宜用90°C~100°C。
适当的水温,其实是必要讲究,因为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汤色清而不浊,香气纯而不钝,滋味鲜而不滞,叶底明而不暗,让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既有品尝价值,又具品赏情趣。如此品茶,才能体会到何谓茶不醉人人自醉。
一般说来,第一泡茶汤中,茶叶中可溶于水的浸出物已有55%被浸出,第二泡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占总数的30%,第三泡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只占10%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壶茶或一杯茶通常只泡二至三次。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从这些诗句里,即可看出,中国人不但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还有用茶留客的风俗。通常,泡茶款待宾客时,主人家会介绍一下茶的品种,如果拿出的是不可多得的极品,还会讲述茶的来历与特色。
泡茶时,最好避免用手直接抓茶,以木制、瓷器等做成的茶匙,逐壶(杯)添加。如果客人是老茶客,不妨泡上一杯饱含浓香的茶汤,如果客人无嗜茶习惯,则给一杯富含清香的茶汤,这种依照客人特性而进行的泡茶做法,行话称作「因人泡茶」,接着,倒水入壶(杯)时,不宜一次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第一次冲三分满,等几秒钟后,茶叶开始舒展开来时,再冲至八分满。
而无论是茶壶或茶杯泡茶,切记不可将壶盖或杯盖口朝下放桌上,必须将盖沿朝上。敬茶时,则应双手奉上。讲究一点的人家,往往会用茶托或茶盘来送给客人。由于客来敬茶,多半是一边饮茶,一边叙谊,所以当客人喝到茶杯中的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就应起身为客人添加茶水,通常可反复添加二至三次,若客人还要再喝,主人得重新为客人冲泡,但如果不想,千万不要勉强。
因为,主客之间,向来只听闻劝酒,而无劝茶之说。
如果咖啡店代表近代西方人的生活情调,那么,代表东方人的,应该就是茶馆。一盅香茗,两三朋侣,身体歪斜,谈心谈天,闲逸悠哉,真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其中兴味,未必比酒淡,一样可以达到「醺醺而醉」的境界。茶馆的别名有许多,茶肆、茶坊、茶屋、茶摊、茶室、茶铺等都是。
旧时,老百姓到茶馆,不完全为了喝茶,他们花几个小钱,也许是为了消遣,也许是为了社交,也或许是为了打探商业行情。
而清朝,茶室与浴室并重兼营,以扬州最为著名。不少人晨间泡在茶馆,下午泡在浴池,就这样过一天。因此,扬州当时流行一句俗话: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指的就是这些老茶客。
通常,茶馆喝茶,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为什么壶要小呢?据古书上的记载: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至于那种大碗急饮,通常是口渴唇干才会见到。
有趣的是,茶喝得过多过浓,也会茶醉。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使人精神亢奋,特别是知己好友,促膝细品,推心置腹,喝多了茶,产生超乎寻常的兴奋,也就是所谓茶醉现象,亦即古诗上说的:「莫道清茶不是酒,情到浓时也醉人」。
另外,如果平日不常喝茶,一旦喝多了,或是在空腹时喝了浓茶,身体一时适应不了,也是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