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招幌设计;现代商业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特色
《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东京鼎盛时期街市的繁华景象,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各种商店为了招揽生意而将能够展示各自特色的招牌或幌子置于店门口的场景,其中有招牌,幌子,横匾,对联等,这些都属于装潢设计艺术的范畴。
幌子大致可分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三类。形象幌是以商品或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的。在现今重庆各大商圈里,随处可见如“阿利与艾德”、“大食代”等此类餐厅,都是直接把商品模型作为外墙橱窗陈列展示的一部分元素,这些展示手法可以理解为古时候的模型幌子在现代社会应用的一种新语言。标志幌主要是旗幌。多见于卖酒的店铺、车铺和理发店。文字幌是一种原始的招牌,如茶、酒、书、帽、药、米等。
这些幌子在装饰上多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云纹、钱纹、龙纹和福字等吉祥图案。色彩以象征吉祥的大红色较为常见,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1、初步的品牌策略意识
2、简明直观的信息传达
3、稳中求变的发展模式
现代招牌系统的特点:①以文字为主,图形为辅。②耐用,使用寿命长。③运用先进材料与制作工艺,突破平面结构。④具有整体感和系统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树村.中国店铺招幌.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一、职校历史教材章节子目结构的解读
二、职校历史教材章节子目的标题例读
下面以教材专题一为例,谈谈对教材章节子目标题的解读。
专题一标题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下面几节的标题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每个标题含义丰富,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1.本专题的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本专题的知识结构
(1)古代中国的农业。①农业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的地位)。②比较成熟和相对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农业的特征)。③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技术闻名于世,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农业发展的影响)。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为自给自足的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⑤农业发明和技术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发展的关键)。⑥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压力,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政策和土地制度,统治者大多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控制,保证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和土地制度)。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为主,历朝手工业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
(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增强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活力,但由于传统重农轻商的偏见,商人的收入低,长期受到鄙视和抑制。
关键词:城镇群;古代城镇;空间格局;演变;汉水流域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18
StudyonSpatialPatternEvolutionofAncientTownsundertheWaterNetworks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HanRiverBasin
WEILei1,WANGLe2
(1.CollegeoftheArts,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Wuhan430205,China;2.CollegeofHort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Inthisstudy,theancienttowns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HanRiverbasinweretakenastheresearchobject.Thehistoricalliteratureandancientmapswerecollected,andfourhistoricalperiodsfromagriculturalcivilization,industrialandcommercialculturecommunication,naturaleco-spacebasicpatternformationandtheevolutioncourseofancienttownsnetworkfunctionofthebasincityclusterwereanalyzed.Italsocombinedwithcasestudyofancienttowns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HanRiverbasinundertheinfluenceofthewaternetworksoastoprovideexperiencesfortoday's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thewaterfrontcityintheriverbasin.
Keywords:citycluster;ancienttown;spatialpattern;evolution;Hanriverbasin
自古以来,人类聚居地的发展与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密不可分。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等文明;两河流域孕育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文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等则共同促进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华夏文明”。
关于“华夏文明”的衍生与发展,张良皋[1]认为,古代巴域――巴人活动的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中心就在汉水中游的湖北省郧县、竹山一带。汉水流域众多城址遗存也表明其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1历史时期汉水中下游流域城镇群布局的嬗变
1.1联合城邦模式下的流域农业文明发展(先秦时期)
1.2水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城邦工商业发展及文化交流(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邦建设在满足防御的同时,依托于汉水水路交通逐渐开始进行了城邦之间的工商业与文化交流。在城市建设方面,曾经主要是农业城市的古代城市,在后汉至六朝时期,作为政治、军事与工商业城市的性质逐渐浓厚起恚遂形成“作为行政治所并拥有较大数量人口的城郭都市,与脱离城市而散布于田野的村落”之间的对立。这一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邦与聚落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但凡郡县治所大抵筑有城垣,而城郭之外的乡村地区则主要是山居的村落和规模较小的农户,正如《夔州图经》中描述的“巴夏居城郭,蛮夷居山谷”[3]。这种城居与山居的显著差异,带来了城郭与村落发展的显著差异,城邦获得了更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便利水上和陆路的交通则促进了城邦之间的工商业与文化交流。
1.3水网的完善带动流域城镇格局的稳定与发展(隋唐宋时期)
直至隋唐五代时期,沔水(汉水)水网进一步完善,流域特征日益显著,州、郡、县规模不断发展,并由此衍生了诸多初具规模的聚落及聚落群,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聚落及聚落群得到更多的发展,流域城镇群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图2)。唐代时期汉水流域共有州县城58座,典型的代表有郢州、荆州、襄州、随州和均州等处,且大多已具备城郭形态,这些在《舆地纪胜》各州府景物栏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描述了州府所包括的衙署亭堂台榭等,通过记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流域城市结构得以完善,同时城郭的修筑也带动了周边配套的聚落发展。这一时期的市场结合水陆交通形成了独特的以码头、渡口为中心的“鱼市”、“桥市”类型,正如《食货七天下盛衰户口》记开元中之太平景象云:“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4]。
1.4城镇群中心凸显并带动流域城镇网络功能结构日趋完善(元明清时期)
相较于隋唐宋时期以郢州、荆州、襄州等多中心发展的空间格局,元明清时期沔水(今汉水)流域的中心逐渐向襄阳、武昌一带转移,襄阳和武昌的中心地位显著,周边聚邑发展迅速,并形成了相应规模的“卫星”城邑和聚邑群,同时西部山区的城邑建设也有所加强,这种转变为流域城镇群功能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元代以前,武昌对江有汉阳城,黄州对面有鄂城,襄阳对面有樊城,但这些城邑分属不同行政区所以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卫星城市[2]。而到了明代,这些城市周边兴建起满足航运、商业、市场等功能的卫星城市,且这些城市与中心城市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汉口就是典型的例子。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大量船只只能停靠汉口,促进了汉口的繁荣,早期汉口并未设置城垣,主要是水上贸易的重要交流场所,它的航运和商业功能成为武昌与汉阳城的重要补充(图3、图4)。
2流域水网影响下的古代城镇布局演变机制
2.1因水而建,以水为利
古代沔阳城的布局更为突出地反映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意图。沔阳城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并不拘泥于将繁华的街市及住宅区分布于城内,而是因水而发展,很多繁华的街市沿水布局于城外,城内反而显得空旷(图5)。如《沔阳州志》卷一“街衢”条下记载:“他郡邑之繁盛,皆国门内。沔则垣墉以内,廛市萧条,反在郭外下关及汉津桥内之东、西二市。至估舶云集,皆在小桥河干。”
2.2因地就势,自由布局
汉水中下游流域一带的城市建设讲究“因天时、就地利”,尤其是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上,既考虑引水,也不忽视防洪,真正做到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0]。楚纪南城、鄂王城及楚皇城等均是如此(图6)。以汉水流域楚皇城为例,从其遗址的平面布局中不难发现,整个东城墙并非直线型,而是曲折蜿蜒的自由形态(图7),同时城内格局也非方格网状,紫金城也并非位于城址中部,这些布局特征均和基址自然条件有关。楚皇城城址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的缺角是由于为了将东北部高约1m的高台位于城内,形成紫金城,这一高台既可防范水患,也可居高t望,充分反映了楚人建城的智慧。城内自由的布局形态,形成于引水灌溉的水系分布,城内塘堰众多,如“白龙池”及分布于西北、东南角的池塘若干,这些共同形成了城内的灌溉系统。城东南角约60m的缺口则疑是白起引长渠支流灌城的出水口[11]。
2.3尊重礼制,保聚发展
汉水流域的城市营建礼制大多仿自周礼,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周人,在城市建设方面便是如此。《考工记匠人》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3]。这里所记载的营国制度集中体现了建都方面的礼制,在国的中心选择上也强调“择中立宫”。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并未做到,如齐国临淄的宫城在东南角;郑国故城的宫殿在西城北部;赵国的宫城有三个小城呈品字形组成,在大城的东南角并与大城不连在一起,而楚国的纪南城则是标准的择中而立,宫殿位于城的中部[14]。除纪南城外,汉水流域的楚皇城也反映出礼制思想。其紫金城乃是殿城所在,虽然位于城址北城角,但由于整个城址东部北窄南宽,因此紫金城仍是位于楚皇城的南北轴线上,仍可看出在楚皇城的建设在善用地利条件的基础上,仍反映出“择中而立”的思想。
在军事防御方面,汉水中下游流域的古代城市大多在其四角均发现有高台,有的利用自然地形,有的乃是人工堆建,功能多是作为t望台使用,这些作为古代城市的防御体系,反映了汉水中下游流域一带楚人保聚发展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模式是建立在生活物资储备充足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楚人得以保聚发展是完全依托充足的水源以实现农业灌溉,自给自足,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流域地区特征的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模式。
3结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流域水网体系对于古代城镇群形成与演变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流域城镇群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城市的选址、布局及建设方面,更体现在具有地域特征的城水交融的城镇群网络形成上。中国流域众多且多为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此类城市及城镇群的发展需要延续历史环境特征及地域文化特质,从而实现流域自然环境与城市人文环境的持续发展。
[1]张良皋.巴史别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瞿蜕园.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刘森淼.荆楚古城风貌[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6]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北宋]乐史撰,王文楚.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陈凡.古沔阳城研究与汉水下游古城之比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10]李山.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王仁湘,郭德维,程欣人,等.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简报[J].考古,1980(3):108-113.
[12]徐瑶,王W.乡村地区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研究――以汉水流域楚皇城遗址为例[J].华中建筑,2015(10):153-156.
关键词:古希腊;古代中国;地理环境;文明发展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结为两种层面的生产,也就是自我层面的生产和他人层面的生产。而地理环境对于自我层面的生产(食物与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地理环境获取必需的食物,是千百年来种族繁衍生息和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地理环境概述
(一)古希腊
古希腊的地理方位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位于东地中海,自西向东经过巴尔干半岛、爱琴海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自南向北经过北非,埃及的东南角,克里特岛(塞浦路芝)、爱琴海、两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海峡等。古希腊就是在这样的海与山、诸岛中处于欧亚非三洲和北非、南欧、西亚、东欧四大地区的地理咽喉中,使得海岸线十分曲折,毗邻岛屿众多,星罗棋布,靠近埃及、乌克兰两大粮场。其中,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造成夏季干燥少雨,但气温不高;冬季低温多雨,这种不协调的气候配合,对粮食的生产十分不利,但有利于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这种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对古希腊人的生产生活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
中国地理方位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洋D太平洋的西部,背靠最大的大陆D欧亚大陆的东部,内部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面和南面临海,北方的草原,西北横贯漫漫沙漠,加之又有高大的天山山脉的阻隔,而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米,又有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两条大河D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而由于疆土面积广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区,有着多种的气候类型,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大部分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地又十分肥沃,十分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这种独特的华夏大河文明对古代中国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地理环境发展模式
(一)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的形成
(二)地理环境决定生产方式发展的模式
(三)地理环境决定文化文明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例,也为当今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全球日益联成一个整体的大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区域的限制虽有减弱,但局部区域内的小地理环境的差别还是千差万别,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经济发展模式和文明的发展,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色。在强调地理环境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作用,特别是当今环境局势严峻的情况下,要做到发展和保护的统筹兼顾,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为建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区域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赵艳.古代中国与希腊的地理环境差异浅析[J].哲学史学研究.2008.(12)
[2]康婷婷,陈宇.地理环境对行政体系形成的影响分析-古希腊与古代中国之比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中国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它的本意是指好货不怕不愁卖。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代不少商人坚信这个道理,但其实这个经营思想并不正确,并且对商业的进步存在一定局限性。商品经济的首要目的就是力争尽快地、最大的获取利益。招幌的最大作用就是广而告之,对店家起到宣传作用,它的出现反映了这种商业意识的改变。
古代商人将招幌作为一种语言在发展,通过招幌与顾客达成某种默契,传递某种信息。招幌受不同民俗民风和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在招幌语言方面不断形成自身的“方言”个性,在局外人眼里的“莫名其妙”,在某一行业却反映着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