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创业人第三代唐子芳接管后经营不善,把同春楼卖给附近福兴楼饭庄的由子华及其四个师兄弟,由子华任大掌柜,店名仍叫同春楼,但重新进行了装修,改进了过去经营的大众化饭菜,并在继承原福兴楼风味菜肴的基础上,增加了正宗山东烟台菜系,并以海鲜为主。如干烧鱼、醋椒鱼、葱烧海参、爆炒尤鱼、爆炒虾、蟹等旧时北京的饭庄业山东人居多,大致可分为两个帮:济南帮以奶汤燕菜为主,烟台帮以鱼虾鲜味为主,同春楼属后者。
????????????由子华保留了原同春楼的特殊风味菜肴,如油爆猪肚,菜出锅后,呈乳白色,清、香、脆、嫩,十分可口;又如滑熘里脊,白、嫩、醇、香,味道独特;干烧丸子更是与众不同,从用料到制作都很讲究,需要用精好的新鲜肉,剁碎后用十来种佐料喂好,先冷冻醒一夜,使各种佐料味进入肉中,第二天炸时,丸子呈扁圆,把好火候,使其颜色红而透亮,吃到嘴里酥软不腻。
于1819年(清光绪十七年)开业,原设于青岛市天津路,1939年移至中山路,原是姓周的青岛人创办的"锅贴铺",30年代初时,由田斗拒等经营,取名为"春和楼利记",不久仍改名为"春和楼",1898年定名为"春和楼",以经营山东省风味菜为特色,其主要名菜有"爆海螺"、"白扒鱼翅"、"清汤燕窝"、"香酥鸡"等。??
于1947年开业,设于广州市西郊荔湾湖畔,原由李文麟创办的食摊,以经营公园湖塘"五秀"(莲藕、菱角、马蹄、笋兹、茹)及"烧麦"、"蛟饺"为特色,主要名菜有"园林香液鸡"、"八宝冬瓜盅"、"绿茵白兔饺"等,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作客,并赠诗:"盘中粒粒皆辛苦,槛外亭亭入画图,齐国易牙当稽颡,随园食谱待耙疏。隔窗堆就南天雪,入齿回轮北地酥。声味色香都具备,得来真个费功夫。"??
三凤桥肉庄主营熟食品,附设餐饮,为无锡著名的"老字号"商店和名牌商店,我店始终坚持以真诚赢得信誉,以信誉求得名牌,以名牌取得效益。去年销售额为6000多万无,利税1100万元,被国内贸易部评为大型企业和全国商业星级信誉企业。为使百年名店雄风更健,并将无锡的著名特产冲出无锡,走向世界,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制作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设备,建成年产1500吨真空包装熟食系列产品的生产流水线。目前以酱排骨为龙头,集三凤熏鱼、肉馅面筋等十??只系列新品,畅销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商店、超市,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我们的立体型、全方位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华东旅游报》等新闻谋界多次报道和肯定了我们的经营之道,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将我店誉为"华厦第一庄""名牌工程"。??胡尧明总经理被评为江苏省商业系统优秀企业家,蝉联五届市优秀经理。??为让全国乃至世界能品尝到无锡的名特产--三凤桥酱排骨,我们热忱欢迎各地的同仁来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携手协作,同享甘露,共创未来。
于1936年左右开业,设于成都市外西三洞桥畔,由四川郸县人邹瑞麟创办,以杜甫"每日江头尽醉归"的诗意定名,以经营鱼鲜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软烧大蒜鲢鱼"、"花鱼头"及"鱼席"等,郭沫若在此品尝后,曾留诗赞曰:"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廷龄酒,共视东风万里程。"
于明嘉靖年间开业。设于上海老城隍庙九曲桥畔,原名:"乐圃阆茶楼"。1978年改为餐厅,以经营上海及苏州风味菜点为特色。主要名菜名点有"扇形甩水"、"生爆鳝背"、"萝卜丝酥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游览老城隍庙和豫园时,在该店品尝了各式点心后,称赞说:“技艺精巧”。
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开业,设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市安场,原是回民丁德山创办的食摊,后取名为"东来顺粥摊"。1914年改名为"东来顺羊肉馆",以经营"涮羊肉"为特色。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巴基斯坦总统伊沙克汗等外国贵宾都曾在该店品尝过"涮羊肉"。
于1942年开业,设于成都市东大街,原是由四川名厨曾国华等掌灶,后因故停业,1985年重新开业,仍以经营川菜风味为特色,主要名菜有"红烧甲鱼"、"酸辣鱼茸"、"樟茶鸭片"等。
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开业,原设于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1974年迁至崇文门。老"便宜坊"是北京最早的烤鸭店,于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设于菜市口米市胡同内,明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曾为老便宜坊题写牌匾。民国初期,北京曾有九家便宜坊烤鸭店,其中八家(包括老便宜坊)已相继关闭,现在仅留此一家,以经营北京焖炉烤鸭和鸭味菜肴为特色。
天兴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创业的会仙居与1930年创业的天兴居于1956年合并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历史。两店合并后,为了保持北京炒肝的风味特色,特由原会仙居的老师傅掌灶,博采两家优良的传统制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才使北京炒肝继承发扬。??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按传统程序,精心制作的炒肝,更是久盛名。在1992年被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及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确认为“北京老字号”1997年在北京名点名菜鉴定展示会上,天兴居炒肝荣获“北京名小吃称号,在1997年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再次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天兴居炒肝店,热切欢迎各界宾客光临。
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开业,设于福州市八一七北路,原是陈某等创办,原名"三友斋茶馆",1905年由郑春发独资经营,改名为"聚春园",以经营正宗福州菜为特色,曾为官府承办伙食及宴会,辛亥革命后又成为省府及各局、巨商名流宴宾之地,主要名菜为"醉糟鸡"、"酥鲫"、"鸡茸金丝笋"、"佛跳墙"。
??
于1913年开业,设于杭州市仁和路,原由孙翼斋和义阿创办,后由孙翼独资经营,并按"欲知我味,观料便知"的店幅取名"知味观",以经营杭州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西湖莼菜汤"等。
燕喜堂:76年的金字招牌??
装修后的燕喜堂,在夜色下显得更加繁荣。魏传强/摄??燕喜堂,一块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鲁菜辉煌时期的重要代表,“到燕喜堂吃饭是身份的象征”成了他60年辉煌时代的经典概括。与其他的老字号一样,经历了无限风光的燕喜堂在一段时期内也走向了沉寂,但好在新东家让这个已经76岁“高龄”的金字招牌焕发了新的青春,开始再次扛起了鲁菜的大旗来重振雄风。????
“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公元一七七五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1951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前门,建立了“月盛斋”门店和相应的生产车间。1982年,在永外南顶村。建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使“月盛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91年为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北京市清真食品公司成立,“月盛斋”熟肉制品加工厂从此诞生。1996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人们消费层次的改变,北京市清真食品公司投资对“月盛斋”熟肉制品加工厂实施改造工程引进国外设备,改善卫生设施和生产条件,扩大“月盛斋”产品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加工手段,使其产品赋予新内容,满足市内、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民国3年(1914年)闽西尤溪陈亦范厨师和卢景泰药剂师两人共同开办了一家餐厅。闽西山多,交通不便,故餐厅取名为“山里人家”。当地山清水秀,建炎四年(1130年)诞生于此的大文学家朱熹留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地人民主食是大米饭。煮干饭的方法是大米入锅煮沸几分钟后,用笊篱漉出全部米饭,倒入木制饭甑隔水蒸熟(厦门山里人家餐厅至今仍保留这种做法)。杂粮以甘薯最多,还有少量山禾、苦麦、荞麦、粟籽、高梁黍等。副食品以园栽蔬菜瓠瓜为主,辅以竹笋和野生菇类,水田间的鳅、鳝、虾、螺,溪涧中的鱼、鳖、蛙、蚬,山林中的獐、麂、山羊、野猪,家养的鸡鸭兔猪等肉食和蛋。民国时期,当地饮食业以流动摊贩居多,坐商较少。由于讲求诚信经营,服务至上,民国35年(1946年)全县饮食坐商36户,山里人家餐厅已发展为其中较大的一户。
山里人家餐厅是厨师和药剂师共同创办,所制菜品自然风味独特。如草根汤,选自民间的药膳方,用杜仲、牛奶仔、苦鼠藤、苦除根等十几种珍贵天然草根,分别用家鸡、猪蹄、兔肉、目鱼等煮成的草根汤,用以补益,具有补肝胃、强筋骨、滋阴润肺、平肝明目、清热利湿、排热生津之功效。又不断加以改善。常食用能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绿笋,采自山村绿野的绿笋,无污染,富含纤维及各种维生素等,具有清热解毒、解暑降火、降压降脂之功效。其口感清爽、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瘦身减肥、保健护肤之佳品;全番窝,选用农家饲养的纯正全番鸭,再配以党参、杜仲、枸纪等十几种名贵中药材精致加工而成,具有滋阴清热、润肺健脾、补肾平肝、调中益气,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之功效;苦菜,别名黄花龙芽,性味苦平,根据《野菜食用及药用》记载,苦菜含有对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降血压之功效。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最理想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常食用具有保健美容祛病之功效。
餐馆与当时的军阀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民国4年(1915年)卢兴邦从德化潜回尤溪聚众为匪。在他品尝了餐馆的汤味后,感觉非常好,就时常来光顾。民国7年(1918年)卢兴邦部众(以下简称卢部)接受广州军政府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部收编为粤军第三师第五旅九团,卢为团长。卢部奉命到永安、沙县一带攻打北洋军阀李厚基部队。获胜,卢被升为粤军第三师第五旅旅长。期间,他还不忘派勤务兵来索取制汤配料。民国22年(1933年),卢部改编为陆军52师,卢兴荣任师长,卢兴邦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驻南昌行辕参议。卢兴荣同样也是餐馆的常客。民国34年(1945年)卢兴邦病死于尤溪县双鲤村住宅。死前仍念念不忘草根汤的美味。民国38年(1949年)卢兴荣率部起义。餐厅也在风风雨雨中步入新社会。
几年前陈亦范的孙儿陈小进(卢景泰的外孙)将企业迁至厦门,但所用原材料仍旧是每日由森林覆盖率达65%的闽西大山深处运来,无污染、纯天然。店训是“制作无人见,亏心有天知”,做到店堂整洁、服务至上,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一切为顾客着想。接待客人一人接客众人协助,顾客进门有招呼声,出门有送客声,宾至如归。此外,陈小进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打绿色品牌。1999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3年7月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绿色消费工程组委会授予山里人家《全国绿色餐饮企业》牌匾。
由于讲求信誉,优质服务,风味独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各国友人纷至沓来,争相品尝,有口皆碑。来自台湾、金门的一些商人政客,更是把此地当成来厦的一个落脚点,回来归去必来开一桌。有许多顾客真诚地题词赞誉道“有妈妈的味道!”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以后的数年,北京商业、饮食业一反常态,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不景气。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原本灯火阑珊、繁华异常的闹市,开始冷落、萧条……毕竟,民以食为天。前门楼子
一带“萧了”,可西长安街一带却“长了”。西来顺、大地西餐厅、大陆春、新陆春等十几家馆子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张迎客。宣南春、万家春、四如春、新南春、新路春、淮扬春、大陆春、庆林春、春园、同春园、方壶春、玉壶春等以春字为堂号的馆子争雄斗妍。“长安十里遍是春”说明了当年的盛景。八大春在“长安食街”形成了小气候,虽都是以春字为字号的馆子,可经营的风味不一样。宣南春、春园、同春园三家卖的是江苏菜;其余的“春”有广东菜有四川味。可好光景儿也没长。“食街”的兴旺也仅一二十年的工夫。当“国都”南迁金陵时,一些政府机关也随迁到了南京,主要靠政府官员为主要顾客的“长安十二春”,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相继停业。唯独一家“春”,即同春园一直经营至今……
同春园的横牌竖匾
同春园是1930年开业的八大春之一。原址是西长安街路北,电报大楼西侧。当年开业是在仅有八间平房的一个四合院里。早年因生意不好,倒闭、关门是常有的事。而开办同春园的几位合股人即是从生意不佳的四路春饭庄出来的。也许因为如此,这家经营江苏风味菜肴的馆子,在起店名上特别讲究和在意。取“同心协力春满园,花开茂盛,生意兴隆”之意。开业当天,盛情邀请时任北平电灯公司经理,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冯恕捧场。冯大师当即以对联贺之:杏花村内酒泉香,长安街上八大春。自此,八大春便以同春园开业而声誉北平。
同春园开业之初,生意不是太令人满意。几位厨子相继跳了槽儿,饭庄眼看就要关门了。这当儿,主灶的郭干臣四下求贤。高薪请来了当时在虎坊桥春华楼扛江苏菜大旗的王世枕。王世枕何许人也?先说祖上,两辈儿人都在王府当厨。王世枕当然是跟着父兄打小学厨行。可岁数正当年时清王朝覆灭,王世枕便到南京镇江“深造”,那一手江苏菜超过了祖上。
要知道,在上世纪老北京的二三十年代,馆业竞争挺激烈。不光“横匾”即字号争,“竖匾”就是主灶的厨师也在暗中叫劲儿。王世枕到同春园主灶,横、竖匾都硬了,馆子的生意真的“花开茂盛,春色满园”了。时至1936年,财气人气两旺的同春园招股扩建了一墙之隔的东院。成为有一东一西两个四合院,还带几个小套院共计25间房的大饭庄。院落面积从原来的200平方米,扩大到800平方米。特别是新扩入的东院,地儿宽敞、环境也好,包办各种酒席宴会,或到西单商场请当时的名角唱上几个段子助兴。据说,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六十大寿就是在同春园办的。大师肖长华收徒也在这儿设宴庆贺。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名家谭富英每到长安大戏院演出,一准儿就到同春园吃饭。梅兰芳的书法、王雪涛的鸡、齐梁羽的菊花、孙菊生的猫和菊花、娄师白的牡丹等同春园都有。
有人说,餐饮业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确实。长安街上走红的八大春因社会动荡、变化,十几年的工夫便相继倒闭。《吃在西城》一书介绍,“日伪统治时期,内忧外患,战火连绵,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整个社会消费水平下降,饮食业处于半停顿状态。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是如此,饮食业失去昔日风采,逐渐衰落下去,至1946年,八大春中有‘七春’倒闭、歇业,仅存的仅有同春园一春了。”
“京苏天厨”长于河鲜
江苏风味是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四大流派之综合。南京曾是六朝金粉之地,饮食之繁盛不逊京都。有民间传说,六朝梁时云光法师在雨华台讲经,见有“天厨”前来献食,便说“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其所制肴馔珍馐胜过宫中膳食”。远在唐宋时期,秦淮河酒宴常是“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可见,苏菜历史之久远、“天厨”技艺之高超。
同春园最精到的鱼菜有松鼠鳜鱼、响油鳝糊。传统的文化菜有水晶肴肉、清炖蟹粉狮子头,面点小吃有核桃酪、羊羹、春卷等。江南文化菜,无菜不文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人赞鳜鱼之美。同春园烹鳜鱼以“松鼠法”为独到。菜上桌佐以趣闻典故,美味更在名菜外。
据说同春园开业之初,王世枕就是以松鼠鳜鱼为头道大菜,引食客“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松鼠鳜鱼叫座,几乎是桌桌必点。独到之处先是味儿。属糖醋口,甜中微带酸;菜肴质地外松脆而里鲜嫩。制作功夫除味以外,重在造形,且感觉鲜活,上桌浇汁吱吱做响。刀工错落有致,火候焦嫩适度,汁芡甜酸适口,成菜“竖伏盘中”,像俯首缓行的松鼠。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同春园就是京城大馆子,文人雅士等常慕“鱼”而来。
当年齐白石老先生就特好同春园松鼠鱼这口儿。一回,白石老人带着关门弟子娄师白到同春园会友,下黄包车后,娄师白因急于搀扶白石老师,车将长衫剐破。由于娄师白家境贫寒,一看就这么件正经衣服还给剐破了,十分心疼。不过,白石老人为让弟子开心,进得同春园索要纸笔,挥毫作了一幅《补裂图》,画上还题诗一首:“步履相趋上酒楼,六街灯火夕阳收。归来未醉闲情在,为画娄家补裂图。”
同春园烹鳝鱼早有口碑。所用鳝鱼非活不宰,非鲜不烹。选用鳝鱼的背部肉,用刀划成两寸长的段,辅以火腿丝、笋丝。香菜、胡椒一起炒,菜熟时装盘,用勺子在盘中间做一窝儿,里放蒜末,而后窝中浇热油。菜上桌,油“劈剥”作响,而香气满桌。如今,松鼠鱼和响油鳝糊已成为同春园的“镇店之菜”。
老店迁址安新家
1954年,长安街扩宽马路,同春园迁到了西单十字路口西南角把口儿。1999年,为迎接国庆五十周年大典,西单路口大面积改造,同春园再次迁址,在新街口外大街甲14号的十月大厦安了新家。迁入新址的老字号,以全新面孔亮相。由过去单一经营餐饮,扩大为有客房、会议中心,能接待会议、商务宴请及自助餐、办婚、寿宴等具有综合功能的特色餐饮饭店。
前几天偶至同春园刚走进门,就见几位服务员正剥核桃。我忙问:“你们是要做核桃酪吗?”他们惊讶地抬起头:“您怎么知道?”我开心地笑了:“当然知道。我已经盼它几十年喽!”我高兴地向楼上雅座走去,觉着脚步轻快了许多。而说到名菜,到同春园必点的一道菜是水晶肴肉。肴肉之美近代文人以诗行赞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肴肉也叫水晶肴蹄,300多年前就在名肴之列。清《丹徒县志》:肴蹄色鲜艳透明故以水晶肴蹄而称之。有“肴肉不当菜,镇江一大怪”的说法。说镇江人清早上馆子,经常泡壶茶,再来碟姜丝和香醋,一盘肴肉代之以“早食”。同春园做肴肉已有70余年的历史。菜肴独到之处在于:集香、酥、鲜、嫩于一菜。入口精细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之口感特点。
现在的同春园饭店迁入新址已经6年。因与北京师范大学隔路相对,来吃饭的主顾除了早年在西单就偏爱苏菜而追字号的老人外,还有不少是周边的文人一族,专食爱点“八大春”风光、鼎盛时的老菜。为满足好这口儿的食客,同春园这些年一是创新,二是挖掘恢复传统菜。老菜新吃,新菜不离老味儿。
最近,同春园饭店重又装修,使餐厅更接近江南水乡之雅。菜品添了不少曾断档的老菜。富春鸡、松子焖酥鸭、荷包鲫鱼、千张炖河蟹、大煮干丝等。新老菜结合,把苏菜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开业,原设于成都市北郊万福桥,1957年迁至西玉龙街,由陈兴盛夫妇创办,原名"陈兴盛饭铺",以经营大众饭菜为特色,由其妻陈麻婆掌灶、烹制的豆腐具有麻、辣、鲜、烫等特点,颇受顾客的喜爱,人们称它为"麻婆豆腐",随之改为"陈麻婆饭铺",清末"陈麻婆豆腐"被《成都通览》列为成都著名食品,1957年扩建后改为现名,以经营各种豆腐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麻婆豆腐"、"家常豆腐"等,其中"麻婆豆腐"已被日本制成食品罐头,远销世界各地。
于民国初期开业,原设于南京市秦淮河畔,1963年迁至太平南路,因地处秦淮河畔的桃叶渡,岸边翠绿垂柳,故名"绿柳楼",以经营素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素火腿"、"素烧鸭"、"素虾仁"等,其中"素鸡"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于1910(清宣传二年)开业,原设芜湖市西花园,1918年迁至新芜路,1937年停业,1940年在原址复兴,由回民马宗友及其弟创办,曾以"马义兴板鸭"著名,50年代后,曾几次扩建,以经营传统鸭馔名品及芜湖风味菜点为特色。
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业,原设于今长沙市解放路,原名"玉楼春",1920年改由湖南谭督军的家厨谭奚庭主持,改名为"玉楼东",以经营风味独特的"奚菜、奚点"为特色,一位翰林出身的书法家曾广钧为其题诗曰"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1938年长沙大火该店被毁,后由李树钦等集资重建于广东茅巷,1949年停业,1986年迁至五一广场重建开业,主要名菜有"鸭掌汤。??
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开业,原设于九江路(旧称佛陀街)内,1930年迁至山东中路南京东路口,由夏连发等创办,原名"正源馆"。后由夏连发之子夏顺庆主持,经以营无锡风味菜为特色。20年代,改名为??"老正兴菜馆"??,40年代时,又在南京开设了分店,"雪园老正兴馆"??,因而原店又称为??"东号老正兴菜馆",现为全国最老的"老正兴"。主要名菜有"青鱼下巴划水"、"青鱼秃肺""油爆虾"等。周恩来总理、陈云、陈毅副总理等曾在此作客,原市长汪道涵曾题写了"老正兴菜馆美食",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题写了店名。
锦芳小吃店创建于1926年,现为北京市有名优质小吃店。该店原址在崇外大街,1996年因道路扩建迁至天坛路,1998年7月17日在崇外大街又开设了一家锦芳小吃分店。??锦芳小吃店主要经营清真小吃,如糖火烧、艾窝窝、麻团、一品烧饼、奶油炸糕等。??我店的拳头产品是什锦元宵,其主要特点是:煮时只要开锅都漂在水面,而且膨涨,煮后皮松软,馅心成粥状,吃起来香甜不腻。??近年来锦芳小吃店不断开发新的元宵品种,如麦乳精、玫瑰、椰蓉、葡萄干等,在97年全国名小吃认定会上,我店的元宵评为“中华名小吃”。锦芳小吃店欢迎朋友们的光临。
于1936年开业,设于天津大沽路,由左鸿林、李占起创办,用二人名字中的"鸿"和"起"作店名。以经营一般清真饭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红烧牛尾"、"芫爆散丹"、"锅羊肉"。
于1940年开业,原设于成都市华兴正街,1950年迁至悦来商场,1963迁至春熙路,由杨炳森创办,原名为"龙抄手",1987年扩建后改名为"龙抄手餐厅",以经营小吃和川菜风味为特色,主要名点名菜有"抄手"、"白果糕"、"羊肉粉"、"菊花鱼翅"、"三色鳜鱼"等
于是1875(清光绪元年)开业。原设于旧校场路,1965年迁至福佑路老城隍庙西侧。由上海川沙人张焕英创办,原名:"荣顺馆",因店老又称为"老荣顺"。迁址时,改名为"上海老饭店"。以经营上海本地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八宝辣酱"、"糟钵头"、"椒盐排骨"、"虾子大乌参"等。马耳他总统等不少国家领导人曾光临该店。
于1937年开业,设于镇江市人民街,由轮船公司经理蒋铭山创办,名儒曾为该店题写了对联,"宴开桃园中亦泳,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店主便取"宴"和"春"作店名,70年代扩建后,以经营镇江风味菜为特色,其主要名菜有"水晶肴肉"、"清蒸刀豆"、"清炖蟹粉狮子头"等。
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开业,原设于济南市汇泉池畔,1965年迁至泺源桥东侧,原名"锦盛楼"、"德盛楼",后改现名,原以经营鲁菜风味为特色,现经扩建后,以山东风味为主,兼有宫廷、闽南和川菜风味的特色,主要名菜有"糖醋黄河鲤鱼"、"通天鱼翅"、"活鱼三吃"、"银丝卷"等.
约于1933年开业,设于广州市中山六路,取用佛门梵语"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之句定店名,1938年广州沦陷后停业,1947年由佛门人士杨保洪重新开设,名为"居士林素菜馆",一年后改号"菜根香素食馆",80年代扩建以经营素菜、素点为特色,主要名菜有"鼎湖上素"、"如来上素"、"六宝拼盘"等。
于1931年开业,原设于成都市三桥南路(今人民南路),后迁至祠堂街,以车耀先(当时是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名义创办,以经营四川风味大众饭菜为特色,邓颖超等曾在这里与车耀先会面,1944年东被捕后,餐厅由其妻弟继续经营,主要名菜有"宫保鸡"、"白汁鱼"、"生烧什锦"等。
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开业,设于北京前门外肉市-前门大街,1979年迁至和平门大街。原为"德聚全"干鲜果店,由杨全仁主持后改为"全聚德",由清宫御厨掌炉制作烤鸭,并以经营山东风味菜点为特色。80年代烤鸭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许多国家和政府首脑,都在该店品尝过烤鸭美味。
于1875年(光绪元年)开业,设于广州市中山五路,由陈惠如创办,以经营广东传统风味的清茶细点为特色,50年代后几经扩建,其主要名菜"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脯鱼干蒸烧卖"等。
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开业,原设于天津市,1955年迁至北京和平门外李铁拐斜街,1963年迁至西长安大街。它取用《礼记》"鸿来宾"定名,以经营天津清真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鸡茸鱼翅"、"红烧牛尾"、"炖蹄筋"、"砂锅羊头"等。郭沫若先生曾为店赋诗一首"鸿雁来时风送暖,宾朋满座劝加餐,楼头赤帜红于火,好汉从来不畏难"。此诗的每句首字,即为"鸿宾楼好"。??
“北京功德林素菜饭庄”现为北京唯一一家经营佛家经素菜肴的饭庄,是旅游局定点餐馆。功德林饭庄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于1922年创立于上海。北京功德林饭庄于1984??年开业,是完成仿照上海功德林建造和生产经营的,现为北京市旅游定点餐馆,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补初所书。??功德林饭庄装饰典雅,端庄古朴,“观音厅”、“罗汉厅”共有佛像顶,并饰以佛教壁画,风格独具,是设宴聚餐、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功德林饭庄以扬州风味为主,结合北方人的口味,选料精良,刀功精细,烹调方法丰富,讲究原汁原味原汤,擅长素菜素烧。“鸡鸭鱼肉”,以素仿荤,形态逼真,鲜美可口,又是极为形象的艺术品,观之为享受,食之营养丰富,易于健康。功德林饭庄的月饼更具特色,月饼的主辅料,均产自没有污染的山区,采用传统手工操作,酥层均匀,色泽金黄,独具特色。??
于1848年(清道光二八年)开业,原设于杭州市俞楼外,1968??年后迁至孤山路,原由杭州陈秀才创办,店名取自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之名句,以经营浙江、杭州风味菜为特色。其主要名菜有"宋嫂鱼羹"、"西湖醋鱼"、"蜜汁火方"、"龙井虾仁"等。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陈毅以及外国贵宾西哈努克等中外名人,都曾在该店品尝过名菜。
于1930年开业,设于重庆市八一路,原由钟易凤,严文治夫妇创办的小食摊。以经营"灯影牛肉"为特色。抗战时期,有一位记者吃了灯影牛肉后,建议以"老四川"为牌名,于是钟易凤夫妇便弃摊建店,取名为"老四川"。1970年与粤香村合并,改称"粤香村",1985年恢复原名,以经营牛肉制品,并以其麻辣鲜香为特色。??
于1940年开业,原设于重庆市夫子池,1956年迁至八一路小吃街,由王忠杰创办,原名"王记鸭子",以经营"卤鸭"、"烤鸭"为特色,人称"王鸭子"。50年代后几经扩建,其主要名品有"挂炉鸭"、"白卤鸭"、"凤鸭"、"熏烤鸭"等,其中"熏烤鸭"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塞飞亚烤鸭店始办于2000年8月8日,隶属于内蒙古塞飞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手帕口桥南街,地处北京宣武区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营业面积1100平方米,干部员工108人,烤鸭店由办公室,财务室,采购.前厅,后厨五大部门组成.以"精品家常菜、精品挂炉烤鸭"为主导产品,是一所集"中餐(含冷荤)兼零售酒水,饮料"于一体的中型餐饮服务酒店.店内环境幽雅,各项设施齐备,菜品质量上乘,服务周到,店内拥有380多个就餐席位,并设有12个不同档次的宴会厅,每日可接待就餐顾客1000余人,日流水3万余元,是一所家庭聚会、宴请宾朋,举办婚庆的理想场所.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烤鸭店总经理王涛偕全体员工正以美味的佳肴,方便快捷的服务,真诚回报对本店一支贯支持与厚爱的社会各界朋友
咸丰朝以来,“正明斋”的饽饽一直是宫廷贡品,其品种大致可以分为硬皮、油炸、酥皮、蛋糕、糖皮五大类。其中精品糕点就有数十种之多,如奶皮饼、干莱月饼、萨其马、蜂蜜蛋糕、桃酥、黄酥月饼等,所用芝麻都须去皮才能使用。
张学良将军居京时,常派副官到正明斋去订做玫瑰饼。玫瑰饼是老北京的传统糕点,又称为“内府玫瑰火饼”,清初就已成为宫廷细点。此饼的与众不同之处是用玫瑰花瓣做糖馅。京剧大师郝寿臣先生则最喜爱食用正明斋的鸡油饼,在旗的主顾们也爱到正明斋买奶油萨其马、杏仁干粮、风味月饼、蜂蜜蛋糕等。蜂蜜蛋糕是用白面、鸡蛋、白糖、蜂蜜、青梅、桂花、瓜仁,经过打糕、灌糕、烘烤、冷却等工序精制而成,有滋补养身、清火润肠的功效。
商人给自己的店铺起字号和人们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从古至今都是一理,图个吉利、叫得响。像店铺的字号以带“庆”、“福”、“顺”等字的居多。可是,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的字号?这“六必”两字如何解释呢?
关于“六必”的解释有许多,有人说,六必居是六个人合伙开的买卖,托人求严嵩写牌匾。严嵩认为六人“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上了一撇成了“六必”。还有人说,六必居是六个寡妇开的,这纯属无稽之谈。对“六必”的解释有两种是可信的,其一是,最初六必居是个酒锅坊,它们酿酒必须齐全,下料必须优良,泉水必须香甜。其二是有人说,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
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姓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又由于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由原来的两间小店堂,前面扩为四间门面,后边又增设宽阔的后厂。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请一位写字好的人写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是,在严嵩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北京,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笔好字,掌柜的求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落款。另外还有人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样子去练,于是严嵩书写的“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
自从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地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圣命,蔡复一废寝忘食,日夜书写,一日三餐都难得歇手吃饭。蔡夫人(李氏,厦门同安马巷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总在琢磨怎样助夫一臂之力。有一天,她终于想出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拌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薄薄的面皮,在把干饭作成香甜可口的油饭,将猪腿肉、高丽菜、荷兰豆、红萝卜、豆腐干、青蒜、冬笋等各种菜切丝,调上料炒成菜烩,然后用薄面皮把饭菜卷成圆筒状,叫作“包薄饼”。每到用餐的时候,就双手捧着“薄饼”,送到丈夫的嘴边,让他就餐。这样既不耽误写字,也误不了吃饭,又让丈夫吃得香甜可口,开胃增食。在蔡夫人的精心照料和协助下,蔡复一终于如期完成朝庭的使命。
从此,蔡夫人做“薄饼”助夫的故事传为美谈,也为民间广为效仿。以后每年春节、元宵、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节等日子中,厦门人为了纪念蔡氏,定要吃薄饼,日久成俗。
1948年,蔡氏后人蔡体在同安墟市上设摊,专售薄饼,弘扬祖传薄饼制作工艺。吴招治自小过继给蔡氏人家,跟随外祖父蔡体学习厨艺。蔡家薄饼业祖传三代,不仅馅料用肉骨汤熬成,还秘制有一种酱料,专为蘸薄饼之用。吴招治从小受之影响,外加喜欢琢磨,手艺甚佳,深得蔡体的喜爱。1954年,蔡体在同安开了间小店,字号就叫“招治薄饼”,专营薄饼。包薄饼的皮轻薄如纸,馅则由油饭、菜料合成。油饭是用糯米、虾仁、香菇、骨头汤炒香焖熟的,菜料则由包菜丝、海蛎、胡罗卜、大蒜等十几种菜炒的,五颜六色。吃时往盘里垫上一张皮,先铺上一层炸海苔,然后铺上油饭、菜料,再加一点花生酥、芝麻酱,卷起来,一口咬下去,鲜美顿时在嘴里荡漾开来。由于经营的薄饼质量好,经济实惠,卷包精巧,而且热情好客,小店在当地小有名气。
1995年由于城市改造搬迁,吴招治将小店移至同安汽车修理厂旁的一间陋室,门口的招牌就是一张写着“招治薄饼”的红纸。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环境如此简陋,却还是顾客盈门,周边人亲切称她为“薄饼嫂”。厦门电视台记者搜街,发现了这种美味小吃,就在报纸上介绍了。没想到就有游客手持报纸找到这里,特意品尝她的手艺。许多海外华侨、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后来,吴招治以自己的名字申请商标注册,为自己的薄饼明确身份,很快就获得通过。
2002年,店面搬迁到厦门同安闹市区,经营面积也翻了3番,上下三层达到近700平方米,铺里热气腾腾,人来人往。她从中受到启发,感到小吃品牌以传统风俗为根基,要叫响还得打文化牌。于是,在新店装修时,吴招治特意请来厦门知名画家许文厚,作了张讲述“薄饼”由来的“春卷”图,挂在了二楼楼道。画上蔡氏夫人为夫送薄饼的情景栩栩如生,引来了食客们驻足欣赏。
招治薄饼蜚声海外,墙上那张合影中的美国胖仔,吃完后摸着肚皮表示“真饱”,临走前还不忘带上几卷飞机上吃;书桌上那张“世界第一”的篆书,是一个吃遍世界各地的台湾人留下的;餐桌上的那些转盘,是一位新加坡籍同安人感谢她为外国朋友奉上如此美味小吃、为家乡增光,特意漂洋过海寄来的,楼梯口的那些书画是同安文化界知名人士赞扬她将地方特色小吃发扬光大,鼓励她传承薄饼文化而相赠的。
如今,招治薄饼,颇负盛名,用料更加丰富,制作越发精细。作料主要有笋、豌豆、豆芽、蛋丝、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红罗卜等。豆干切丝,越细越好,用油炸过,能吸收鱼、虾、肉羹的津液,使薄如翅的薄饼皮不至于被馅的汤弄湿搞破。至于诸般佐料,则酌量搭配,很重视用扁鱼干油酥调味,吃起来脆嫩甘美,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吴招治的薄饼店不单专营祖传薄饼,还兼营五香、土笋冻等厦门小吃。吴招治希望在保持大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