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风话纸鸢文化新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到春天,草长莺飞,放风筝成为春天里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无论男女老少,拿起自己的风筝,到郊外、到广场,让风筝在天空自由飞翔。放风筝活动由来已久,风筝文化源远流长,风筝种类纷繁多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

1

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风筝又名纸鸢,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历史。“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此外,根据风筝结构,可把风筝分为板子类、硬翅类、软翅类、串式类和自由类等5个类别。板子风筝即平面形风筝,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且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风筝。硬翅风筝的硬翅是固定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可表现的主题式样较多,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和花篮以及鸳鸯、喜鹊、鹦鹉等风筝。软翅风筝可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和金鱼等,制作时大多模仿其形,手法高妙,给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串类风筝是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串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这类风筝升力强劲,气势恢宏。自由类风筝包括跨种类且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例如,“鹊桥会”风筝,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和“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风筝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同时,也有人将立体风筝、运动风筝和桶形风筝等单独分类。

2

构思巧妙寓意美好

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军事上的通信求救、侦察到怀念亲友、娱乐,随着时代的演变,在不同时期,风筝也逐渐被赋予不同的寓意。风筝上的图案和造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风筝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我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和“连年有鱼”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被称为“双凤朝阳”,这类风筝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3

开封风筝传承千年

风筝文化是开封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指的就是风筝。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画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反映了风筝在北宋东京(今开封)的繁盛与发展。

从宋朝开始,放风筝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时空流转,近年来,余店民俗风筝文化节、“云端”大宋·国际风筝展等成为开封重要的文化活动。开封风筝传承千年,至今不绝。民间艺人制作的鹰、鹤、燕、蝶、蝉、鱼、蜻蜓、龙头和蜈蚣等,都属风筝中的上品,制作风筝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倍受人们喜爱。六代传承的“宋室风筝”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宋室风筝”造型逼真,画工细腻,扎工精巧;组装骨架,携带方便;起飞快,飞行稳,不用助跑。其最独特之处在于象形类品种丰富,比例和形状都和真的相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闻乐见的虫、鱼、鸟、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宋室风筝”不仅是工艺品,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工具,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可以怡情、健体。“宋室风筝”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自身的延续,同时也推动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蛤蟆跟斗、七星、马褂、小燕儿……看,城墙根儿、大梁门外、金明广场上,风筝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穿越千年,和我们一起与幸福相拥。

THE END
1.拂堤杨柳醉春烟——咏杨柳古诗词赏析(下)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把杨柳当作人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色陶醉,人则为烟柳图而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股浓浓的春意在这两句诗中表露无遗。https://www.jianshu.com/p/d0ba5ce5c070
2.国学奶泡泡学古诗100集全13《村居》: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喝醉了吗? 14《清明》:路上行人欲断魂,魂怎么会断了呢? 15《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子怎么能长出桃花呢? 16《题都城南庄》: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怎么会笑呢? 17《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是在找一个叫小芳的姑娘吗? https://www.meipian.cn/1zj8bgdk
3.越牛节气就在今天,5时24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分至,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人们也开始以各种形式迎接春分,恣意欢快,还有竖蛋、放风筝、采春菜、送春牛等民俗。 春天,当务之急就是春游,一场合格的春游,离不开放风筝!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https://www.shaoxing.com.cn/p/3005348.html
4.北方新报数字报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简介作者,并说说高鼎与一首诗的关系。 高鼎,清代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有学者考证,高鼎在咸丰(咸丰,即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登基于1851年,逝世于1861年)年间,高鼎比较活跃。于是有人就惊讶问道:“高鼎http://szb.northnews.cn/bfxb/html/2020-07/16/content_23407_120547.htm
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里的杨柳都是柳树。“鲁智深倒拔”的“垂杨柳”,人人皆知是柳树。我想“杨花”也许指的是柳絮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24/20/36017055_585665617.shtml
6.一曲《上春山》,竟然藏着15首诗?杨柳画船春水春草原创诗词2.歌词:二月天杨柳醉春烟 山上儿童放纸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4.歌词: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KJ8ICI0514A3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