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村居》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指名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指名朗读,正音。

⑷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读──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教学反思】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诗,在今天的教学中,又赋予它新的涵义。让古诗融进生活,让学生融进古诗,体会到古诗背后的内容,使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对祖国古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

春天是儿童的`,在烟花三月美丽的日子里,使儿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快乐和理想。儿童是春天的,儿童属于春天生机的组成部分,儿童身上散发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细胞和色彩。当学生体会到儿童与春天融为有机的一体时,古诗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学生挖掘并吮吸着,可谓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或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画,谈话引入。

(出示图画)乡村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青草生长,黄莺飞舞。春风的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白天渐渐长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放起了风筝。清朝有一个叫高鼎的诗人,看到这样美好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村居》(板书课题),请大家来读一读。

二、熟读背诵古诗。

1、“村”“居”是我们这课要学的生字,你给它们组个词吗?

2、跟老师来一起读读这首古诗吧。

3、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长”在本课读zha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chang)咱们来给这两个读音分别组组词吧。在这首小诗里,有很多个“长”,和同桌一起读读,读准“长”的发音。

4、指读、齐读。

5、质疑:关于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6、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练习:给意思相同的词语连线

回来风筝放学

散学归来纸鸢

7、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定位联想,识记生字。

1、读一读黑板上的字,如果忘记了哪个字的读音,就想一想它在古诗中的位置,肯定会帮你读出这个字的。

2、按顺序读黑板上的字,打乱顺序读黑板上的生字。

3、现在我们打开书,再读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3、读一读黑板上的词,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二、识字、写字

1、认识“火”字旁,指导书写。

(出示“烟”)在烟字中,有一个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偏旁,它就是火字旁。认真观察,火字做旁有什么变化呢?

2、指导书写“因”:(出示“因”。)看拼音,读读这个字。组词。注意先里面后封口的笔顺规则;大字的捺变点。

3、本课中左窄右宽的字还有哪些?(村、堤)自己观察好字。同桌之间说一说怎么记住“散、放”,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写什么?

4、(出示“散”)请大家读读这个字。拿出字典,看看它的另一个字音是什么。你发现这个多音字的发音规律了吗?

5、写其它的字。

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正在春光中陶醉。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绘出了明媚的乡村春景,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春天

春天来了,大自然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瞧,春天多美呀!

1、欣赏春天的美景图片(出示大屏幕,配乐)

2、看到这么美的大自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有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呢?(指名说,师相机板书)

3、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将自己在春天里的所见所想用一首首脍炙人品的诗记录了下来。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随着清代诗人高鼎,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4、简单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做好记号。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风筝上的生字读准,让风筝飞起来吗?(指名认读幻灯片风筝上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莺、趁”。

3、同学们真能干,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把它们收回来吧!

4、进行自学,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5、互相交流。

6、师指导记字方法: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形近字对比等。

三、品悟古诗,感受春天

1、让我们随着生字宝宝回到课文,再读读古诗吧!

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色?你从哪句读出来的?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师引:美丽的二月,草芽儿长出来了,杨柳绿了,鸟儿也叫起来了,这样的`景色美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一、二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2)播放画面: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好吗?

3、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想去做什么呢?你从哪句读出来的?

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指名读、齐读。

5、设置情境谈话:

(1)小山村孩子,你们村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说。

(2)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最喜欢去做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你能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孩子的快乐、欢畅)

6、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快乐的心情,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齐读古诗)

7、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呢!听,多美的歌声。(出示大屏幕,播放古诗新唱《村居》)

师带领学生拍手齐唱古诗。

四、背诵全诗,欣赏美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师检查,指名试背。集体配乐吟诵。

4、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喝彩,奖励一首歌给我们听。让我们在动听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歌曲:《春天在哪里》)

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同学们可以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美。

五、课外活动,寻找美

1、美美地把古诗读给家人听。

2、读课外书,查查还有哪些写春天的古诗。

3、到大自然中去,看看你身边的春天是怎样的?

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说明

1、诗意描述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莺”“拂”“鸢”“长”“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

三、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教学反思:

预设目标:

1、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2、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充古诗的内容,能口头作文,或是书面写作。

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及诗歌(古诗、儿歌、歌曲等)

一、趣味拼图,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柳树太阳房子云朵孩子风筝燕子

游戏:智力拼图

1.让学生点击鼠标,移动图片,将以上事物拼成一幅图画。

2.给这幅图取名。(例如:美丽的春天等)

3.你喜欢春天吗?能用一个词,或者一首歌,或是一首古诗,也可以是儿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吗?

二、学习《村居》

有一位诗人,他也和同学们一样,特别喜欢春天,于是,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当中,有谁的小脑瓜最聪明,能读懂读好这首诗。

1.出示《村居》:说说,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问题?

自学古诗,要求:读通古诗。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难记的字,在古诗中做上记号。

2.再读古诗,要求:能找出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并相机学习相应的诗句。方式: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

指导朗读古诗。同学们把春天说得那么美丽,让老师听一听,你们朗读得是不是也非常得美。朗读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指名读——齐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朗读光用劲是不行的,还得读出自己的感受。】

3.朗读得真不错!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单是朗读还不能把自己心里的快乐给表达出来,我还想动动自己的小手、小腿,给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你们愿意试一试吗?(自由活动——指名表演比赛读——评价)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同桌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活动中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配上肢体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自己的头脑中能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并且也适合低年级学生爱动的习惯。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之一。正确地使用评价,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

三、拓展《村居》

1.朗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你觉得屏幕上的图画还可以添加上那些景物,可以使它变得更美?(绿绿的小草,各种颜色的花朵……)

3.擂台:今天老师想在这里摆一摆擂台,看看谁能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春天,你们有谁愿意试一试吗?

四、课外作业: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两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⑷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⑸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⑹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⑺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⑻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⑼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布置作业:课下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四、板书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春烟

散学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6、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⑶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7、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8、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背诵古诗《村居》,写生字知、忙并找几首描写春天的诗。

六、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乡村春色满园

2.口头扩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诗诗人()闻见闻()()

古古人()()

3.背诵《春晓》,回顾学法。

(1)借助拼音读古诗,学生字。

(2)朗读体会诗意。

(3)熟读成诵。

二、随文识字,体会诗意

1.(课件展示主题图)说一说人看到了什么?图中画的是城镇还是乡村,从哪看出来的?(主题图中显示题目与作者,认读“村、居”,口头扩词,理解题目。)

2.(课件展示古诗,生字“醉、烟、童、散、忙”用红色字显示)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

3.(课件展示朗读)

学习一、二句

(1)指读第一句,说一说,这句诗写了什么?(齐读,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2)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读第二句,认读“醉,烟”。)

(3)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自由读,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认读“童、散、忙”,理解“纸鸢”)。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质疑:诗中哪一句最不好理解?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去掉拼音熟练读,比赛读。

2.配乐背诵,边读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四、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处、知、忙”,观察字的结构,课件展示笔顺,教师范写“处”字,学生描红、临写。

五、扩展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写春天的古诗?

2.请你也来编一首描写春天的小儿歌吧!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不安,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诵古词。

2、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古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景色,感受古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以及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词上阕从景到人的描写顺序,下阕从远及近的表达顺序的写法。

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内容。

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词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词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描写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及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制作课件。

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及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词,感知秋色

(一)初读古词,感知词意

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课本图片),老师引入课题:

1、简要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清平乐”是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村居”是题目概括了词的有关内容。(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平乐六盘山》学生说出词牌和题目)。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因此他创作了《清平乐村居》。

2、板书:《清平乐村居》

3、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

4、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

A、“清平乐”中乐读“yue”不读”le”“卧剥”的“剥”读“bao”不读“bo”。“锄”是翘舌音。

B、纠正“翁媪”的读音。

5、逐句默读古词,思考古词大意:每句词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

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词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

7、指导提示学生读好每句词的节奏,师范读并出示课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小组汇报交流不理解的生词,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翁媪:老年夫妻。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顽皮。

9、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整体感知词意。教师小结,成新课堂上部分题目,当堂达标。

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词,品味意境

师讲故事导入: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不知谁家一对老人正在用好听的吴地方的方言在亲密的交谈。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吃呢。

(二)诵读《清平乐村居》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问:

(1)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句应该如何来读?

2、这句写出了简朴的乡间生活,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来。

3、师:请大家轻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思考: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酒让这老两口醉了吗?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朗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一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后交流,在图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在聊天,那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然后小组讨论一下。

4、学生交流了老两口聊天的内容,

学生汇报:

a、老伴啊,今年我们的收成看样子是不错了,等到秋后,给大儿子把婚事办了吧,也了了我们的一翻心事。

B、小儿子不能老在家里玩,等过几天把他送学堂里读书吧。

C、老伴啊,你现在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不知不觉我酒就喝多了。

5、师小结:大家讨论的很好,想象的也挺棒。这户人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也过的和和睦睦,让人羡慕:翁媪之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这对白发夫妻简直陶醉了。作者辛弃疾在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却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此情此景不由的让这位一辈子征战沙场的词人一改激情豪放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这首田园风格的词《清平乐村居》。

6、创设情境,感情诵读。

从这首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满含激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播放古筝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交流,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吗?教师出示:

《破阵子》,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让我们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辛弃疾所作,在风格上是迥乎不同。

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3、拓展感悟: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可惜抱负无法实现,在退隐上饶以后,看到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以及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轻松和谐的画面。不由的写出了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练习设计

1、背诵古词。

2、继续搜集阅读辛弃疾的词,想一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26清平乐村居

上阕环境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下阕叙事

附预习单:

26《清平乐村居》预习单

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思考

1、一边读词一边思考:这首词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

2、请你也来搜集辛弃疾的词,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辛弃疾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词,并读一读。

4、记下你的收获。

成功之处:“词”是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词人、主题探索、融情诵读、激情延伸、对比诵读来完成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中将《清平乐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重在熏陶引领——引入文化因素,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在渗透文学教育,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

让他们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词人的角度,体味词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好、更准地把握诗词韵感。

不足之处:对词人的情感理解上,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对辛弃疾的创作的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词的情感感悟上还需加强。

使用建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迁移旧的知识来学习这种新见文体,是摆在课前的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想了好久,决定发挥教材优势,迁移原来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2、学法: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农村秀丽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THE END
1.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题目标签:杨柳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他们的爱,开始,而不是重新开始,这新到来的蜜蜂之嗡嗡之嗡嗡.杜普将军的巨大雕像静止不动,尽管灵车驶离其高贵之地和哈哈邻近居民.马抬起的右前腿暗示,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5c7b274e010347f688873589e96c7aa5.html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是唐朝高鼎所写()我们熟悉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出自清朝诗人()的诗 A.高鼎 B.于谦 C.高启 D.龚自珍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春烟 A.醉 B.最 C.酔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的下一句是() A.拂堤杨柳醉春天 B.拂堤杨柳醉春烟 C.拂堤杨柳醉春风 点击查看答https://m.shangxueba.com/ask/34663528.html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全诗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https://www.gushiwen.cn/mingju_1165.aspx
4.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前一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出处:清代高鼎 查看《村居》赏析查看“拂堤杨柳醉春烟”解释 * 第一古诗(www.wpr1.com)为大家介绍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前一句是什么?“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前一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诗句出自清代高鼎所著的《村居》https://wpr1.com/ju/qian/%E6%8B%82%E5%A0%A4%E6%9D%A8%E6%9F%B3%E9%86%89%E6%98%A5%E7%83%9F
5.佛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是什么?解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附注:村居【清】 高 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 分析总结。 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33398002045564601&fr=search
6.《法国女孩在重庆2》影评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译文: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http://www.tv-8.com/comment/BoQPgzD/
7.诗画西湖四季拍摄手记鸳鸯沉晓梦,杨柳醉春烟 清晨轻柔的几许春风 唤不醒一对春眠的鸳鸯 微摆的垂柳似一袭青帘 陪伴着它们的美妙幽梦 初玩摄影时,和很多人一样,喜欢追逐日出日落。经常提前研究天气预报和云图,做各种规划,凌晨四点便去爬宝石山,或去苏堤、西泠桥守候日出。天气好的下午无心上班,时不时观望西方的天空,冲到长桥、翠光亭https://www.douban.com/note/826494786
8.庆祝建校75周年我与科大的故事:我我们与科大二、拂堤杨柳醉春烟 那片云彩,飘过浦源路南向,那里水流曲折,草色遥看,雨丝风片,一派春意盎然的水波烟色。 那是测试中心的春天,我的春天,我们的春天,也是黑科大的春天。2011年9月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实验室的艰辛岁月,数不清的实验方案、无数轮的分析测试、堆积如山的本文数据,汇成了一本8万字120页的博士http://news.usth.edu.cn/info/1002/6452.htm
9.(完整版)飞花令:含“江”字的诗句1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1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6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8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19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20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1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2北风卷地白草折,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096489.html
10.春和景明话杨柳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志南有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代高鼎的《村居》耳熟能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https://www.hntv.tv/rhh-3162503183/article/1/1773618682253352961
1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原文翻译与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高鼎描述的放风筝的情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飞到了空中,自由驰骋。对于天性未泯的孩子们来说,放风筝不仅仅能娱悦心情,还有益健康。古籍《续博物志》云:“春风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https://www.meipian.cn/2pwyio20
12.垂柳(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http://www.shahupark.com/product/9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