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村居》欣赏(通用17篇)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在历代流传的经典诗篇中,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清代诗人高鼎,虽然并非大家,却凭着一首《村居》,清新隽永,直抒胸臆,在文学琼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诗人一开始,仅仅用了“草长莺飞二月天”七个字,就把读者引入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图里。绿草在生长,黄莺在飞翔,仔细品味,还仿佛看到了草尖的新绿,听见了雏莺婉转的歌喉,沐浴在二月明媚的春光里,这是一个似静实动的意境。

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诗人笔锋一转,动态的画面跃然纸上。堤岸上的柳树成林,枝条低垂,此时,迎面吹来轻风,嫩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摆,仿若娉婷的少女晃动长袖拂拭着长堤,衬上河面升腾而起的丝丝雾蔼,多么沁人心脾的春之气息!沉浸在这氤氲宜人的场景之中,诗人醉了,于是他把一个“醉”字赋予了“杨柳”,这样的美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

就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放起了漂亮的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结尾两句由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景致渲染的淋漓尽致。“纸鸢”,是风筝的别称,春季放风筝,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如果说春为四季之始,那么儿童即为人生之初,河堤岸边,孩子们奔跑着放飞风筝,嬉戏玩闹,配上一派生机勃勃又如诗如画的景致,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到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写出来,其实已经点明题意:儿童是人生的春天,未来的希望,以此选材立意,更显得诗人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从而成就了一曲春的佳作。

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村居》,描写的是早春二月江南乡村的迷人景致。全诗用词平实,不雕不琢,贴切自然,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春天风景图,写出了一首充满盎然生机的春之歌,在许许多多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之中,可以称得上为佳作。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是,由于古诗含蓄、讲求意境等特点,小学生一提古诗就望而生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想象古诗所特有的意境美,我们用”吟之、歌之、舞之”的方法探求古诗教学的新模式,现以《村居》为例,加以说明。

一、吟之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当我们想起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教学《村居》一课时,老师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老师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自己的头脑中能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二、歌之

艺术之间总有相通之处,天然地形成一种特有的默契。音乐以它特有的节奏美、音律美、流畅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引人穿越时空,构建新形象。在古诗教学中,把古诗配上音乐,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美丽的故事。在执教《村居》一课时,老师配上了优美的民族音乐,学生边唱,边打手语。学生神情专注,完全投入到音乐与古诗结合创造的美丽形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与古诗的理解,再创古诗新意境。虽然学生地这份创造无法外显,但是他们的思维的空间拓宽了,情感的倾注更真实,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的古诗艺术形象更具体了。

三、舞之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在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学生们学习兴趣盎然,课结束了,但是韵味永存。

教学目标

★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会读会写生字。

★能通畅的背诵,熟练的读古诗。

★读古诗想象诗中情景,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几日呀?那是什么季节了?我们学过描写几首春天美景的古诗了,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咏柳》等)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村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农村居住。)

5.介绍作者:高鼎,清朝人。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过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就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所看见的。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看……(放课件)

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所见。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喜欢这美丽的春景吗?同样,诗人陶醉了,他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村居》。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意

1.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分组自由读诗句,划出生字词,给生字找几个词语,再讨论诗句意思。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识字。莺:后鼻音,中间是秃宝盖儿;趁:前鼻音。鸢:上面没有一撇。给生字找词语。

3.指名读诗句,如有不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

4.齐读。再练读。

5.请同学们马上描生字。注意每一笔写在哪儿。

四、借助课件,加强朗读,感悟诗意

1.学习古诗一、二两行诗句

(1)师:同学们,春天到底在哪呢?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仔细看看图,再读读这两行诗句,从哪些字词可以找到春天呢?

(从“草长”、“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可找到春天;从图上杨柳长出绿芽也可找到春天。)

“草长”是什么意思?“醉”呢?

师:谁能把这句诗读一读?

(指名读,如读得不理想,老师范读后再指名读)

师:读得太棒了。让我们看着图轻轻地、有感情地再读一读。

(生齐读一、二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美景呢?(学生发言,说诗意)

(2)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景物具体化。(如“草”是什么样的草?“莺”是什么样的莺?“柳”是什么样的柳?怎样地拂?

学生自由发言

(春光明媚,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自由地长呀长;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

师:诗人用“长”、“飞”、“拂”、“醉”把明媚的春天写活了,沉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突然,“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宁静,原来是------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四人一小组读这两行诗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之后,讨论: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男女比赛读。

小组派代表说说。

(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3.请同学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再背诵。

五、解“醉”,总结全诗

同学们,诗人看到这么迷人的春光,这么欢快生动的儿童竞放风筝的场面,他怎样?可用诗中的一个字来代表他这时的心情?(醉)

那诗中到底谁醉?

1、杨柳醉,醉在蒙蒙的春烟里。

2、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3、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的生长里。

4、黄莺醉,醉在自由自在的飞翔里。

5、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6、诗人醉,醉在迷人的春光里,醉在孩童的欢乐里。

六、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迷人的春景,儿童竞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写出来吗?赶快动笔吧,看谁写得生动,谁写出了诗人的“醉”。

【说教材】

《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组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单元。《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教师应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

本课的目标设为:

1、学会“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字。

2、能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目标1、2、3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的,目标2是依据单元的主题和学生喜欢用多种方式来学习的特点而提的。

四项目标中,我把目标1、2、3作为学习重点,因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朗读。难点为目标4,这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就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美,会有一定难度。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课堂上让学生对词句质疑并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等环节都真正的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而学生回报你的将是惊喜。

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教学过程】

一、“摘苹果”游戏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小朋友,你们瞧!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摘下它们吧!但要摘下它们可不容易,得会背苹果背后藏着的一首诗。

游戏后小结:看来大家这次不仅是苹果丰收了,而且还是诗歌的大丰收。

导入:你们还想在自己的诗歌宝库里再添一首诗吗?那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歌《村居》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童趣。课前通过游戏情境设置既复习了以往背过的诗歌,又激起了他们对学诗的愿望,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1、出示诗歌,自由轻声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了做个成功的手势。

2、出示7个生字:

①练读;

②指名读;

③猜读(请一生上台不让看到生字,师指定一个生字,他再转过看指着黑板上全部生字中的一个问:“是不是x字”猜对了大家就说:“是x”,他就回去,猜错了大家说“不是x”,这位同学继续猜下去,猜中为止);

④齐读;

⑤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3、指导书写“忙”字:

①学生观察“忙”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试写;

②师范写,强调“忄”的写法;

③生再练写;

④同桌互评,把认为写的好的字打上圈。

4、再读古诗在不理解的词句旁注上“?”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去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写字环节我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一步把阅读和质疑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疑,在疑中加强读。

三、诗之境,画中悟

刚才有的小朋友对有的词句不理解,现在请看看这幅图就会懂了,我把与古诗内容相应的一幅画出示后,学生便进入了自主探究之中。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能使大脑抑制转为兴奋,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则要为他们营造恰当的氛围,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每一行古诗对应的画面,学生就会指着草地和黄莺念“草长莺飞二月天”,指着杨树、柳树念:“拂堤杨柳醉春烟”;指着放风筝的儿童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图画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并且弥补学生思维不成熟的缺陷,填补了想像与联想的空白。

四、诗之韵,读中品

通过前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进入了情境,此时是学生朗读的最好时机。我设计了读的三部曲:

第一步多种形式合作读,如表演读、分行读、比赛读、齐读、评读(有的读,有的评价),读的方式小组可以自主选择;

第二步展示读,教师要及时点评,并要穿插自己的示范读;

第三步闭眼想像读。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部由师生共同演奏的乐曲,那么其主旋律应该是读。尤其是诗歌教学,一定要将读进行到底,韩愈在《讲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中”。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时还需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诗之趣,乐中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在学生充分地读诗后,如果出现一点音乐,可以增加气氛,加深记性,更重要的是能拨动人的心弦,我选用了一个悠扬的曲子《湖岸黛柳》,此曲的意境、情趣与这首诗相符。我相信当乐声响起后学生的身心一定都会沉浸其中,他们的读书声将与乐曲声融合在一起,我要把它录下来,让他们有成就感。

六、诗之情,玩中感

我想这时学生的心里早已按捺不住了,他们也多么想出去感受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啊!这一环节刚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我要带他们去附近一个景致相似的地方放风筝。

要感受到放风筝的情趣,必须让孩子去亲自放放风筝,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情境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之中。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更真的情感。

七、最后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下节课举办诗歌朗诵会。

新课标前言里讲到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能力一定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

古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熟悉“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新词卡片,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春晓》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认读生字“古诗”,并书写生字“古”:

⑴出示:“古诗”。提问:怎么念啊?(指名回答)

⑵你会背古诗吗?谁还会背古诗?

⑶那大家会背什么古诗呢?同学们可以说说古诗的题目,也可以背背古诗。(指名说或背,也可以请小朋友领背)

⑷刚才有小朋友和我说不仅能读,能说能背,还会写。(出示“古”字)要把这个字写好,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呢?(指名说再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出示:“古诗两首”。一起读。

这里有个生字:“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吗?

指名读古诗题目:“春晓”和“村居”。注意“春”和“村”的读音。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春晓》。

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

春天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你们指导都有哪些花是在春天开的吗?(出示春花的课件,学生欣赏)这花一开啊,春天就更美了。

2、理解诗题:晓是什么意思?(早晨)春晓连起来理解就是?(春天的早晨)

3、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学生注意听)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他是大诗人李白的朋友,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三、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注意老师的停顿。

2、认识文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4、自由读。

孩子们,你们的发音真准啊!想把这首诗读得更美些吗?好,我们先来瞧瞧诗里说了些什么!

四、深入理解

1、感受“春眠不觉晓”中舒畅的感觉。

我们先学习前一句诗句,谁来读一读?生读:春眠不觉晓。

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觉得第一行中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觉”是什么意思?“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眠”是睡觉的意思。现在你能把这行诗句的意思告诉大家吗?

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睡的这么舒服,醒来后伸伸懒腰,你会说什么?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妙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呢?

生读、指名读、全班读

2、感受“处处闻啼鸟”的美好意境。

哪里有小鸟的叫声?什么是“处处”?学生闭眼,全班学生学鸟叫,说说自己的感受。

朗读诗句。

3、感受后两句诗所蕴含的感情。

(出示课件:花落了一地)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样?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惋惜之情。

五、感情朗读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情感朗读这首诗歌呢?

(1)确定读诗的情感:赞美、喜爱(2)自己朗读(3)和同桌交流(4)指名读、评评

六、在想象中唤醒学生的思维

1、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诗句的意思,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诗句的内容变成一副画呢?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2、师(旁白)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各色鲜艳的花都开了,在这美丽的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只听到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可是昨天夜里的一场春雨,不知道会打落多少花啊!(生做陶醉状)

3、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提示:我好像听到小鸟们停在树枝上互相打招呼:“你早!你早!”

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撒在了水面上。

我真想变成一片花瓣儿,像小船儿一样漂向远方。

我仿佛听到春雨沙沙地下着,看到柳树的枝条上又抽出了一片新绿,桃花的花苞一下子胀大了。

4、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上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七、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古诗首眠处闻

2、指导书写:声多处知

【板书设计】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村居》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2、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乐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3、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的字词句出来。

2、检查生字,指导识字“村、居、醉、烟、童、散”

(1)读准音(学生之间互相检查)

(2)个别字形分析

(3)字一词一句相结合

3、检查指导读课文

引导:

(1)读准字音

(2)注意读时的节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教师读,学生比较,然后续读。

4、师:我们读了古诗,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草、柳树莺、小朋友放风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师:那么,诗人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古诗的前两句。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想一想我们读的诗句,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试着说,教师小结。

(1)师:“草长”,小草开始发芽了,什么颜色?你见过吗?在哪儿见到的?你的心情怎样?

(2)师:“莺飞”黄莺是一种鸟。它在天上飞来飞去,它的心情怎么样?春天来了,有鸟儿在天上飞着,自由地唱着歌,你的心情高兴吗?

(3)师:我们怎么样读这一句诗呢?看谁能读出诗人那高兴的心情,看谁读出自己高兴的心情来。

接着引导:

“醉、春烟”的意思,想象画面

(1)醉,陶醉的意思。杨柳在古时候指的就是柳树。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摆动,像什么呢?

(2)春烟,先想象一下是什么样子的。远远的看到柳树一行一行,春风吹拂,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根根细细的柳枝,而是一片片的绿色,在春风中飘荡,有云烟的感觉。

(3)师:把两句诗放在一起,练习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读出心中的情。

2、师:那么,诗的三四句呢?同学们自己先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师:“散学”可以换成哪个词语?(放学)

(2)师:“纸鸢”就是风筝;

(3)一个“忙”一个“趁”写出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一说。

师:谁能读出,小朋友急切,高兴的心情?

四、整体品味,进入诗境

1、听录音,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2、师:这首诗先写景,再写孩子们的活动,有景有情,有静有动。

3、师:想象古诗内容,练习背诵。

五、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忙”

2、分析字型,认记生字(自主分析)

3、练写生字

板书设计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提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冉茂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村居》一诗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该。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古诗说明

1、诗意描述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莺”“拂”“鸢”“长”

“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

三、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cai课件、版画

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

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多种形式检测)

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生生交流。(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

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

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教学目的】

1、读顺古诗文字,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训练。

2、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置疑解疑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画意入题,激发兴趣

1、谈话:

2、学生交谈。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请大家按一定顺序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并说说看了画面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出示插图)

4、学生交流。

5、谈话:

清朝诗人高鼎在有一年的春天亲眼目睹了这一画面,并且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村居》。

(板书课题)

6、齐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文字

1、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边听边想,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检查生字和古诗朗读。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检查古诗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尝试释疑,读懂内容

1、这首古诗的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回答。

3、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看看弄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并把小组同学学习中共同的难点找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4、学生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学习结果:

⑴拂:做动作帮助理解。

醉:联系生活经验(喝醉酒的样子)帮助理解。

⑵结合插图及生活经验理解句意。

6、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谈听后感受。

(鼓励学生结合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

1、朗读前两句。

抓住“醉”字,对照图画,联系往年见过的春日美景体会那种陶醉的感觉,然后将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

3、朗读后两句:

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和当时的的心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读这两句诗。

自由练读。

4、反复练习朗读:

生生、师生比赛读。

五、合理想象,还原意境

1、播放音乐,教师根据诗意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展开想象。

2、说说刚才你在自己的脑海中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何感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创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面对着这迷人的景色,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

4、那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面对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来吟诗一首吧。

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面对画面吟诵古诗。

六、课外延伸,深化拓展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学完这首古诗后,你最想干什么?

(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想象)

2、古人特别喜欢赞美春天,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春天的优美诗歌。请同学们课下每人搜集两首,练习朗读,准备举行“春天,我爱你”古诗朗诵会。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二、教材说明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录音带(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3个字,要求认识4个字。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

烟:要用形声字规律记字形和字音。

趁: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c”。

纸: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z”。

长:多音字,本文读zhǎng。

莺、拂、堤、醉四个字只识不写,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

2写字教学。

要一个一个指导学生把要求学会的字写好。注意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趁: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脚要写长些,包住里面的“”。

纸:右边是氏字边,不要在下面多加一点。

(三)词句教学

村居:在农村居住。诗以《村居》为题,指诗所写的情景是在农村居住看见的。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春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本课难理解的字词不多,大多数词句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诗句的大意可根据词语意思和生活实际了解,以下描述供教师参考:

早春二月,草儿发了芽儿,黄莺唱起了歌,

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

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不要让学生死记如上的句意描述,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四)朗读、背诵指导

朗读、背诵是小学低年级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指导的重点。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古诗,可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了。所谓理解地读,就是读出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要逐句地指导,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通过读加深理解诗的内容,加深体会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朗读,可参考如下示例。

拂堤杨柳/醉春烟。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可看图练习背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是教学重点内容,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是想象能力训练。为了做好此题,教学中应多方面着力渗透: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结合词句意思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情境;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

在充分渗透的基础上,做诗情画意的想象和表达练习会变得容易。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最近学习的几首古诗都是写自然景物的,谁来背一背其中写春天美景的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

2解题,引导看图。诗题《村居》,表示诗中写的情景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那么,诗人村居时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二)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边听边看图。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生字。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六)看图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八)完成课后第3题:进行想象、口述训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指名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指名朗读,正音。

⑷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读──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教学反思】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诗,在今天的教学中,又赋予它新的涵义。让古诗融进生活,让学生融进古诗,体会到古诗背后的内容,使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对祖国古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

春天是儿童的,在烟花三月美丽的日子里,使儿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快乐和理想。儿童是春天的,儿童属于春天生机的组成部分,儿童身上散发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细胞和色彩。当学生体会到儿童与春天融为有机的一体时,古诗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学生挖掘并吮吸着,可谓水到渠成。

长春版二年上册第一板块《快乐地玩》及《村居》教学建议

[板块分析]

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不尽的魅力。刚刚结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的学生们,重返校园便能接受《快乐地玩》这样一份殊的礼物,这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再高兴不过的了。

本组教材正是抓住了儿童喜欢玩的天性,以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一首构思新奇的诗歌和一篇极其贴近学生实际的现代文呈现给了他们一方触手可及的游戏天地。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回味起儿时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童心,与学生们一起去品其间的乐、感其中的趣。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去主动学习,了解同学们都喜欢玩什么,怎么玩会更有趣,也可以自己动脑创编适合自己的游戏。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把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

《村居》

一、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正在春光中陶醉。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绘出了明媚的乡村春景,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四、学情分析

1、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许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愉快的暑假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假期里体验到的快乐,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2、刚刚开学,许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一定出现许多问题,在指导写字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姿势,为下一步的写字奠定基础。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读诗、背诗、识字,写“村、居”两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古诗和生字,写六个字,处理课后练习。

六、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七、几点思考:

1、关于古诗

2、关于识字

3、自编短文,复现生字,巩固生字:

在一个小山村居住着许多人。春天到了,堤岸(àn)两旁的杨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yáo)来摆(bǎi)去,像喝醉了酒。几个孩子因为放学很早,就趁着家家户户冒起炊(chuī)烟的时候,在一起散步。

4、关于写字:很多老师反映,要写的字在课堂上总是指导不完,有的就让学生回家自己去写,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

(1)分散写字。把要写的字落实到两节课来写。第一节写“村、居”两个字,要注意“居”的里边写的要宽一些。

(2)重点指导,归类把握。指导“烟”,因为这里有一个新部首,“散”和“放”在一起指导,有相同的偏旁,但写法不一样,一个是左大右小,一个是左小右大。

(3)放手观察,自己摩帖。对于笔画少,字形比较简单的字,建议让学生在独立观察中完成,老师加强巡视。

还需强调的一点就是,写字的要求要高于一年级,不仅写对,要写美观。

5、关于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后7个生字,会写“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村居》,背诵《村居》。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6、学习全诗:

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7、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村居》教学反思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汪晓华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

《村居》教学后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城西小学杨蓓佳

《村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景色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全诗写出了春色的秀丽和孩子们的欢乐。

学习这首古诗,我设计重点是朗读和背诵指导,先范读和放多媒体课件的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自然地理解课文的诗意。体现了“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理念,也说明了古人们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村居》解读

江苏省连云港市南洋国际学校陈学壮

问言谁“醉”,却道春光明媚诗中的一个“醉”字,真是令我深深地陶醉、沉醉!

一个“醉”字,让我有痛饮酒后的醉醺醺的感觉。

读诗的人醉在其中,试问,诗中谁醉?为何而醉?

一、杨柳醉,醉在春烟里。

二、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三、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地生长里。

四、黄莺醉,醉在清清脆脆的歌唱里。

五、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六、诗人醉,醉在田园的春光里。

春光明媚,草自由地长,莺自由地飞,柳枝随意地拂动,儿童自由地放飞,诗人自由地散步,在自然的绿色怀抱里,春光明媚得叫人心醉!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

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1、出示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

开火车读。

1、学习一、二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②指名说,老师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③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④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⑤全班读第二句。

⑥看课件师配音说:

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⑦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⑧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⑨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⑩全班齐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句:

①指名读。

②老师解释:

“纸鸢”就是指风筝。

③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

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④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⑤男女比赛读。

⑥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

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1、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2、展开丰富的想像,扩充古诗的内容,并写成一篇记叙文。

一、交流生活,铺垫感情。

阳春三月,同学们到野外去游玩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确定一个表达的中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选择材料)请你具体地说说有这种感受的经过。(练习表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二、复习《村居》,指导选材。

春天的景色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历代的诗人、作家都用自己的笔赞颂春天,反映春天的特点。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村居》,诗人高鼎是怎么来反映春天,赞颂春天的特点的呢?

出示古诗,讨论要求学生说出两点:(1)作者选取一个典型的地方描写具体的事物,反映春天的美丽。(2)他具体描写春天一群孩子放纸鸢的情景,反映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这理解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改写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复习来解决它,是对的。)

三、指导改写,意译古诗。

1、确定改写的人称。

假如你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情景,该怎么来告诉别人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改写。)

2、想象经过,确定重点。

写这个故事时,想一想,作者在春天去游览,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景色。他仅仅只是看了一处吗?不是的。但他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和事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那么,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求学生想像作者观赏的经过,提示突出写好诗中的两个情景。)

3、练习改写。

4、交流。

四、欣赏例文,归纳方法。

(课本中的例文可以作为学生欣赏、比照的对象,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语言表达上与例文不相同,与同学不一致的地方。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的基本上,欣赏归纳古诗、改写古诗的一般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改写的能力。)

THE END
1.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题目标签:杨柳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他们的爱,开始,而不是重新开始,这新到来的蜜蜂之嗡嗡之嗡嗡.杜普将军的巨大雕像静止不动,尽管灵车驶离其高贵之地和哈哈邻近居民.马抬起的右前腿暗示,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5c7b274e010347f688873589e96c7aa5.html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是唐朝高鼎所写()我们熟悉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出自清朝诗人()的诗 A.高鼎 B.于谦 C.高启 D.龚自珍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春烟 A.醉 B.最 C.酔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的下一句是() A.拂堤杨柳醉春天 B.拂堤杨柳醉春烟 C.拂堤杨柳醉春风 点击查看答https://m.shangxueba.com/ask/34663528.html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全诗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https://www.gushiwen.cn/mingju_1165.aspx
4.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前一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出处:清代高鼎 查看《村居》赏析查看“拂堤杨柳醉春烟”解释 * 第一古诗(www.wpr1.com)为大家介绍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前一句是什么?“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前一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诗句出自清代高鼎所著的《村居》https://wpr1.com/ju/qian/%E6%8B%82%E5%A0%A4%E6%9D%A8%E6%9F%B3%E9%86%89%E6%98%A5%E7%83%9F
5.佛堤杨柳醉春烟的上一句是什么?解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附注:村居【清】 高 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 分析总结。 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33398002045564601&fr=search
6.《法国女孩在重庆2》影评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译文: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http://www.tv-8.com/comment/BoQPgzD/
7.诗画西湖四季拍摄手记鸳鸯沉晓梦,杨柳醉春烟 清晨轻柔的几许春风 唤不醒一对春眠的鸳鸯 微摆的垂柳似一袭青帘 陪伴着它们的美妙幽梦 初玩摄影时,和很多人一样,喜欢追逐日出日落。经常提前研究天气预报和云图,做各种规划,凌晨四点便去爬宝石山,或去苏堤、西泠桥守候日出。天气好的下午无心上班,时不时观望西方的天空,冲到长桥、翠光亭https://www.douban.com/note/826494786
8.庆祝建校75周年我与科大的故事:我我们与科大二、拂堤杨柳醉春烟 那片云彩,飘过浦源路南向,那里水流曲折,草色遥看,雨丝风片,一派春意盎然的水波烟色。 那是测试中心的春天,我的春天,我们的春天,也是黑科大的春天。2011年9月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实验室的艰辛岁月,数不清的实验方案、无数轮的分析测试、堆积如山的本文数据,汇成了一本8万字120页的博士http://news.usth.edu.cn/info/1002/6452.htm
9.(完整版)飞花令:含“江”字的诗句1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1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6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8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19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20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1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2北风卷地白草折,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096489.html
10.春和景明话杨柳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志南有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代高鼎的《村居》耳熟能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https://www.hntv.tv/rhh-3162503183/article/1/1773618682253352961
1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原文翻译与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高鼎描述的放风筝的情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飞到了空中,自由驰骋。对于天性未泯的孩子们来说,放风筝不仅仅能娱悦心情,还有益健康。古籍《续博物志》云:“春风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https://www.meipian.cn/2pwyio20
12.垂柳(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http://www.shahupark.com/product/9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