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极负盛名的华侨企业家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中,创建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1909年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顺应“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的时代潮流,得到了爱国人士和百姓的拥护。从创建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其发展经历了曲折历程,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实业救国历经沧桑
蒲公英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总部旧址。
这是一幢颇具东南亚寺庙风格的建筑。它建于1915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5层,建筑面积达3874平方米。整个建筑通体呈灰白色,坐北朝南,稳健而有气势。沿东大名路的一侧,可以看出建筑被横分为3段,用水平线条划分,规整对称。
这座漂亮建筑,就是100年前建于上海东百汇路(今东大名路817号)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以下简称南洋公司)旧址。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建筑。提起南洋公司,总会勾起人们对简氏兄弟实业救国、与外国烟草公司抗衡的历史记忆。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不少早年出国打拼的华侨此时也选择回国创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创始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1905年3月,简氏兄弟在其叔父简铭石和朋友的帮助下,集资10万元,在香港正式成立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和许多民族企业家一样,简家兄弟创办烟草公司并取名为“南洋”,是为了表示与设在天津的北洋烟草公司一致对外。
广东南洋烟草公司是20世纪我国卷烟工业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享有盛誉的烟厂之一。当时公司生产的“飞马”“双喜”“白鸽”等品牌卷烟在市场上备受欢迎。不过,由于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较为落后,并受到英美烟公司的竞争与打击,公司在开办3年后因亏本而歇业。1909年2月,简氏兄弟在叔父的全力支持下,重整旗鼓,再度开业,并将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简氏兄弟提出“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得到各界人士的响应,顺利打开了销路。到1911年,公司始由亏损转向赢利。
1915年冬,简氏兄弟向北洋政府申请注册公司,在报请立案时,明确提出了要“兴国货而挽利权”,积极参与提倡国货运动。1916年冬,简氏兄弟在上海东百汇路的这幢建筑里开设了分厂,置有6台卷烟机,千余名工人。1918年,公司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改上海为总厂。在提倡国货运动的支持和推动下,他们不断排除英美烟公司各种竞争手段的压力和3次企图吞并的图谋,公司营业额逐年增长。因出货供不应求,他们随后在广州、汉口、北京等地设立分厂,并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营销机构,拓展产品销路。
南洋公司发轫于香港,崛起于上海,在内挤外压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国内历次提倡国货运动和社会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得以生存和发展,成为当时唯一可以与英美烟公司相抗衡的民族卷烟企业。二者之间的斗争,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到被官僚资本控制之日止,一直持续了30多年。
南洋公司从1905年创建到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几经风雨,几度沉浮,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是与外国烟草资本抗衡的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的一面旗帜。时至今日,岁月沧桑,已物是人非,却抹不去以南洋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
百年建筑风采依然
华杰
南阳大楼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卷烟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南阳大楼(现名)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据中国烟草博物馆馆藏史料记载,南阳大楼的前身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卷烟工业的杰出代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总部。
南洋公司上海总部旧址由5幢建筑组合而成,与黄浦江一路之隔,相距外滩仅数百米,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早在1994年,这里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人们驻足楼前依然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氛围。现在,这座建筑群是上海实业公司(目前香港南洋烟草的控股股东)的商务中心,5幢楼宇分别开设了商务办公、宾馆、酒家、超市等多种现代社会业态,百年大楼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1915年,简氏兄弟决定将公司重心由香港转移至上海,经过实地考察,先租后买了位于东百汇路的一所私人栈房,改建为厂房后开工生产。1917年,简氏兄弟又于附近购地增开新厂房,为不久后公司总部北迁上海奠定了基础。
根据1917年5月18日南洋烟草沪局(南洋公司在沪销售机构)负责人李叔孝写给简照南的函中所述,厂房扩建有4家设计公司竞标,其中3家是外国公司、1家为中国公司。从建筑的整体风格来看,当年应该是外国公司中标。1919年9月12日的《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一篇《中华国货调查会编辑主任宋似我参观南洋上海烟厂记》,报道称“该厂地址位于百汇路之北端,占地之广,建筑之伟,盖无代言……”
南阳大楼是旧址中的主楼,坐北朝南,高5层。建筑被横分3段,左右各相连一座3层高裙楼,主楼顶端两侧建有两个相向规整的东南亚寺庙风格塔楼,格局稳健而气势庄重。主楼外观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整个建筑以正中为中轴线,两侧对称设计。中间底层是向里收缩的长方形内廊,穿过内廊进大门便是大厅,可供来往的人休息或停留。主楼立面平滑无外延式阳台,底楼和顶楼外立面分别为连续小圆拱窗设计,2~4层的外立面则环绕大矩形玻璃窗,在表现建筑外形美的同时保证了室内采光。
主楼为南北向建筑体,与另外几幢辅楼相偎,主辅楼之间通过建造高架通道相连。主楼东侧的小型广场,建有花园草地、人物雕像等,环境优美。远观整幢建筑,外形简洁、明朗、流畅,凸显了立体效果。
据史料,南阳大楼是南洋公司上海总部的第四工厂。当年南洋公司业务发展之后,香港及上海原有的3个工厂虽然“开足马力”,但卷烟仍供不应求。于是,公司决定在上海另辟新地建造第四工厂,新工厂于1921年竣工。
新建烟厂的宏大规模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万商云集的上海滩引起了巨大反响,各路媒体争相报道。1922年11月出版的《工业杂志》就对此作了详细描述:“该屋乃钢骨水泥所造,系现代最新式之工厂……地基皆系钢制成小方孔式,每方孔内,皆树福州木杆,故甚坚实……厂内装有升降梯2座,以便运货上下……该工厂亦可谓近时之模范厂矣。”从这段报道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各界对南洋烟草上海新厂的建设质量评价很高。1937年8月13日,工厂在“八一三”事变中遭遇了炮火浩劫,虽然厂房内的重要设备、烟叶原料都遭日军焚毁,但是坚固的建筑却巍然屹立,可见当时建筑工程质量之高。
抗战胜利后,南洋烟草上海总厂于1946年5月恢复生产,这段曲折的经历也使南阳大楼成为“淞沪抗战”的一个历史见证。上海解放后,其于1949年6月25日起正式由上海军管会实施监督与保护,从此南洋烟草上海总厂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解放后,南洋兄弟烟草上海总部旧址一直为上海市政府下属单位使用和管理,60多年来虽部分内部功能已经改变,但基本完整保存了当年的风貌。
笔者置身于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建筑中,望着蒸汽管道缝隙中弥漫出来的气雾氤氲,眼前仿佛浮现出中国民族卷烟工业先驱者奔走奋斗的身影,耳边也依稀响起卷烟机器的隆隆轰鸣。作为上海遗存不多的烟草工业遗产,南阳大楼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卷烟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对挖掘南洋公司的百年品牌“双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有着重要的实证意义。
宋子文为何收购南洋公司
黄建中
1937年,宋子文入股南洋公司,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宋子良、杜月笙也成为公司董事。据史料记载,南洋公司当时已是经营不善、奄奄一息,宋子文收购这样一个公司意欲何为呢?
2014年12月2日,笔者应邀参加广州市大元帅府纪念馆主办的“缘起缘落——宋子文与广东”国际学术研讨会,当面请教有关专家,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1922年,在南洋公司最辉煌的时候,创始人简照南突然去世,成为南洋公司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简照南逝世后,南洋公司的经营日渐下滑,1924年的利润骤降到47.9万元。简玉阶削减了自己的年薪和活动经费,以表示自己对南洋公司的贡献不如其兄长。与简照南相比,简玉阶不够果断坚毅,家族生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简氏家族的几个人无视简玉阶的管理权威和其他专业管理人员的意见,使公司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1928~1929年,南洋公司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后来几年虽然有所复苏,但是年度利润再没有超过60万元,仅为简照南时代的一个零头。1931年,公司仅有76万利润,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宋子文愿出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简家三分之一的股权,但被简家拒绝。
上世纪30年代初,日寇占领东北,日本烟草迅速覆盖东三省和华北市场,南洋公司发展空间进一步遭到挤压。到1936年,公司利润只有30万元。简玉阶独力支撑公司业务,已感力不从心,更谈不上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于是简家主动向宋子文求援,愿以低价让给宋子文20万股,并把自己保留的20万股交由其掌握。于是,宋子文入主南洋公司,其弟宋子良和沪上名人杜月笙成为公司董事,简玉阶降为第四大股东。宋子文入主以后,南洋公司暂时得以维持。抗战时期,公司在上海的工厂被日军炸毁,大陆市场几乎全数丧失。
国内研究宋子文的专家认为,1935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批民营银行、钱庄、工商企业破产倒闭,宋子文入股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客观上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挽救了它们。因为南洋公司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民营卷烟企业,与英美烟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如果南洋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掉,中国烟草市场将会被洋烟垄断。但是,问题是宋子文当时的身份是公私要职一身兼,动用的是广东银行的资金,因此被有关史料认为是“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掠夺和控制”,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宋“贪腐”的证据。
尽管宋子文入主民族企业的方式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如果没有宋子文当时的出手,南洋公司将难逃破产命运,它所创立的“双喜”品牌,也许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之中了。
作者系中国烟草博物馆特约撰稿人
老股票见证南洋公司公私合营
股票正面。
笔者收藏有一张股票原件,它虽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票面上的文字图案蕴含的信息量很大,不但见证了一家大型烟草企业公私合营的历史,而且透过股票,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
在这张发行于1959年的股票上,公司名称是“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编号为“(乙)第00261号”,股东是“罗兴祥”,共分为5股,每股为人民币8万元(折合新人民币8元)。
1951年4月,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董事联席会议,通过公私合营协议,企业改名为“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上有6位董事签名盖章,分别是:
龚饮冰——董事长,公方代表。解放初期他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也是一名银行家。
简玉阶——副董事长,私方代表。1922年,南洋公司的创办人之一简照南在上海病逝,简玉阶继续经营其兄开创的实业,接任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简玉阶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5名工商代表之一,随后被任命为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后又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至1957年去世,终年80岁。
蔡北华——董事,公方代表。原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
陈望岐——董事,私方代表。生平不详。
简日林——董事总经理,私方代表,简照南之子。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赴美留学入斯坦福大学,获学士学位,1947年在南洋公司任协理。曾任上海市卷烟工业同业公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上海市人民代表。
在股票的左下角有一个刻有“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凸字的鲜红钢印,背面右上角贴有一张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面值200元。
这张老股票的独特之处是它的防伪措施。整张股票覆盖了淡绿色的防伪水印图案,用放大镜仔细观看,可以看到5包卷烟围绕着南洋公司的徽标——齿轮与“南洋”字样。5包卷烟分别是公司的5个品牌:“双喜”“百雀”“红金龙”“白金龙”,还有一个因太小无法分辨。这样精细周到的防伪措施和对企业品牌的形象宣传,值得今天的企业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