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文化形态。或者说,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本次心雅通识学会便采访了我校“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胡梦颖老师,听胡老师讲一讲旅游文化那些事儿。
【课程简介】
《中国旅游文化》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通过分地域和分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体验祖国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壮美的自然风光,理解和掌握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并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提高学生未来深度旅行的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感知能力。
【教师简介】
胡梦颖,浙江衢州人,1987年生,讲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副主任。201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为东京大学“CSC创建高水平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翻译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承担《外国文学(双语)》、《西方文化与礼仪》、《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近年来先后在《浙江学刊》、《翻译史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举办的国内外学术活动。2020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
【采访和交流】
Q1:老师,您认为了解旅游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A1:在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出去旅游受到阻碍,但是心灵可以走出去,当人们走过不同的地方,见过不同国家的时候,心境自然会得到提升,对待身边人和事都会更加宽容,这也是对视野的扩展。其实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大家毕业参加工作,旅游其实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视野太过局限的话,人就会变得比较狭隘。
Q2:旅游文化研究将重点放在旅游者的身上,您能为我们举例讲讲不同的旅游者在同一趟旅途中的区别?
A2:其实不必要把视野局限在一个旅游者的身上,包括我们在旅途过程中旅游的方式,还有旅游的目的地,这些我都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验,所以这个旅游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然后还有的话,每个人对于同样的一个旅游景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的出身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然后个人的学识,知识的积累其实也各不相同,兴趣爱好和性格,性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旅途中大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中获得了满足即可。
Q3:现在全国各地遍布很多旅游景点,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就当下的旅游业发展,您有什么看法?
A3:当下旅游业,看上去是在蓬勃的发展,但是实际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好好的自然景点里面添加各种不和谐的人文景点,比如人文的各种建筑,然后大量商业景点可能被过度开发,于是当地这些本来淳朴的名土风情可能就遗失不在了。当然这个问题应该以旅游文化发展来背锅,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如何在面对这些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之下,依然能够守护自己内心的那方净土。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应该是我们以后长久都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应该向着世界高水准的方向去努力,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首先,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其次是国民的审美水平。目前有大量的景点在被修缮或被整改后,就变得惨不忍睹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另外许多景点存在乱收费的问题,这些有待去规范。
Q4:现在很多人出去旅游都喜欢拍照或者吃美食,您觉得在旅游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根本;而一个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人,其内在的涵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