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文化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烟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这是首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的问题

3.再以大学生普遍爱穿的牛仔裤流行风为例

1.1原理将已粉碎的样品,置于微波消解罐中进行消解,将样品中的硒还原成四价硒,用硼氢化钾(KBH4)作为还原剂,将四价硒在盐酸介质中还原成硒化氢(SeH4),由载气(氩气)带入原子化器中进行原子化,在硒空心阴极灯照射下,基态硒原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再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硒的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1.2试剂与仪器设备

1.2.1试剂:本方法所用的试剂为分析纯或优级纯,测定用水为去离子水或同等纯度的水。氢氧化钠溶液(2g/L);硼氢化钾溶液(20g/L);盐酸1+1;30%的过氧化氢;铁氰化钾100g/L;硝酸;硒标准贮备液(0.1mg/mL)。

1.2.2仪器设备:AFS-82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吉天仪器公司),配有硒空心阴极灯。MDS-2003F非脉冲式自动变频微波消解仪(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2分析方法及测定

2.1样品前处理:称取0.3~0.6g(精确到0.1mg)已粉碎后茶叶样品于消解罐中,加入8ml硝酸,预处理30分钟后补加2ml硝酸,1ml过氧化氢,于微波炉中消解。消解条件:压力由0.4Mpa分五个工步逐步升至1.6MPa,并保持5min,消解至溶液澄清透明。

待消解罐冷却后(用微波消解仪自带吹风机加速冷却),加入5ml6mol/L盐酸,加热15分钟(用微波消解仪自带加热板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取10ml消解液加入50ml容量瓶中,加入盐酸(1+1)12ml,铁氰化钾4ml用水定容至刻度。同时做空白试验。

2.2标准系列的配制:吸取硒标准贮备液于50mL容量瓶中。配制相当于硒的浓度0.0、5.0、10.0、30.0、50.0、70.0、100.0ng/mL。

2.3测定

2.3.2测定步骤,按以上设好仪器最佳条件,输入有关参数,点燃原子化器炉丝,稳定10~20分钟后开始测量,连续用载流进样待读数稳定后,用标准系列零管进样,确定空白值,然后转入标准系列测量,绘制标准曲线。再依次进行未知样品溶液测定。测定完毕后,可将测定结果打印出来。

3结果与讨论

3.1仪器条件选择单测茶叶中的硒,考虑到硒的浓度较低,灯的寿命等多种因素,经实验选择负高压为300~325V时,灯电流硒为75~85mA、,载气为400~600mL/min,屏蔽气为800~1100mL/min,硼氢化钾的浓度为1.5%~2.5%时,因而仪器条件可选择此范围。

3.2不同种类酸及酸度的影响选择了盐酸、硫酸、硝酸、磷酸作介质。实验证明盐酸、硝酸作为硒的酸介质较好。实验表明可选4%~12%的盐酸作介质,本次试验选用了10%HCL。

3.3KBH4溶液浓度的选择,试验表明,当KBH4浓度过低时,还原能力较弱,灵敏度低;当浓度在1.5~2.5g/L时基本稳定且达到最大值,本次试验选取2.0g/LKBH4溶液。

3.4共存离子的干扰在研究硒测定的干扰时,在含5ug/L的硒标准溶液中加入以下金属离子0.5mg/L(As、Fe、Sn、Pb、Sb、Cd、Cu、Hg)与未加干扰离子的标准溶液比较,荧光强度改变±8%以上即视为对它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结果为未加干扰离子的荧光强度为588.4,加了与上面相对应离子的荧光强度分别为614.7、612.7、621.8、563.6、570.9、608.8、607.7、561.7,可见都在588.4±8%(541.3~635.5)以内,各金属离子对硒的测定无干扰,在样品测定时,可以不加掩蔽剂直接测定。但在加入钙、锌这两种离子时,对结果产生了影响,实验中加入铁氰化钾可消除干扰。且铁氰化钾对硒的荧光强度没有影响。

3.6检出限根据仪器设定的测定检出限,连续测定空白溶液15次,用3倍空白样品荧光值的标准偏差除以标准曲线斜率即为本方法最低检出限,硒为0.22ng/mL。

3.7精密度测定不同产地的硒含量的茶叶样品各八次,求硒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结果如表2:

3.8回收率选择四个茶叶样品,在茶叶样品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硒标准溶液,测定样品的加标回收率,见表3:

4结论

摘要:目的: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茶叶中富含一定量的硒,由于茶叶本身作为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抗癌等保健功能的食品,含有微量的硒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更加强了茶叶的保健效果。建立微波法消解样品,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本地区某企业茶叶中微量的硒方法。方法:用微波消解茶叶样品,原了荧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在在最佳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22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7%,样品测定硒的加标回收率为97.7%~100.9%。结论: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对茶叶中硒测定,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能满足日常对茶叶开展硒的检验要求。

关键词: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茶叶硒

参考文献:

[1]水质分析大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2]中国卫生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徒手绘画、电脑辅助(CAD、电脑效果图、CG)设计表现进化

近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设计图纸也毫无抵触地引进数字化技术。一旦图纸被CAD同化,就必须以它为基础安排工作,从对方案的各种探讨,到方案的修改、复制等,从现在逐渐完善的设备环境来看,我想恐怕再也不会回到用手制图的时代了吧。但是现在也只不过是一种绘图工具,掌握它还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随着电脑进一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普及到随手可用的状态,就会成为很普通的思考工具,成为生活的一个要素,这一天我想不会太远了吧。

我想它还会逐渐成为对加快世界建筑均质化进程的第二次浪潮,从CAD和CG制作出的图纸来看,很难产生有个性的表现。而从手绘制的图纸中可以看到制图人的思考、困惑、文化背景等内容。CAD绘制的图纸乍一看表现力很强,甚至看似有很充实的内容,但是无论是谁绘制的图纸都会呈现出相同的表现。还可能会出现在建筑图中极其重要的功能缺陷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CAD绘制的图纸表达不出制图者的思维、犹豫,往往存在本来没有处理好的细部也会被掩盖过去,使人看上去还觉得做得很好似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加认识到,徒手绘画的设计草图作为一种媒介,相对建筑师或设计师最后完成的作品而言,且有类似植物胚芽那样不可否认的作用,除此之外,手绘图还可能比最终作品走得更远,它具有不受任何约束的创造力,即兴、有姿态。它的特点还包括思想性、描述性、绘画艺术性、语义学特点等。手绘图具有你无法想象的前景。

我们相信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开始就赋予其设计文化的意味。

但随着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和电脑绘图的普及,人们甚至相信这将意味很多老式手工操作的结束,而事实并非如此,建筑这种杰出的空间艺术,应当永远不会掘弃绘画,因为绘画不仅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内在观念,而且,还是促使建筑发展的前沿力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毕竟还有人坚持着……

现在仍有很多设计师坚持徒手绘图,通过手绘图这种恒久的方式,他们能同他人交流得更多,如思想,这比那些全套的所谓执行方案、图像、计划和尺寸之类更加卓越,因为在这些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兴的趣味和某种设计姿态,同时他们又极富思想性、描述性、绘画艺术和语义学特点,并能展示出一种前景,使人立刻领悟到其中蕴藏的持续力量,无论是将之视为设计还是绘画。

建筑徒手画是建筑设计方案构思、建筑参观资料收集、建筑设计与表达内在美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名成功建筑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建筑画不仅能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感和遐想,更是建筑师的一项基本功,它是建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把握建筑环境空间的能力,以及用线条表现材料质感和空间的水平,这是一个建筑师或是建筑教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

作为设计师,当我们为3DMAX以及LS软件的强大功能喝彩的时候,也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失落和惆怅。效果图这个设计师的看家本事,似乎正在逐渐退化,设计与表现也因为专业分工而造成脱节,过于精美的画面质量更像是商业化的包装,而大量的资料储备图库是建筑造型的随意拼贴,堆砌变成更加容易,信手捏来,设计创作所应有的严肃性好像正在被花花绿绿的画面所遮掩,而一年一度设计竞赛的评比会也怕会有变成选画会的危险。但也正是设计分工的驱使,推生出一批专业的制图公司,当然,我们不应以消极的心态去抱怨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种种问题,关键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建立网络让设计师与绘图师配合得更加密切,比如把建筑表现引入设计创作之中,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表现,比如设定环境光线时更多采用照片融入方式,强调实景效果,而不是亮丽的舞台布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建筑技术和建造质量上的提高逐步弥补现今效果图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

效果图是设计师用以表达设计意图与业主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正如汪国瑜先生所说,它是设计师“以画代言,以图表文,以象证实,以形表意的语言工具和表达手段。”与纯粹的美术作品不同,效果图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既要求设计师有对空间和形体造型上的推敲,还要有逻辑的思辨。效果图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曾有的“界面”实际上也是一种效果图,然而在效果图中引入透视法,则是在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伯鲁乃列斯基首先在建筑图纸中以二维的空间表达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建筑表现的种类很多,除了模型,效果图也门类繁多,各种表现手法在色调、质感、环境渲染、光影、造型特征和空间性格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各有千秋,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效果图表现也由早先对铅笔、钢笔、毛笔、喷笔、马克笔等运用发展到现在的电脑绘画。

无疑,效果图表现在对设计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表达上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设计表现还要注重建筑空间整体的渲染与营造,即“建筑意”的表达,不仅要“真境逼”,还要“神境生”。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熟谙电脑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设计学以及绘画艺术方面的素养和品位。

A、《安腾忠雄论建筑》(日)安腾忠雄/著白林/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B、《水晶石建筑表现Ⅱ》崔恺/《序》、王路/《前言》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一)研究结果

如图1、2所示:接受调查的对象分为两年级,其中,高二149人,高三23人。总人数172人,42分以下有5人;45-56分有18人;57-62分有86人;62分以上有63人。如下图所示:月收入2000以下、2000-4000、4000-6000、6000以上的人数分别有17人、35人、64人、56人;所占总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20%、37%、33%。

(二)因素分析

(三)家庭月收入的差异性

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个因子与中考化学成绩差异显著。Sig值是0.049。其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也越来越强。

二、针对高中生化学实验教学有关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片面的教育模式,着眼于智育发展,忽视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对教学质量与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二)尝试多样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

(三)注重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实验项目类型按照要求不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试验或验证性实验;二是综合实验;三是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合理分配,对于基础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应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亲自动手,不仅锻炼他们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熟练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三、总结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加以解决。

现代经济是一种“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知识经济,更是一种高度“人文化”的经济,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设计,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到品牌形象管理,从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的人文化服务到对企业团队精神的全面文化建设,无不充满了现代人文精神。传统的“人文科学”已经通过“人文设计”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甚至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不体验文化意义的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已经开始在总体上以“文化意义”为基础了,现代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文化活动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楚了,现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的主体。

现代文化产业强调“在世性与神性追求的双赢”,这首先是指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突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其次则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反对因单方面发展经济而破坏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损害弱势国家与群体的利益,反对掠夺性开发、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份量和本土文化特色,提倡保持文化的生态平衡,反对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防范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的短视行为和负面效应。“在世性与神性追求的双赢”,其主旨在于破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协调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演化的冲突,走出经济或物质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人类精神不断升华之间的和谐共存。

文化从非产业化的社会活动向产业化的经济资源转化,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整个经济计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政府应该将自己放在文化全面开放的交往平台上,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和重构中国的交往理念、制度形态和法律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竞争促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生态主义的思想范式充分发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原动力与思想智性支撑。

所谓文化的全面开放,首先是强调“地球村”理念下积极的文化交往与对话,学人之长、为我所用,不断实现外来先进文化的本土化;其次是适时适机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强大的外部文化参照下,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世界文化市场的全面开放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文化的开放与融入,要使中国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是不可能的,况且,封闭与保护对任何国家与民族来说都是暂时现象。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

第一,要改变“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家”的传统观念。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但是如果从人文资源的角度看,中国却具有五千年不间断发展的文明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极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资源将会越来越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仅以旅游业为例,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越来越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吸引物,其潜在价值无法估量。在“文化经济”时代,中国将再一次有资格成为“资源大国”。

第二,要改变单纯从“物质生产”角度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习惯。因为仅仅从物质产品总量的角度已经无法估价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就一些传统产而言,特别是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应该以“下游化”的观点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而对于那些代表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应该逐渐转变为以文化内容作为其价值主体来加以估价。

第三,要改变对文化创作、传播、接受活动的“非生产性”的看法。由于许多产业越来越依靠文化符号为其生产附加价值,文化活动从创作、制作、传播到接受都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其依赖国家支持的“事业”性质将越来越淡化。

第四,要彻底改变以前在文化认识上的单一的“意识形态观念”,真正确立新型的“文化经济”理念。对文化产品的属性,要从承认单一的精神品性转变为承认精神品性和商品品性两种属性;对文化的功能,要从强调单一的意识形态转变为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两者兼备。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文化完全市场化的误区。发展文化产业毫无疑问地要立足于市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许多行业要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选择,但是由于市场固有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需求都是合理的;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中那一部分无法、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的文化事业,如义务教育、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不能简单地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国家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对科研机构、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在始终把社会效益与社会全面进步放到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第五,发展文化产业要摆正一个观念,即:我们不应该将文化装到产业的平台上去就以为是在搞文化产业了,而是要用产业的手段来经营文化,这才是正确的文化产业运作方式;说到底,这是一个以文化为主的产业平台,而不是一个以产业为主的文化平台。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嬗变过程

(二)意识形态主流话语辨析

二、剥离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联性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主体成为被符号征象遮蔽的存在,主体不再以鲜明的对抗或态度来挣脱客观世界的宰制和压抑。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力量不再以政治压迫表现出来,而是通过环绕大众的消费与娱乐文化对大众进行更内在也更为隐蔽的宰制。

(一)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合理关联

(二)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渗透

(三)意识形态借用文化研究的外衣

三、意识形态超越与大众文化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反思

(二)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性

四、总结

二、蒙古音乐与草原音乐的关系问题。

三、有关早期蒙古音乐的系统研究问题。

四、结语

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如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大量面临着被破坏甚至被毁灭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的问题。会议一开始,主持者陶立璠先生就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的现象,列举了一大串典型的事例。比如天津老街的改建、赵紫晨故居的拆除、定海古城的毁灭、东岳庙及观音街过街楼的失于保护等等。这些现象伴随着大开发的呼声而凸现于祖国辽阔大地的角角落落。对于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从而对民俗文化的每一笔无论多么细小的遗产都视若锱铢的民俗文化工作者来说,这的确让人感到痛心疾首。怎么去抢救,如何去保护?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吕微先生提出了两个保护的途径:一是开发它的实用性,二是把它旧有的实用性转化为审美性。而苑利先生则提出,应主要依靠民俗主体的自觉传承和传统观念的维护作用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他们并且都列举了大量亲自调查的生动事例来对自我主张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的确,对于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人来说,任何一种民俗遗产,从实物形式到观念形态,都可谓是奇珍。因为我们认为在这种民俗物质中凝聚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够反映这个民俗主体的群体结构、社会习俗、精神信仰等深层次的东西。真是敝帚千金。然而对于民俗主体来讲,他们却不一定就这样认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那居住了几代人的破房子,再也不能住下去;那走了无数代的小巷子或羊肠小道已恶劣到极点。他们已对那陈旧的习俗、繁缛的礼仪、落后的观念等所产生的束缚感到窒息。他们要发展,他们要打破这个旧有的世界。他们也渴望和向往城市里宽阔平整的大马路、高大舒适的现代住房、快捷便利的现代交通及通讯设施、丰富奇妙的现代娱乐生活等。一旦他们打开自己的眼界,发现在他们那狭小、孤陋的世界之外还有这么一个奇妙而精彩的世界时,心里难免会产生极度的不平衡。于是,他们就再也不愿意囿于原先那个在他们现在看来如此落后甚至丑陋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走出了原先居住地而到外面学习、工作甚至定居的人,正在逐渐摆脱甚至完全摆脱了其原有的观念和习俗特征,而变得与现代城市人无异了。

正如苑利先生所感叹的那样,大开发就意味着大破坏,哪儿开发就意味着哪儿破坏。但是,又有谁能阻止大开发的浪潮呢?谁又能阻止发展的动力大车甚至包括民俗主体他们自身的发展欲望与要求呢?

人要生存,就无法最终摆脱利益的驱使。我们看到落后民族在他们落后的民俗生活方式中辛勤地劳动着,为了什么呢?不也象我们所有人所追求渴望的那样,希图过得幸福、美好、舒服些吗?他们之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固守传统的习俗与礼仪,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等因素的阻隔,还没有体会到高文化所能带来的另一种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舒坦罢了。

另有一部分人也想自觉去维护传统习俗,比如苑利先生所举一些地方的祭祀活动。我自己也亲眼目睹过一些。然而,不光是民俗工作者,就连我们民俗者本身也感觉是越来越假。其原因就在于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活动,它们的传承是靠口耳相传的,很多后来有资格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组织这种活动时,也不过是根据早先的见闻和经验,因而导致的讹传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换个角度说,就算我们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内,勉强把它保存下来,又能怎么样呢?比如赵紫晨先生的故居,落落“寡居”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气氛相协调吗?能够产生很好的观光旅游价值吗?如此种种都保存下来,那真如鲁迅当年所说的“国故”,可是多了,但它们究竟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就难说了。更多的只是起了一个博物馆展览古旧之物--供人看上几眼、发几声感叹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的决策、开发商的选择,也未尝不有它的理由。

再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有些民俗是不得不改变的,比如祷神祈雨、驱鬼祛病等。我们可以不说它是迷信,但它的确是不科学的。究竟科学不科学,其争辩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关键在于这种民俗会给民俗者本身造成损坏和伤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某些落后民族的“割礼”带给女性的伤害、跳神延误人的性命等,这种民俗与其说是一种信仰和风俗,倒不如说成是一种愚昧。由于固守某种群体的、习俗的观念而造成自我戕害的悲剧,在中国古往今来的辽阔的大地上也不知发生了多少起。按照的观点,对人的尊重是在懂得了人的价值后建立起来的,我们习俗中有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在没有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时所产生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民俗工作者在研究民俗文化、呼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时还应作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区别。

如上种种,给予了我们从事民俗研究的工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当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发生变化时,一定程度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演变的进程是无法阻止的。演变中总会有发展和淘汰;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演变是一种进步。事物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就如人类在地球上的生长繁息,最初因为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受到限制;等社会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类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时,人口数量也急剧膨胀,直到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扰攘纷繁的世界。然而,不管人口数量的膨胀相对于有限的生存空间来说,矛盾趋于怎样的激烈,人类自然有它解决的办法。房子不是越做越高吗?立交桥也达到了好几层。地下还有地铁,海底也有了隧道,甚至还到宇宙中去探索生存空间。真是上天下地,无所不尽其极。再不行了,还有一个条件可以扼制,那就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代价。现在不是普遍认识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培养经费的巨大吗?尤其是在城市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所以独生子女成为一种需要,单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可见,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危机时,总有它自行解决的办法。

总之,无论是自然的因素也好,还是社会的、人为的因素也罢,当我们一旦面对变化与发展这个自然规律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我们的民俗工作者会感到心里轻松一些,好受一些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民俗文化就不需要保护和研究了,否则就犯了“虚无主义”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力图保护那些民俗文化时,心中还要有一种理念。正如王娟先生在会中引用邓迪斯的观点时所说的那样,民俗本来就是变化的东西;消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没有注意到它的价值。我们在试图对一种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时,首先要考虑清楚为什么要保护。这自然是因为它有价值。弄清了它的价值后,再把这种价值营养提取出来,用以构建更高层的人类文化。至于原有的东西,无论是实物形式还是观念形态,都可以通过综合权衡后再决定对它们的取舍了。

其实,说到底,我们之所以对每一种东西都割舍不得,是因为民俗工作者所特有的某种“情结”在起作用,这种情结可以称之为——“恋旧”情结——在我们民俗工作者的眼中,任何一种代表了一定民俗文化的东西一旦消失,就意味着永远不再存在。所以,它们都是宝贝啊。然而,任何迷恋太深的情结都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民间美术作品是各大民族美术传统的关键性因素,是美术形式的创作源泉,民间美术往往都是来自于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丰富美化以及装饰,表达了人类对信仰以及道德的崇尚,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沿袭,最终成为土色土香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民俗文化指的是在民间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生活文化,是某一个地区人民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民间美术作品与民俗文化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民间美术作品往往是在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般而言,民间美术作品其实也是一种类型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原型。民间美术作品很多造型受到了民俗观念的影响,并根据一些民俗传说、民俗活动等进行相应的内容形式安排。除此之外,民俗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民间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某一种精神的崇拜,人们借助民间美术作品来表达内心的希望,而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是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对东丰农民画的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分析

农民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民间美术作品,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东丰农民画是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代表之一,其他的创作也深受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满族民俗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民族艺术,对东丰农民画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总的来说,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固有的创作套路,开始在民俗文化基础之上表现自我个性,形成了具有大众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民间美术创作的保守性,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再受制于框架的束缚,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之下,开始通过生活感受的方式表现思想情感,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饱含更多的艺术情感创作,从而多了更多的生机与率真。这样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更加生动逼真。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作者,虽然有着高深的绘画基本功以及色彩基本功,但是失去了用心共鸣的创作感,他们所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必然会少了几分生气与率真。在真正的民间美术作品领域中,最美好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那种绘画专业上的精湛,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画作与现实生活意向的完美融合。而民间美术作品却可以将民俗文化意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真正实现美术作品与民俗文化意向的完美融合。

3.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现东丰农民画作为一种民间美术作品,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精神价值。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表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现。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特征,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表象进行研究分析,以往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资料进行收集、事迹报道等比较浅显的层面,没有将民间美术作品与其背后包含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本体进行研究,更需要的是结合社会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等,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现出来。

三、结语

本文拟对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进行简单的综合介绍,重点选择在传媒研究历史上有过重大突破和影响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成果,并希望借此能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从总体来看,媒体效果研究大都有意无意地落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stimulus-response)之中。该模式假定,传媒一旦发出刺激信号,受众(audience)必定会在态度或行为上有所反应,传播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测量这种受众反应。这一模式在后来社会科学对不同媒体的研究中都得以体现,包括对广播、电视以及连环画册的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60年代中后期对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与“潘恩基金研究”背后的动机类似,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也起因于公众对电视这一“更新的”媒体的顾虑,人们担心电视这一闯入家庭中的小屏幕比电影院更容易教会儿童一些不良的行为。50年代中后期,电视正在普遍进入西方家庭,当时的研究得以采用实地考察(fieldwork)的方式,把已经普及电视的社区与尚未普及电视的社区进行比较③。

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儿童及电视的研究便从社区转向心理学研究室(laboratoryexperiment),纯量化研究成为一种不得已的时尚。此时在美国,公众舆论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反对电视中的暴力和性。面对这种舆论压力,由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便开始企图通过心理学实验来建立电视内容与儿童行为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相当一批实验研究似乎证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但是也有少数得出恰恰相反的结果,即电视中呈现的暴力可以减少实际的暴力行为,亦即所谓的宣泄理论。这种相互矛盾的结论并非偶然,而恰恰说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本身的严重局限性。因为它将研究对象从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抽出来,放在人为的实验室里去观察,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虚拟的。

2.英国的文化研究

英语世界的批判传媒研究,起于60年代后期,在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其主要发源地英国,批判传媒研究从一开始就围绕两个大学的研究中心所采取的不同理论和学科立场而展开。成立于1964年的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University)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提供汲取多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资源,确立了所谓的英国文化研究(Britishculturalstudies)的传统,传播媒体则构成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晚两年成立的莱斯特大学(LeicesterUniversity)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entrefor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则以社会学为其学科基础,全力以赴地对传播媒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这两个中心先后在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其理论骨干的离任而逐步衰落。但是,它们早期和鼎盛时期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为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后来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了的传媒与文化研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难以超越的。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理论家霍尔(StuartHall),致力于重新发掘“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理论“整容”,使它成为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⑤。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在电子传媒时代,一个社会中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又怎样成了包括被统治阶层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争夺和取得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也就是霍尔所说的“语言阶级斗争”。在这样一个“和平”而非强制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

为了便于实际研究和分析,霍尔还详细探讨了意义创造过程中“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这两个不同的阶段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实际操作上极其复杂的阶段而实现的。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ideologicalanalysis)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理论和研究实践长期分离的状态也得以改变。除了对文化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探讨,更为重要的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还作了大量的文本分析和经验研究,对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多方位的描述、阐释和批判,内容涉及亚文化(subculture)、青年文化(youthculture)、女性研究(women’sstudies)等方面。在追述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思想根源时,霍尔不但谈到英国本土“鼻祖”郝哥特(RichardHogard)、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和汤姆逊(E.P.Thompson),还谈到欧陆的阿尔杜塞(LouisAlthusser)、格拉姆西(AntonioGramsci)、列威-斯特劳斯(Levi-Strauss)、福科(Foucault)和拉康(Lacan),可见伯明翰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理论和方法资源上集大成的原则⑦。

被霍尔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开山鼻祖的威廉斯和郝哥特,都是工人阶级出身的人文知识分子。面对英国这样一个阶级划分极为鲜明并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威廉斯形象地将自己这种特殊境遇称作一种“越界”(bordercrossing),即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他们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和理解,决定了他们对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采取的特定态度。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们的批判立场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批判与传统精英文化倡导者所持的态度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亦即西方社会政治上左与右的区别。传统文化精英对大众流行文化采取的态度是无视和蔑视,手段则是隔离或消灭。威廉斯等则把大众传媒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其起源的发展进行认真的探讨。大众文化现象从此也登上了学术这一“大雅之堂”,成为原来只针对经典严肃文本的文艺批判的对象。这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等才被后来者们推举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

[page_break]注释:

①目前国内较常见的经验研究是所谓的受众调查,但是这种调查经常由商业目的所驱动,并非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和批判。

②研究结果由H.J.Forman论编为OurMovieMadeChildren(NewYork:Macmillan1935)。

③在此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值得一提,一个是英国的TelevisionandtheChild:anEmpiricalStudyoftheEffectsofTelevisionontheYouth(London:theFalmerPress1958),由心理学家HildaT.Himmelweit等共同完成。此研究主要集中讨论电视的到来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另一例是美国传媒研究史上经常提到的TelevisionintheLivesofOurChildren(StandfordUniversityPress1961),由W.Schramme等共同完成。

④80年代初期英语世界大众传媒与传播领域曾发生过一场关于批判研究(criticalresearch)与御用研究(administrativeresearch)讨论,讨论结果发表在JournalofCommunication专号“本研究领域中的争鸣”(FermentintheField)vol.33,No.3,1983。

⑤StuartHall‘TheRediscoveryof“Ideology”:returnoftherepressedinmediastudies’,收入M.Gurevitch等编辑的Cuture,Society,andtheMedia(London:Menthuen1982)。

THE END
1.香烟文化:独特价值与魅力!烟草文化香烟文化与地域、民族、宗教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例如,中国的“烟文化”与茶文化、酒文化并称三大传统社交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印度的“嚼烟文化”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经济价值 香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烟草制品的生产https://www.tobaccochina.com/html/news/ycwh/676425.shtml
2.中国香烟文化而这条烟,也许很快会出现在另一个人的办公桌上,而它还有可能继续旅行下去,从一个人的手中,到达另外一个人的手中,直到碰到一个真正的“烟鬼”,它才会被打开和消费掉。 香烟中的关系学 中国有个词汇,叫做关系。这个词在汉语中非常抽象,但是它所喻意的一切却又非常具体。大到开办一家公司,谋取一个职位,小到https://www.meipian.cn/q553bbk
3.中国烟具及烟文化本文以烟具为中心,主要从中国各民族烟具的分类、功能、构造及工艺、特点及成因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各民族的烟具及其烟文化。各民族烟具按用途分为吸烟用具、盛烟用具、点烟用具三大类,具有实用、艺术、礼俗、信仰、身份象征等多方面的功能,其制作与装饰融合了各民族的传统工艺和风格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https://wap.cnki.net/lunwen-1013316994.nh.html
4.中国烟草文化初析.doc和牌与芙蓉王,二者一内一外,一静一动,一收一放,一弛一张,相映成趣却又珠联璧合,所谓王者富,和者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烟文化的内在与外在。 富与贵,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有着不同的文化诉求。芙蓉王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其实是中国的王道文化的引申,而和牌所倡导的,则是中国的君子文化抑或生命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8/1109/8006067053001132.shtm
5.世界各国烟文化:探索烟草的魅力!烟草文化烟草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烟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几个国家的烟文化,感受烟草的魅力。 1.中国烟文化 中国烟文化起源于烟草传入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吸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用于表达尊重、信任和友谊。中国各地的烟草https://www.tobaccochina.cc/html/news/ycwh/674836.shtml
6.《中国文化》期刊第3期——李中旺律诗600首《中国诗词》队伍争先恐后的涌现壮大,作品数量飞速增长,令人感佩的诗词歌赋作品,催人奋进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中华诗赋集锦》栏目的加入,为时光的韵味底色,补上缺空的短板,继承中华文化繁荣、该期刊是诗词艺术界的高水准交流平台,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是汇聚广大文朋诗友文学爱好者的一方热土,以细腻的文学手法,古风https://www.whw.ki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31535
7.中国烟花,还有未来吗?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我们很难给烟花贴上糟粕的标签,所谓“糟粕”,更多是出于环保、安全事故(包括人、建筑物、植物)方面的考虑。 有媒体评出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十大烟火秀,但是遗憾的是,作为烟火的故乡,中国尚无烟火秀入围。 但是中国烟花不应止于在国外绽放,在国内,也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文化需求。在更加强调文化https://www.huxiu.com/article/762591.html
8.徽烟新篇:文化营销之道当今商业世界中,文化营销是一种独特的市场策略,它深植于丰富的传统价值观之中,同时又与现代品牌战略相结合。文化营销是安徽中烟近十年来矢志不渝坚持的一个强企之宝。面对行业内的四大挑战以及税收调整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安徽中烟依然坚定不移地遵循高品质发展的转型与升级策略,通过创新地将“徽商”社群定位为文化营销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172527
9.烟草行业文化(精选6篇)46.构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架构体系,是整合、提升企业文化的重要步骤。47.推进文化创新不仅是行业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建设创新型行业的重要内容,是行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8.《中国烟草VI视觉识别系统》是体现和承载行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49.《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础应用、规范应用 和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20u2u31.html
10.东方烟草网—文化美媒:百年大党为何在中国受民众普遍拥护 烟草文苑 光影烟草 一枝一叶载真情 服务身边人 办好身边事 青春派 新赛道上,争作新贡献 机械作业 种烟无忧 知识大比武 争创“第一等” 书画作品 主题摄影 春日踏青好去处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瞧!春风把人间打扮成娇艳的少女,桃花红,杏花白,柳叶青……生机勃勃中,悄https://www.eastobacco.com/df/node_108.html
11.藏在烟里的起名文化[视点云烟品牌,名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其不仅表明了烟的产地在云南,意既「云南之烟」;而且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云烟二字在古代诗词中也有体现,例如汉代的蔡琰曾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又如唐代张乔的《送龙门令刘沧》:峭壁开中古,长河落半天。 https://www.yanyue.cn/news/3275
12.烟草文化及名烟赏析另一本最早谈到吸烟的书,是1535年出版的由航海史学家芬南德奥维多(Genzalo Fernndez Oviaedo)所写的《印度安通史》,内有这样的记载:“在别的邪恶习惯里,印第安人有种特别有害的便是吸某一种烟……以便产生不省人事的麻醉状态……他们的酋长使用一种‘Y’字形管子,将有叉的两端插入鼻孔, 另一端装着燃烧着https://tric.caas.cn/sfsm/ycwh/25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