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吴凯)2017年8月25日是首个全国“残疾预防日”。
设立“残疾预防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高度关心、重视,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预防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顺利实施,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有重要意义。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紧密围绕《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四大行动,内容涵盖防控遗传发育致残、疾病致残、伤害致残和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四个方面,共计30条。残疾预防核心知识由中国残联组织专家编写,先后征求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卫计委等部委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并于全国首个“残疾预防日”前共同发布。
一、我国残疾预防工作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状况
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残疾预防形势十分紧迫。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颁布了《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改善交通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计划免疫、补碘等预防措施,显著改善了残疾预防工作状况。在我国,因小儿麻痹、麻风病、碘缺乏等造成的残疾已基本消除,因白内障、耳聋性药物等造成的残疾大幅减少。
(二)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在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进展的时期,残疾预防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残疾发生率、现患率仍然较高,致残因素、规律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传染病、营养不良等导致的残疾显著减少。另一方面,遗传和发育因素致残仍难以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各类伤害导致残疾的风险又在显著增加。目前,我国每年新生出生缺陷儿约有90万例。近年来,受生活方式、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致残风险进一步加大。有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逾200万,年发病率增长8.7%。脑卒中患者中近70%可以存活,但多数会造成较严重的残疾。有关调查还显示,我国因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导致的脊髓损伤案例频发,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数万人。
面对复杂的形势,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尚有许多薄弱环节: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机制仍待健全;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和残疾高风险人群的防控措施仍不完善;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还需大力增强。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残疾预防工作的主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预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2016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年2月国务院颁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条例》和《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国残疾预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
三、中国残联已开展的工作
中国残联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工作,自“八五”时期开始,就与原卫生部等部门在全国合作开展了补碘、出生缺陷防治等残疾预防专项行动。目前,正积极推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贯彻实施。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
一、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1.有计划怀孕,避免大龄生育。
2.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3.主动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4.不偏食,补叶酸,科学补碘,合理控制体重。
5.防止孕早期感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6.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二、着力防控疾病致残
1.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
2.坚持运动,吃动平衡,避免超重肥胖。
3.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6.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远离传染源,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7.保持心情愉悦,与他人和谐相处,发现心理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