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电影创作高质量发展发掘培养电影专业人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和电影电视研究所,自2013年起就已经与河北传媒学院达成了联合培养计划,每年至少联合培养一名电影学博士,至今已培养多届博士研究生,可以说是成果丰硕。这些毕业生目前在电影行业的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业界的骨干力量。其中,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的李旭,作为联合培养博士中的佼佼者,也是影片《傍晚向日葵》的导演,可以说是始终遵循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作为一部处女作,这部影片在一些国际电影节当中斩获了许多奖项,也获得了诸多学界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在此邀请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傍晚向日葵》这部影片对联合培养的教学成果进行检验、指导。

“大学电影”的意义与价值

《傍晚向日葵》不仅是两所高等艺术院校的合作成果,更是科研教学与创作实践的结晶。

对于我们来说,培养学生不仅意味着要促使他们产出理论性和研究性的学术作品,还要激励他们创作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因此我一直强调将科研理论与电影实践有机结合。回顾《傍晚向日葵》的诞生,在编剧刘一兵和姚婉莉提供的十余个剧本中,我们唯独选择了《傍晚向日葵》。尽管这部作品可能不具备传统商业电影的元素,但对于高校而言,我们更重视创作一种“大学电影”。

《傍晚向日葵》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哲学与美学,成为高等艺术院校创作表达的象征。当它连续13次入围国际电影节时,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我们期望“大学电影”能够持续发展,这必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攀登艺术与学术高峰

《傍晚向日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从哲学维度,它讨论了个体的死亡与追寻,这在中国电影中是很特别的。电影冷静的视觉表意,能够让观众在喧嚣、匆忙、躁动、烦乱之中,回到宁静的内心。电影镜头一直沿着主人公的视线走,不黏不滞,很通透,非常空灵。

李锦云校长提到的“大学电影”新类型,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宏大理想,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值得研究的模式和规划,对电影学专业发展来说具有引导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成果令人欣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发挥了全门类、多学科,横向教学、横向听课、横向选课的优势,各个门类的课程形成互补态势与交互效应,能够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与创意。河北传媒学院侧重实践,让影视系的许多学生能够介入到实践之中,这也恰好接续了前海学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术传统,这是从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杨荫浏、黄翔鹏、王朝闻、黄宾虹等前辈学者们身上延续下来的治学理念,既能出艺术高峰,也能出学术高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影教育理念的坚守——谈影片《傍晚向日葵》

影片《傍晚向日葵》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与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培养的教学成果,体现出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与教学理念。一方面,得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淀深厚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河北传媒学院奋发有为的实践教学宗旨。

影片立意于有关生与死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讨论,作为青年导演,李旭表达的并不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生存观和生死观,而是借助于他的父辈所面临着的一种生命困境进行表达。这就让这部影片在生命体验层面,剥离了一般表层的思考和叙述,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同时,创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种生与死的纠缠之中,影片还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通过人物回忆时空过程中,女主人公追寻着皮影戏中的光影,对已经失去的那份情感的寻觅和追溯,以及人物在现实时空中,与依然留守在乡村的皮影艺人及其孙子之间,简单的人物关系互动等等得以影像化的视觉呈现。所以,从题材类型的角度而言,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着针对社会现实的具体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新一代年轻导演,他们的艺术个性、艺术追求,以及他们试图要摆脱传统束缚的表达理念,正在与社会现实之间构成越加紧密的关联。

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再思考——以影片《傍晚向日葵》为例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培养电影专才,走出了一条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正确路径,也是培养电影专才的育才之道。《傍晚向日葵》从教学、研究、实践方面来看意义重大,这部影片是一部完成度、匹配度很高的良心佳作,也是一部精品之作,启发了我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再思考。

第一,这部影片充分展现了影像在视与听上的艺术表达。

第二,这部影片有着丰富的象征与隐喻。

第三,这部影片以女性题材作为载体,表达的是对生与死的探索,呈现出对生命哲学,也包括社会学的艺术思考。

第四,这部影片属于小众艺术,跟愉悦大众的商业化艺术有本质区别。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视觉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对死亡意识的思考上,导演在镜头语言、场景、画面与细节上呈现出了准确、科学、全面的理解。

十年磨一剑:谈联合培养教学成果电影《傍晚向日葵》

《傍晚向日葵》带给观众的整体感受是非常唯美的。作为一部艺术片,影片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不仅形式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内容。摄影、美术、编剧以及表演的整体融合依托于优秀的团队,如此才能完成这样的一部影片。影片探讨了有关生与死的哲学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的理解,需要我们通过细微的画面以及演员表演传递的情绪去感受。

影片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内心,慢慢将我们代入剧情之中,跟随着女主角徐曼芳的体验,去找寻经历人生遭遇之后,如何面对生与死问题的答案。影片的故事是由生活化的情节和细腻的情绪体验串联起来的,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却让人能够从中感悟较为深刻的道理。并且,影片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处理手段,我想这可能是导演希望观众去想象徐曼芳最终选择了什么,每个人从中获得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

希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与河北传媒学院未来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以更多样的形式继续合作,共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傍晚向日葵》:联合培养的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的博士培养过程中,也是重视实践的,但是影片的拍摄,尤其是长故事片的拍摄,之前从来没有过,这部影片是两校联合培养的重大教学成果。除了实践意义外,我们与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博士的培养,在学术上也卓有成效,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论文选题集中于对表演学的深度研究,对表演既有理论方面的深度拓展,又具有实践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特色。

关于《傍晚向日葵》这部影片,可以进行多重读解。女主角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个时候她回到插队的地方,尤其是爱情的发生地,想在这里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但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传统皮影戏让她找回了当初的某种感觉。最后她在一片葱葱的绿色中离开了这个地方,说明她此时已经感悟到生命更深的意义。影片能够跟当下的观众达成深切的共情,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力量。

本片在色彩、造型等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影片中常出现女主人公的一些幻象,如铺满画面的向日葵、静谧的湖面等等。这些幻象跟现实画面形成比较大的对比,其色彩感、造型感、冲击力特别强,实际上表达出了女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时刻对于生命的渴望。影片的造型感特别强,造型感强和叙事弱,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这便是创作者对造型叙事的追求,体现出了电影艺术最本质的特征。

“大学电影”的概念与培养专业博士的意义

“大学电影”的概念,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是学术与艺术的融合。大学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影像语言传达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探讨社会问题、塑造独特电影语言的平台。

第二,是师生的实践与创新。大学电影为师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能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增强艺术理论转化为影像实践的能力。

第三,是社会责任和影响力。大学电影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影像话语表达年轻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感悟,向社会传达正能量、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反哺课程,反哺教学,反哺教育。

电影《傍晚向日葵》引发了我对艺术类专业博士的思考。艺术类专业博士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实践过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傍晚向日葵》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为专博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示范和启示作用。

中国电影发展的“系统论”

第一,中国电影的发展,既要有大制作的商业片,又要有特色的文艺片,“两条腿”走路,产业才能够健康发展。我们不能排斥类型电影,没有类型电影就不可能有市场、不可能有产业,不会有文艺片生发的土壤。《傍晚向日葵》是大大超出电影行业发展速度的影片,目前我们的行业发展水平还难以容纳特色文艺片的创作,精准的文艺片受众尚未培养成型。

第二,中国电影的发展,既要仰仗中坚力量,更需要培养新的人才。李旭导演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导演的自信自强。培养新力量导演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而这些影片背后都有市场经验丰富的监制为新人导演保驾护航。这正是中国电影“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各环节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电影更进一步。

第四,未来影视教育既要进行艺术教育,也要注重产业教育。影视教育不是“象牙塔”里的教育,要更多了解产业和行业,讲究“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大学电影”的概念里,教育应该带领学生更多了解整个电影行业的现状,如此才能培养更加适应电影行业的领军人才。

离开的,留下的——《傍晚向日葵》观后感

影片采取一种“图形—背景”式的角色结构:有名字者成为无名女性所构成的背景上的图形。主人公面对男孩的莽撞问话“你是谁”,响亮说出:“我是徐曼芳,你是谁?”这里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主体意识。影片画外音、主要台词、表情特写皆是她。无名女性更多的是做活计、看皮影的老妇们,她们是更具背景意味的道具人,隐入尘烟。由上推论:徐曼芳是自我,无名女性是他者/“她们”。这涉及“谁在说”以及“对谁说”的问题。自我在说话,他者被客体化。仿佛生死存亡的苦恼自主体意识而来,唯主体有苦恼意识。影片从这个角度可解读为,自我在客体化他者所构成的背景中寻找直面自我消失的勇气。

文艺片涉及孩子,往往是一种青春残酷物语。影片遵循“伤痛说不出”的描写原则,在三个主要角色在对话中被他人触及最深隐痛的时刻没有台词。如此之多“离开的”,南下打工是离开,辞世是离开。在留下者当中那一重重的根本性的、无解的隔阂,难道不正是更为原初的未曾“留下”吗?影片通过“离开的—留下的”这一结构,难得地保留了对主体间隔阂的宽厚体谅与平静接受。

对人生命题的解读——《傍晚向日葵》的情感张力与阐释空间

一个艺术文本生成之后,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接受者个体的差异,会使文本产生无限的解读和阐释空间,释放出更多艺术能量。《傍晚向日葵》艺术展示了人在生命“傍晚”的独特体验和如何面对生命“傍晚”的问题。有限时长的影片高度浓缩,却给予观众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联想和思考。诸如温暖与残酷、抗争与妥协、脆弱与坚韧、短暂与永恒、希望与失落、寄托与无助,来处与归宿、个人与时代、传统与革新、寂静与喧嚣……

一场关乎寻根与救赎的生命思考

这部充满“学院派”气质的影片,有两点最为打动我:

第一,皮影戏元素的渗透与贯穿式运用,使《傍晚向日葵》有了生根的力量。每个人都是时代中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根系。对于患病的徐曼芳而言,整个影片都在讲述她最后时光的“寻根之旅”。那么,什么是她的根?是尘封在石头村的青春与爱情,是遗落在生命长河中的葱茏记忆。爷爷是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夹缝中的一个人物,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皮影戏,以及皮影戏所象征的没有被城市文明冲击和干扰的生活形态,是他的生命之根。整部影片正是借助皮影戏这一元素,使原本生活在不同场域的两个人物,逐渐了解、建立信任直至完成彼此心灵救赎的人物关系。与此同时,皮影戏自身所携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厚度,为这种偶遇式、平面化的人物关系,增加了向下生根的力量。

第二,对音乐元素高度节制与隐喻化的运用,增强了《傍晚向日葵》空灵和诗意化的品质。寥寥的台词,稀疏的狗叫,可以说整部电影对于音乐乃至对于声音的运用都处于高度节制的状态。如此节制、克制的背景下,两处声音的密集运用,一处是打击乐的铺陈往复、一处是梆子、京剧的混合交叠,分别对应烘托着影片的情感与戏剧高潮段落,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种电影创作与教学的可能性

第二,《傍晚向日葵》具有一种缓慢、安静的美学品质和艺术语言。一方面,导演对电影史中此类要素的参考和引用,比如小津安二郎和费穆的叙事节奏、蔡明亮的人物特写、霍建起的美术和音乐。另一方面,导演特别引入了皮影大戏的要素,这是一种带有媒介考古意味的对电影史的致敬。

第三,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的电影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是否应该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一种“实验”的立场?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中国美术学院的杨福东和高世强、中央美术学院的贾樟柯,就对院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和创作产生了一种很不一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一定是润物无声的。

经典意象的别样呈现,多条线索讲述生命的执着

事实上,影片在尝试展现三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三组关系都蕴藏在片名之中。围绕这三组关系,影片展现了至少三对主题——记忆和想象、向死与护生、安排和意外,这三对主题相互穿插,既是讲述的主题也是讲述的方式和线索:记忆是努力和过往的现实建立关联,女主人公徐曼芳的寻根之旅不断找回并获得过往的记忆,但同时也通过想象走向未来、超越现实的束缚,因此影片最后告诉我们,进入变成了告别、等待变成了寻找、接受变成了改变。

此时无声胜有声——表演的力量与动机

我想象中的影像应该是一种安静的叙事、平缓的铺陈,充满着“哀”的感受;疑问的点在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既区别于宏大叙事的题材,也没有像话剧《雷雨》那般复杂的畸形的人物关系与尖锐的矛盾纠葛,演员又如何能够在发挥空间不大的前提下来诠释女主人公徐曼芳性格的果敢、坚毅,内心的温柔和善良呢?观影后,通过整部片子的呈现、镜头语言的运用、背景音乐的氛围营造、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使我深陷其中,就像有一种魔力,像一只充满力量的手拉扯着我的心。这是我通过影片感受到的力量,即女主人公“向死而生”的坚强的力量。

娜仁花擅长演绎外表平静,内心复杂的类型人物,而徐曼芳恰恰是这样的角色。这种类型的演员,在角色塑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想得清楚且具体,并通过自身的表演能力与表演经验进行串联,在不断地尝试后最终找到一种妥帖的输出方式。《傍晚向日葵》中演员有很多独立的镜头,在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事件矛盾推动下,演员的表演要想丰富且有内容,就需要一个动机,即一个支撑自己行动线的理由,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主创交流

电影应该抵达的彼岸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有意思的是,皮影也是光影的艺术,只是两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所以,这部电影中的皮影就是光影中的光影。在拍皮影这场大戏之前,我给演员们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在最后小女孩出现幻觉的那个异度空间中,无论是现实和过去、记忆和幻象,还是梦境,人内心的脆弱和渴望,在那个时候完成了一种交接。在光影中,如果仅仅通过前面的梦境和幻景,其实在剪辑上会不高级,因此需要一个现实当中的道具来激发一下。这部电影探讨的是形而上的内容,而这种“形而上”必须建构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夯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把这种“虚”处理得特别妙。

当我把影片中的徐曼芳置于死亡的深渊中时,其实是遵从了她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可看作是尊重和还原了全部人类内心深处的世界。在疫情褪去的当下,人类的某种情感是互通的,虽然可能会特别主观,但是我觉得,完全主观可能就是完全客观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世界,才是电影真正应该抵达的彼岸。

学术总结

心酸而美丽,蹉跎而向上——当代女性题材艺术电影的突破

首先,作为当代女性题材的艺术电影,《傍晚向日葵》既是凄美的,也是唯美的。在都市女性徐曼芳、皮影艺人李有才甚至小孙子身上展现出的故事都有凄美的一面,充满着美丽和死亡,挚爱与无奈,离别与思念。但整部电影又是唯美的,宁静的山村、善良的人性,每一个镜头都似定格在油画里,观看这部影片犹如和主人公一起,去触摸那个不太遥远的时代。

其次,《傍晚向日葵》既是“山村旧事”,也提出了对现实的希冀。影片叙事的明线是都市女性徐曼芳面对死亡的选择和改变,是女性艺术影片的突破式尝试,让观众在宁静的山村中去感受主人公杂陈的内心世界。而暗线又是对文化传承的希冀、乡村振兴的呼唤,直面非遗保护、留守儿童等农村现实问题。

同时,《傍晚向日葵》既是单纯透明的,又是复杂交割的。一个寻找知青岁月的中年女性,一个不苟言谈的爷爷和他的孙子,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背后的故事心酸甚或无奈,而从他们心灵深处折射出来的是善良是希望。《傍晚向日葵》犹如她的名字——心酸而美丽,蹉跎而向上。

最后,我想引用泰戈尔的一首诗《用生命影响生命》,表达对于这部影片的感受:

THE END
1.什么叫做命题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是指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优选https://m.yyk.iask.sina.com.cn/q/OmogoUznSfX.html
2.什么是命题数学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公式、性质、法则、定理都是数学命题。这些都是用推理方法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 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http://m.lhlso.com/xw_2565753/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Z3、法与政治的一般原理、法律与政策、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文化、法律与科技的关系。 4、法与经济的原理、物质生活条件的涵义、物质生活条件与法律的关系、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关系。 5、人权的概念和意义、人权的分类、权利冲突论、中西方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和实践。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rcpy/cont/news-15427.html
4.学生己知“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意义,教师再通过“菱形是四条边学生己知“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意义,教师再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来界定菱形,使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学习“菱形”这一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 派生类属学习 B 总括学习 C 相关类属学习 D 组合学习 https://zhanjiang.huatu.com/tiku/2231591.html
5.赤峰学院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专业课考试说明2.会计账户的概念、与会计科目的区别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3.会计账户分类 (三)复式记账 1.复式记账原理 2.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及其分类、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试算平衡涵义以及试算平衡表编制) (四)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意义和种类 2.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审核 https://www.cfxy.cn/zs/zsxx/ba08e4acff304e7b8303b06473cc8b8c.htm
6.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网站(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这部分的中心是阐述“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概念”。目的是表明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要求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组成,理解物料衡算的基本步骤,掌握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的基本知识。本章内容属于一般考核章节 (二)考试内容 https://gzzk.gz.gov.cn/zxks/zkxx/zyykc/content/post_5085219.html
7.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其标志为:美学研究队伍壮大;世界美学平等对话;美学领域学派纷呈;美学问题深入展开;命题概念丰富多彩;审美文化勃然兴起;美学著述多不胜数;中马美学独树一帜;古代美学现代阐释;文艺美学中国创立;美育教育成为国策等,这些显著的成果将进一步推进百年中国美学的创新发展。回顾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美学学人百年来https://www.lnskl.org.cn/10000/184631/2021326/1616736474505.shtml
8.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5.2逻辑思维能力(一)概念 所谓概念就是反映事物(对象)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 1.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 本质。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https://www.233.com/teacher/zhongxue/fudao/zhsz/20140805/140850602.html
9.124期现场互动超弱人深层生态哲学王……“小世哲会”诠释要在质量上克服概念贫困,对话就特别重要;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掘和掌握概念的深层含义、概念的语境含义和概念的运用方法,才能培育使用概念进行理性论辩、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兴趣和能力。 六种哲学意义的对话 正因为对话是重要的,我们不仅要谈论对话(talking about dialogues),而且要从事对话(being engaged in dialogues),http://wenhui.whb.cn/zhuzhan/jtxw/20180829/21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