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具体事例,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更便于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说明。在进行举例说明时,要注意所举的例子一定有代表性,所举的例子还要适量。
作比较说明法。对某些抽象的,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就用具体的或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他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时,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横着比也可以纵着比。
列数字说明法。为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好理解,一般引用的数字都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列数字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分类说明法。说明事物时可以从形状,性质,成因,公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方法,运用此法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加以说明。
打比方说明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他同修辞格中的比喻是一致的,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摹状貌说明法。为使被说明的实物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方法叫摹状貌。摹状貌与打比方不一样,打比方有本体喻体,而摹状貌没有。
下定义说明法。用简洁的语言对某一概念做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有时候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也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作诠释说明法。就是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个特点做些解释的方法。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他与下定义说明法有何区别呢一般地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画图表说明法。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欠缺,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它的好处是能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假设说明。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抓住事物特征
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总结: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二、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三、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四、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应对策略:
(1)说明对象: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答题技巧:1.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2)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的……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段意或课文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课文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课后作业的提示中得到启示入手。
一、信息链接
1中考信息: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2、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及作用的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理解。
4、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6、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科技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运用和前景。
考点及在中考中所占比例:
说明文一般出现在a卷,分值在12分左右。
题型: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2基础信息:
1、关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说明文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知识性。
2、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事物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功能等特征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中考以事物说明文为主。
二、解题程序
说明文的阅读步骤:
1、整体阅读
3、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1·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应考策略:
1、如何分清说明的对象
2、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1)能区分说明文的类型,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4)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_特点。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的说明顺序对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_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说明文三要素
教学大纲对说明文的训练要求为:
(1)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平实。因此,对于初学写作说明文的同学,要牢记这几条要求(即说明文的三要素):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说明文,一定要对说明对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写作中应根据要求灵活地选用。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