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egalScience

关键词:最大自治空间;禁令;自由;否定性

内容提要:"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精准含义是只要行为人不实施侵犯他人合法的私人领域这一为法所禁止的不正义行为,他就享有充分的自由。"法不禁止皆自由"力图宣示,扣除禁令后剩余的所有空间均为自由的领地,由此凸显了自由为"扣减权"的无所不包的特性,从而营造了最大的自治空间。从微观层面看,它主要适用于仅涉及行为人的涉己行为、无涉第三人的合意行为等场合。在立法中禁令不足、行为虽不违反禁令但违反公序良俗等情形,以及法定主义模式的作用领域,该命题的适用受到限制。从宏观层面看,它具有空泛性,仅依凭其自身,并不足以有效捍卫私人的意思自治。只有使禁令保持一般性、目的独立性、程序性或形式性、底线性等品质,这一命题才能真切地构建起最大的自治空间。

一、"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真正意蕴

(一)"什么"禁止

任何法律中都可能包含禁止性规范,因此,这一命题中的"法"当指整个法秩序,但"禁止"一词含义的界定则颇费周章。禁止固然是指对行为人行动范围的否定性限制,其目的在于防阻行为人实施不正义行为,但对不同法域而言,其内涵却有所差异。

(二)"谁"自由

上述观点的初衷不可谓不好,学者们提出该观点的目的绝不是想让政府权力滥用,但却缺乏合理性,甚至其危险性也相当明显。譬如社会服务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之间是否存在清晰界限?若无清晰界限,就根本无法消除同样需借助积极行为的公权力被滥用的疑虑。过度的关照难免会使政府事无巨细地涉足民众事务,甚至会造成民众对政府的普遍依赖。即使社会服务职能本身无不正当之虞,但政府应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该职能,仍值得思虑。目的本身不能证明手段合理。"任何仅仅通过坏的手段而能达到的目的,必须让位于使用合适的手段而达到的较基本的目的。"[9]总之,政府的创造力不是不应得到激发,但它依然只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发挥。即使仅在国家提供社会服务的范围内,"法不禁止(政府)即可为"仍不能被奉为圭臬。

(三)"何种"自由

命题中的"自由"是一个关键性概念,但自由具有多义性,应予辨识,对该"自由"的理解不能忽视以下要点:

1."自由"意谓"保留而不作评价"

2."自由"意谓"私人立法自由"

在私法上,命题中的"自由"表现为私法行为自由:事实行为自由与法律行为自由。前者如自由创作、拾得遗失物等,但法律行为自由无疑最为重要。其原因在于,法律行为是实践私人自治的工具,而私人自治不仅是私法的最高核心精神,且其意旨正在于成就个人的自我决定。[13]相较于事实行为自由,法律行为自由的精髓在于,行为人不仅可自由行为,而且可自由地设定私法效果,质言之,当事人自行创设规制其相互行为之具体规范。[14]法律行为具有法律创制功能,其为民法法源的属性不容否认,[15]而享有法律行为上自由的行为人实系享有立法权的私人立法者。[16]厘清此点甚为重要,因为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私法行为在"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中具有全然不同的意蕴。

二、"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内在机理

强制性规范包括以否定性限制为内核的消极义务规范或禁令与以肯定性限制为内核的积极义务规范或指令。这一命题被经典性地表述为"法不'禁止'皆自由",而非"法不'强制'皆自由"或"法不'肯定性限制'皆自由",为何仅对"禁止"情有独钟?必须潜入该命题背后,深掘其内在机理。

(一)命题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

"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建立在两个前提基础之上:私人的意思自治在私法中居立核心地位,以及私法具有否定性或消极性的品质。舍此两个理论前提,该命题无从成立。

如就法律行为(合同)有效要件这一基础性制度而言,我国民事立法采取了从

正面积极规定有效要件的立法方式。如《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即为肯定性规范。理论上也多遵从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这一立法模式系法制史上的异类。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立法多消极地以负面列表的方式规定法律行为所不应有的内容。如德国民法"从来没有将法律行为的效力,而总是将法律行为的无效作为规范的对象。"[24]就具体的要件而言,"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显属禁令。"意思表示真实"似乎意谓表意人"应当"意思表示真实,从而为肯定性规范,实则不然。该制度通过将表意人在相对人欺诈、胁迫或乘其危难等情形下所为的意思表示论断为效力瑕疵,对相对人(实系对任何人)提出了不得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消极性义务。[25]"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似乎也是肯定性规范,即行为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是,行为能力之健全却绝非行为人在为意思表示时可以其自身的积极行为所能成就,其并非行为而系一种事态,它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依然是消极性的。总之,上述各项在实质上均为消极性的有效障碍事由(Wirksamkeitshinderins)。私法之所以具有否定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立法者的必然选择。由于立法者对那些决定人活动秩序的无限多样的特

定事实,常态性地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之中,因此,他往往不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从而是必须要做的,但人类过去的经验足以表明,一些社会行为会在人们正常追求各自目的的过程中引发冲突,这些行为应被定性为不正义,须加以禁止。质言之,立法者并不拥有评断正义的肯定性标准,而只拥有一些能告知人们什么是不正义的否定性标准。

第二,否定性立法比肯定性立法相对容易。"制定一条规定不得伤害他人的普遍

性法律规范,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是,要制定一条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的普遍性法律规范,就不那么可行了。"[26]其原因在于,在任何群体或社会中,比起其他所有的感情和信念,对不应为行动的感情和信念,要更为同质,也更容易取得一致。通过立法,保护人们不受他们不愿他人施加的侵害,比起一切基于这些人的肯定性欲望的立法之法,可能会更容易确定,也能获得更广泛的成功。[27]一如AnthonyDeJasay所述,相较于悉数列举允许事项(listofpermissions),悉数列举禁令(listofinterdictions)更容易一些;罗列人们不能做的事情并监督人们不做,比罗列人们有权做的事情并监督人们不做无权做的事,难度要小一些。[28]

第三,规范的否定性品质相较于规范的肯定性品质具有巨大优势。否定性规则仅禁止而非要求采取特定行动,不向行为人施加肯定性义务。在此规则下,所有行动皆出于行为人的一己意思而非立法者的意志。否定性规则虽威胁使用强制,但它仅为否定性的强制,强制实处于隐忍不发的状态,行为人无需任何积极行为即可满足其要求。"只要人们不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法律便得以满足。"[29]因此,由于多数情况下行为人不费周章即可避免强制,实难断言否定性规则对行为人实施了强制。此际,行为人仍按自己的选择行事,而不同的个人根据他自己的知识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行事,这一点恰是自由的精髓之所在。一如柯武刚所述,否定性规则"将行动的具体细节和对后果的评价留给行为者自己。因此,当行动者由'汝不应……'一类禁令引导时,会拥有较多的自由。"[30]

由于私法具有否定性,私法上的强制性规范以否定性规范为常态,以肯定性规范为异态,禁令几成为强制性规范的代称。不仅如此,相较于肯定性规范,禁令更有助益于私人自治。因此,在私人自治居立私法原则地位,即尽量实现最大化自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说"法不禁止皆自由"而不说"法不强制皆自由"再自然不过。

(二)命题为何能使自治空间最大

由于私人自由与法之禁止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在导出私人自由或法之禁止方面实际上有两种路径可供选择:一是以对"自由的全面规定"来推定禁止内容,二是以对"禁止的全面规定"来推定自由。在前者,以"自由"为参照系;在后者,则以"禁止"为参照系。究竟应选取哪种路径,或以何者为参照系推导出他者,其实能反映出持论者对"行为自由的充分尊重或者予以限制的态度"。[31]就前一路径而言,囿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法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悉数罗列所有的自由形态。若采行这一路径,势必会遗漏大量的个人自由形态,从而在客观上限制人们的行为自由。

禁令不仅成就了私法的否定性,而且在客观上发挥了划定行为边界或行动范围的功能:禁令范围之内,行为人不得染指或碰触。禁令范围之外,则均属于行为人的自由领域;在此领域内行为人完全自由,能够依他们的喜好行事而不会遭到政府的强制。[35]一言以蔽之,"法不禁止皆自由"的规箴"维护了在法律禁令的范围之外为所欲为的自由。"[36]

三、"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实践价值

在我国,"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命题虽具有高度的学理性,但并未见诸立法,那它对我国社会究竟有无实践价值?如果纯粹只是学者为满足理论癖好而作的文字游戏,不谈也罢。但事实却非如此。虽然该命题与私人自治原则在精神气质上高度契合,但相较于后者,它仍有一些特质从而凸显其优越性。肇端于此,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该命题理应成为张扬私人自治原则或价值的有力工具。

(一)命题相较于私人自治原则的特质

民法学者在界定私人自治原则时,几乎都只界定"私人自治",不谈"原则"。

阿列克西认为,原则乃是最佳化命令,它要求某事(通常是某种价值或目的)在相对于法律与事实的可能范围内以尽可能高的程度被实现。私人自治原则意谓每个人的自由应在事实条件与法律条件可能的范围内求取最大程度的实现,此即自由的最佳化命令(OptimierungsgebotderFreiheit)。[37]质言之,私人自治原则实系主张"自治最大化"。不过,这一含义却潜藏在"私人自治原则"的概念背后,隐而不彰。"私人自治原则"并未从技术层面揭示如何使自治最大化。相较于"私人自治原则"这一术语,"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则直观地呈现出"自由最大化"的含义--"即自由"或"皆自由"的表述使得"自由最大化"的意图昭然若揭。舍此不论,"私人自治原则"本身并未提供如何使私人自由的方略,而该命题则直接揭示了使私人保有自由的方式--"法不禁止"。也就是说,私人自由空间的大小应从自由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中去探寻。由于认为"自由"与"法"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欲获取更大自由,则必须从压缩"法"的空间中去求取。

由此看来,相较于私人自治原则,"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具有明揭意旨、富有技术性两方面的优越性。因此,虽然仅就该命题中涉及的"私人自治"意义上的那部分自由而言,"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与"私人自治原则"实具有相同的意蕴,但该命题不仅直观地表达了"自由最大化"的意旨,而且直陈从何处求取自由,从而提供了相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自由诉求得否成立的标准。在实践生活中,当某人在理论上论证或某行为人主张其享有某种私法上的自由时,他更多地会诉诸"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命题。

(二)命题作为私人自治原则的有力辩护工具

1.民法学者对命题的运用

在法学理论上,我国学者有时会将"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作为论证某种观点

的论据。如就我国法上应否广泛承认惩罚性违约金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基于自愿原则,以及"法不禁止皆自由",当事人仍可明确约定惩罚性违约金,只要此种条款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便仍属有效。[38]当然,也有学者怀疑以该命题证明广泛承认惩罚性违约金约定的思路。其理由如下:第一,"法不禁止即自由"中所谓的禁止性法律,并非仅指具体的禁止性规范,而是包括依据公序良俗、公平正义等原则推导出某项行为应被禁止。禁止当事人广泛地约定惩罚性违约金,乃我国法律的应有之义。公序良俗、公平等基本原则就是禁止某些惩罚性违约金约定的法律规范。第二,只有在"法律将本应禁止的行为都规定得一览无遗"的前提条件下,"法不禁止即自由"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利推定或自由推定才是"一项正义的推定原则",而我国现行法在禁止性规定的设置上存在着遗漏。[39]考虑到如何商定合同条款属于当事人享有的私人自治中合同内容创设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惩罚性违约金毕竟是一种"私的惩罚",当事人的此种"内容自由"不应过于宽泛而笼统,因此,这两种观点均有所据。

2.立法者对命题的运用

虽然我国现行法就"法不禁止皆自由"未设明文规定,但在规范制定或修改中,

立法者有时却会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引。这在《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和《公司法》第27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抵押物的范围,我国立法历来从"可抵押物"与"不可抵押物"两方面来限定(《担保法》第34条第1款、第37条)。物权法立法过程中,最初也沿袭这一做法,如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物权法草案"即规定:可以抵押的财产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不得抵押的财产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在该草案审议过程中,有些代表提出,对有些财产,法律、行政法规既没规定不得抵押,又没规定可以抵押。此种情况应予明确。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后认为,抵押行为属于民事行为,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得抵押的财产都可以抵押,建议将草案第180条关于"可以抵押"的财产的规定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修改为"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40]

我国1993年颁布《公司法》第24条、第80条仅列举了"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四种非货币出资形式,这一要求较为严苛,过度限制了民商事主体的投资自由,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多样化、无体化的财产形式越来越多,从发行股票的"对价"的观点来看,只要是公司事业所需的财产与权利且具有一定实际经济价值,应都可作为换取股份的对价。鉴于此,2005年公司法修改时,立法者将该条修改为:"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公司法》第27条第1款)该条大幅度拓展了非货币出资的渠道,而且"可以……也可以……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的表述鲜明地体现了"法不禁止皆自由"的思想。[41]

3.当事人对命题的运用

在诉讼中,当事人有时会将"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作为起诉、反诉或抗辩的

理据,如在广州南湖酒店有限公司与杨秋梅劳动争议纠纷案中,上诉人主张,"该复函只是鼓励用人单位以支付加班费的形式补偿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工作,但并未禁止用人单位用补休的方式进行补偿,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因此,我公司采取补休的方式补偿员工的加班工作理应得到法院支持。"[42]在杜冬梅与郑锋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当事人主张,"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在公平、等价、有偿,不存在欺诈前提下签订的。根据私法自治法无明文禁止原则规定,合同有效。"[43]在天水羲皇故里大酒店有限公司与项光同等公司决议效力确认纠纷案中,上诉人提出,"上诉人认为'法不禁止就可为',上诉人完全可以起诉,也是适格的原告主体。"[44]等等。

当事人援引该命题作为支持其诉求的理由,即使表达不精准、脉络不清晰,甚至违反法理,这一尝试也无可指责。当事人以之去论理的行为无疑是这一命题

的最好诠释。普通民众既能利用该命题,在一定程度或可表明该命题的深入人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是民众"为权利而斗争"时赖以依凭的有力武器。

4.法官对命题的运用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有时会以"法无禁止皆自由"命题作为裁判依据。如在何

某某诉欧某某租赁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指出,"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对预约合同进行明确规定,但从'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民法原则……来说,预约合同并未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属于有效合同。"[45]在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诉于世光保证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指出,"本案被告以个人身份提供对外担保,目前内地……并未禁止个人对外担保,对个人对外担保也无明确法律规定要求批准和登记。法无明文禁止即许可,故原、被告签订的保证合同不违背我国内地法律和公共利益,依法应认定有效。"[46]在杜百常与刘丁巴赔偿纠纷案中,法院指出,"依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的法理……原审原被告之间的种植回收合同应当成立。"[47]在永宁县供销合作社与张建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指出,"本案所涉买卖合同属于私法调整范围,按照'法不禁止即为许可'的原则,双方对廊房部分的买卖应属有效"[48]等等。

在这些案件中,法院直接援引上述命题作为裁判依据,最终裁判结果基本上是

妥当的。当然,法院以其作为推理的基础,其合理性是否充足仍有斟酌余地。"法不禁止皆自由"是一项未见诸明文的抽象命题,显然不属于成文法,也难谓是习惯法,最多只具有"法理"或"学理"的地位。民事法官裁判案件,首先应依"成文法",再依"习惯法",只有确认并无可用的习惯法后,才可开始依循法理造法。相较于前二者,法理仅处于间接法源地位,对裁判案件只发挥辅助或补充作用。"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即使是"依据良知或理性所推演之合理法则",甚或"为谋社会生活不可不然之理",在现行法就法律行为效力已设强制性规范和公序良俗规范之边界的情况下,法院首先应利用规范(如《民法通则》第55条第3项、《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而毋庸上溯到该命题的抽象层次,即便诉诸该命题,亦应仅作论理的补强之用,其舍法之明文而直接援引法理命题,难免有流于恣意之弊。

四、"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局限性之一:微观视角

"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功效固然不容小觑,但任何制度皆有其功能限度,逾越功

能界限难免会滋生负面效果。一般而言,"法不禁止皆自由"可以适用于下述两种情形:第一,仅涉及行为人自身的行为。法律只服务于社会关系,而涉己行为不涉及他人,无社会关系可言,法律不会作调整,更不论设置禁令加以绝禁。"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它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49]即那些不影响其他人而只影响其实施者的行为不应受法律的控制。第二,无涉第三人的合意行为。在私人自治原则之下,两个或多个当事人可以合意自主地安排彼此间的事务。在合同不关涉第三人利益的情形下,合同仅涉及其当事人的利益,虽然从最终结果来看,当事人之间肯定会发生行动自由扩张或限缩、财产的增加或减损等损益变动,但无论是利是害,均为基于各主体的自由意思所生结果,是当事人对自己事务的安排,法律应尽量尊重。在社会生活中,这类行为是"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最主要的适用领域。不过,在下列情形,"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的适用则受到限制:

(一)立法者原因致禁令不足

由于立法者自身的局限、社会生活的复杂等原因,总会使一些本该形塑于立法

的禁令游离于立法之外,因此,就某一或某些具体的事务领域而言,即使立法未设禁令,也不能从"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中当然地推导出行为人享有为此一或此类行为的自由。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6条规定,"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拋弃。"第17条第1款规定,"自由不得拋弃。"我国大陆法未设类似禁令。当事人当然不可以法未禁止为由而以约定抛弃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或自由。就此看来,有学者主张使用"法不禁止皆自由"而非"法无禁止皆自由"的表述,诚非无据。[50]即使立法者在立法之际已将社会中的禁令一网打尽,但社会生活总是变动不居,如伴随着新的科技或社会条件而出现了一些行为类型,法律尚未就其是否禁止作出决定,例如尚未对是否禁止研究人的无性生殖进行规范,对此,就不能简单地说,这必然是允许的。[51]

由于法律存在着"实然法"与"应然法"之分,对某一行为,实然法虽不禁止,但禁止该行为在价值判断上深具正当性,即应然法应禁止者,行为人亦无自由可言。就此而论,断言"法不禁止皆自由"实过于轻率。欲使该命题有效,只能将其中的"法"宽泛解释为"实然法与应然法",即不能简单地说"法不禁止皆自由",而应该说"(实然、应然)法不禁止皆自由"。

(二)行为不违反禁令但违反公序良俗

"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中,"法"当指成文法,这一命题的实际含义是"成文

法不禁止皆自由"。当然,仅就成文法而言,其亦有层级,既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较高层级的法,也包括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等较低层级的法。成文法外延宽狭的不同会对个人的行为自由产生影响。有无必要将命题中的"法"限制解释为高层级的法以保护行为自由?在合同生效的适法性要件问题上,我国立法者与多数学者主张将可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这一层级。虽然高层级的法侵害个人自由相对困难,低层级的法损害个人自由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的层级,而在于法本身的质量与品性。在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上,拉兹即指出,"我赞同法治的形式概念,即只要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等,就不反对特别法律指令。""如果这种即时特别法在较为长久一般法设置的框架范围内被制定,则将限制由特别法引入的法律不可预测性,那么也就克服了这一困难。"[52]

总之,在人类行为既受法之禁令限制,又受公序良俗限制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地断言"法不禁止皆自由",较允当的表述,至少应是"法、公序良俗不禁止皆自由"。

(三)原则上不适用于法定主义模式的作用领域

私法的调整方式可分为意定主义与法定主义两类,它们一起构成"民法技术的典型"。[56]一般而言,相对权奉行意定主义、绝对权奉行法定主义。"法定主义似乎是所有定分性质权利的宿命。"[57]

不可否认,法定主义的程度也有强弱之分,但只要是"法定",就在该领域范围内排除了私法主体对私权的自由创设。此时,"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命题是无效的,不能以法不禁止(实系法未规定)为由即认许当事人藉合意自由创设私权。如就人格权而言,它"没有让与或流通问题,不可能依当事人的意志而创设,也不存在所谓的'人格法律行为',人格权立法不能采取意定主义而只能采用法定主义"。[59]因此,"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对人格权的设立并无适用力。

再如就物权而言,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它是藉由财产法律行为创设的,而财产

法律行为可二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在负担行为领域,"法不禁止皆自由"无疑可广泛适用。负担行为本身无涉定分(Zuordnung),仅以未来定分为目的,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法律也不对其行为人提出"须有处分权"的要求,当事人自然可自由商定。不过,在处分行为领域,由于实行物权法定(numerusclausus)原则,"法不禁止皆自由"的适用空间则相当有限。"虽然当事人可以自由地约定是否设立法定的物权,但是与债法相反,在物法中不存在形成权自由

(Gestaltungfreiheit)。"[60]

我国《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

概而言之,"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在法定主义模式调整下的民法领域只具有极其有限的适用空间。欲使该命题有效,宜将其修正为:"意定主义模式调整下的民法领域中,法不禁止皆自由"。

五、"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局限性之二:宏观视角

第一,禁令应具有蕴含在法律中并成为评价法律标准的"内在道德",即禁令需具备一般性或普遍性、公布、可预测性或非溯及既往、明确、不矛盾、可为人遵守、稳定性、官员行为与已公布的规则的一致性等因素。[70]一般性意谓规范必须是抽象的,而非具体或特别的。[71]由于一般性规范只提供了一种个人必须在其间行动的框架,而在该框架内,所有决定都是由行为人本人作出的,因此它们只会限制而不会完全支配行为人自主决策,就此而言,一般性法律可为人们的行为自由提供最为有效的保护。一如昂格尔所述,"正是法律的普遍性确立了公民在形式上的平等,从而保护他们免受政府的任意监护之害。"[72]前述《物权法》第186条、第211条的弊端就在于其背离了一般性品质,把抵押人或质押人当成需要特别照顾的弱者从而在制度设计时放弃了一视同仁的中间性立场,这就实质性地否定了行为人的自治能力。就其他内在道德而言,毫无疑问,规范的稳定性是自由的必要条件;[73]"法律规范的清晰程度攸关其所提供的自由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清晰的规范较含糊不清的规范更能提供充分的自由领域";[74]而可预测性是法治维护自由的关键:它使人们明晰何种行为要受法律强制并据此谋划行动。[75]

第二,禁令应具有目的独立性。自由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的个人自由支配的社会。由于"个人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因而国家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公平的份额和机会,每个人可以运用这些资源自己去决定何种目标值得追寻。"[76]进而言之,"自由社会要求个人能追求他们自己设定的目的,而非追求由他人(无论是政治家、官员、社会多数成员还是歹徒)所强加的目的",[77]容留禁令的私法作为他们的活动背景,如果要对这些目的保持公平,本身必须没有目的,[78]而把每个人的个人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就此而言,私法乃是一有助益于实现多种不同个人目的的共同工具。这也使得私法呈现出十分浓厚的工具性或手段性。工具性其实就是那种并不依赖特定且已知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应对各种偶发情势的手段的属性。禁令的工具性优势在于,个人在遵守禁令时,实际上仍是在追求他自己的目的而非立法者的目的。

第三,禁令应具有程序性或形式性。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寻求着他自己的自

我选择的好生活的观念,而政治机构的存在,则提供了使这种自我确定的获得能够进行的制度性尺度。"[79]由于这一原因,禁令应秉持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的公正观,即不应追求特定结果,而是竭力实践结果形成过程的正当性。若过程尊重了参与人的所有权与他项权利,且未对其施加任何压迫,则该过程即为合理,质言之,过程决定结果是否公正,手段合理则目的合理,而非相]反。[80特定的资源配置结果或损益状态只有在国家刻意的意志行为的操纵支配下才能达致,禁令对结果公平或实质公平的追求不仅会威胁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侵蚀个体的自由权利,压制私人的创造力,也使得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陷于瘫痪。[81]

第四,禁令应具有底线性。自由虽属重要,但最大自由并非绝对自由,自由的

无限扩张只会引发无穷的冲突,必须使每个人的自由相协调。而协调的最佳方式无疑是为每个人的自由设置边界,从而防阻不同的个人行动之间相互干涉或侵扰。就每一个行为人而言,在该边界之内,他享有为所欲为的无限自由,而在该边界之外,则属于其行为禁区,他的行动自由受到限制。此种自由的相互限制方式能使一个行为人的自由与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并存,使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自由。此即道德哲学家罗尔斯所说的"自由受自由本身的必要条件的控制","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82]毫无疑问,当禁令只是那些对自由所作的必要的但又是最低限度的限制规范,即具有底线性时,[83]民事主体的行为自由才能达到最大化状态。

六、结语

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人、强制与自由等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历来是人类社会历久弥新的永恒难题。[84]数十年来,在我国政府与人民艰苦卓绝地努力之下,在"这些构成对级的范畴中应更倚重市场、个人或自由"的社会共识逐渐形成并日益稳固。正是拜此所赐,我国人民的创造力得到空前激发,中国社会也由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无论是被定性为逐渐形成的"重叠共识"中的重要一项,[85]还是被评价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诸多因素中重要的一环,"法不禁止皆自由"命题躬逢其盛。在自由与强制的矛盾关系中,它不仅作出了优遇自由的选择,而且通过采用对禁止项的立法列举来推定自由的路径,以求取最大的私人自治空间。这一虽未见诸立法,但并非只有学理价值的命题,在鲜活的中国社会生活中,被用作支撑私人自治原则的有力工具而发挥着影响力,其对私人自治价值的襄赞之功不容抹煞。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该命题的合理价值视之为理所当然,以及无视其作用限度、凭想象地过分夸大其功能的思维惰性。毕竟抽象的理念与具体制度设计之间总是存有距离。美国学者Tamanaha在阐述法治的作用时说,"法治不能是关于人民希望于政府的任何美好物事。对它作这种解读的持久诱惑是法治的象征性力量的实际证明,但我们不能沉迷于它。"[87]此论表明,法治固有巨大价值,但也非十全十美,不能奢望它能解决一切问题。在对"法不禁止皆自由"这一规箴的态度上,我们亦应如此。在保障与张扬私人自治上,让它竭其所能,但又不能把它当成是解决私人自治问题的万灵丹。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知悉自治是何其脆弱;要践行自治,不是仅靠喊几声"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口号即可达致。无论是民事立法还是法学研究,还有很多精微细致的技术性工作要做。

注释:

[2]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3]鲁格罗·亚狄瑟:《法律的逻辑》,唐欣伟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4]我国学界多从第三点理解这一命题。第一点从法理即可推知,未受重视无须过分指责,但忽略第二点,则纯属认识盲区。不意识到第二点,就难以发掘这一命题的内在机理。

[5]TomG.Palmer,RealizingFreedomLibertarianTheory,HistoryandPractice,Washington:CatoInstitute,2009,p.2.

[6]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朱泱、毕洪海、李广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18-319页。

[8]汪习根、武小川:《权力与权利的界分方式新探--对"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4期。

[9]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4页。

[10]林来梵教授指出,法律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呈现为一种梯度结构,包含五个逐渐递进的层级:以刑罚全面严厉禁止、部分非罪化、全面非罪化、法不禁止但在法理立场上也不鼓励和完全保护(如婚前同居行为)、法不禁止且基于"法不禁止即自由"原理属于自由(如夫妻避孕行为)。这一观点对法律评价等级的梳理已很精致,但仍宜增加"保留而不作评价"的形态。(参见林来梵:《自由主义的败家女?》,《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1]参见阿图尔·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5章。

[12]参见Neumann、Hassemer和Schroth主编:《自我负责人格之法律--ArtherKaufmann的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203页。

[13]ChristianHeinrich,FormaleFreiheitundmaterialeGerechtigkeit,MohrSiebeck,2000,S.43f.

[14]凯尔森:《纯粹法理论》,张书友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15]参见Larenz/Wolf,AllgemeinerTelldesBürgerlichenRenchts,9.Aufl.,München,2004,3Rn.5;ReinhardBork,AllgemeinerTeildesBürgerlichenGesetzbuchs,2.Aufl.,Tübingen,2006,Rn.21.

[16]参见易军:《私人自治的政治哲学之维》,《政法论坛》2012年第3期。

[17]此为分析法学的基本见解,可参见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8]约瑟夫·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吴玉章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19]哈特:《法律的概念》,第33页。

[20]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4-15页。

[2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申政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页。

[22]参见伊特扬:《现代契约法的发展》,法学教材编辑部《民法原理》资料组:《外国民法资料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年,第343页。

[23]亨利·马瑟:《合同法与道德》,戴孟勇、贾林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24]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25]参见易军:《私人自治与私法品性》,《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6]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页。

[27]参见布鲁诺·莱奥尼等:《自由与法律》,秋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导论",第20-21页。

[28]参见TomG.Palmer,RealizingFreedom:LibertarianTheory,HistoryandPractice,p.32.

[29]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第6页。

[3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6页。

[31]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32]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33]Rey,Heinz,DieGrundlagendesSachenrechtsunddasEigentum:GrundrissdesschweizerischenSachenrechts,Bd.1,Bern2000,S.146.

[34]我妻荣:《新订物权法》,罗丽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

[35]BrianZ.Tamanaha,OntheRuleofLaw:History,Politics,Theor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p.66.

[36]BrianZ.Tamanaha,OntheRuleofLaw:History,Politics,Theory,p.71.

[37]罗伯特·阿列克西:《法、理性、商谈:法哲学研究》,朱光、雷磊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197页。

[38]参见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的解释论》,《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9]参见崔建远:《合同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67-368页。

[40]参见张宗堂等:《物权法草案已经成熟》,《人民日报》2007年3月13日,第3版。

[41]参见刘俊海:《现代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42]参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穗中法民一终字第667号。

[43]参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9)穗中法民五终字第1365号。

[44]参见甘肃天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3)天民二终字第00028号。

[45]参见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鱼民初(一)字第5号。在其他案件中,该院亦以同样理据作出裁判,分别参见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鱼民初(一)字第7号、第8号、第1106号判决。

[46]参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5)穗中法民三初字第432号。

[47]参见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睢民再初字第2号。

[48]参见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0)宁民提字第10号。

[49]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3页。

[50]郭道晖:《论权利推定》,《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51]参见颜厥安:《规范、论证与行动--法认识论论文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第245-246页。

[52]参见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朱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53]罗尔斯从社会基本结构出发探求社会正义,将社会正义与公共体制(政治的、经济的和法律的)层面上的强制结构相勾连,但柯亨认为这一理论会使人产生政治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制度是社会基本结构的全部的错误认识,弱化了根深蒂固的惯例和习俗的作用。他强调除这一层面外,社会基本结构还具有第二种内涵:"属于基本结构的制度,其构成主要依赖惯例、习俗与期望,而非法律。"即重视道德规范在引领社会进步乃至变革过程中的作用。(参见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54]在私法领域,区分成文法规范与道德规范,乃至进一步将成文法上的强制性规范区分为自治法与管制法,不只有宏观上的抽象意义,而且还具有微观上的现实意义。

[55]颜厥安教授指出,"这一原则(指'法不禁止皆自由'--引者注)受有很多限制,首先,除非我们将'法律'的概念放得够宽,否则有一些行为类型可能是风俗、道德或习惯所禁止,但是并未为国家之法律所禁止。"这一观点中,有关"法不禁止皆自由"原则应受限制的看法是妥当的,但试图通过放宽"法律"的概念来涵盖风俗、道德或习惯等法律外规范的解决方案则难谓妥当。(参见颜厥安:《规范、论证与行动--法认识论论文集》,第246页)。

[56]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第94页。

[58]合同关系当然只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但有时也会涉及交易外的第三人,即发生外部性问题。第三人其实是社会大众的化身。私法之所以许强制性规范介入合同关系,其原因不外乎保护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或保护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参见IanAyresandRobertGertner,"FillingGapsinIncompleteContracts:AnEconomicTheoryofDefaultRules,"TheYaleLawJournal,vol.99,n0.1,1989,p.88)

[59]张平华:《人格权的利益结构与人格权法定》,《中国法学》2013年第2期。

[60]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第14页。

[61]董少广:《物权法有利于保护银行债权》,《上海金融报》2007年5月25日,第12版。

[62]高圣平:《担保物权编: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法制日报》2007年3月25日,第16版。

[63]程啸:《物权法对抵押权制度的六个重要改进》,《检察日报》2007年3月26日,第3版。

[64]退一步讲,即使我国实行物权自由主义,《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第7项亦不能获得生机。因为即使建立物权自由主义,若无一套公示制度、占有推定权利与善意保护制度加以配套,物权的自由创设亦属不可行。

[65]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1页。

[66]参见宁红丽:《民法强制性规范的反思与优化》,《法学》2012年第4期。

[67]林来梵:《"法律保留"的诱惑》,《法制日报》2007年6月17日,第14版。

[68]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684页。

[69]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141-142页。

[70]参见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章。

[71]罗尔斯为推导出社会正义的两项根本原则而设计了一种"无知之幕"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抽象人"或"一般人"的预设。其本意是排除自然机遇或社会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对正义原则选择的影响,从而保证其公平性。(参见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72]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第47页。

[73]TomG.Palmer,RealizingFreedom:LibertarianTheory,HistoryandPractice,p.2.

[74]AndrewAltman,CriticalLegalStudies:ALiberalCritique,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0,p.26.

[75]BrianZ.Tamanaha,OntheRuleofLaw:History,Politics,Theory,p.90.

[76]威尔·金里卡、卞绍斌:《当代政治哲学前沿:多元立场、公民身份与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

[77]JohnMeadowcroft,TheEthicsoftheMarket,Basingstokeand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pp.14-15.

[78]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94页。

[79]A.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

[80]AndrewSchotter,FreeMarketEconomics:ACriticalAppraisal,Oxford:BasilBlackwellPress,1990,p.13.

[81]参见齐佩利乌斯:《德国国家学》,赵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29-430页。

[8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第205、234页。

[83]在德沃金的理论谱系中,这一思想被称为"抽象原则"(abstractprinciple):"它坚持,除了为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或为矫正市场的某些缺陷而对人们的自由做出必要限制外,只有当人们享有按自己的愿望行动的法律自由时,理想的分配才是可能的。"(参见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84]当然,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究竟是协调还是冲突仍非常值得研究。如拉兹一方面指出,强制损害了人的自主性,"首先,强迫别人的人怀有使他人服从其意志的直接目的。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或者是他的目的,或者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强制者旨在通过限制他人的选择而成功地强迫了他们。"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强制有时是为了实现对个人自主的关切。"强制可以是真诚地为了被强制者的善,甚至也可以是被强制者所寻求的。"(参见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6、158页)。

[85]"重叠共识"强调排除各种分歧意见和对立观点之后所形成的共同认识,它对维系社会的稳定统一至关重要。有关该问题的具体分析,参见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二部分第四讲"重叠共识的理念"。

[87]BrianZ.Tamanaha,OntheRuleofLaw:History,Politics,Theory,p.113.

Sponsors:InstituteofLawandInstituteofInternationalLaw,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

Address:15ShatanBeijie,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720

THE END
1.价值命题的含义不包括问答题 价值命题的含义不包括 参考答案: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某种行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人就会倾向于重复此行为===某人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133d38fead994efdbbff2909599b31ab
2.赣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单招考试大纲及样卷5.本次考试不指定教材。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一)基础知识 1、识记常用汉字的字音。 2、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 3、正确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4、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5、辨析语句的含义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累赘、结构混乱、表达不明、不合逻辑等)。http://www.gzpt.edu.cn/info/1005/3459.htm
3.心理行为与文化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5、【多选题】马林诺夫斯基和泰勒对文化大致可以包括()。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社会层面 D、心智层面 6、【判断题】社会人类学是研究世界各个不同的民族,详细记录他们的生活。() 7、【判断题】熊心理文化学的视角来看,世界上各种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其次是社会和文化上的。() http://changchun.ehqc.cn/show/38_51.html
4.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每日一练)考试题库84、单项选择题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上看,下列哪一个命题是不正确的:() A.正确的自然观是把自然界看成是过程的集合体; B.正确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处在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运动中; C.正确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D.正确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原来面目最朴素的了解。 点击查看答案 http://www.91exam.org/exam/87-1084/1084220.html
5.宏观经济学习题0410天津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宏观经济学习题[国民生产总值]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他也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正。他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他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 http://read.cucdc.com/cw/79599/64612.html
6.教心学重点5.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含义:对认知的认知(对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的认识) 个体对认知活动 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 如你觉得记忆力强不强、记一段材料难不难、记忆负担重不重 内容: 元认知知识: 对于自己认知的认识了解 元认知监控:对认知活动的监视 如觉得注意力分散并进行调整 http://www.cqwenbo.net/wap_doc/16870853.html
7.研究生学术失范9篇(全文)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学术规范是保证任何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展开的必要条件。但是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失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高校学术领地这块“学术殿堂”的严肃性和圣洁性已经被严重玷污,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 在学术界,学术失范的含义已得到一个大体统一的界定,所谓学术失范,就是指从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2xjkf13.html
8.广东自考《发展社会学》课程考试大纲(00287)1.掌握发展的含义、特征、类型及模式。 2.掌握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3.掌握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应用。 4.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掌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治理。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https://www.zikaoben.cn/archives/15762.html
9.结果无价值论与二元论之争的共识误区与发展方向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对抗的逐渐形成与勃兴,是我国刑法学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向。在包括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在内的众多理论对垒中,论战和交锋最为激烈、对刑法学的影响最具深度与广度的,当推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二元论)之争。诚如张明楷教授所言法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682
10.初中英语教资笔试备考详细资料教学实施与评价3.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按评价的功能分类:教学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 1.含义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目标、取得最佳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教https://www.jianshu.com/p/f4f8c0d1ae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