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美与善的联系(关于美的本质的最早的论述)
孔子——“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荀子《乐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我国最早的相当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二)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毕达格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苏格拉底—善和美的关系;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美是善;《诗学》—艺术的模仿说;
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之比较
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强调一个“情”,它在剖析美的事物和美感体验时往往从情出发,抒之以情,以情作结,即以情动人
西方美学往往偏重一个“理”字,在剖析美的对象和美感结构时,经常从理出发,析之以理,归之以理,它重视以理服人。
三)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1735年,鲍姆嘉通写了《诗的哲学沉思录》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审美意识的产生可推溯到原始社会,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四)马克思主义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1.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基本理论的论述,为新美学之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者为新美学的建立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
五、美学的研究的方法
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自上而下”,又称哲学思辩—形而上学的方法
(2)“自下而上”,又称经验描述—“科学的美学”。
(3)心理学方法(4)社会学方法
(5)符号论方法(6)现象学方法
(7)价值论方法(8)系统论方法
美的本质与特性
美的本质问题之所以难解,原因有二:
1.由于美的事物的复杂性、多样化。
2.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二、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1.从主体精神世界出发探求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是理念”
是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归根结底,他认为美的本质来自心灵、理念、绝对精神。
康德——“美是主观观念”
《判断力批判》,区分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美的问题,完全是一个主观鉴赏的问题。美只是对象在形式上对我们主体心理所引起的一种快与不快的感情。
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
2.从客观对象自然属性上探求美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美的本质在于感性事物本身,肯定了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论绘画》和《笔记》)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用感官认识到事物的性质。
人的美特别重视比例和谐。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博克——生理学的观点,肯定了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并根据经验事实对事物美的感性特征进行了归类。
狄德罗——“美在关系”
高乃依《贺拉斯》里“让他死吧”,美是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其一,美包含了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其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
分析了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乡下美人(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上流社会中美人(以纤手细足、病态)、真正有教养的
(二)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人(眼睛)
1.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强调美善的统一。孟子: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把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即善的最高境界看作是审美的境界。
荀子: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美是有功利的。社会功利性是美的一个重要条件。
2.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3.结合现实研究美
刘勰: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美学理论,“自然之道”(客观规律)。美是自然的、客观的。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叶燮(xie):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多样性,又指出美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对象,美对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意义。
标志着我国古典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我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学说
1.“主观说”——吕荧、高尔太
吕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高尔太:“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基本观点:强调美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表现,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结果。
2.客观说——蔡仪
彩虹因为它本身就是美的,所以人们才能感知到它的美。”
基本观点: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或感知为转移的。
“美在典型”说,典型即个别的东西显现着种类的东西。
缺陷:一是没区分美的种类和不美的种类;二是只强调了美的绝对性,而忽视了美的相对性
3.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
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或者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4.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李泽厚
美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1)美的客观性,是指“美具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识、情趣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质”。
(2)美的社会性,是指美离不开人类社会,美只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四、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首先,审美活动不可能存在于先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其次,审美活动也不可能存在于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界。
最后,从汉字“美”的字源,也可以看出人的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五、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美必须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形式来表现。
(二)感染性
感染性的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它通过完美的形式所显示出的深刻的内容,即以感性形式显示出人自由自觉创造的本质力量,这是形成美的感染性的核心方面
三)社会性
首先,美是属人的,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次,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
(四)新颖性
(一)“美在形式”说。
最早主张美在形式的,是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波状线是一种“真正称得上美的线条”,而蛇形线则是“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贝尔(英)提出“有意味的形式”
(二)形式美的含义及产生
1.含义:
美的形式的特征:一是要有宜人性;二是要表现内容。(即适宜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广义地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三)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1.色彩:(三原色)
第一,视觉效果(温度感、空间感、质感、重量感)
第二,表情效果
是指色彩的表情性,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色彩的表情性给人以情感的感染,不同色彩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如兴奋与沉静、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