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毅:如何理解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观;认识论;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就是认识论”

一、如何理解“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中的“认识论”概念

按照最一般的理解,认识论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组成部分。因此,当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时候,似乎犯了把整体等同于部分的错误。但事实上,作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有着深入研究的理论家,毛泽东不可能不了解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在哲学体系中的位置。之所以会把“哲学”与“认识论”等同起来,就是因为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重新界定了认识论概念。也正因如此,辨析毛泽东语境中认识论概念的含义和范围,就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首要步骤。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毛泽东语境中的认识论概念(以下简称“认识论(毛)”)与哲学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中的认识论概念(以下简称“认识论(原理)”),来揭示毛泽东对“认识论”的独特理解。而这一对比之所以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就是由于毛泽东主要是从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得到认识论概念的,他在重新界定认识论概念的过程中,也始终没有脱离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话语体系。既然这一对比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认识论(毛)”与“认识论(原理)”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正如“认识论(原理)”包含着某些“认识论(毛)”所不具备的内容,“认识论(毛)”的问题域也超出了二者交集的范围。以下,我们将列举几个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其二,“实事求是”同样也超出了“认识论(原理)”的范围,但却是“认识论(毛)”的题中之意。按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解释,实事求是是指“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就这一要求来说,它在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中一般是作为唯物论原理(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推论被给出的,因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原理)”的内容。但是,在毛泽东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样是对“如何认识”的问题的解答,因而也是“认识论(毛)”的重要内容。

其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认识论(毛)”超出“认识论(原理)”的一个例证。根据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的解释,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一要求在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中一般是作为唯物史观原理(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推论被给出的,因而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原理)”的内容。但是,就上述引文来看,毛泽东已经将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论原则转写为了领导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取得正确认识的过程,其表述方式也类似于《实践论》中“实践—认识—实践”公式的变体。也正因如此,毛泽东在写下上述引文中的语句后作了一个总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而非常明确地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认识论概念与“认识论(原理)”的区别。

通过对“认识论(毛)”与“认识论(原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所理解的认识论实际上是一个在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的前提下,对“如何认识”的问题的展开。这一概念既不同于作为16-19世纪西方哲学主题的认识论,又不局限于哲学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中的认识论。或者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毛泽东所理解的认识论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当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时候,他想表达的观点是: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这一点构成了我们理解“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首要前提。

二、毛泽东为何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上述表明,我们已经明确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基本含义是: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毛泽东为何要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或者换一种问法:毛泽东为何要强调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呢?从1964年8月那次谈话的记录稿来看,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动机。

三、如何论证“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既然“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是毛泽东对自己哲学观的概括表达,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毛泽东为何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或者说,在毛泽东看来,为什么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呢?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本人从未给出系统、明确的说明,以至于使不少人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只是他即兴而发,随口一说,不值得作严肃认真的考察。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哲学观命题不是感性的“灵光乍现”,而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结果,那就必须承认在毛泽东的思想语境中,存在着对“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合乎逻辑的证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尝试依据毛泽东留下的思想线索,替他说出“为什么哲学就是认识论”的道理。笔者以为,在毛泽东的思想语境中,可以找到两种可能的论证思路。

第一种可能的论证是通过对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概括实现的。毛泽东认为,由于哲学的四大板块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原理)”和历史观中最有意义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展开的,因此,哲学就是“认识论(毛)”。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按照四大板块来理解哲学,无疑是受了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影响。我们知道,在1936-1937年进行哲学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阅读得最细致的两本书便是西洛可夫、爱森堡等人编写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米丁等人编写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这两本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使毛泽东相信,四大板块的划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合理方式。既然如此,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毛泽东为什么认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原理)”和历史观都是在探讨“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呢?因为在他看来:

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哲学原理教科书划定的哲学的四大板块中最有意义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展开的。“哲学就是认识论”证明完毕。

第二种可能的论证则是通过依次递推实现的。在毛泽东看来,哲学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重点是认识论。因此,哲学就是认识论。具体思路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代毛泽东完成了从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从辩证唯物主义到认识论的层层递推。“哲学就是认识论”证明完毕。

以上是我们在毛泽东的思想语境中找到的两种可能用来论证“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思路。尽管算不上完全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但至少以毛泽东本人的观点、论断反驳了把这一命题当作“即兴而发”的看法。作为对上述两种思路的总结,我们还应该看到,“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成立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关于哲学体系的“四大板块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定位的“推广说”,关于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三统一说”等理论预设,便很难在“哲学”与“认识论(毛)”之间画上等号。这样看来,“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受到冷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突破了原先的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范式。当然,即便这样,“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也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仍然是我们理解毛泽东哲学乃至改革开放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把钥匙。

四、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看毛泽东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尽管“哲学就是认识论”是毛泽东1964年才提出的命题,但对他来说,把哲学理解为“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此前的20余年间,毛泽东就已逐步把哲学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认识”的问题上了。可以说“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与毛泽东哲学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首先,“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是吸引毛泽东走向哲学的关键问题。我们知道,毛泽东早年曾接触过各种时髦的哲学思潮,但他真正系统地学习哲学、研究哲学、从事哲学写作,则是在1936年之后。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伤害,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更是披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干部群众。毛泽东认为,在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的论战固然重要,但不如立足于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来得彻底。也就是说,如果能证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违背了“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方法”,那么,它们的错误也就得到了最彻底的揭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毛泽东哲学始于同错误认识的斗争,它从一开始就把“如何认识”作为自身的基本问题。

其次,“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也是毛泽东眼中最具现实性的哲学问题。毛泽东不是书斋中的哲学家,不关心没有直接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上文曾提到他对唯物论的态度,便可以证明这一点。毛泽东相信,尽管哲学天然地具有远离现实的抽象性,但仍然保留着与实际工作的联结,这个联结点便是哲学通过研究“如何认识”的问题,转化为一种思想方法(或曰方法论)。因此,我们看到,《实践论》主要谈的并不是实践本身,而是从实践的直接经验出发认识世界;《矛盾论》主要谈的也不是矛盾本身,而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认识论(毛)”视域中的哲学理论都直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都能够被读者拿来“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既是毛泽东哲学的兴趣所在,也是毛泽东哲学最显著的个性特征。

总之,“哲学就是认识论”与其说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界定,倒不如说是对毛泽东本人的哲学的界定。如果我们把这一命题改写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毛泽东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如汪澍白教授尽管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只是毛泽东的“即兴而发”,但也承认,“如将论题缩小,单单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那便是确凿无疑的了”。

作者简介:刘秉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THE END
1.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具体概念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https://edu.iask.sina.com.cn/jy/2RCejKOytez.html
2.命题的定义是什么,真假命题是指什么各位初中生在刚刚接触到命题这一概念时,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命题的相关知识,那么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命题的定义是什么吧。 命题的定义是什么 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初中命题最常见的形式是“若p,则q”,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命题有真命https://www.xhwx100.com/article/201.html
3.快速学习什么是联言命题的定义以及关键词?MBA考试试题如何理解联言命题的定义? 联言命题定义:表示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 例如: 1.这项水利工程使附近几个县的农田受益,并且为这一地区的小工业提供了动力。 2. 小张和小王都考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 在逻辑结构上,联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并且”连接支命题而成。 联言命题常见关键词: (1)既A又B (https://www.bkw.cn/question/Dgj1l.html
4.定理,定义,公理和命题是什么关系啊?3、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由实践得出的结论4、命题有真假之分,真命题是逻辑上的概念,而定理是在研究中觉得比较重要和常用的结果,授予它定理得地位而已,公理这是逻辑讨论的前提.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定义、定理、公理、命题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定理和公理! 定义,公理,定理,命题 的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194c9f9525bd6baaed2f962a6f296339.html
5.命题的定义是:.根据命题的定义解答,命题是对事情做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常可以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接题设,而那么后面接结论.题设成立,结论也成立的叫真命题,而题设成立,不保证结论成立的为假命题. 本题考点:命题与定理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0ff13d35231fc84be5439b124f439719.html
6.命题的意义命题,在维特的这本书里,重复率特别高。全书共80余页,前50页几乎每句都有“命题”二字,后30页才略少。 命题,在我的学生期间,局限于 命题作文。在我工作期间,限于领导下达的工作。在我家务活里,就是奔命干活。 命题的定义:在逻辑学上,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陈述句,有主谓宾。 https://www.meipian.cn/58h98ot0
7.8.1定义与命题(2)3、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定义,哪些不是定义(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二.新课学习: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___,它分为___和?___两部分。?命题的一般叙述形式为___。___所引出的部分是条件,___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3/0315/13/79068045_1072100910.shtml
8.2定义与命题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资料优选2 定义与命题 3 平行线的判定 4 平行线的性质 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本章复习与测试 综合复习与测试 开学 月考 期中 期末 寒暑假 竞赛 中考 知识点 试题试卷 几何模型 小升初衔接 初高衔接 类别: 不限 课件 教案 学案 作业 试卷 题集 素材 示范课 备课综合 等级: 不限 免费 https://sx.zxxk.com/m/books-catalog5676/
9.什么是命题计算机里的命题是什么什么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 具有非真必假(不可兼)的陈述句。 注意: 命题必须是陈述句 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 对于非命题可以是一切没有判断内容的句子,如感叹句、疑问句、二义性的陈述句、祈使句(命令句)等等 练习 指出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值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7396585/article/details/121170829
10.2017年北京高考命题作文范文:说“纽带”比如,走出国门时,你便成为了外国与中国的纽带——你是否做到了文明旅游?比如,在校学习,你便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你是否做到了认真、用心?如是种种,都要求我们自我反思、改进,成为更好的“纽带”。 纽带是什么?词典给出了客观的定义。但纽带怎样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定义、去诠释。http://www.zuowen.com/e/20180523/5b051f2ed87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