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中,范畴(希腊语:κατηγορια)的定义:范畴是概念的初始结构,用数学式表达为:复=实+虚=实+实I:复是实化之虚。也可表达为:复{实/虚}或:合{正/反}。
编辑播报
范畴是指把事物作归类整理所依据的共同性质,就是说:范畴是事物种类的本质。因为一个种类的本质往往由多个性质所构成,而本质与构成它的各个性质之间又总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联系着的,这个方式就是合{正/反}。所以也可以把范畴定义为:规范与筹划事物所依据的合{正/反}性质结构。
意思是:如果正概念B涵盖着其反概念C,那么就构成一个范畴,可以用A来合称。
范畴的“合{正/反}”结构与黑格尔发展自康德的“正反合”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一个符号抽象化的范畴概念,可以作形式化的演绎并归纳推理,也是后者得以成立的基础,而后者则仅仅是关于命题的三阶段理论,只是范畴概念在命题推理上的表现。
范畴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命题结构性概念。是哲学及其逻辑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
一个范畴就好像逻辑学中的一个“活细胞”,可以分裂成为两个新的范畴,这叫演绎;而两个范畴又好像一精一卵结合成受精卵一样,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新的范畴,这叫归纳。
例如:“本性{本体/本变}”可演绎为“本体{连/限}”和“本变{合/分}”两个范畴;“精神{过去/记录}”和“现实{现在/事实}”可以归纳为“存在{精神/现实}”一个范畴。
什么叫哲学?用范畴表达式表达就是:哲学{哲知/体系}:哲知{感知/理知},体系{个体/关系}。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进一步地各种哲知形成了理论系统就产生了“哲学”或称“智慧之学”。用范畴式表达这一过程就是:哲知{感知/理知},体系{个体/关系};哲学{哲知/体系}。
例如对于“范畴”的认识过程:
在西方哲学和逻辑的历史上,关于范畴概念的认识是不断地完善清晰的。亚里士多德在2千多年前虽然首次提出了范畴概念,但对其定义是经验性的,一直都知道它的作用重要,但始终未能够给出其准确的理性抽象定义,当然就无法揭示出它的全部哲学逻辑意义了。到了200多年前的康德和黑格尔,虽然扩大了对范畴种类的具体认识,但仍然未能够抽象出其准确的逻辑定义。
在东方的中国,对于范畴概念的认识更是渊源流长,中国人的范畴观念十分强烈。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的:万物{阴/阳}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范畴,而且被看作是一个终极抽象范畴,例如老子《道德经》中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论断。就是说,老子认为:万物都具有“阴/阳”这对共同性质,万物都可以由阴/阳这一对性质之间的“冲气以为和”而演绎出来。正阴反阳合万物。老子这句话里的一二三就是指:一个范畴包含阴阳二个性质就能够产生作为第三的万物---这个就叫道。道:用包含阴阳二个相反性质的一个终极范畴就可以演绎万物,解释世界。
对范畴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了范畴的“命题结构”并给出了其符号形式化的定义,使其可以进入计算机的运算过程。这是当今中国大陆哲学家所作出的自主创新性成果,具有前瞻性的划时代意义。我们中国人数千年来终于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当代哲学逻辑系统。由于此哲学逻辑系统涵盖了本体论形式逻辑,所以在实用方面来说,比较重要的有:第一,有望突破西方对计算机软件理论的垄断局面;第二,有望把中医活体科学理论化,使其超越仅仅是死体科学理论化的西医。
哲学家们对于什么是“存在”的基本范畴持不同看法。在此我们列举一些不同观点:
物质对象
心灵
类
性质
关系
性质、关系、和类都被认为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多数哲学家认同性质和关系是抽象的存在,而物质对象则有具体的存在。这也许是区分两种存在的范例:即可被称为“是”的存在和可被称为“有”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最一般规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解释和把握客观世界辨证运动的重要思维形式,是认识和掌握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
第二、“关系、姿态、状况、主动、被动”表达实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同属于“变化”范畴中的下层范畴,因为关系{绝对/相对}总是在变化之中的,而变化的最高层次是:本变{合/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的变化都不外乎:合(散)、分(离)、由合到分(演绎)、由分到合(归纳)共四种。关系在变化的过程中呈现为一个一个的姿态{独生态/众生态}:独生态{主动/被动},众生态{自由/专制};而这些姿态又处于不同的存在状况{连续/离散}之中。这部份涉及到了“本变”这个第二层次的抽象范畴。不过在《范畴篇》中同样并未完述。
总结前文,可知《范畴篇》所论述的都是第三层次及以下的范畴,但已经触及到了第二层次的“三本{本性,本体,本变}”范畴,就是说:离终极范畴还有“两步”之遥:即从实体到三本,再由三本到性{体/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