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素质结构;核心素养;学习;做事;担当
在实施新课改15年以后,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随后,教育部又组织专家研制《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依据,目前,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正在成为教师热议的焦点。本文拟就其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同志们交换意见。
一、素质与素养是什么关系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素质和素养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素质特指有机体生来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就是生理学上所说的先天遗传因素。作为生理条件,人的素质无疑为人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是实现其各项能力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所谓素养则是指人们经由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识、品德、技能或技巧等等。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交往过程逐养成的。与素质不同,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通过教化方能习得的。尽管素养是人们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建构起来的,两个概念都和教育有着紧密联系,但它们毕竟具有不同的内涵。
上世纪末,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们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以及随后这一主张渐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人们对素质这个概念的理解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今,人们更倾向于将素质理解为: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及其质量水平。素质和素养之间的区别淡化了,消失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二者已然成为一组同义词。日常生活用语和行文中,素养和素质两个概念相互代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习以为常了。
如果说上述两个概念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大多只表现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在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基础教育中经常使用的素质概念,用于成人和专业教育时,则通常会为素养所取代。例如我们可以讲: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质量和水平的教育;也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人们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等等。总之,一句话:在儿童和青少年那里被称为素质的东西,在成人那里则常常被称为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妨把素质理解为发展中的素养,素养则是更成熟的素质。
二、核心素养是怎样定义的
平心而论,笔者是衷心赞成关于核心素养的主张的,而且认为当前提出核心素养的举措恰逢其时,对实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问题是定义核心素养,一定要从中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实实在在,不能玩文字游戏,要让学校师生好理解,可操作。
人的社会性、人才成长的过程性,以及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使得人才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形成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然而,事情无论多么复杂,总会有规律可循。研究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类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追寻他们所以能够在所处的环境和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个中缘由,条分缕析提炼致使他们所以成才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共同性的内在因素,就是我们需要的所谓核心素养。人们会发现,核心素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过程中都会发挥某种共通的作用,它们是统帅人才成长的“纲”。抓住了它们,就有可能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就能纲举目张,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教育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当年战斗在解放区的“抗大”及其各个分校,毛主席亲自为它们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校训,简明扼要,无异于对抗大学员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抗大为抗日战争、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干部,为新中国的创生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个案例,是远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据当事人总结,“爱国、正义、刻苦好学”是学校师生的“基本共性”,这也可以说是学校在抗日后方艰苦条件下办学实践中,师生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在国家多难之秋,是师生的这些素养成就了学校“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和民主堡垒”的绩业。办学8年,学生投笔从戎直接走向抗日前线的达1300多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其中联大师生当选院士的,有193名之多,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引路人,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论述得到世界上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同,16年前中国新课改也曾从中汲取营养。
上述国内办学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社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无疑都可以在研究核心素养时予以借鉴。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结构一脉相承
什么是核心素养,又该怎样定义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体系?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素质教育的现实出发,从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认识切入,进而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上世纪末,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观和人才观开始从“唯分数、唯知识、技能”向“全面育人”转变。起初,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曾经引起社会热议。各种观点交集,结果却莫衷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很快便以“依法施教”为由,将讨论引向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关于什么是素质,以及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过,甚至有关什么是素质这样的基本问题,也依然是见仁见智。
依前述对素质概念的理解,人的素质具有复杂的结构性,它是由不断成长、互相依存又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基础系统、功能系统和动力系统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基础系统,包括知识、技能、体魄等要素,为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质的条件;功能系统,是指能够使基础系统各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因素,包括方法、智力(也称能力)和意识等,基础系统与功能系统又合称知能结构;动力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价值观,是它决定了人们发展的方向及其质量和水平。素质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知能结构为基础形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三个子系统大体上可以分别与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相对应。素质结构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自身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本质上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条件,有效地提升人们素质结构的质量和水平。
反思素质教育实施历程,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适应科技革命和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日俱进的新要求,研究素质结构各个要素在人才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将之与核心素养联系起来考虑,从中提炼和规范符合中国教育现实,又能承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建议核心素养不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担当。
学会担当。即勇担当,能担当。担当,涉及主体性和责任心。人们对自己、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待整个人类都要负以责任。社会地位各异,分工各不相同,能力亦有区别,人们所能承担的责任自然各不相同,但一事当前,敢于负责的胆识,并能在实践中有效而真实地负起责任,实在是要求人们特别是其中佼佼者的一项核心素养。培养敢于担当,
能够担当的一代新人,有必要突破“以德为主”“以德为先”的德育定位局限,践行“以德为魂”、厚德载物的宗旨。坚持德育实践原则,切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和情怀,引导学生从小即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勇敢地面对责任,心地光明,襟怀坦白,重信守诺,恪尽职守,敢挑重担,不推脱,不掩饰,不追风,不矫情,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为国家、为民族“立德、立身、立功、立言”的心性和品德。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践行前述三项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会求知,求真知;会做事,善共事;勇担当,能担当。学生的发展也可能还不够那么全面,但他一定属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属于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引领社会发展的人,属于当今社会顶天立地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2]袁振国.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08.
[3]胡邦定.西南联大是怎样办大学的[J].炎黄春秋,2015(9).
(原载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2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地址:福州市鼓屏路162号邮政编码:350003
主办:福建省教育厅承办: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信息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谷歌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