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1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其四,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二)青年初期

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有效学习所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丰富的环境影响,有利于生理器官和功能的发展,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义为进一步的新学习作好准备。

(二)关于关键期

第2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演变,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查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逆向性),而且能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使力臂缩短(补偿性)。

5.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书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的办法。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例如,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而大多数中学生并未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其他领域却不一定达到.因而中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企图揭示无特殊训练条件下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并未考虑专门教学的影响。从一般发展的观点看,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不能把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或不受教育影响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3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仅介绍较有代表性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等三种教养模式,研究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与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l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因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第4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问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美国的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我国有它的修订版。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上述公式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因为智力测验的题目按年龄分组。由此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该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它假定同年龄组测量成绩总平均数为100,用个人实际得分与总平均数比较,确定其在同龄组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以此判定其智力水平。

不管是斯坦福——比纳量表还是韦克斯勒量表,在选择测题时都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测题对所有儿童都有同样的检验。所以,儿童在回答测题时的数量与质量便成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

是由许多分测验构成的。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有12个分测验,其中6个分测验是通过言语问答进行的,被认为是测量言语智力。另外6个分测验是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被认为是测量操作智力。研究表明,两个1Q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按年龄分班教学还是按将能力或知识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组)进行教学斯托达德曾提出一个双重进度方案,一部分课程(必修课)采用年级制分班,而其余课程则采用能力分级制,力图使两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在现代,程序教学又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根据程序教学的原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在这几个方面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这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THE END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在逻辑学中,有四种基本命题形式,它们分别是:命题、否命题、逆命题和反命题。这四种命题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命题与否命题命题和否命题是互为对立的命题形式。一个命题可以被否定,形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w7czEMYOoT.html
2.是逻辑学的复合命题之间的关系及推理那节的内容表因果的逻辑连接是逻辑学的复合命题之间的关系及推理那节的内容表因果的逻辑连接词(比如因此,因为所以等)表示假言命题,联言命题,还是选言命题呢?到底是三个中哪种呢?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假言命题. 但是必须作以下澄清:假言命题“如果…那么…”可以表因果;但是“因为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376bd09cef7bc078f62fc500f644009.html
3.四种命题(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熟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 ”的形式: 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yishuxuejiaoan/1632203029648246.htm
4.以下哪些命题是关系命题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李白和杜甫是朋友;武汉在北京和广州之间;概念S与P是交叉关系 AI解析 重新生成最新题目 【单选题】如果将人眼比作照相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3723d863791f432f85a9839b23d06f04.html?fm=bdaacfc4b835d82d34d27ac316cfb608ee
5.科学网—性质和关系,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性质和关系,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 如何理解“神学、佛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理性认识事物就是从事物的属性上来认识事物,所谓事物就是一切可供思考的对象。 在主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872715.html
6.实际经济与名义经济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研究2、 经济波动是名义与实际经济之间冲突的结果,是名义和实际因素之间替代和约束的失衡体现,市场出清和经济均衡是实际与名义经济的双重均衡,名义调整和数量调整都是经济波动的体现形式;价格波动和经济泡沫是名义与实际经济之间脱节形成的;供给短缺或者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或者资本流动约束等均受到实际与名义经济之间的关系影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3/14639976.html
7.教资考试笔记:教育知识与能力(4)1) 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https://www.jianshu.com/p/cbdc4fd70a88
8.辽宁大学2022自命题考研初试大纲:814公共管理综合考研大家对于考研大纲的公布一直都非常关心,考研大纲是考研学子备考复习的重要参考,新东方在线考研为大家整理了“辽宁大学2022自命题考研初试大纲:814公共管理综合”的相关内容,让备考更省时高效。 辽宁大学2022自命题考研初试大纲:814公共管理综合 辽宁大学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ttps://kaoyan.koolearn.com/20220701/1525288.html
9.数学逻辑范文12篇(全文)(1) 应用价值.数学逻辑知识首先是为数学学习服务, 上文提过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一个命题的成立与否、几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都需要逻辑的参与.学好这些简单的逻辑用语、推理方法及规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数学领域之外, 其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机器证明、自动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逻辑电路等计算机应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ii3iyj2.html
10.2016年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命题推理解题技巧公务员矛盾法是指根据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的关系来解题的方法。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真推出其矛盾命题为假,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假推出其矛盾命题为真。 当题干通过对话或其他形式给出多个直言命题,并指出其中真假命题的个数,其中存在明显的矛盾http://3g.exam8.com/a/3738931
11.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2.1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基本理论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https://www.233.com/teacher/xinlixue/xiaoxue/20130708/095304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