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

※答题总体要求: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高考(课程)题型:

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要求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注: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答题时只需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语文阅读常用答题步骤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答题模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直抒胸臆,展现了作者……的胸怀或思想情感。

※主题句一般是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答题模式:通过……的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5、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描写

△描写景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叙述)方式:正面描写、反面描写(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神奇景象描述作用:增加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衬托(侧面烘托)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或讲解道理;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比喻说理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2)、比喻叙事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作用:

△表现喜爱的事物:栩栩如生,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丑态毕露,强烈的厌恶感。

1)、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引起共鸣,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夸张作用:

1)、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态度,强烈地唤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形象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度和表达效果,烘托环境气氛,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排比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强调内容(突出中心)、加重感情(强烈奔放);

(或: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1)、排比写人,入木三分、细致入微。

2)、排比写景,层次清楚、细腻动人、形象可感。

3)、排比说理,透彻清楚,令人信服,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4)、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引用作用: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4).增强说服力,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反复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借代作用: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对偶作用: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2).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说明文阅读理解:

※文体特点:简洁性、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条理性、逻辑性、趣味性

※说明方法: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加强说服力)

3).打比方(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下定义(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7).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所作的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

8).画图表(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10).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说明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解题思路和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需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a、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b、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3)、归纳说明方法:

4)、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5)、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6)、体会语言准确性:注意分析关键词语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不拘一格。

8、记叙文阅读理解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a、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b、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记叙特点:

1).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a、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b、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2)、结构特点(划分段落)方式:

a、以时空变化划分b、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c、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d、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记叙线索及作用:

※划分层次方法: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9、议论文阅读理解

※议论要素:论点(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证(如何进行论证)

※议论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论点特点: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

1)、论点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论点位置:文题、开头、中间、结尾

※论据要求: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论据材料: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或感受

2)、理论材料:前人的经典著作或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或规律等等。

※论证要求: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A立论: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1)、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3)、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B驳论: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常见的考试题型:

1)、找出论据加以概括(人名+事件名+论据属性);2)、论据作用(为论点或分论点服务)

▲答题模式:

①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突出……的观点,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

④比喻论证:用……来比喻……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10、散文阅读理解

※散文类型: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将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使描写自然风物,也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它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叙事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某人,重点在后,介绍某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某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①、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②、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用对某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某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写景)散文模式

【开头】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结尾】作者的怀想或感慨

11、小说阅读理解

※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环境、具体情节

※环境种类:

※情节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THE END
1.普通话考试题型深度研究与分析3、口语表达题:考察考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回答问题、叙述、讨论等形式。 4、写作题:考察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命题作文、应用文写作等。 普通话考试题型分析 1、听力题型的优化策略:听力材料的选择应涵盖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涉及不同领域,以全面考察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可以增加复合式听写题型,提高考试https://yitijiaoyu.com/post/13230.html
2.成人自考试卷的命题方式有哪些?3、省命题这种是各省市和自治区自己组织命题,相对来说考试的题型会比较简单,也更接近考生平时接触到的题型;这种题型也是考生的得分题。通常是选择题和名词解释居多。 自学考试简介 1981年,我国开始试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1988年,国务院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确定自学考https://www.eol.cn/zikao/zk-wyw/2024112815502.html
3.基本逻辑思维(命题,语言,定律)命题逻辑的运算顺序基本逻辑思维(命题,语言,定律) 语言: 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中,形式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组符号串。 程序设计语言: 一种设计用来向机器传达指令以控制其行为的语言。 关于情境的推理包括复杂的句子和自然语言的“逻辑连接词”, 如“not”、“and”、“or”这些并不是推动逻辑推理的唯一表达方式, https://blog.csdn.net/kirsten111111/article/details/112757818
4.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全文梳理摘录4.5看来现在可以给出最一般的命题形式:即给出一个关于任何一种记号语言的命题的描述,使得每一种可能的意义都能够用适合这种描述的符号来表达,而且,在适当地选择名称指谓的前提下,每一个适合这种描述的符号都能表达一种意义, 显然,在这种描述中只能包含对于最一般的命题形式为本质的东西,否则,它就不会是最一般的https://m.douban.com/note/847698172/
5.全语言理论(精选6篇)这都是与孩子们先前由口头语言经验所发展出来,有关如何写具有功能性的完整文章的概念前后矛盾的。因此,全语言幼儿园提供给幼儿完整的语言材料,例如,完整的句子、文章、语言事件的对话等,强调通过完整的文学作品来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幼儿获得信息及完整文章的概念。其次,全语言理论认为,每一种语言形式对使用者而言都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0e93f34.html
6.算法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三. 命题走向: 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 预测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5分左右,考查的热点是算法的概念、识别程序和编写程序。 四. 教学过程: 基本知识要点回顾 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的定义: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1/22/925413_215308067.shtml
7.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真题讲评(结合聚焦语用三大命题趋势趋势考情新考向.创设新命题点高考语文语用题的命题点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命题者重视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考查语言的基础时有进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旧命题和新命题的融合。新考法.创新命题形式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出题越来越灵活,考查的内容还是原来的那些考点,但是会改变形式、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24/6021135143010151.shtm
8.人工智能复习总结讲解1.谓词逻辑是一种表达能力很强的形式语言,其真值的特点和命题逻辑的 区别是__真值不唯一_。 2.设P是谓词公式,对于P的任何论域,存在P为真的情况,则称P为_ 重言式_。 3.谓词公式G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对所有的解释__G都为假_。 4.利用归结原理证明定理时,若得到的归结式为__空子句___,则结论成立https://m.360docs.net/doc/9c849d1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3.html
9.它们具有相同的自然语言表达.C.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常项.D就只有你能帮我了,下面还是一些逻辑题,1、如果两个思想的表达具有相同的思维形式结构,则( )A、它们表达相同的思维内容.B、它们具有相同的自然语言表达.C.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常项.D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717dfdf275a63b4075e4ae990fe58a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