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呈现。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推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推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而后半段则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讲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根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开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道德经的读后感感悟2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发,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
3、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欢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发就可以奠定人生的根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楚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_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家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发这本书,它
4、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穿、有机结合,既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天下之至美,乃美于无为之美,美于无私之美,美于心灵之美。愿你也可以领悟老子的思想,为心灵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生命之“道”不受羁绊,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道德经的读后感感悟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
5、,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疑心,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开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
6、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上下、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判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假如“好烦其令”,看起来如同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方法公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盛。道德经的读后感感悟4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爱。今
7、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情愿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情愿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看的很认真。就这样一句话解释许多的道理。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假如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假如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
8、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老子盼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开展才能获得更好的将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保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怀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道德经的读后感感悟5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