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老子读对《道德经》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4.21山东

1987年老子被《纽约时报》评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竟然在死后两千多年以作家之名享誉域外,“治大国若烹小鲜”甚至还出现在里根总统1988年元月的国情咨文中。古今中外,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从来没有中断过,自韩非至今,治老子之学而成书者,凡两千多种;以法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庄解老,以黄老治术解老,以道教养生解老,以西洋哲学解老,形式五花八门,新见解层出不穷;专门研究老子之政治思想者,亦不乏其人,更有人殚尽毕生之力,皓首以穷之。美国历史学家维尔.杜兰特说,在未来的理想世界,恐怕其他的书都要焚毁,我们只需要留下一本《道德经》来从中寻找智慧的摘要。

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如此宝贵,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老子、读对《道德经》?

一、明确《道德经》主要是写给谁看的

《道德经》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向来存在争议。笔者认为,从内容看,《道德经》显然主要是写给统治者看的,尤其不可能是写给所有人看的,依据有二:第一,老子“行不言之教”,故不会留5000言给世人学习,老子终身无徒,5000言是在关尹喜的再三恳请下写下来的;第二,第65章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他认为治国之道不在于教百姓明常知理,而是要教百姓淳朴,因此,他必不可能写一本书向老百姓苦苦说教。

综览全经,老子最想规劝统治者的就是“无为”,其实质就是主张把统治权装进“道”的笼子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

明确《道德经》主要是写给统治者看的,这对于读懂老子、读对《道德经》具有重大意义,当我们对老子某句话的意思拿不准的时候,就可以多从“统治者”的角度想想,以确定其含义。比如学界对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一句存在很大争议:有人引用孔子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提出质疑;有人觉得它与该章思想不谐甚至无关,主张把它移至第79章;有的甚至怀疑这一句是因为错简多出来的,主张整句删除。这都是没能统览全章,误解了老子的本意。其实,孔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说的是人际关系,老子“报怨以德”说的则是君民关系、政治关系,是圣人的境界,是老子对为政者的期冀。

二、牢牢把握“无为”这一核心理念

什么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它是相对“有为”而言的,“有为”即超越“为”的强为,是霸王硬上弓,“无为”是因物性、法自然,是顺势而为、不强作妄为,其哲学抽象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无为”是“道”的核心理念或者叫精髓,这一理念贯穿《道德经》的始终,渗透到每一章,全经中,老子予以否定和批判的【如“不始”“不有”“不恃”“不居”(2章)“不争”(8章等)“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是“无为”,老子予以肯定和倡导的【如“知雄守雌”(28章)“柔弱”(40、76、78等章)“啬”(59章)“三宝”(67章)】也是“无为”。因此,“无为”是理解全经的钥匙,许多难以理解的章节,往“无为”上想想常常就豁然开朗了。如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怎么就“恶”了呢?为什么就不能“尚贤”呢?因为“知美”“尚贤”都是“有为”,会导致一系列社会后果(“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又如第27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一句,学者们普遍错误地理解为“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就是因为忘了老子“无为”的理念(老子的本义是说“不好为人师,不凭借受助人获取名利”)。再如第38章,老子对上德与下德及仁义礼的阐述读来拗口而晦涩,但只要把握“道”和“上德”的精髓是“无为”,你就会明白,老子褒贬仁义礼,特别是痛斥“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只因为它们都是“有为”。

许多人因为没有把握或者忘记老子“无为”这一核心理念,导致对老子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了“有为”的解读。如“不争”共在7章中出现8次,有人根据“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等句得出如下结论:不争是为了更好地争,不争才是更好的争,这样以来,“不争”成了“争”的手段,大大背离了老子本意。

三、始终坚持辩证思维

《道德经》最大的哲学成就就是辩证法,因此,离开辩证法根本无法读懂《道德经》。

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即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老子就主要揭示了前两者。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大成若缺”(45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78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81章)等等。《道德经》里,这样的句子简直不要太多,比如整个第22、24、36、45章。离开辩证法,就没有《道德经》。

最能体现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就是“反者道之动”一句,它集中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和属性,特别是一个“反”字,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最生动刻画,浓缩了辩证法的精髓。“反者道之动”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我们在看到它的一面的同时都不要忘记它的另一面。老子认为,看到事物的对立面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认为,“为”也有两方面,不要只看到“有为”的建设性,更要看到它的破坏性(比如当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表现为生产线式的育人模式、一刀切的退林还耕、不要烟火味的创城等等),因此老子主张“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四、以老解老,总体把握其思想精髓

尽管两千年来人们对老子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由于研究者对老子的特殊主体性缺乏统一认识,导致了对《道德经》的一系列误读误译。以老解老译老,就是把《道德经》当作一个内在自足的思想体系,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解读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强调细节多层次衔接,章内互证,既要个别和局部训诂,又要整体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以凸显老子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以及老子的特殊主体性。

老子的每一章、每句话必然是说明其基本主张的,老子的每一个具体观点必然是符合其中心思想或叫核心理念的。这就是“以老解老”的基本逻辑依据,其基本方法是:第一,用老子的概念和原话相互解释和印证;第二,用老子的前后文相互解释和印证;第三,用老子的思想逻辑来论证老子的基本主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将文字的注解、章句的释义与老子思想、主张进行逻辑上的辨析论证,以使我们的解读趋向老子原旨真义。

做好以老解老必须高度重视从总体上把握老子的思想精髓。初读老子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好不容易搞通了一章,结果到了后边发现自己的理解与后面是矛盾的,前边几乎是白费劲,这就是因为没有通读老子、没有从总体上把握老子思想,囿于具体章句和琐碎的细节而先入为主了。相反,如果我们把握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认识那些存在争议的章句,进而弄清这些章句的确切含义。

老子5000言是一个整体,思想是连贯的。因此,读《道德经》就不能只盯一个句子,要结合前后文来理解某句话的意思,要把句子置于全章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它的思想内涵,还要保证这句话的意思与老子全经的思想不冲突,即根据一句话所处的语言环境,用全章乃至全经来规定这句话的含义。比如既然在第2章我们便确定了老子主张“不主宰”,那第4章我们就不能再把“万物之宗”解读为世界万物的“主宰”,我们要把老子“不主宰”的思想贯穿到他的全经。

当然,通读老子、整体推进会很难、很慢,但比起读到后边一路重新审视和否定前边还是省时省力,反正无论采取什么学习和研究方法,没有几年的功夫是拿不下老子的,不妨干脆采取“慢求甚解”的态度和整体通读、慢慢推进的策略。

五、以通行本为主,三版本比对

正当你忠实地想着“以老解老”时,却发现由于版本的原因有时你竟然不能确定到底哪句才是老子的原话,这可怎么办?

在古代流传的《道德经》就有一百多个版本,如今经过学术界各种校订,版本达到几千种,但总得来讲,比较权威的共有五个,分别是通行版、帛书版、郭店楚简版、汉简本、西碑版。但当今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通行版、帛书版、郭店楚简版,对于普通爱好者的日常学习来说,研读这三个版本已经足够。

通行版首先是王弼《老子注》,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流传范围也最广,是学术界公认的注解最好的一个版本。

通行版还有一个是河上公注解版,即《河上公章句》,相传河上公是汉文帝时期一个成仙的方士,他的重要贡献是根据每章主题给每章拟定了章名。

另一个重要版本是帛书版,它有大量的与通行版不同的内容,是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经研究,它比通行版早四百年,因为其更接近老子时代,且很多条文更符合老子核心思想,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认可。

最后是郭店楚简版,出自战国中期荆门郭店楚墓,1993年出土,共19篇1740字,不分道经和德经。因为其抄写年代十分接近老子,且与史书记载老子19篇对应,所以被认为其是目前最接近《道德经》原文的版本。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损坏无法复原,很多错字别字无法考证,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且受到当时书写条件影响,整篇阅读条理不太清晰,更像是名言警句,不适合作为普通人学习和研究道家思想的基础读本,只可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参考。

综合来看,这三个版本各有优势和长处,各有缺点和不足,建议学习过程中以通行版为主,因为它传世更久远,语言更锤炼,王弼注得也好,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不一致的地方,通过多版本的比较来寻找老子本义。下面以第81章为例作一说明。

【经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yǔ)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几乎所有人都把第一句翻译为“信实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信实;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明道的人不博学,博学的人不明道”,如果这样,就根本看不出它与下一句乃至全章有什么关系,而这是不可能的。在帛书版,“辩”字变成了“多”字,即“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善”是“多”义(如多愁善感),引申为富有,“多”是“多欲”,全句翻译为:信实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信实;真正的富有没有过多的欲望,获取无度永远都是赤贫;明道者不务博取,博取无尽是不明道。这样以来全章就浑然一体了,而且在论述上还层层递进了:不多欲——不博取——不积财。

再如第69章,是“扔无敌”还是“乃无敌矣”,通过比较鉴别,遵从帛书本的“乃无敌矣”。

六、断句释字,以古汉语读老子

老子的五千言是没有句逗也不分章的,章节是后人分的,句逗更是后人加的,而且章节也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如西汉严君平分为72章,王弼旧本分为79章,魏源则分为68章,句逗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我们在读《道德经》时,不能认为这些分段及句逗都符合老子的本义,而应该小心辨析,更不应该把先秦的文字等同于现代文去读、去理解。如第1章,“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一句,正确的读法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也不是“好人”的意思,而是指前文的“善救人”。

这还只是断句,对字义、词义的训诂和推敲就更难了。

另外,句式整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富有音韵之美。除了大量比喻,老子还运用了互文(13章)、顶真(16、25、28、60章)等修辞方法。掌握老子的这些语言风格对于我们读懂老子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迷信名人

不要盲目听信专家,专家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越是名气大的专家越可能下不上功夫,因为名气越大他们越忙,不管是余秋雨、南怀瑾还是台湾的陈鼓应、曾仕强。但不可否认,他们是最好的参考。

THE END
1.道德经注解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根,历史上有无数的人因之而受益,度过人生难题,解决时代问题,这就是圣人教化之功,可惜,近代以来,科学兴起,百家并雄,道理微而混乱存,人们漂泊无依,留恋生死苦海,造作种种恶事,自受苦果,苦不堪言。所以,也仅以此微言,做一丝功德。明了天地法则,正身,正意,正行,痛苦从来都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看https://zhuanlan.zhihu.com/p/695670358
2.《老子》解读:如何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然而,这一句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一句名言引发了诸多的解读和争论,备受关注。那么,老子的这一句话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该如何理解呢? 老子雕像 《道德经》第六十章曰: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622/19/22221674_1037035018.shtml
3.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竟是上帝?往天堂的阶梯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道德经》里的“道”,就是造物主,也是《圣经》中的三一真神!至少可以说,老子是想描写这样的一位真神。 道是如何创造万物的呢? 看《道德经》第40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有生于无”,按照中国哲学的理解,乃是从“有”自身而生,并不是假藉于外物。《圣经》记着说∶“我们因着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d3045900100xi7k.html
4.做事如山,做人如水这与“做事如山做人如水”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后者是对水的特质的比喻,而非老子的原话。 综上所述,“做事如山做人如水”不是出自《道德经》的老子的原话,而是一句被误传或改编的话。正确的是,《道德经》中的相关思想是通过“上善若水”来阐述的,而不是通过“做事如山做人如水”这个表述。https://www.meipian.cn/50ppkoi6
5.《老子》范文10篇(全文)发起人葛永瑞先生为中国古汉字研究学者,“3月23日(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2587岁诞辰,我们特意在老子诞辰日这几天举行开馆仪式和迎逢老子雕像回归仪式,我们的主旨是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书写老子《<道德经>箴言》汉字书法艺术,研读‘书’与‘道’之间的关系。”葛永瑞先生介绍说。2015年葛永瑞先生将五千余字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j2lxix7.html
6.《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试读: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生命与疾病的真相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我和几个朋友都约定在周六"闭食"一天。就是这一天将一切的吃食都关闭在体外,只准看,不准吃。 邓哥好奇的问我,是不是和美国人学的? 我更加好奇:你怎么会认为我是和美国人学的呢? 邓哥从茶几上翻出一本精美的时尚健康杂志,说是这本书里面说的,有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建议人应该一周起码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10618846/
7.有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喜欢写金玉满堂贴在家来自黄安有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喜欢写‘金玉满堂’贴在家里,讨个吉祥,事实上,‘金玉满堂’是最不吉利的一句话,原话出自老子道德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道德经 满堂的金玉,你活着爽一生https://weibo.com/2489313225/O2m0Z2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