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
一、《论语》
二、《庄子》
三、《荀子》和《韩非子》
关键词:宋人先秦寓言愚笨主角
中国古代的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这一时期的寓言是伴随着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的高度发展而孕育成熟起来的,可以说,“先秦寓言的发生发展,是和先秦学术与文化的昌盛紧密结合着的”。在阅读先秦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广泛存在于这些典籍之中。这些寓言大多是用假想的故事或通过把自然界的事物拟人化来说明作者所想表达的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成功的运用大大加强了诸子散文的说服力,增强了可信度。
先秦寓言故事中主角们的生活形态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命运或者说是史料价值几乎是相同的――好一点的是成为后世读者处理问题时的前车之鉴,可以供人吸取经验教训之用;差一点的则是沦为后世看客茶余饭后的笑料之谈罢了,仅仅只是用以供人娱乐消遣,看过之后不留一丝痕迹。然而,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些愚笨主角们的“国籍”大都是宋、郑、齐、鲁、楚、卫等六国,而其中尤以宋人出现的频率为最高,究其原因与宋国在各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和所处地域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宋人的愚笨形象在《列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今传《列子》书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和《说符》)中,涉及宋人愚笨形象的寓言故事在《天瑞》、《黄帝》、《杨朱》、《说符》等四篇中均有提到。
在周代列国中,宋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封国,它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宋人成为当时愚人形象的最典型代表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宋国是春秋时代的古国,它的开国君主微子启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很显然,它是被了的殷商王朝的后裔之国。在文化方面,周代商之后,作为亡国者,宋人的“遗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宋人仍自称为商。宋人的这种“遗民”意识蔓延到文化上,表现为宋国的文化渊源世代嫡传,不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姬周文化,而是已被否定了的殷商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客观上助长了外人对宋国人的偏见和侮蔑。这是造成宋人多被讽刺的另一重要原因。
其次,宋国封爵为“公”,在周初是最高的,与之比肩的只有周公的封国鲁国,甚至连姜尚的封国齐国都只是“侯”。但在当时,宋国的封爵虽然很好,其国势却不强。宋国的这种弱国形象明显与其封爵等级不符,于是宋国上至国君、下到百姓,都成为他国嘲笑、讽刺和挖苦的对象。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嘲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他国统治者和人民因嫉妒而产生的痛苦和强烈的不平衡之感,使他们寻求到某种心理安慰,有一种报复的。
【关键词】寓言幼儿教育道德启蒙美感培养认同感培养
一、深刻的寓意――道德启蒙
幼儿阶段是发展理性的重要阶段,因此,借用寓言这种含有隐喻或者暗示的方式,可以对儿童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如《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诚实以及为什么要诚实,从小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诚实守信的做人道理。以龙为民族象征的中国,《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中的叶公并不是真正地喜爱龙,降落人间的真龙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这就告诉幼儿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要虚情假意。另外,中国人喜欢用麒麟、凤凰这两种代表吉祥的动物来说明某些道理。冯梦龙《笑府》中的《蝙蝠不至》,便是利用凤凰、麒麟、蝙蝠三者的故事清晰地刻画了蝙蝠处世滑头的心理,借以讽刺那些爱耍两面派的人,告诉幼儿不要自私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人、对事、对物。
二、故事的表述――美感培养
中国有众多的成语都是由寓言提炼加工而成的,如“愚公移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这多半是因为寓言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概括力,故事的叙述本身就非常简洁明了。而寓言中,精炼的、浪漫的、质朴的语言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文学中的艺术表达特色,因此,借助寓言可以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发展对美好事物的了解与认知。精简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并不是复杂的事物才最吸引人,简单有时也是另一种美;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让幼儿知道在不失真的基础上,怪诞的形象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三、民族的内容――认同感培养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认同感产生的源头和认同的基本内涵。寓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一个民族常常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进行自我识别和认同。因此,寓言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真谛。而民族文化的熏陶,会让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渗透并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本民族的认知与认同。例如,《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亡羊补牢》告诉我们知道错了,能够及时悔改也是不晚的,其中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寓言在幼儿教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寓言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有的甚至是必须淘汰的糟粕。因此,不加分辨、不加选择地“拿来主义”、照抄照搬是不合理的,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取舍地加以选择,争取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王舸.《韩非子》寓言的批判性研究[J].学理论,2015(02).
[2]周蓉.动物寓言式讽喻小说创作手法之比较――以《动物庄园》与《猫城记》为例[J].名作欣赏,2015(01).
——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张桂芳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墨、儒、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2.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3.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许多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认知的图画和文字史料:
孔子画像。课本大字中和竖排的孔子论教育的原话。孙武的原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请按课本大字的顺序将他们排列出来。
②战国七雄指当时的哪七个诸侯国?请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回答。
③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7、8、9三课的课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在这三课中,我们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同学们已经知道,这500多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各国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学说和主张。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并且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车轮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他们中许多人至今还为中国嬴得世界的瞩目与尊敬。下面,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先结识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
3.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同学们可能读过有关老子、孔子的故事吧?“子”在古时在姓氏后边,是作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你们小学六年级时学过一节关于孔子的历史课,叫做——(《大教育家孔子》)孔子不光是大教育家,还是大思想家。“诸子百家”指的是许多有学问的人提出的学说、主张,“百”在这里不是固定的数,是多的意思。同学们打开课本,先看看第58页上的那个老者,他就是老子。
一、思想家老子与《道德经》(板书)
从画像观察,老子确实很老,背驼顶秃,眉毛都长得很长。不过他不一定姓“老”,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详细,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1n),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还记载老子晚年看到周朝日渐衰落,就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函谷关的守官尹喜对他说:“您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写下来吧。”于是,就有了《道德经》(又称《老子》)。这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分“道”与“德”上下篇,5000字。流传下来的《道德经》实际上是经过战国时道家学派补充整理而成的。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将《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他还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说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意思呢,请看课本的小注。
老子是个学问很渊博的人,推想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不然一个守函谷关的官怎么会知道他呢?相传,在老子做史官的时候,孔子曾亲往求救。课本上的图画《孔子见老子》,就是由这段故事而来的。拄杖的老子大概正在对孔子阐说做人行事的道理吧。这位不辞劳苦拜访名师的孔子,后来果真学有所成,他的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都远远超出了老子。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板书)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孔子画像,注意《老子》与《孔子》两幅画像的区别,从画像上看,孔子好像有向人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又像是在给学生上课。关于孔子,同学们知道些什么?(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1.创立儒家学派(板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幼时家里很穷,但他非常爱读书学习。孔子曾做过管理牛羊和管理仓库的小吏,课本小字写了他是怎样对待工作的,请大家课下去读。孔子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后来他到了齐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未成,又回到鲁国,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行摄相事。后因与鲁国掌政者意见不合,率弟子辞职出走,到诸侯国奔走游说达14年之久,但始终不得志。68岁时,孔子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编订文化典籍,教授弟子。在长期研究学问和参预政治的生涯中,孔子的思想逐渐系统完善,形成学派。在古代,把为贵族人家相礼、作乐的知识分子叫做“儒”,孔子曾做过儒,因而后世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这个字,孔子有过许多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爱做动词,即爱别人,爱众人。孔子这样提与他的经历有关,课本小字讲了一个故事(请同学读孔子路见妇人哭墓、叹苛政一段)。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这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经常对弟子讲“仁”,有的话传至今日,被赋予新的意义,对我们做人行事仍有警醒作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生活得好,也必须使别人生活得好。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的书,叫作《论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既深且远。
孔子不但有学问,创立了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位善于育人的好老师。他虽然没能成为有大作为的政治家,但作为大教育家却成为后世为人师者的楷模。
2.兴办私学,致力教育(板书)
下面,请默读“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这段课文,包括大字、小字、竖排引言,结合小学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个问题:“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建树,哪些值得我们继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条整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这是很了不起的,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指导同学看彩图《杏坛》。)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编订古代典籍(板书)
为了教学需要,孔子悉心搜集、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相传,《诗经》、《》、都是孔子编订的。他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二、百家争鸣(板书)
战国时期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旧的阶级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强国并存、各自为政,新兴的地主阶级对如何治理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许多思想家从各自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互相之间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
1.墨子与墨家:“非政”、“兼爱”(板书)
墨子出身于劳动者,自称“”,他的思想代表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利益。墨子看到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被迫当兵打仗,人民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因而提出“非攻”、“兼爱”的主张。“非”在这是责怪、反对的意思,就是反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兼并战争。“兼爱”即互爱互利,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以财助人。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怎么可能互助互爱呢?因此,这种主张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墨子还主张节俭,和弟子一起过简朴的生活,从图上也可看出,他们不脱离劳动。这与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形成鲜明对照。墨子还主张“尚贤”,官吏及至天子都要选拔贤能的人担任。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民主思想。
2.孟子:“民贵君轻”和“仁政”(板书)
孟子的上述主张虽然是要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起了劝诫统治者不要过分欺压人民的作用,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孟子之后,荀况成为战国时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与孔孟不同,注意吸收总结各派学说的成就,从中汲取积极因素,形成自己的学说,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在2000多年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的时代,无疑是大胆而可贵的。他并不是妄言,而是说自然现象有规律可循,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天地官(管)而万物役”,荀子的名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荀子有个学生,叫韩非,不过他没有师承儒学,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学说体系。
3.韩非子和法家(板书)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晚期,出身韩国贵族。看到韩国日渐衰败,他很着急,屡次上书韩王,提出种种使国家富强的方略计策,但未被采纳。韩非主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制订国家政策。认为国家应实行“法治”,以法令为准绳,不论官吏百姓,人人都当知法守法、受法度制约。韩非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君主将大权独揽。
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写作,他的许多散文都成为传世名篇。为说明抽象的道理,他写了不少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已为后世熟知常用。
韩非的著述有10多万字,后来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和他在一起,死也安心了”,并逼着韩王派韩非入秦。可是韩非来到秦国后,没有受到重用,反而遭到同学李斯及他人的陷害,被迫自杀于狱中。韩非虽死,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秦王嬴政采用。
上面,我们介绍了战国“百家”中主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同学们已经知道,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初步确立,各国的封建统治者都力求图强革新,以巩固其统治,进而称霸天下。请大家从这个时代特点出发,想想哪家的学说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为有用?(引导同学回答问题,并加以归纳)当然是韩非子的学说。一方面他从历史进步的观点出发,赞赏改革,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另方面,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适应强国之君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一统天下的政治需要。正因为如此,嬴政才赞赏并推行了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并由此成就帝王之业。
“百家争鸣”,我们主要介绍了政治学派。春秋战国时,由于大小战争连年不断,许多有志报国的人都研究战争,探讨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因而有所谓“兵家”,有人将他也放在“百家”之列。下面介绍两部著名的兵书。
四、《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板书)
《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兵经》,译成英、日、俄、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这部书是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写的,书中叙述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遵循。如“我专而敌分”、“以十攻一”、“以众击寡”,讲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同学看课本竖排原文,并作文字解释)讲的是充分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还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等更为我们所熟知。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原则,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据说现在连日本的企业家也研究《孙子兵法》,以求在商业竞争中削弱对手,发展自己。
《孙膑兵法》是战国中期孙武后代孙膑所著,就是那位创造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的孙膑。这部兵书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有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可惜传诸后世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4.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了解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地记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孙武、孙膑这几位重要人物生活的时代(春秋还是战国),以及他们的主要建树或主张、精辟名言。这些大思想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天下兴亡,对学问孜孜以求,值得我们学习。
5.作业
简述孔子的主要建树。
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归纳列表。
(三)教学建议及教学设备
高效的语文课堂,言和意应该是和谐相生的,要让学生理解寓意,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是得立足于语言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训练中学会理解与运用。寓言教学,“理”是中心,“言”为根本,在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讲述、续编、创写的策略,让寓言教学凸显“故事”本色,回归到语言的运用与实践上,达到言意共生的境界。
一、讲述故事,在积累内化中巧妙悟理
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一特点决定了故事的生动性,同时也决定了寓言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的文学史、文化史上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并非因为那些深刻的教训,更多的得益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试想,如果略去所有的故事,仅仅把《伊索寓言》中所有的寓意摘录下来作为教育材料,这部作品还能流传至今吗?如果说寓意是寓言的骨架的话,那么,生动的故事就是寓言的血肉,使寓言丰满而又充满生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抓住这一文体特点,还故事教学以本色――讲述。以讲故事为重要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引导学生在讲故事中阅读理解课文,展开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悟得言语表达的形式,习得语言,让寓言故事的语文教学价值得以完整体现,实现从“我教课文”到“学生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师:真正像这样傻的农夫,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吗?
生:没有。
师:但是像农夫这样揠苗助长的其他人、其它事有吗?
生:我想让猪笼草长快些,给它多灌了一点营养液,它死了。
生:妈妈为了让我比其他同学成绩好一些,给我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其余略)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聪明的小朋友会――
生: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师:对,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人要讲故事给他们听,但是含义要说吗?
生:不要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寓言,产生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讲述故事,让学生在积累、内化、表达中巧妙悟理,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让寓言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动、扎实而又富有情趣。
二、续编故事,在想象思辨中发展思维
阅读是一种意义建构,阅读参与者全情投入,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到互动中,在不知不觉中超越预期的目标,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洞察力。寓言中他人的故事,对儿童来说已不仅仅是他人的故事,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自己的意义。
如童话体的寓言故事《猴子种果树》一文,教学临近尾声,总有教师爱这么问:猴子种果树为什么没有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此这般地叩问猴子失败的原因,确实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因为停留在纸上的故事终究是他人的故事,触动不了儿童的心弦。
薛法根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教师做猴妈妈,所有小朋友做小猴子。猴妈妈在和小猴子的聊天中抛出许多问题:孩子啊,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一棵果树都没有种成功啊?这些鸟儿朋友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既然鸟儿朋友的话都有道理,为什么你还是一事无成啊?如果以后你再种果树,你会怎么种?如果再有鸟儿朋友来劝你,你怎么办?一个又一个情景追问,促使学生以小猴子的视角进行反思,由此,小猴子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勾连,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对待他人的劝告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在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中,宝贵的人生哲理慢慢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尤其精彩的是,薛老师把这种步步深入、设身处地的叩问融入“续编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巧妙而又不露痕迹。
薛老师:“我们一起来续编故事。”
出示: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对猴子说:“()。”猴子一想:“()。”于是()。”
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薛老师给孩子们讲老师编的故事:“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的话都是害你的。猴子一想……”猴子会怎么想呢?薛老师再次开启孩子的思维之门:鸟儿们是在害猴子吗?狐狸这样说有道理吗?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通过思辨,薛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
续编故事,开启了无穷的想象;辩证思考,让孩子的认知从一元走向多元。所有的这些训练,都在有意识地延伸寓言的情感,拓展寓言的内涵,迁移寓言的表达方法,这是立足语言的理解,着力于语言的内化与运用,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的过程。续编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透视语言,发现不同,读到自己,丰富自己,文本与孩子在原本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信息单位产生紧密的关联,并且不断地完善,让孩子获得了成长的感觉,使教学拥有了生长性。
三、创写故事,在实践表达中读写共生
教材上常常会出现诸如“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体会”的习题要求,如苏教版第9册第8课练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教者也常常会问诸如“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情形吗?你会怎么做呢?”一类的问题。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发现、借鉴文本“隐藏着的言语形式”后,他们完全有能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创写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寓言故事的深刻理解。
我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短小精悍,结构精巧,表达简练。如《自相矛盾》一文,全文仅124字,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首先是概述故事的起因:“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呈现了“自相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接着描述楚人卖矛又卖盾的经过――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细读文本便会发现这寥寥数语的表达之妙。“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言下之意,此人的矛“无坚不摧”,堪称“天下第一矛”;此人的盾“坚不可摧”,可谓“天下第一盾”。显然,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口”。然后,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细细揣摩,楚人“夸口”时的语言极为夸张地突现了他说话前后互相抵触这一特点,像这样,自己的言语行为前后相互抵触,就叫“自相矛盾”。最后是故事的结果――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为什么张口结舌?哑口无言之际,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故事没有写出来,留给听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
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学习课文的写法,创作“新版《自相矛盾》”。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从2300多年前一直流传到今天,使很多人受到了教育。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自相矛盾的现象?
生:我妈妈让我多吃点,说胖胖的才可爱,她自己晚上不吃饭,说瘦了才好看。
师:妈妈一不小心自相矛盾了,其实无关胖瘦,营养均衡,身体健康最重要。
生:柯震东拍摄禁毒宣传片,告诉大家吸毒不好,自己又偷偷吸毒。
师:对,这样的艺人,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也就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我们可以模仿《自相矛盾》的写法,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写下来。课文的写法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
生:重点写好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或动作。
十分钟后,学生完成练笔,进行交流,赏评。
生读习作:
“妈妈最近体形越来越丰满,所以,她郑重宣布:减肥!
为了帮助老妈实现减肥计划,我自告奋勇:‘老妈,我们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30分钟,ok?’‘没问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妈兴奋地做了几下摆臂动作,貌似跃跃欲试。
吃过晚饭,我兴致勃勃地邀请老妈:‘妈,散步喽!’老妈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她挥挥手:‘不去了,饭后坐一坐,活到九十九。’
咦,晚饭前老妈怎么说来着?”
师:哪里让我们发现了妈妈的自相矛盾?
生:语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和“饭后坐一坐,活到九十九。”
生:还有动作――“摆臂,跃跃欲试”和“窝在沙发里”。
师:前后一对比,矛盾的焦点就出来了。建议你今晚把这个故事读给妈妈听,明天告诉我们妈妈的反应。
孩子快乐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有意思的是,当晚,我接到了孩子妈妈的短信:潘老师,我今晚去黄山湖公园跑步了。当然,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体会,那么,编写一个童话类的寓言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朗读是接受和领悟语言、培养语感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朗读不等于死记硬背,但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朗读,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首先,朗读宜多种方式并举。单一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会导致对古诗文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宜采用齐读、范读、分组读、分教色读等多种方式并举。对一些优美篇章,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配上背景音乐,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及感情,从而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通过多读,充分调动学生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从而感受到语言的情味及旨趣。
其次,古诗文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教学《泊船瓜洲》时,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体会出靠家近――应该还,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唱;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让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
最后,还可以经常举行古诗文朗诵会,并对朗读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扶植。还可以采用“比一比,看谁背得快”“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的形式进行比赛,以赛促读。此外,教师也可以加入到诵读的行列,师生齐背,同甘共苦。上述方法,既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诵读环境,又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快乐。
二、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象,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三、新知与旧知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古诗文大多印象不深,背诵不出来,即使能背诵出来的,也寥寥无几,远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除了督促学生多诵读,培养诵读的习惯外,还应采用新知与f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题材相似的古诗文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推及其他。如,在教学《三峡》时,便可结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以旧带新,学生背诵这首诗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可以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一些送别诗,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适当拓展延伸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适当地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力求“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像这样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启发的文言短文,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注释,学生便能理解其中大意。又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引导学生阅读《归田园居》一诗,再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归纳,作者鄙视名利、安贫乐道的品德及操守便体现了出来。学生一旦读懂这些古诗文的原始“版本”,自然就对古诗文阅读产生兴趣,便会为之付出努力,那么古诗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摘抄引用的习惯,把课内外的一些名言佳句摘抄下来。学生在摘抄及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这些名言佳句一旦牢固储存在记忆仓库里,并能随时提取运用,将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其各自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习语,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识差异,诸如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明显差异,英汉习语存在着文化差异。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不理解其内涵;同时,又受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产生错误或偏差。要消除母语文化的干扰,正确理解、学习和应用英语习语,就需要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要学好英语习语应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关键词:英语习语;母语文化干扰;英语学习;文化差异
Abstract
Englishidiomsisaspecialkindoflanguagephenomenonandhasitsowncharacteristics.Itcanreflectthecharacteristicsofapeople’sculture.BothEnglishandChinesehavetheirrespectivelonghistoriesandagreatdealofidioms.Butsuchidiomsdifferalotduetotheculturaldifferencessuchaslifestyles,customs,geographicalenvironments,historybackgrounds,etc.ThereforeChinesestudentshavetroubleinunderstandingEnglishidiomsbecauseofnotknowingtheirculturalbackgroundandthenegativeinfluenceoftheirnativeculture.InordertoeliminatethenegativetransferencesoastounderstandanduseEnglishidiomscorrectly,ChinesestudentsshouldlearnEnglishidiomsonthebasisofunderstandingbothcultures.Theyshouldalsotrytodevelopgoodculturalsenseandcarryoutculturalpractices.
Keywords:Englishidioms;negativetransferenceofnativeculture;Englishlearning;culturaldifferences
第一节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一)、定义习语
(二)、定义文化
“文化”的含义很广:《现代汉语词典》(1996)给“文化”所下的定义第一条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一定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方面又特指文学、艺术、科学等等”。[7](p1-3)
(三)、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此外:习语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习语折射出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在习语中都得以体现。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总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典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各自对习语造成的不同影响。
1、宗教信仰
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其语言行为。宗教引起的文化差异也可以在习语中体现出来。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宗教在英国社会中起相当大的作用。《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影响深远,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包括英国文化)的重要支柱。我们知道许多习语源自《圣经》。例如:toputnewwineinoldbottles出自《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告诫,带有明显的贬义,指的是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另外。“tomakeone’shairstandonend”出自《圣经·约伯记》,形容某事件所引起的恐惧,相当于“令人毛骨悚然”。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主体是基督教文化。"神"和"天"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指的是基督教的最高神话--上帝(God)。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很多。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说曹操,曹操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时也为汉语语言带来了梵语文化。汉语中出自佛教的习语不少,主要来自佛经译作。如“大吹法螺”一语即出自《金光明经.赞叹品》。类似的还有:“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现身说法”等等。
综上所述,语言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2、典籍和文学作品
英汉两种语言均有相当长的发展史和辉煌一时的文明。其间涌现了大量的典籍和文学作品,对两种语言中习语的形成及丰富有着不同的影响。
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乔叟、莎士比亚、培根、狄更斯等一大批著名的语言和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培养和完善了英语语言的成长。以莎士比亚为例,他的作品,尤其是戏剧,对英语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习语如:
(1)“Allthatglittersisnotgold.(闪光的东西未必是金子)”出自《威尼斯商人》第3章第4节。
(2)“Tooswiftarrivesastardyastooslow.(欲速则不达)”出自《罗密欧与朱莉叶》第5章第7节
《圣经》既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宗教典籍,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对欧美国家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和语句,已经成为
英语习语产生的源泉。例如:“Washone’shandsof”一语就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7章耶稣受审的场面,原指罗马总督彼拉多(Pilate)决计不再过问给耶稣定罪的事,于是便在众人面前取水洗手。这一习语的意思也就引申这“不再管”和“不再过问”。又如:
(1)“Castpearlsbeforeswine.(直言不讳)”出自《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
(2)“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出埃及记》21章第23,24节
汉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文字史上,语言的发展日臻完善与成熟,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和先秦时期的文化到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小说,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著名典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汉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对汉语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语中的大量成语都来自古代丰富的文学作品。例如,“功亏一篑”一语即出自《尚书.旅獒》所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句;“吹毛求疵”出自《韩非子.大体》中“不吹毛而求小疵”句;“开诚布公”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评传》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一句的缩略,等等。尽管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习语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意变形的现象,但究其源,仍可在古籍中找到其出处。
3、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朦胧认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的题材大都是关于神、英雄、爱情等方面的故事。这是中外神话传说中的相同之处。
英民族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多来自古希腊和罗马神话,英国由于历史上多次外族入侵,语言的发展变化受外来影响较大,特别是公元前后罗马人的征服,给英伦三岛带来了辉煌的古罗马和希腊文化,其中自然包括丰富多彩的神话和传说。这一时期英语吸收形成了许多与罗马和希腊神话传说有关的习语。试举两例:
(1)HealofAchilles.(致命的弱点)
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出生时其母将他浸入地狱的Styx河中,长大后刀枪不入。但被母亲捏着的脚跟没有浸着水,成为唯一弱点,终于在特洛伊战争中被敌人射中脚跟而死。
(2)AsoptoCerbrus.(Cerbrus,湿透了)
Cerbrus是古希腊神语中守卫地狱门的多头狗,守卫着冥王Pluto的宫殿,禁止任何生物进入和任何鬼出来。女巫Sibyl欲访冥王,遂丢了一个浸过肉汤的面包贿赂Cerberus.它吃后即躺下昏睡,于是Sibyl得以进入冥府。
除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外,英语里还有一些习语是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传说的,数量不很多。如:“‘to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一语即出自古代北欧神话,说的是雨神奥丁(Odin)模样与猫相似,身后跟着狗和狼,出现在哪里,哪里便刮风下雨”[8](p100)。
寓言故事对于英语习语的影响,首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如:“Unionisstrength”“Abirdatthehandisworthtwointhebush.”等等。
除龙文化对汉语习语形成的影响外,源于其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成语也占有相当的数量,有名的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多见于一些典籍作品之中。丰富的寓言故事亦产生了许多众口传诵的汉语成语,如“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画龙点睛”等等。
转贴于(四)、小结
总之,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意义之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大量习语,它们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精华但由于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也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第二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难点:母语文化干扰
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存在着一个难点——受母语文化影响。
但是这类可以对等的习语数量是相当少的,英汉习语中真正存在的是大量不对等的习语,例如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很穷,常会这样比喻:aspoorasachurchmouse.“churchmouse”(教堂老鼠)这一形象也很有文化特点。中国的庙里的供品是食物,因而有可能让老鼠富得流油,如果用这一形象去理解西方教堂,当然很难理解像“教堂的老鼠,沾不到一点油水”这样的比喻。在西方教堂里是没有供品的,‘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相当于汉语的“一贫如洗”。还有意义相似,形式不同如:“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Comeknockingatyourdoor.(开始发生),Comeoffthefence.(不再骑墙),Comeoutofthecloset.(袒露隐情),Goaroundthecircles.(进展缓慢),Goforbroke.(全力以赴),Handsomeisashandsomedoes.(不可以貌取人),Hangbyathread.(生命垂危),Handinglovewith.(密切合作),Ifpushcomestoshove.(在迫不得已时),Intheheatofthemoment.(一时
冲动)”[10](p136-137)等。在意义表达的具体或抽象性方面有所不同。在一种语言中它是以直接概括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在另一种语言中则是以具体的比喻形式出现的,第三条习语则是具体的比喻形式出现的,但是在不同语言中的喻体却不太一样。同样是想说明“别人的东西看着总比自已的好”,“汉语用的喻体是‘山’,英语用的是‘草’”。[11](p100-101)此外还存在一种文化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习语。关于中英两国彼此间的文化空缺(culturegap)现象,像中国的农历节气,天气干支,阴阳八卦,中医等。
习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意义及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对习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学生们在对待习语的处理上往往是望文生义,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对言外之意理解更差。因此,中国学生因为不了解习语文化内涵同时又受到母语文化影响造成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是常有的现象。简要分析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过程中由于受母语文化干扰常犯的错误。
(一)、未弄清习语的特定文化含义,望文生义。
(二)、不注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理解上的误区。
因此,研究习语不仅有助于阅读英美原版小说,杂志,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避免望文生义,似懂非懂,从而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也有助于日常语言交际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
(三)、小结
由于东西方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差异,使得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干扰,容易以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理解英语习语;而又因为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英习语存在着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习语时,不注重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望文生义,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在理解上产生误区,故而,只有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才能顺利地进行英语习语的学习。
第三节如何预防母语文化对中国学生的负干扰
既然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中遇到不小的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呢?
(一)、教师要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必须熟悉英汉语言内涵和外延包括其文化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需的解释,并且应用本族语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在汉语中有相应词汇但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英语词汇,尤其要掌握其不同文化内涵。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殊事物的感性认识,以及对所学语言民族的时空观的了解等,从而使他们认知目的语文化,具有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意识,并初步感受到它们的差别。
(二)、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言教学界有不同的理论。有的理论认为学习目的语,重要的是排除母语的干扰,需让学习者建立全新的模式,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释,众多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既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忽视理解的中间地带,从而说明了培养文化意识最终必须达到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而使自己不是以异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只有通过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才能培养出真正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所接触的并非都是来自同一文化的人,因此我们还须做到不仅使自己拥有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insiderunderstandingoftargetculture);了解目的语的人和其它文化的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使其拥有异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outsiderunderstandingofnativeculture);而且还要了解其它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outsiderunderstandingoftargetculture)。这样我们就能够突出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
(三)、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四)、小结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不同的文化传承,历史背景、背景条件,其习语也存在文化差异。而中国学生易以汉语思维来理解西方的习语,但中西习语不同,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存在着母语文化的干扰。要预防这种干扰,就应认识不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由上可见,在学习习语的过程中,文化障碍是我们语言交际中有待解决的大问题,但只要我们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就能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畅通无阻。
结束语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其各自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习语,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英汉习语存在着文化差异。文总体概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有过分依赖母语知识的倾向,其次,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错。列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常犯的错误及原因,并阐述了英汉不同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的影响,同时提出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中该注意此类问题。最后总结提出避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易犯的错误的一些建议及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⑴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
⑶汪福祥,董娜.英语谚语精学本[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4:3-4
⑷青闰,张玲,听泉.英语格言集锦[Z].青岛出版社,2001:33-34
⑸钟玲.新编简明英语俚俗语手册[Z].知识出版社,2002:1
⑹吴桂林,刘新.常用英语成语用法词典[Z].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7-10
⑺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1-3
⑼盛绍裘,李永芳.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词典[M].知识出版社,19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