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走近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要点梳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子的“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天道与尘世的实用哲学相反。

人所喜好的功名、利禄,天则视作束缚身心、磨灭良知的累赘。

人所厌弃的疾病、苦痛,天则视作消减罪业、砥砺心性的良机。

人所张扬的个性、自我,天则视作迷失本性、抛弃生命的愚行。

万物各有各的生养规律,规律由天道左右,绝不需要人为改变。

众生各有各的生命轨迹,轨迹由天道左右,绝非他人可以通过谎言、暴力与强权所能主宰。

人却反其道而行,一边奢望自己主掌自己的命运,一边妄想操纵万物而为我所用。

人的私欲不断膨胀,人也就逐渐将自身埋葬。

正因人的生长、成熟过程多是逐步泯灭天性、掩抑智慧的过程,人类所形成的世俗生活、科技文艺等等方面的观念,才与天道的距离遥远,更不可能将天道概括或包容。

第2则,“无用”不是没有用的意思,是“无之以为用”的简写。

虚实、有无是相对的概念,人们对实用、有用等阳性的、可见的方面了解的比较多,对虚用、无用等阴性方面的认识却很少。

道德经在这一章里以实物的“利”与“用”为例子,阐述了“有”与“无”的辨证关系,提醒修道之人善求其反,通过事物的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

“有”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无”是条件转化成的实质作用,没有“有”的条件构建,就没有“无”的作用成立。

相反,不知道“无”的作用,“有”的外在条件就没有价值了。

在修行中,有形之身是前提条件,人身若不能得,用什么去修道、成佛那?相反只知道保有其身,而不知道身的用途,就好比木材高垒,而没有灵光为火,也不能发光发热。

随着修行的深入,对有和无的认识是不断提高转化的,由有到无,无中再生有,好比禅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演变。

第3则,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人的求道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淡化、放弃外物的过程。

外物的表现林林总总,却都不会超出名利、情意的范畴。

人重名利与情意,本是人的常态。

上天与诸神对于尘世的安排,要求的就是常人的状态,并借名利、情意等等要素,来将人心迷惑,来使人体困苦,来使人世纷乱。

天下太平,只是人类的良愿。

美丑、高低之间,天道早已确立生命上升、堕落的标准:如果神亦产生私念,最终不能符合神的标准,神就一层层下降,直至人间;如果人亦产生正念,且循修行的途径层层升华,人就足以抵达神的时空或位置。

因此,有了求道之心以后,关键就看如何将人的执著看轻、看淡,如何将寻常人的观念抛弃、救正,如何从寻常人的追逐、享乐与痛楚之中拔出。

第4则,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知足常乐,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但只有求道者或得道者,才真正知道其内涵。

寻常人的所谓知足,不过是趋利避害,借以自我保护或自我安慰,以便乐观、从容、安逸的生活。

他们的态度多在拼搏无力、追求无望、意志渐衰之际产生,所以多有消极无奈、得过且过、苟安偷生的因素在内。

求道者的知足常乐,是真正的快乐,是真正的满足,是真正的放弃,是真正的清醒。

知足常乐的求道者,安然自适,从容自在,落落大方。

他不会百病缠身,更不会死于非命;他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抑郁至深;他不会迷茫无助,更不会痛不欲生。

无论寒来暑往,都不足以损害他身体的健康;无论大福大祸,都不足以损害他心灵的宁静;无论天文地理,都不足以迷惑他豁达的智慧。

天道给他的智慧,不仅使他能够透彻的认识别人,更能认识他自己;不仅使他能够轻轻松松战胜别人,更能战胜他自己;不仅使他维护了持久的本性,更能长生不朽。

第5则,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天道绝不妨碍万物与众生的自然运作,却能以善恶、正邪、好坏的唯一准则均衡万物与众生。

君王如果遵循天道,万物必将顺遂,民风必将淳朴,天下必将大治。

如果万物日渐败坏,人心日渐险恶,仍能遵循天道以救正。

以天道教化天下,百姓的私欲必将淡化,万物的颓败必将截止,天下的纷乱必将消息。

即如尘世,人心的善恶与外物的好坏一一对应:心善,外物即美好;心恶,外物即丑怪。

勿须人为,天道自然而然作用,而且天道的作用不可遏止。

正心的标准是层层时空的天道,表现于尘世,即为无私、寡欲、好静。

君王有此,天下莫不大定;百姓有此,人生莫不大顺。

第6则,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天无道,地裂天崩。

心不正,天灾人祸。

本章继前一章合起来论述人生奋斗的社会实践问题。

前一章着重讲从细小事做起成就大事,本章偏重于从细小事着手,防患于未然。

必须从零开始,从小事一点一点做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由量的增长上升,才能引起质变。

是讲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要求人们做事踏踏实实,按规律来,要慎终如始,坚持奋斗不懈,才能成功。

这数语成为千古名言,为后人所赞赏。

人们奋斗要有恒心,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既要无私,还要懂规律。

圣人博学,但还坚持学人们不学的万物生长发展进化的科学规律知识。

一方面要反回来纠正过去人们曾犯过的不按事物客观规律办事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指导,辅助万物和人类的正常发展。

同时坚持按万物自然生长发展的趋势规律,不主观臆断妄为,决不会做出干扰万物的正常生长和百姓的生活,生产秩序的事。

认识从实践客观存在中来,再去指导实践。

这也就是现代人们讲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老子认识论的深化结论。

正是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这其实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符合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无为为什么会转化为无不为?这里的转化因素自在其中了。

第7则,"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苦短,昙花一显",众人皆知的道理,人类这种生物在宇宙形成、演变的漫漫长河里是可忽略、微不足道的族群,我们甚至没有乌龟的寿命长久、没有蟑螂的生存能力强、没有海豚的智商高、没有蚂蚁团结、没有帝企鹅的责任心……不过既然存在了就应该有它的道理,从宏观上看,在人类的文明中,个体的影响已不是很重要,我们的生灭就象野草一样,火烧不尽、春风又生、前扑后继、代代相传…….【知识点梳理】重点虚词:1.故有之以为..用:以为,以……为..利,无之以为2.报怨以.德:以,用。

3.是以..圣人犹难之:是以,介宾倒装,因此。

4.为之于.未有:于,在,这里状语后置。

重点实词:1.有无相.生:相,表征。

2.自伐..者不长:自伐,自居自夸;自矜,自尊自大。

..者无功,自矜3.故有道者不处.:处,做,处事。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了解。

5.故坚强者死之徒.:徒,一类。

6.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下、上,方位名词,下位、上位。

【课内精读训练】一、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老子教育我们如何看待美丑?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②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老子认为有和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②故有道者不处。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从法律角度可以收到哪些启发?四、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2.这一则中我们可以受到怎么样的启发?五、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②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圣人的“无为而无不为”?六、①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翠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失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翠易泮,其微易散。

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圣人和普通人的做事原则是怎样的?七、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结合老子观点,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外拓展训练】老子论人生道:得“道”和守“道”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

道是自然规律和行为准则。

它展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说天下万物都有共同的源头——“道”。

不管自然界如何沧海桑田,不管社会现象如何眼花缭乱,但变中有“常”,乱中有“理”,而左右万事万物变化的“常理”就是“道”。

人以得道而“尊”,既然“道”是万物之宗,因此人就应该“有道则尊”。

有道者可以使人忽略他形象的丑陋,可以使人忘记他身体的残疾,无须过人的才华,就能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因此道为万物之宗,为天下所贵。

无为:为人处世之方“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无为”不是没有作为和无所谓。

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其结果要比人为的可靠得多。

“无为胜有为,无思胜有思”。

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是圣人的智慧。

对于今天的聪明人来说,他们在为人处事上用的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应该掌握分寸。

实惠:圣人之治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心中如果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那就影响心智的发挥,心乱如麻什么也干不成,只有心静如水才能做事。

“实其腹”是指吃饱点,用简单享受满足身体需要,人应该还注重实惠,有了实惠就感觉踏实、受用。

“弱其志”,指人不能强迫自己做不可能的事,志向可以很大,但要现实。

“强其骨”即人不妨头脑简单些。

一个农民的快乐程度往往高于一个学者。

祸福:祸福相依,万法自然我们一般对于一件事物只看到他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有人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它,灾祸中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中说不定潜伏着危机。

所以遇上灾祸用不着垂头丧气,交上好运也别趾高气扬。

刚柔:以柔克制,决胜之道老子对水情有独钟,他从水的至柔而又无坚不摧的品性中获得了人生的大智慧。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推崇柔弱如水的“不争”之德是一种至善的品格。

在为人处世上老子主张不可逞强斗恶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动静:立身处事要守本舍末以静制动:轻率者总是显得很浮躁,稳重者通常表现得很镇定。

以静养智:恬静总是属于那些智者,智者的恬静不是由于“静是好的”才会恬静,而是智慧使他洞明了世事,他对生命的体验使他透悟了人生,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扰乱他的心。

宁静致远:大丈夫处事,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操守,甚或俭朴而又恬淡寡欲,才能显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才能见识深远。

进退:学会居“卑”处“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生处世,不用处处挑剔缺陷,不要时时求全责备。

事物十全十美了,它就不再发展,处世之道能让人处且让人,利人本是利己的根基。

居富贵而不骄,功成应知身退:越是富贵越要隐诲,聪明的富贵者知道敛藏的妙处,不干炫耀的蠢事。

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只要从灭处观究竟,就不会产生贪恋之念;艰难困苦,只要从起处问由来,就不会生出怨尤之心。

老子所说的居“卑”处“下”,对我们来说就是淡泊名利的精神。

强调人应该有一种无私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

宠惑:正确对待荣辱、诱惑老子主张宠辱、荣辱,大可不必看得太重。

当你受到荣宠而显贵时,会有人来奉承你;但人们奉承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地位。

当你失去荣辱而卑贱时,会有人来侮辱你;但严格地说人们侮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布衣草鞋。

既然人们奉承的不是你,侮辱的也不是你,何必在意呢人不去追求欲望的满足,也就挣脱了“人性的枷锁”。

【阅读训练】1.老子的处事万能之方是什么?2.如何看待老子的荣辱观?3.在治理国家方面,简单谈谈老子哲学和儒家哲学的不同性。

《老子》选读【课内精读训练】【参考答案】一、1、①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②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

2.提示:美总是一种限定,但丑却是反限定的是向美的普遍性提出挑战,它所关心的不再是完美,而是丑替代了美,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例子宣喻着自己的觉醒:只爱美的人性是不完整的人性。

二、1、①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②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提示: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三、1、①自居自夸者反而是无功之人,自尊自大的人不能获得长进,得人认同。

②因此悟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2.提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找一种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而违法之人就是在破坏这种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也许法律并不能代表道的法则,但是法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万物和谐共处。

四、1、①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

②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2.所有这些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等生存境界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修养达成;与知人之智、胜人之力相比,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更为可取;反求诸己的进道修养更能使生存趋于完美。

五、1、①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②因此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大事。

2.提示: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六、1、①事情在其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其没有预兆之前容易谋划。

在其还是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在其微小的时候容易分散。

②所以,圣人无所作为就没有失败,无所把持就没有失去的。

2.提示:圣人无所作为就没有失败,无所把持就没有失去的。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没有“慎终虑始”,如果做事慎重对待结果如同慎重对待开始一样,就会没有失败的事情了。

所以圣人最大的欲望是没有欲望,不重视那些难得的财货;不把学问当作学问,以恢复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所以就不敢有所作为了。

七、1、①所以干硬的东西属于死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着的一类。

②所谓强大者其实是处于下位,而柔弱者处在上位。

2.提示:就人类社会来说,真正强大的是大自然,并不是人类自己。

因此人类必须要效仿大自然的柔弱,才能使人类自己强大。

如果仅仅是因为要获得一块更好的土地,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个人的贪婪之心,即使做强做大了,相比于大自然来说,也是很渺小的。

而只有依靠人类团结的强大,才能与真正强大的大自然抗衡。

【课外拓展训练】【参考答案】1.无为。

2.老子认为不要看重荣辱,超尘脱俗。

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许多多人不计荣辱,为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提示:老子哲学认为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儒家哲学认为做人要进取,要有为,可以谈谈两者态度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THE END
1.道家经典句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国传统宗教与三大关系探索二、人与人的关系 在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之后,还必须正确处理人际间的纽带。传统宗教提供了一系列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相互待遇,如反战思想,即战争是人类罪恶,是应该避免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鼓励各国之间相互尊重,从而减少冲突。此外,还有一些学派主张思想https://www.4o94l6jj8.cn/ru-jia-wen-hua/326939.html
2.《道德经》里,这3句话,道出了婚姻的真相齐善鸿讲道德经齐善鸿讲道德经的书评。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有人说: “《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不管是每一次阅读,还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确实如此。 可是,我们又会遇到读不懂,或者理解不透彻某个句子意思的时候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3288575/
3.课堂笔记范文12篇(全文)C 对象:人类。道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之中,当一个人独处在孤岛上,孑 然一身,不与他人发生任何关系,是无所谓道德的。在动物界也不存在道德问题,不能以善恶进行评价,如猫 吃老鼠,狼吃羊不具有任何道德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几个要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kd01ci5.html
4.考向14情境补写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1794ct8302n215893.html
5.道德经名言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最精髓的句子)《道德经》里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的人,也许站得高,却注定站不稳;迈大步的人https://www.haian.com.cn/thread-1274278-1-1.html
6.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详细信息 运行环境: WIN 资源等级: 免费资源 开发商: 不详 资源添加: 审核:赝青 录入:赝青 下载地址1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重读http://3g.ychedu.com/LSCS/LSJA/GEJA/599643.html
7.佛经中的名言(精选9篇)借鉴野兽的智慧和勇力,并用于人世争斗,古已有之,如早自宋代就有这样的思想:“人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凡物皆然。《裴氏新书》曰:‘虎豹无事,行步若不胜其躯;鹰在众鸟之间,若睡寐然。盖积怒而后全刚生焉。此越人以灭吴之道也。’”[5](40)然而,只有在中古时期的中印——汉梵文化交流,并从印度传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fct4hmd.html
8.道德经中的关于仁的句子集锦200句老子道德经句子网络文章61、道德经中强调“因为有儿子,所以能够爱他”,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能够带来家庭中的吉祥和睦。 62、与人相处,要以真诚的情感,宽容的胸怀,热爱的心态,笃定的信念。 63、道德经告诫人们,若能以诚待人,便能建立可信赖的人际关系。 64、若者不可尽得,尽得则不可保守。 65、独处让我们避免了依赖他人的情感支持https://bbs.openke.cn/thread-619291-1-1.html
9.林安梧:中国哲学研究的“话语”与“方法”——关于“经典诠释如说“仁”是柔软的心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道德真实感。若进一步说“胡话汉说”,或是“汉话胡说”者,说Metaphysics如同我们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道”说的是“总体的根源”,这与Metaphysics之为“物理之后”已有差别,但仍有可相互融摄处。犹记多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访学,与叶秀山先生谈起中西哲学http://www.rjwm.sdu.edu.cn/info/1016/2199.htm